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精選5篇)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精選5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1

  新時期下,現代大學生往往缺乏勞動意識,其原因在於現代大學教育側重於理論知識,忽略了勞動精神的培養,同時受家庭教育影響,很多家長從小溺愛孩子,大學生自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這種習慣也許會隨著年歲增長淡化,但很難完全消失,代表大學生缺乏勞動精神。5月1日—5月4日對系部教師及17級、18級、19級學生分別開展勞動教育相關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目前大學生勞動觀念現狀

  當前我校大學生均為95後學生,大部分學生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狀態中,從小學到大學,勞動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另外,目前我們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類教育環節。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勞動以及社會實踐的學時數比例遠遠低於在校總學時數。在學生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習慣:

  1、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不尊重校內保潔及勤工儉學學生勞動成果。在學校中隨處可見教室牆壁、書桌上的腳印和亂塗亂畫的痕跡。隨處可見的紙屑、垃圾,食堂裡剩飯剩菜成堆。很多學生無視父母辛苦,在消費上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互相攀比。

  2、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淡薄。很多大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勞動活動中偷懶耍滑,一些必要的勞動比如個人清潔衛生也不願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間沒有打掃過寢室教室衛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願意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勞動意識淡漠,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好逸惡勞,曠課違紀甚至考試時弄虛作假。

  二、原因分析

  1、從家庭層面來看,獨生子女政策及學業競爭壓力,導致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學生在家裡基本不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也不主張孩子參與勞動鍛鍊。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只要努力學習,什麼都不用幹。

  2、從學校層面來看,沒有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培養較少。

  3、從社會層面來看,學生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放鬆了對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部分學生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一部分學生認為混張文憑只需拿到好分數,不需要有積極的勞動意識。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只是分數的競爭,沒有人會對勞動的積極性進行競爭。同時受某些不勞而獲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出現看不起體力勞動、輕視勞動人民的現象。

  三、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的認識

  透過調查,學生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時代背景、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有所瞭解但瞭解不深入。學生普遍認為勞動教育有利於培養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感恩意識,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對於參與社會競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對於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建議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小事入手,認真對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養成教育,入情入理地達到教育目的,幫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艱苦奮鬥精神淡薄的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樹立克勤克儉、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嚴謹踏實的艱苦奮鬥作風。倡導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強勞動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強勞動觀念教育。勞動觀念作為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透過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為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進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勞動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 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創造者。國和民是密不可分的,愛國必愛民,愛民必愛國,這是愛國主義的基本涵義。再次,進行勞動技能教育。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勞動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勞動技能教育不僅要透過勞動理論課教育,而且要參加適當的勞動,使大學生學會各種勞動的實際操作規程,以保證勞動的安全和勞動的質量。

  3、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的意志和品格。勞動教育應符合學生髮展特點,激發學生勞動熱情。開展形式應多樣化,透過社群義務勞動、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軍訓、勤工助學等活動,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在實踐中培養勞動觀念和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正感情,培養全面人才,使大學生具有艱苦奮鬥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質,鍛鍊大學生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意志品格。例如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發明創造,實踐操作,裝扮校園,利用學校資源,開展結合社群義診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開闢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活動,進行手工製作、班務整理、室內裝飾、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技能展示,提高學生勞動意識。重視每一次勞動成果,可在班級舉行成果展示,激發大家勞動熱情、創造火花,體驗活動樂趣。

  4、完善勞動教育體制。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體制,使其更加規範化,日常化和習慣化。學校根據勞動教育需求,制定勞動教育計劃,依照計劃有序進行引導、實踐教學,針對未能完成分配勞動事務或工作質量較低的學生,需要進行批評或處罰。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2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總方向,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實現農村社會小康成為當前黨在農村的中心工作,同時也指出了要致富農民就要減少農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成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根本途徑。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兩會”上提出:在未來7年內,讓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把永川建設成為渝西地區的大城市。為了貫徹落實重慶市農業局召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試點縣(市)工作會議”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管理培訓班”的有關精神,切實有效地搞好永川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早日實現把永川建設成為大城市。永川市農業局科教資訊中心組織人員對永川農村勞動力整體狀況、富餘勞動力轉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轉移方向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勞動力整體狀況

