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通用15篇)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

  綜合複習了圓柱和圓錐部分的知識以後,練習題也做了不少,可我發現許多同學仍然在某些題上頻繁出錯,或隔一段時間再做就會出錯,我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題意,怎麼辦呢?經過思索,我終於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在於我的引導方法不對,如:

  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

  (1)前輪轉動一週,前進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對於這樣一道題,我總覺得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因此每次只是抽學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麼?(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麼?(圓柱的側面積)。並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後來,在一次教研交流中聽了於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茅塞頓開,我的引導還是過於含糊了,因此,在下節課中,在講評這道題中,我也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後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也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和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化難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

  再如,課本59頁第12題:欣欣把一塊底面半徑2釐米,高6釐米的圓柱形橡皮泥,捏成一個與圓柱底面相等的圓錐形,你知道它的高嗎?

  大部分學生會透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係,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釐米去掉以後,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為此,我很是頭疼。

  怎麼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後來,我發現一個孩子在本上畫圖,我受到了啟發: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本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現,當底面積也相等時,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為圓柱的3倍。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說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畫上以後,學生哈哈大笑,也輕鬆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後,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透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不能光“說”不“做”,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2

  經過三個星期的教學,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如期完成了教學任務。本單元的知識點包括面的旋轉、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等。

  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的課堂反映、作業質量、小測的反饋資訊,本單元掌握較好的知識點有:面的旋轉、圓柱的體積、圓錐的體積。這些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長方形、三角形旋轉一週後得得到一個圓柱、圓錐,會利用公式底面積乘以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以及利用底面積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圓錐的體積。在體積的教學中,我主要是透過類比法,先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底面積乘以高,然後讓學生透過猜測、嘗試驗證等手段,讓學生推匯出圓柱和圓錐的公式,所以學生記得特別牢固,這一點在日後的教學繼續發揚。

  同時,本單元出錯較多的地方是: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因為學生在求表面積時,沒有很好地理解這個圓柱是求兩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面積,或者求一個底面積加上一個側面積,或者只求側面積……,所以經常列式出錯,以及計算準確率不高。

  但總的來說,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目標已達到,部分知識點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複習中查漏補缺。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3

  人教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的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公式多計算量大。我的用意是為了降低本單元的難度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熟練掌握運用公式根據公式列出算式。在學生充分理解圓柱表面積、體積和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後再要求他們熟記圓周率表。

  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習慣是讓課堂儘量按著教師的設計意圖生成的。但實際上課堂教學瞬息萬變有時會出現我們意想不到的冷場。上課時當同學們合作解決第一個求圓柱體側面積的學習目標時學生彙報這個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這個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體的高我問有其他想法嗎沒有學生舉手。等待片刻依然沉默於是我順手拿起學生剛剛展開的圓柱體側面積我說“你看這個長方形的長可以做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那麼誰還可以做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呢”我一邊說一邊把這個長方形捲起來。學生透過老師演示立刻就明白了長方形的寬也可以做圓柱體的底面周長紛紛把小手舉了起來。雖然這節課教學內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學生在初學圓柱體表面積時知識沒有拓展到長方形的寬也可以做圓柱體的底面周長。

  在掌握了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圓錐並進一步教學圓錐的體積。透過教具演示讓學生來發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係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併能運用這個關係計算圓錐的體積。由於形象直觀的操作學生能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點運用自如。

  第二課時在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課件出示牆角有一堆沙子現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實物展示讓學生們一眼看出這是一個四分之一圓錐在原有知識技能基礎上的創新練習讓同學們體驗到數學的無所不在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

  但教學過後仍感到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三角形旋轉成圓錐體哪是底面半徑哪是高個別學生還不能清晰辨別。在複習圓柱圓錐體積後運用公式解決問題出現混亂主要體現在求圓錐忘了乘三分之一。另外學生在計算時錯誤率比較高。

  從單元中學生的練習來看,存在了幾個問題。

  1.單位,少部分學生老是忘記區分面積和體積單位,有的乾脆一個也不寫。

  2.求圓柱表面積要計算圓柱的兩個底面積,求完表面積之後再計算圓柱體積,有的學生就直接拿兩個底面積之和去乘以高了。

  3.雖然學生記住了圓錐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但再計算中仍有一部分學生忘記把1/3乘進去。

  4.要注重直觀演示

  如:書中的這樣一道練習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1)前輪轉動一週,前進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對於這樣一道題,一開始覺得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因此每次只是抽學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麼?(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麼?(圓柱的側面積)。並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後來,在某日的專家講座中聽了關於直觀演示在空間與圖形中的作用後,我茅塞頓開,因此,在後來的講評這道題時,我也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後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用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化難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

  再如,把一塊底面半徑2釐米,高6釐米的圓柱形橡皮泥,捏成一個與圓柱底面相等的圓錐形,你知道它的高嗎?

