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一次函式》評課稿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式》評課稿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式》評課稿1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聽了周老師的《7.5一次函式的簡單應用(2)》。他在用好教材,深刻去領會教材的內涵,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課堂上上出數學味。我個人認為這節課如何處理例題和透過一次函式圖象交點的座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是教師在挖掘教材時應著重思考的,本節課的本質應該是數學結合思想,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體現的。現在我就結合周老師上得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這節課分為兩個環節,第一部分先解決由一次函式圖象的交點座標得到方程組的解,第二部分是例題的教學和對例題做拓展延伸。這樣對教材的處理,思路清晰,難易合理,可以很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首先周老師以“y=x+1對於這個等式你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開放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其中有學生提到是二元一次方程,

  老師再追問方程有多少個解?以這些解作為點的座標,在直角座標系中描出這些點,連起來是什麼圖形?教師再出示y=-2x+4的圖象,這兩條直線就會有個交點了,問“你對這個交點有怎樣的認識”。這樣就水到渠成從圖象的交點座標過渡到方程組的解,很自然,學生也理解的很深刻。為了鞏固這個知識點,周老師設計了兩個練習,第一個是比較容易看出方程組的解,第二個是近似解。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有時透過看圖象得到的解有時是近似的。但是當老師對學生的反饋做評價時,有學生說解是,這個解學生其實並不是透過看圖象得到的,而是透過解方程得到的。然後教師的處理方法是用投影出示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告訴學生解有時是近似的。我認為這裡教師應該追問“你這解是怎麼得到的?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答案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在老師的追問下,學生會對這為什麼會是近似解會有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對例題的教學,周老師出示例題之後,並沒有急於去分析,啟發,引導學生用函式的方法去解決,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憑自己的理解去解決。這樣處理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後老師再引導到用函式的圖象去解決,但在讓學生求函式解析式之前,我認為最好問一下學生問題中有哪些常量,哪些變數,你如何設這些變數,它們之間有怎樣的'等量關係嗎。這樣學生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題意,列出解析式。周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生對s=26t+10這個函式解析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周老師追問了“為什麼小慧要的路程要加上10”結果在這問題上糾纏過久,讓學生越問越糊塗,導致了後來的時間比較倉促。老師還對這例題做了適當的延伸,問“你還能從圖象上得到哪些資訊?”“你對圖象還有什麼疑惑。”這些問題的設定充分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最後的問題“你能根據圖象編寫問題的情境嗎?”這個問題比較有難度,應該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

  總之,周老師能較好的結合本次活動的主題,體現出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但是老師上課的語調比較平緩,課堂的氣氛不是很活躍,問題的設定雖比較開放,但是課堂上生成的不多。這是我本人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式》評課稿2

  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複習課,受益頗多,覺得自己離張高的距離還很遠,張老師對課堂的駕馭遊刃有餘,對複習課定位準確,對教材理解到位又不失深度,緊密根據學情設定課堂內容各環節,自然、流暢又實用。我從以下兩方面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

  一、教材理解

  一次函式在初中數學函式的起始,是對以前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升級版,更是以後學習其他函式的基礎,所以一次函式就內容上講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一次函式影象》對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張老師選擇在這個單元新課之後上這麼一節複習課,本身就是對教材內容精確的把握。

  二、學情把握

  張老師在課後發表自己的設計意圖中有談到自己的對學情的分析,我認為一位老師課堂內容設定要是脫離了學情,那麼這節課註定是作秀、失敗的。而張老師的各環節設定緊緊聯絡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恰到好處地設定問題,從簡單的一次影象引入,讓學生判斷k、b的符號,到後面各問題設定層層遞進,由易入難,顯得特有層次感。而實際上我所說的“難”,正式這節的亮點問題。從平日生活中的兩種燈泡---------節能燈和白熾燈的選擇和使用出發設計問題,這本身就能吸引大家眼球,而問題緊密聯絡一次函式影象對選擇方案作出判斷,直觀形象易懂;並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對一題進行各方位的改編,而問題又不會讓學生“夠不著”,在學生認知基礎上一點一滴前進,真正提高了學生思考能力、思維能力。

八年級數學《一次函式》評課稿3

  曾老師《一次函式》一課,展示了一個優秀數學老師的風采,使我從中受益匪淺,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這節課創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激發求知慾的多種情景,探索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和對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探索怎樣恰當用新理念進行教學。曾老師的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既有充分利用學案導學,又有個人的創新、獨到之處,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特色有三:

  1、學案設計合理,體現了學案的導學性。

  課堂中的每個環節,無論是例題、練習題、習題的處理,鍾發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老師只引導點撥,善於啟發學生,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領悟知識,使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主人,達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的統一,使學生學習得輕鬆、愉快。教師個人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語言語調好,注意了與學生的溝通,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2、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曾老師從一開始上課就提出以“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很自然匯入新課。在整節課中也是圍繞這個思想展開教學的。而所謂數形結合思想就是在研究問題時把數和形結合起來考慮,或者把問題的數量關係轉化為圖形的性質,或者把圖形的性質轉化為數量關係,從而使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起到最佳化解題途徑的目的。一次函式的教學不能單純的研究函式的式子,必須與函式的影象緊密聯絡,使數與形結合起來。鍾發老師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引導學生畫出影象,從圖形上找出解題的思路。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正比例函式與反比例函式關係不清”,引導學生養成考慮問題要全面的好習慣。同時,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對例題,習題回顧反思,引導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及時總結,提煉出一般規律,從而來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習慣。

  總之,從曾老師的這節課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為自己以後的教學指引了方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