  全市總人口106萬,農村勞動力43萬,其中農村富餘勞動力20餘萬,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8畝,是重慶轄區的勞務輸出大縣(市)之一,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14.9萬人,每年帶回的經濟收入總額在4億元以上。農村富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民外出經商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來7年內建設成為大城市,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這其中,首先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必須透過多種措施吸納這部分人就業。

  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勞動力佔68%,30—40歲佔27%,40歲以上佔5%。農村勞動力特別中40歲以下的人將是轉向城鎮的主要人口,他們的轉移情況、務工收入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城鎮化建設的程序。

  二、富餘勞動力轉移現狀

  去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永川範圍內轉移4萬人,在重慶市區轉移2萬人,重慶市外轉移12萬人,境外轉移累計人數1498人(次)。重慶市外轉移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福建、廈門、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雲南等邊遠地區,境外轉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遷、日本北海道等十幾個國家從事漁業捕撈。外出人員中,86%的人員從事第二產業,從事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各佔7%。永川範圍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在城區、集鎮從事運輸、建築、餐飲、服務業,重慶市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從事建築、服務、經商業。

  經過近年的努力,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已經呈現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規格的綜合服務大廳和交易大廳,成功與重慶市勞動力市場聯網,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框架。二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據調查瞭解,我市先後建立了勞動技能培訓基地26個,建立了農村富餘勞動儲備基地3個,勞務輸出基地5個。同時,對各類外出民工分別進行登記造冊,促進民工有序流動。僅去年,就幫助民工追收工資96萬元,清退保證金1、8萬元,督促用工單位替民工參加社會保險850人,處理民工工資爭議案件156件。三是職工技能鑑定和就業准入制度進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中,我市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制度和預備制度的同時,規範和發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18家,職業技能鑑定機構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調查中瞭解到:三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癥結”:一是自發外出,無序流動。有關資料顯示,除境外勞務輸出透過勞動部門外,我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親朋好友或自發外出。由於不規範的勞務輸出,這部分民工的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極易造成用人單位拖欠民工工資、發生勞動爭議等侵權行為。二是文化層次低。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48%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學文化或文盲人員高達20%,大專文化以上僅佔2%。文化偏低,使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往往在低層次的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低,生活工作條件差,勞動福利待遇得不到較好保障,處於劣勢求生狀況。據市農調隊和勞動部門抽樣調查統計,我市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民工高達86%。這些低水平務工結構,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三是開發難度達。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而外出務工,又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年性轉移人數尚需鞏固:進一步增加外出人數,又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大量富餘勞動力難以轉移。

  四、方向

  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近期看是實現農民增收,遠看是加快城鎮化程序、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途徑。有關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大轉移,必須“六架馬車”拉動。一是以經濟增長拉動勞動力轉移。堅定不移地在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努力保持區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斷創造和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二是以結構調整帶動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主要途徑。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遊、商貿和飲食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商貿優勢企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驅動勞動力轉移。認真貫徹落實有關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在城市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其它適宜農民進城就業的專案,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四是以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我市應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准入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力度,以培訓學校或者中心為基礎,建立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基地,凡申請辦理《職業資格證》,必須培訓合格後有職業培訓中心向技能鑑定部門申請鑑定。努力提高農民工勞動者隊伍素質,增強其就業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其劣勢地位。五是以就業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我市作為全國100個流動就業重點監控點的特有優勢,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職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職業培訓、勞動力儲蓄、勞務輸出、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四大勞務輸出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招工用工行為,督促指導各類用人單位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形成穩定的勞動關係。六是以小城鎮建設拉動勞動力轉移。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3

  一、指導思想

  以貫徹《職業教育法》、《就業促進法》為主線,緊緊圍繞全省勞動保障中心工作,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為重點,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全省技工院校“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在擴大職業技能鑑定範圍的同時切實加強鑑定質量管理,有力促進全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快速發展。

  二、規劃目標

  (一)全省技工院校教研工作。以加快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技能勞動者為目的,深入研究技工院校教學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透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推動教研成果轉化,進一步提升全省技工院校整體教學水平。