  大部分學生會透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係,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釐米去掉以後,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為此,我很是頭疼。

  怎麼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後來,我發現一個孩子在本上畫圖,我受到了啟發: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本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現,當底面積也相等時,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為圓柱的3倍。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說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畫上以後,學生哈哈大笑,也輕鬆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後,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透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不能光“說”不“做”,能讓學生動手的,一定要讓學生透過動手直觀地去理解。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4

  對於圓柱和圓錐的教學,比較適合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獲取新知,如1、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圓錐的高,從而找出測量圓錐高的方法。2、動手剪開圓錐的側面,驗證圓錐側面展開圖是一個扇形。3、學生透過做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3,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4、測量學具有關資料,計算體積等。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

  本節課的基本教學順序是:激疑——猜想——驗證——應用。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的關係,然後實驗驗證。教給學生大膽猜想,並用科學方法驗證的數學方法。如,教學“圓柱的體積”這部分內容,可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分析、對比各個公式推導過程的共同點,以及由於圖形不同而產生的不同點。接著提出如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的問題,並讓學生拿出預先準備好兩個圖形學具,按照書上所示的方法將圓分成16等份,剪開後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讓學生透過拼擺進行遷移,可以使學得輕鬆、主動。

  又如:學習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後,教師設計了這樣兩個練習,1、計算學具的體積;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現在想知道它的體積,該怎樣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了興趣。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5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我是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將用進一法取近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練習中理解和掌握。

  我認為這節課只要解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就會水到渠成,於是我首先安排了側面積的計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後,就安排了表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題。生活中圓柱體比較多見,應用廣泛,如圓柱形油桶、花壇、通風管等,解決問題時,就要聯絡生活實際,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積。在保留小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實際計算的結果稍微多一些,要考慮到介面等實際問題,所以要採取進一法。

  從課後作業中,我得到反饋,學生出現了典型的錯誤,我認真反思,覺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夠。

  1、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計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計算之前沒有進行適當的複習,導致在計算側面積時用了底面積乘高,而在計算底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個別學生搞混淆了。

  2、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大多數學生列了綜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計算錯誤導致全題錯誤。剛學時最好要求學生列分步式計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減少失誤。我會堅持課後進行反思,發揚優點,找出不足,做得不夠的方面在下次想辦法彌補!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6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等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的特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並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對圓面積公式的探索以及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和表面積、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既為進一步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徵,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也積累了探索的經驗,準備了研究的方法。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有重點的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的。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與交流,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這一過程,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對圓柱的特徵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和知識的對比,關注猜想和估計在探索學習中的作用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圓柱有哪些特徵?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透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對於圓柱是從面、直觀圖等方面進行研究的。我及時設問:“我們能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透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透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在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特徵以後,我讓學生對它們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在探索圓柱的體積公式時,先讓學生觀察底面積和高分別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猜想它們體積間的關係,再啟發學生把以前探索圓面積公式的經驗和方法遷移到探索圓柱的體積公式中來,進而推匯出圓柱體積公式,驗證猜想。

  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事物,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開展教學活動

  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先佈置學生完成學具中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模型的製作,讓學生對圓柱的表面積有個潛在的認識,併為教學體積公式奠定實物基礎。教材先讓學生圍繞求圓柱形罐頭側面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我找來幾個圓柱形並具有側面商標紙的罐子,用剪刀剪開商標紙進行實物演示,再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圓柱展開圖,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習圓錐的體積公式,重點是理解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中的1/3“1/3”,學生沒有動手操作,就沒有親身經歷的體驗,對1/3也就沒有強烈的感受,所以我利用原有學生製作的模型,讓學生在沙池中裝、倒細沙,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推匯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透過本單元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度”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7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說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透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透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鑽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裡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8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1)、認識圓錐,瞭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4)、透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中,學生透過實際觸控,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V錐=1/3sh=1/3r2h,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9

  1、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由實物抽象出幾何形體:圓柱和圓錐體,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在頭腦中形成圓柱和圓錐的表象,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2、動手實踐,探索對圓柱的特徵。

  認識圓柱時,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

  3、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圓錐的特徵。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圓柱是從面(面的個數、面的特徵)、高(什麼是高、高的條數)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

  4、加強對比、溝通聯絡。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0

  前幾天我配合學校教研活動講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是在整理和複習圓柱圓錐基本概念公式以及基礎的習題後,針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圓柱圓錐體積關係的變式習題進行的一節練習課。

