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報告

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福建是一個大城市和大農村並存的省,全省4200萬人口中有2600多萬是農民。今年福建農業增加值達459.21億元,同比增長3.8%。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7427元,同比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98元,同比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0%。實際增長5%。

  一、消費現狀

  近十年來,福建高度重視農村工作,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任務來抓,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快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購買力明顯增強。

  1、收入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是農民購買力增強的根本原因

  隨著農民市場觀念的不斷提高,農民不再安於現狀,按市場安排生產現象增多,商品意識逐漸增強,以及農民增加收入的意識上升,就業渠道進一步拓寬,務工人數增多。福建農民收入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主要來源於收入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和人均擁有金融資產大幅增加。

  2、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是福建農民購買增強的集中體現

  十年來,逐漸富裕起來的福建農民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去改善生活,也更有底氣去享受社會經濟發展的豐富成果。福建農民生活消費現金支出的比重大幅提升,服務性消費支出成倍增長,購買力水平已經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1)、消費水平明顯提高

  福建十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政府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正確引導,福建農民的消費觀念不斷更新,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整體生活質量穩步提高,進入到一個以提高質量為主的新階段。

  (2)恩格爾係數大幅下降

  十年來,福建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爾係數下降,逐步向小康邁進。福建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結構悄然發生變化,在生活中更加註重自己的發展。

  二、消費特點

  近年來,福建經濟持續發展,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居民消費行為和消費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需求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福建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在經濟總量實現跨越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不斷邁上新臺階。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的3230元,到20xx年超4000元,20xx年超6000元,20xx年達到6680元,雖然年均增長8.0%,但還是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近年來居民對居住類、汽車類、家電類、通訊器材類、文化體育娛樂類的消費需求顯著增加,呈現出感性消費、綠色消費、休閒消費的新特點、新趨勢,居民消費能力明顯增強。20xx年,福建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480.99億元,比20xx年增加3160.19億元,增長幅度達2.4倍。

  二、消費支出逐年擴張,市場規模日益擴大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帶動消費規模不斷擴張。農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從20xx年的2410元增長到20xx年的5016元,雖然年均增長8.5%,但居民還是不敢大膽的消費。加之隨著城市常住人口、外來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全省消費規模不斷擴大。20xx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0.99億元,這是繼1998年總額突破千億大關,20xx年躍上20xx億元大關,20xx年突破3000億元后的又一個新臺階。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軌跡看,顯示出福建省消費品市場強勁的需求成長潛力和實際增長能力,近年來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均高於同期GDP增長率,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三、消費層次不斷提高,消費結構最佳化升級

  福建城鄉居民消費性支出逐年增加的同時,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消費結構由低層次向中高層次提升,由基本生活型向享受型發展。

  1、基本生存類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

  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標,恩格爾係數越高,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恩格爾係數越低,生活越富裕。20xx年福建恩格爾係數城鎮居民為39.7%,農村居民為45.9%,分別比20xx年下降5.0和1.6個百分點,分別比1985年下降14.3和16.5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就恩格爾係數而言,福建省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已達到小康。

  四、消費環境不斷最佳化,市場發展日益成熟

  近年來,在政府的科學規劃、管理和引導下,福建省的消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軟環境方面,由於不斷加大市場管理力度,使得市場準入更合理、交易監管更到位、售後服務更完善,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消費軟環境。在硬環境方面,由於高標準的規劃和引導,形成了更加多樣的消費業態、更加合理的商業網點佈局,百貨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連鎖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營造了良好的消費購物環境。20xx年限額以上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專賣店實現零售額分別比20xx年增長70.8%、2.1倍和2.2倍。

  三、引發原因

  在消費特點中我們曾提到一些原因,可究竟是哪些是主導因素,我們就此做了關於“是什麼原因讓你不願去把錢拿出來消費”的問卷調查。並就此得出結論:

  (一) 、農民的收入不高,不穩定(44%)

  透過問卷調查,這是所佔比重最大的因素。雖然,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強,但是農民的可支配收入與城市人口還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農民收入不像城鎮居民那樣可以定期、按期得到,而是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再加上“量入為出”這一消費理念,使得農村形成了“錢不夠多,就不敢花”的消費心理。

  這一因素,是政府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也是要擴大農村消費水平的基本前提。

  由於,農村保守的觀念中對“上學”、“婚嫁”、“喪葬”、“生病”·····的重視,加上收入與這些預期性支出的比例,使得農民不敢花現在的自己手中的錢。

  “省著點,以備不時之需”是對這種消費心理的最佳寫照。

  (二)、商品價格偏高(16%)

  這是農民關注率很高的又一因素。

  雖然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物價也大幅度攀升(其中07年的cpi指數為105.4(前一年標為100),增長5.5%。其中豬肉價格由01年的7-8元每公斤,而到現在確是接近20元每公斤)。大型消費品的價格也會讓大多數農村消費者望而卻步。

  物價的增長會嚴重挫傷農民的消費積極性。

  (三)、對商品不夠了解,害怕上當受騙(11%)

  這一因素也超過了10%。

  由於消費主流的農民大都是低學歷、無學歷,以及收入的來之不易,所以對於一些新生的陌生商品會抱有“不瞭解,與其不買也不要被騙”的心理,而且這也與農村消費市場欺詐,假冒,不合格現象太多有關,使得農民的購買慾嚴重的受挫。

  這也是國家該對農民消費市場的整頓的警示。

  (四)、社會保障不足(9%)

  雖然這一因素農民關注度不高,但這是政府該注重考慮的又一因素。

  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再加上“養兒能防老”這一“禮”,不斷在老年人的眼前驗證著它的.不可信性,使得人的心理更趨向於“把錢留著”而不是“有多少花多少”。社會保障的不足,必然會增加農民的對未來預期的消費,從而降低了現在消費的預期。

  要補充一點的是,從20xx年開始,村中實行了“六十歲以上的老年每月55元的養老金”為主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希望它能在改革農民消費心理上有著很好的效果。

  四、報告建議

  農村的消費特點決定了農村消費水平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還有著種種坎坷。近年來政府的大力重視及投資,使得農村消費水平的發展步上了正軌,當然就現狀與特點來看國家仍要繼續加大努力。而我們就調查中得出的原因,給與一定的建議:

  (一)增加農民收入

  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如果居民收入長期偏低,我國的消費動力就不足。”

  所謂“巧婦不做無米之炊”,只有農民收入增加了,才有可能增加消費。讓消費的增長凌駕於收入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是不現實的。再加上農民保守的消費觀念,所以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帶動消費水平的長期、持續、快速地提高。

  當前,國家可以透過,提供更多的惠農、利農政策;把先進的農業技術更快、更實際的介紹給農民,來增加農業收入、解放勞動力;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農民工培訓等途徑加大農民工就業······等途徑來實現農民增收。

  (二)加大消費宣傳

  農民對消費的瞭解不夠深,僅僅是為了滿足必需品的擁有。所以加大宣傳是很好的增加消費的途徑:

  一、加大新、奇消費商品的宣傳,讓它們像電視機一樣走進尋常百姓的家中;

  二、加大對新消費理念的宣傳,讓它們取代原來的保守消費觀;

  三、加大商家優惠、打折等利好訊息的宣傳,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三)控制並穩定商品價格

  商品特別是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過高、不穩定,也同樣使農民過多的去關注預期消費,打擊了農民消費的積極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