  1、加強職業培訓教材建設。一是積極參與並承擔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實施的技工學校精品教材、高技能人才培訓教材、農民工培訓教材和師資培訓教材“四項教材建設工程”編審工作,爭取四類教材各開發10本,使用率達95%以上;二是組織編寫貫徹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研成果的技師教材5本,爭取使用率達90%以上;三是繼續組織編寫適合我省實際的農民工培訓教材10本,形成農民工培訓系列配套教材,切實提高農民工培訓質量,推動我省勞務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

  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每年聘請全國知名專家為教師傳授“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拓寬教師視野,豐富教師閱歷,提高教師素質,透過培訓使全省一體化教師比例達50%以上。

  3、堅持校企合作方向,促進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在認真總結推廣校企合作經驗和有效的合作模式的同時,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使校企合作成為技工院校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特色。

  4、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每兩年組織開展一次技工學校理論及實習教學檢查,促進教學管理規範化、資訊化、科學化,職業技能鑑定《勞動職業鑑定》。定期組織開展文化課及專業基礎課統考,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定期組織學科帶頭人、“三好學生”及優秀教研成果評選等活動,激發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以高技能人才和農民工職業技能鑑定為重點,進一步創新符合我省實際的職業技能鑑定工作機制,加大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力度,到2013年使全省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5%以上,其中技師、高階技師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5%以上,帶動中級、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梯次發展。

  1、加強市、縣(區)級職業技能鑑定機構建設,落實鑑定機構和人員經費,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職業技能鑑定工作體系。 2010年前60個勞務基地縣建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 2013年前全省所有縣、區全部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鑑定機構,達到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的各項規範化要求。

  2、以院校鑑定、社會化鑑定為基礎,積極探索企業技能人才評價方式改革,推進模擬和無紙化考核等鑑定新手段,使全省鑑定人數5年累計達到250萬。

  3、落實農民工鑑定補貼等扶持政策,使經過培訓的農民工都能參加職業技能鑑定並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三)職業培訓。實施動態考核管理辦法,加強高技能人才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等技術培訓,強化技師、高階技師的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實施高技能人才動態考核管理辦法,保持創新活力。

  (四)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工作。制定並實施全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規劃。省本級2009年底前擬訂公共實訓基地籌建方案,提出建立公共實訓基地的調研和可行性報告,形成建設專案報告。2010年爭取政府資金投入,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力爭2012年底前實訓基地投入使用併發揮效能。

  三、具體措施

  (一)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援。一是要在2009年成立公共實訓基地籌建領導小組,開展專題調研,儘快拿出籌建方案。二是爭取將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納入省級財政預算,儘快啟動省本級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三是盛市兩級職業技術培訓教學研究機構要主動爭取本級財政對技工院校教學研究工作的支援力度,在適度增加科研經費的同時,保證國家重點教材的開發經費。

  (二)強化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河南職業技術培訓教研和職業技能鑑定工作根基,全方位提升服務質量。

  1、省職業技術培訓教研室要充分發揮在提高全省技工院校教學質量方面的指導作用,以省部級技工學校和高階工班為重點,加大工作力度,拓寬業務範圍,提高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形成盛市、校三級教學研究工作層次結構,規範教研成果評審活動,推進教學質量提高。在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與學校評估升級相結合的聯動機制,形成由師資隊伍、硬體建設、教學水平、就業引數等多項指標組成的科學考評體系,推動全省技工院校規範化、制度化建設。

  2、省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對口負責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和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分管工作。加強全省職業技能鑑定機構基礎建設,推進鑑定質量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在不斷擴大職業技能鑑定範圍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嚴肅性和公信力。

  一是積極推動職業技能鑑定機構建設。力爭三年內實現省轄市鑑定中心機構編制、人員經費、辦公地點三落實,五年內實現所有縣、市(區)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規範化。

  二是盛市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要對申請建立職業技能鑑定所(站)的單位進行認真、嚴格的資格審查,在規定時限將審查結果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審批。

  三是省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在對全省職業技能鑑定機構進行指導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省直職業技能鑑定所(站)的具體指導。

  四是盛市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要按照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統一要求,認真做好各職業技能鑑定所(站)的年檢和三年評估認定工作,在規定的時限內將年檢、評估結果上報,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釋出年檢、評估結果。

