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多少》評課稿

《比多少》評課稿

《比多少》評課稿1

  今天早晨的觀課環節,劉俠老師經過充分的準備,給我們帶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劉俠老師從教時間不長,進步非常快,在今早的課堂上就能看出她堅實的基本功。作為一節研討課,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出個人觀點,與大家商議。

  一、本節課的亮點

  1、匯入言簡意賅,緊扣主題。劉老師透過兩張長短不一的紙條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透過簡練的引導語將“比多少”延伸到生活中,再自然而然的進入“繽紛糖果”的情境創設中探究新知。匯入環節一氣呵成,三兩分鐘時間有效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探究新知鋪墊。

  2、師生交流充分。本節課中,劉老師更多采用師生對話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交流,在師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課堂氛圍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獲得了發言的機會,近距離與老師對話、表達觀點。

  3、劉老師在教學中結合自己的主題校本研修內容進行有效嘗試,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嘗試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比如在匯入環節中,在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後,立即給予“你真善於總結。”的有效評價。二是嘗試訓練學生課堂回答問題語言的完整性,如學生說:“藍色比紅色少得多”,劉老師有意的追問,藍色的什麼比紅色的什麼少得多?

  個人校本研修的作用就是提升個人業務素養,最佳化課堂教學,劉老師注重主題研修與課堂實踐的結合,一點一滴的進步,做得非常好。

  二、我對本節課存在的質疑

  1、教學重點把握不清。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有二,其一是在具體情境中透過觀察、比較,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些詞語描述數量間的多少關係。其二是區分兩個比較數量的主、賓關係,“誰”比“誰”多得多(M和N比較),是一組對應而相互依存的關係。建立這樣的關係有利於理解一個比一個多反之一個比另一個少。第一個重點交流時間較少,快速呈現出來,顯然重點的突出不夠充分。本節課進入十分鐘的時候已經揭示了全部概念,把課本中的例題作為習題的形式進行處理。第二個重點在課堂全課較少突出,在訓練中明顯看出某些學生說錯了、說反了。

  2、難點把握不清。本節課看似簡單的用四個詞語說話,實則是進一步發展學生數感,新課標中對數感的定義是:“數與數量、數量關係、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藉助具體的實物發展抽象的數感是一個難點。課堂中出現了多次學生用數數的方式判斷多少關係,讓估計變成了運算,我個人認為應以直觀判斷為主,計算判斷為否。觀察素材的呈現還需要再精,比如繽紛糖果情境中,我認為三種顏色糖果的大小必須差不多,讓學生感悟到一堆的大小就能判斷多少,不建議去數。而且粉色糖果的畫面是開放性沒封閉的,可以無限想象有多少塊。

  3、課堂內容需要進一步延伸拓展。把比多少延伸到比高矮,比長短甚至胖瘦等。比如:“老師比張三高得多,張三比老師矮得多”

  三、改進的幾點建議

  1、充分分析課標,分析教材,分析目標。透過體態語言(手勢)演示法幫助學生建立主賓關係。

  2、概念教學有兩個關鍵,概念的生成和概念的同化,生成比同化更重要。今天早上的可明顯注重同化,透過大量的練習幫助學生理解,而忽略了最初生成“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過程的重要性。

  3、練習應更有梯度。一般有三個梯度,第一個層次是例題的原型,第二個層次是例題的變式延伸,第三個層次的拓展到生活,拓展多學科外,拓展到更深層次的領域。

  4、板書應更簡明、幻燈片顏色設定、總結應具有引領性。

《比多少》評課稿2

  王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在這節課中,教師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活動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如猜小棒,為學生建立了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領會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並能用它描述兩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二、估計方法的指導恰到好處。數學老師的責任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數學知識交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動腦去探求知識。這點王老師做得很好,如在匯入部分,第一次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根小棒?這時學生毫無標準去猜,老師再拿出10根小棒,引導學生再次猜一猜,學生被老師這樣一點撥,馬上知道要以10根作參考,學生的答案就比較接近準確數了。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第二次猜的比較接近準確數?這樣一層一層地指導學生估算,學生受益匪淺,學生深深知道今後在估計物體多少時可以找出參照物,然後再估一估,就比較接近準確答案了。

  三、練習設計一題多化。在學生獲取新知識後,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上,更注重學生一題多變的訓練,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猜裙子,猜分數等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