  讓我始料未及的是這節課毀了我從教十二年來所積累的所有自信心。一節課就讓我看清了很多人的嘴臉。教研活動對課不對人,針對這節課優點在哪,存在的不足之處又在哪?這樣的課型下回再上該怎麼去上?這樣每一位講課教師才有信心上好下一節課。而不是因為一節課而否定一個人。哪一位教師也不能保證自己節節課都講的很精彩,更何況是一節練習課。我們現在的教學又走進了另一個誤區,以為一節課學生沒有與老師進行互動,沒有進行合作學習,就沒有體現學生自主學習,進行點對點的課就是一節很不成功的課。我不這樣認為。不是常說要在課前瞭解學生的情況嗎

  ?我作為教師我很清楚我們班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討論也好,合作也好,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很多學生跟著走了一個過場而已。看似熱鬧,實際效果不一定好。還不如老師和一部分學生講,其他人聽效果好。他們並不是陪襯。因為我覺得聽會也是一種學習。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講教學的實效性嗎?難道老師們節節課都有討論有合作嗎?講授講授有講有授。有些課是沒有必要合作的。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希望我們的教研活動越搞越成功,能有更多的.老師參與。但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必竟給別人評課和自己講課是不一樣的。給教師一個上進的機會。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1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要引導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形成學生知識網路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針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點思考:

  1、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這部分內容的設計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絡,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在教學認識圓柱體和圓錐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柱、圓錐的例項和資訊資料,以便在課堂中交流。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認識圓柱、圓錐後,還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創設和製作一個圓柱或圓錐形的物品的活動情境,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2、重視探究歸納。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2

  《圓柱與圓錐》單元終於落下帷幕……

  我想教過這一單元的老師對它的感覺肯定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學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難開”。呵呵~~這一切的源頭都得歸功於本單元的“計算”。

  對於本單元的計算,我曾採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學生能少“恨”一些:

  1、熟記3.14與一些常用數相乘的結果。

  2、啟動學生的簡算意識,教給學生一些計算的技巧。

  ①對於一些有特殊資料的計算,如計算圓柱體積:2.5×2.5×3.14×8,引導學生利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可讓學生把乘數中能和1/3約分的先約分,然後再乘:如4×4×3.14×6×1/3,可引導學生把6和1/3先約分,然後再乘,(4×4×2)×3.14=100.48 ;

  ③對於一般資料的題目,如:3×3×3.14×8,也儘量把3.14以外的數先相乘,最後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3、計算量很大的題目,採取“只列式,不計算”。

  對於計算繁雜程度高的題目,我通常是採取“只列式不計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學生的興趣又可節省時間。“銀行的工作人員通

  常將50枚硬幣摞在一起,用紙捲成圓柱形狀。(底面直徑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幣的體積大約是多少立方厘米嗎?”這題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讓學生計算出結果的話,恐怕既費時又費力。所以我們教師也不要拘泥於算。

  4、啟動學生的估算意識。

  估算可以使學生把正確結果的範圍框定,對於一些有明顯錯誤的計算,容易發現問題。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確的結果應該是在18左右,而現在271.296偏離正確的結果太遠了,一定是錯誤的。正確的結果應該是27.1296。當然,如果真的為學生的興趣考慮的話,可以使用計算器。但是由於考試的“緊箍咒”,又有幾個老師能夠如此灑脫與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絕對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3

  教完《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內容,我的心總是七上八下的,隱隱約約中感覺到學生可能撐握得不夠好。今天上午測試完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學生的卷子來。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覺得難受:之前的所用擔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學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覆研究了學生的試卷,發現學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於表面積而言,學生主要是對題中的圓柱體有幾個面搞不清(當然也包括部隊分學生審題馬虎)和在求各個面的面積時公式運用錯誤。有些題目是要求圓柱的三個面的面積和,學生只求了兩個面的面積和;有些題目要求圓體的兩個面的面積和,學生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有的圓柱體的表面積實際是側面積,而學生卻求了三個面的面積和。如有一道題目要求一個無蓋的圓柱形水桶的表面積,很多學生求了水桶三個面的面積和,還有一道題是求用鐵皮做10 節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學生也是求2 個底面積+ 側面積的和乘10 。另外,就是在運用公式來求側面積時,有的學生卻錯用了體積公式。

  二、對於體積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圓錐這裡。如有一道題要求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時,很多學生卻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圓柱的體積。這主要是學生分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出現混淆,當然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由於審題不認真所造成的。不管怎麼樣,說明學生對於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有所混亂,同時在審題上也相當粗心。

  三、在整張試卷上,計算是最大的問題。這單元的計算大多是多位小數相乘,計算所得的積的位數也較多。因此,計算的難度相當大!很多學生見到這些計算就感到頭痛,所以計算錯誤相當多。