  五是切實加強職業技能鑑定的統計工作,做到資料準確、上報及時。努力提升全省職業技能鑑定考務管理資訊化水平,三年內實現職業資格證書網上查詢。

  六是積極探索職業技能鑑定新手段。在計算機操作員和汽車修理工等職業中推廣數控模擬考核技術,提高鑑定工作水平;積極組織參與由企業承擔人才評價的試點工作,為拓寬企業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積累經驗。

  3、盛市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在同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切實履行在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中的職責,為廣大職工搭建切磋技藝、展示技能水平的平臺,暢通培養高技能人才通道,更加廣泛地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

  4、加快資訊化建設步伐。一是創辦《河南職業技術培訓動態(半月刊)》,及時準確地報道全省職業技術培訓和鑑定系統動態性、舉措性、經驗性、探討性資訊。二是建設、使用好河南職業資格工作網平臺,大力宣傳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交流培訓、鑑定、教研工作的先進經驗,宣傳高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蹟;及時釋出培訓考核資訊,實現職業資格證書網上防偽查詢和考試成績網上查詢,逐步實現網路遠端報名。三是建立科學、高效、合理的資訊平臺和資訊化工作體系,為社會提供一流的培訓與鑑定服務。建立並完善技能人才資訊庫和人才需求專欄,促進技術和人才資源的共享。

  5、加強技術支援和技術服務,進一步提高鑑定題庫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省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要在不斷擴大國家題庫覆蓋範圍的同時,積極探索國家題庫開發新模式,暢通試題資源開發渠道,整合行業和相關企業的試題資源,吸收有積極性的社會各方面力量參加國家題庫開發,形成合作開發、共同開發的格局,滿足全省鑑定需要。

  6、加強基層基礎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全省各級職業技能鑑定機構都要按照廳豫勞社〔2007〕8號文《關於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意見》要求,切實做到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工作、制度“六個到位”,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健全工作制度,提高服務水平。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4

  三中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上,領導重視,定位明確,組織管理到位,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王校長和班子成員集體研究辦學方向,改革教學環節,重視特長生的培養,重視學生熱愛勞動的教育和培養,以培養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宗旨;以培養嚴格的組織紀律性,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目標。以多層次、多渠道和多種形式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增強學生的勞動光榮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同時使學生的思想作風、意志品質、組織紀律、行為習慣都有了很大改觀,為社會輸送大量品學兼優、身體強壯的合格人才。

  一、定位明確

  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們看到,現在的年輕一代,從小嬌生慣養、不善勞作,自理和自立能力較差,同時缺乏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困難面前往往表現為意志不夠堅定、信心和勇氣不足。因此,勞動教育效果的高低,關係到學生能否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優良的思想作風,規範的行為習慣和敢於勝利的勇氣迎接高中學習生活。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觀念,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怕困難、敢於勝利的作風。

  二、領導重視

  為了切實搞好學生勞動教育,學校每年定期由主管校長劉校長牽頭,學校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團委、體育組、年級組負責人及全體班主任參加的勞動教育專題會議。研究制定教育計劃、方法、途徑,分析近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確定教育的重點,並將勞動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組織嚴密,管理嚴格

  我們在勞動實踐之前都要召開專門的準備會議,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研究和部署,合理安排學生的勞動內容,老師們帶領學生到學校各處打掃衛生,每到一處老師都耐心細緻地為學生講勞動光榮知識並親自做示範,自始至終與學生在一起。夏初的太陽雖稱不上驕陽似火,卻也已有些酷熱難當,但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幹得仍是熱火朝天,在勞動的大課堂,正是老師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給學生上了既生動而又非常有意義的一課,讓學生們在勞動的苦與樂中鍛鍊了身體,提高了勞動技能;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品質;磨練了堅韌不拔意志。親身勞動的體驗,讓同學們不僅更多地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氣息,而且意識到學習生活的寶貴。再次回到校園,他們會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分秒必爭,努力向上,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管理,勞動教育能夠落實的保證。

  三中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每年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勞動節都要到陵園、社群進行義務清掃,開學後開展校園除草勞動教育,動天進行剷雪勞動教育等。三中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團結、友愛、奉獻、進步”的宗旨始終沒變。

