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餘數的除法的評課稿

有餘數的除法的評課稿

有餘數的除法的評課稿1

  從王老師的《有餘數的除法》試教課到校級公開課,一路聽下來,感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既秉承了良好的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之舉。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王老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伊始,王老師先用兩個小組的同學起立遊戲展開,既是遊戲又是初步讓學生感知了有餘數,第一組兩個兩個起立,多出了一個小朋友,而第二組兩個兩個起立,小朋友剛剛好。接著新知教學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開展,從認識有餘數除法到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這個生活素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理一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在本節課中,有兩個環節提供給了學生探索空間,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時,讓學生把小棒當作草莓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為什麼會有餘數。第二環節是在探究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填寫表格(表格設計比較合理簡潔)。不過在理解有餘數除法意義時,王老師是在沒有擺過小棒,還沒真正讓孩子們理解“分了以後餘下來的必要性”之前,就讓學生彙報列算式,然後才讓孩子們擺小棒,要求:“結合小棒檢查算式”,我感覺知識呈現的跳躍性太大了,才導致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如何書寫有餘數除法有所欠缺。

  三、課堂思考比較理性,語言簡潔有力

  王老師的課可以說突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秉承的傳統,要求學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環環緊扣的環節設計,以文字方式呈現讓學生靜靜地獨立作業,理性的思考及語言的精煉。也正是因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環節的構建上力求簡潔有效,練習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中少了譁眾取寵的學習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中,感覺王老師的追問還比較欠缺,比如說:在學生呈現餘數與除數關係的材料時,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確想法,而忽視了讓學生討論釋疑、暢所欲言,這時王老師如果能很好及時地進行追問,“現在的餘數應該輪到4了吧?”、“如果除數是5,餘數會是誰呢?”巧妙地用學生的話題引出更深層次的論點,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到的將會更多。

有餘數的除法的評課稿2

  今天早晨我們共同觀了年輕教師萬方的一節數學課,再次感受到年輕的激情與活力,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談談我對的感受:

  一、三個優點

  1、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課堂上,萬老師多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引導同學們把話補充完整、說出這樣理解的理由、鼓勵同學們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別是在分6個草莓和分7個草莓的列示對比新授環節,連續有3名同學表達自己觀點,循序漸進的說清了,同時也掌握了。

  2、構建和諧課堂,循循善誘,充分體現自然美。

  走進萬老師的課堂彷彿步入了江南水鄉,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像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婉約派教師。整個課堂非常和諧,學生在其中也會有一種放鬆的感覺,跟隨老師一點一點探索數學知識,順應和促進了學生自然發展。

  3、板書設計簡潔明瞭。

  首先是幻燈片的製作力求簡練,合理利用幾張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書,左與右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一目瞭然。

  二、兩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1、難點突破力度不夠。與萬老師對話交流:

  ?這節課的難點在設計層面是如何預設的?

  在執行層面課堂中突破難點了嗎?有餘數與沒有餘數的對比;算式與圖的結合。

  突破難點的時候進行了幾次對比?學生對餘數的認識深刻嗎?結合實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關係,脫離實物,數會非常抽象。(餘數的來歷滲透數學歷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學習餘數的地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餘數的意義,餘數、商、除數和被除數之間的關係)

  2、教法略顯單一、學法指導略欠靈活。

  全課萬老師主要採用對話交流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多的透過語言表達進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練習鞏固環節,類似匯入環節指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練一練、填一填,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邊操作邊對應理解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的數量關係,就能很好的對搞清楚商和餘數的名數就能做好鋪墊。

  三、一點改進建議

  1、我想,很多問題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來的'課堂上,做到三個充分:充分把握學情,充分研讀課標,充分挖掘教材。

  最後,非常感謝萬老師為此節公開課做出的努力,也感謝大家的參與。

有餘數的除法的評課稿3

  一直以為數學課因其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必須上得一板一眼,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有餘數的除法複習》一課,使我對如何上數學課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數學課的算理必須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

  劉老師處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題時,問學生什麼是被除數,劉老師說被除數就是被分的數,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數,一部分留下就是餘數。如果一次分走就用減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樣多的就用除法。那麼30÷7分走4個7,分了4次。他用這種方式不但算理講得透徹明白,同時學生學得也很輕鬆。

  另外,劉老師的課形式新穎、趣味性強,使人耳目一新,不僅會牢牢的吸引住學生,就連聽課老師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穎不僅體現在習題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學生說完答案後喊123青蛙就跳開。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簡單的習題形式,被劉老師賦予的“有餘猴”“沒餘猴”兩個名詞給趣味化,生動化了。另外,在數學課上用區別同音詞的方式,“魚數”、“愚數”,“愉數”,並列舉了餘字的其他組詞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體會“餘數”一詞中的“餘”字的含義。不但聞所未聞,而且我相信經過劉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會徹底明白什麼是“餘數”了。並且會一生不忘。

  新穎還體現在習題的內容設計的藝術性上。劉老師這節複習課的習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題目難易呈遞增性。並且到開放性。不僅如此,在解題的過程中,除時時滲透算理外,還教給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做題什麼數逆向思維等。例如:41÷()=()…6學生給出了兩個答案,7和5,5和7。劉老師徐徐善誘地引導學生不僅充分明白了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明白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還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組題,各個都有深意。有廣度,有開放性,而且題題目標明確。4÷2、3÷5、6÷6填幾有餘數,填幾沒餘數。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充分激活了。題目新穎,形式靈活,趣味性強。

  還有,我想說,劉老師真會“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搶答題,還是一個個小遊戲,亦或是在習題中給孩子講解算理,細細想來,都是劉老師帶著學生在“玩”中進行的,你看一“老”帶著一幫“少”玩得多開心:小青蛙會跳;小猴子被命名為“有餘猴”“沒餘猴”。就連“餘數”這個名詞,還被放在那麼多詞語“親戚”中叫學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愛玩啊,真好!

  可見,複習課並不單單做幾道習題這麼簡單,習題背後你要給孩子歸納哪些算理,必須教師自己有明確的認知,而且習題是為讓學生明白算理服務的。再者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除此,從劉老師的課中我還深切的體會到了教師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鑽研教法。把題設計的新穎,趣味性強,時效性強。什麼樣的課是好課?我認為學生喜歡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在趣味的環境中輕鬆地學到知識的課就是好課。一節好課不一定上得花裡胡哨,熱熱鬧鬧,各種資訊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師沉下心來,好好的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設計題型,多一些預設才會有新的生成,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後我會朝這方面多努力,力爭使自己做到發現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劉老師這樣的課,我喜歡。我想,學生更喜歡。向劉德武老師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