  縱觀這次考試情況,反思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覺得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大板塊--- 表面積和體積,但本單元的知識是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很多知識都較為抽象,學生理解起來的確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學時我有意識地結合、圍繞下面幾點進行教學設計:一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圓柱體的認識時,我先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圓柱體物體、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讓學生在身邊、在生活中學到數學知識。二是加強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我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做一個圓柱體,然後進行分解撐握一般的圓柱體有三個表面,使學生理解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含義,從而撐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三是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單元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對計算、易做錯的題目進行反覆的訓練。但是,由於本屆學生基礎的確較差,加上我教學上可能存在著急功好進的思想,勿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導致學生測試成績不好。今後,應好好注意。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4

  在學習完第三單元《圓柱與圓錐》之後,很多學生容易把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混淆、計算圓錐的體積時老忘乘三分之一、計算生活實際中的物體表面積和體積時,又不能正確判斷該計算什麼或者如何計算,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全體師生,這些問題也反映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計算能力差、對計算公式運用不熟練等。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一節《圓柱和圓錐的整理與複習》課,本節課共設計了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整理本單元學過的知識點。包括兩部分:

  1、同桌互說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和相關的計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圓柱和圓錐的異同點,整理各種計算公式。

  第二環節:課堂練習。本環節共設計了10道練習題,都是利用公式進行計算的題目,目的是強化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雖然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這節課,才發現課堂效果並不理想。靜下心來反思,似乎自己有點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情的把握也不夠好。本計劃用7-8分鐘的時間完成第一環節,然後就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上課時才發現學生對圓柱和圓錐的特徵的掌握還基本可以,對於計算公式只會死記硬背,很多學生並不理解字母公式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彙報交流環節用了較長的時間給學生講各個字母公式的意思,幫助學生記憶最基礎的計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學還沒記住圓的面積公式,更不要說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塗。鑑於這種情況,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1、平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強化訓練,沒有簡單的基礎知識的支撐,學生就很難在腦海裡構建系統的知識網路,就不能靈活運用知識工具解決問題。

  2、在上覆習課時,可以將知識點的複習貫穿在習題的訓練中,在習題訓練中再次提煉知識點和解題方法,這樣可以將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緊密結合,不會出現知識點和解決問題脫節的情況。

  3、複習時不要貪多,一節課只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習題設計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訓練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認識圓柱和圓錐評課稿 篇15

  今天,進入第二單元《圓柱與圓錐》的學習,也是學生在小學最後一次學習空間圖形。操作、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單元中,教材也安排了操作活動的,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如圓柱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材引導學生透過操作來說明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怎樣的圖形?讓學生進行圓柱實物測量算表面積,製作筆筒,深化知識的理解。

  我跟去年一樣,佈置課前前置作業:明天我們學習《圓柱的認識》,回家找一個大一點的圓柱形的物體,用最少的彩紙把這個圓柱包起來。

  課一開始,讓學生回顧學過的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徵,你心目中長方體與正方體是怎樣的呢?學生從面、頂點、邊來交流,交流中其實對圓柱的認識做了很好引導。接著,讓學生交流你心目中的圓柱是怎樣的?由於學生自己操作過,因此回答非常積極。從底面、高和側面來交流,很快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圓;側面是一個彎曲的面,並且粗細均勻;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有無數條高。我追問著:你怎樣證明兩個底面大小相等呢?生1:我在包這個圓柱時,只測量了一個底面直徑,剪了兩個,正好,因此兩個底面大小相等。生2:圓柱可以看成有無數個大小相等的圓片疊起來的,那麼兩個底面大小一定相等。生3:在包圓柱時,我測量過兩個底面的直徑,大小相等。你怎樣證明圓柱的高有無數條?生1:我覺得兩個底面間有很多的垂直線段。生2:底面有無數的點,兩個底面對應的點連線的線段都是圓柱的高了。引導學生透過實驗和推理的方法來證明,讓學生結合實驗操作進行辯析明理,加深學生對圓柱特徵的理解。

  你怎麼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長方形呢?學生透過滾、包圓柱、圍圓柱發現了展開的側面與圓柱的聯絡。你能用這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紙圍成怎樣的圓柱呢?生1: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寬,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長。生2:我圍成的圓柱,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長方形的長,圓柱的高是長方形的寬。我課件演示,觀察一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學生髮現了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發現了兩個圓柱的側面積相等,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面積。得出了結論側面積相等,但它們的底面積不相等,高也不相等。透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很自然的感悟到圓柱的側面積就用長方形的長乘寬,也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

  學生對圓柱認識到位與否直接關係到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教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認識圓柱是圓柱單元的重點中的重點。透過包圓柱,一張白紙圍圓柱,把傳統的剪改成現在的圍,使學生對圓柱側面研究自然過渡到對長方形與圍成圓柱 關係的研究上,更加深入,努力實現探究效果的最大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