  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1、將勞動教育納入課表:

  我校近來一直將每週一上午的最後一節課定為主題班會課或勞動教育課,班主任組織和帶領學生在校內開展衛生清整、整理寢室等力所能及的勞動專案,每一次,同學們都非常認真,效果很好,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2、學生負責教室和教學樓的衛生:

  我們始終堅持讓學生負責教室、教學樓的衛生清整,做到一日二清,衛生督導組檢查評比、班級承包制、個人責任制等。學校對各班教室、衛生區進行檢查和學生互查相結合,成績記入班級量化綜合評定。

  3、開展青年志願者活動:

  我校青年志願者活動,由校團委、政教處審批才能成為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隊員。青年志願者幫助困難同學,救助病殘者,幫助軍烈屬孤老戶。工廠、幼兒園、社群居委會留下了百中青年志願者的活躍身影;老人們笑得更開心;在“清明節”和“五一勞動節”開展“我勞動、我光榮”為主題勞動教育——撿拾垃圾——清理口香糖活動……

  透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校園文明建設,提高了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增強了青年人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以及愛家鄉、建家鄉、強家鄉的思想感情。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三中學生的勞動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想素質、意志品質、集體觀念、勞動技能,為我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今後,我們要進一步總結經驗,拓展活動領域,使學生勞動教育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使三中真正成為人才輩出的搖籃。

  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書面報告5

  二十一世紀需要培養自立、創新的人才。對於培養未來人才的全面素質來說,勞動技能素質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長和老師往往忽視學生勞動教育,不重視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 在家裡學生有舒適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學生超負荷的包攬,在學校裡,老師少安排勞動活動,使得學生動手機會減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會做或不願做。

  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加強勞動教育可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興趣和勞動習慣,也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更瞭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讓學生從心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我校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勞動意識、勞力技能的教育。

  一、創設環境,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

  興趣在每個人的學習過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學校教育教學時刻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興趣。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教學活動,開展 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動。透過家務我來乾等角色遊戲活動,有意識培養學生勞動能力,如種植樹澆水實踐性的活動,教師在具體操作活動中讓每位學生參與活動,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師利用多種廢品舊材料帶領學生一起製作並把學生製作的小作品陳列在活動室或讓學生帶回家。這樣學生嚐到了勞動的喜悅,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二、通過了解、觀察,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長輩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長輩都包攬了,使孩子們缺少了鍛鍊,養成了嬌氣、懶惰的壞習慣,以至於到了學校給老師和自己帶來了不便,由此,我校便針對這一具體情況,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入手。透過讓學生觀察家庭長輩的一天的勞動活動,使學生知道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勞動及其對社會的貢獻,學會關心別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勞動;同時,我們還經常帶領學生參觀,結合季節特點,讓學生了解小區公園環境的變化,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大自然中萬物的變化,瞭解勞動成果,從而意識到勞動帶來的歡樂。

  三、透過一日生活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不要叫孩子幹他們力所難及的事。充分利用學生的一日生活,教育、培養學生愛勞動是十分必要的。學會自我服務勞動是所有勞動中最首要的,如:學會做簡單的家務、整理床鋪等。我校很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有助於學生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能使學生間養成互相幫助、互相團結等等。因此,早晨來校老師會帶領學生一起搞衛生;放學前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整理教室,培養學生愛勞動,主動參與勞動的習慣。

  四、加強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學生勞動習慣。

  學生生長在不同的家庭裡,所在的家庭環境也不同,有的家長注重學生的勞動教育,但有不少家長過分裡溺愛孩子,包辦一切,致使學生最基本的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習慣卻比較差。所以,搞好家校配合工作,請家長配合教育學生愛勞動,並主動指導家長讓學後在家庭中積極參與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實施勞動素質教育培養了學生的情操,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後我校還需進一步把這項內容深化,為培養新時代自理能力很強的接班人付出最大的努力

  我校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勞動實踐場所,加之學校環境幽雅,教學樓巍然聳立,設有微機室、多功能活動室、美術室等,全部達到縣級一類標準,學校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名人畫像、名言警句,隨處可見,激人奮發,催人上進,更為學生創設了理想的學習環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