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10篇)

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負數》,它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

  2.《負數》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的自然數、並初步認識了分數、小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負數的引入是數系的一次擴充套件。又。為以後學習更深的知識做鋪墊。

  3.讓學生學習一些負數的知識,有助於理解生活中負數的應用,拓寬數學視野。同時還能擴充套件對數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自然數、整數的意義.教材選用了“氣溫”和“海拔”這兩個熟悉的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我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設計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負數,能認、讀、寫負數。學會用正數、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創造符號表示相反意義量的過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享受創造性學習的樂趣,相機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例項鞏固,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特徵出發,我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4、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透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負數意義。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驗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一句相反的話。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後退2 步、轉來了2名同學――轉走兩個同學、存了300元――取出300元、運進2噸――運出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絡,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

  比比誰記錄得既簡潔又準確,讓人看了一目瞭然。開放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有的用符號“√”,“×”、相反方向的箭頭;有的用“笑臉”,“哭臉”;還有的用文字說明等,當然也有學生用正數、負數嘗試著區分。雖然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但本質上都與正、負數有著密切的聯絡。

  二、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溫度計是學生認識正、負數的有效載體。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播放中央電視臺某日的天氣預報,介紹溫度計的基本知識,提出兩個問題:你認為溫度計中哪個刻度最重要?溫度計中的這兩個5表示的溫度一樣嗎?透過問題激起學生用正負數來表示的慾望。

  學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練習可以深化學生的內心體驗。教學時,我首先撥動溫度計,讓學生知道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用負數表示。接著,又設計了一個反向練習,讓學生撥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變教材直接呈現三個城市的溫度方法,讓學生撥一撥,可以化靜為動,透過小小的“撥”,喚起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要在溫度計上表示溫度,首先要確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溫度計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零上溫度用正數表示,零下溫度則用負數表示。同時透過動手操作,學生興趣盎然,既將正數、負數、零有機地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中,實現了對0的再認識,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教學難點。緊接著設計一個基本練習,寫出三個地方的溫度,這樣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初步感知正數、負數的大小比較。

  三、迴歸生活,拓展應用——應用負數

  既然負數是在生活中發現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在練習環節,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資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使學習變得既有趣又有用。

  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2種練習:

  1、基礎性練習:以書上做一做第一題為基礎,我將題型以“快速搶讀並判斷”的遊戲方式出現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熟練的掌握知識。再用書上做一做第二題作鞏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讓學生再次感受“負數真的是無處不在”啊!另外我還增加了一個類似的習題,多樣化的練習,既不枯燥,又檢查了學生對負數的理解。

  2、形成性練習。課件演示平時生活方位中的負數,向東走1米,向西走1米,這些不僅針對教學重點“用正負數表示意義相反的量”,而且又緊密聯絡生活,學生好學、樂學。

  四、課堂總結、知識延伸——拓展負數。

  課堂的總結和延伸可以幫助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激發學習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負數,並以《生活中的負數》為題寫一篇數學日記,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本單元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

  學情分析: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質量觀念還比較淡薄,況且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克與千克質量觀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二、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標:1、認識常見的稱,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關係;

  難點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三、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教具、學具: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建立一定的質量觀念。圍繞這個目標,本節課的設計就立足於學生的體驗和操作,我準備的教具有:盤秤4臺、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

  四、蘇教版數學說課稿之克與千克 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最佳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課時)》,所選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等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八年級數學第十六章第二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分式加減法與分式方程等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在整個的初中數學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與本節課內容特點,考慮到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並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目標: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二、說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分式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因式分解,透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類比,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與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透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標改革的目標,新課標要求把過去單純的老師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與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突破難點: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在例題的引導分析時,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教學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讓學生在練習題中鞏固難點,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二)說學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對分數乘除法運算比較熟悉,加上對本章第一節分式及其性質學習,抓住初中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與活躍的思維能力,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心理特徵,因此,我認為本節課適合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一方面運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接下來,我再具體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慾。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與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慾。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後總結概括:(1)式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2)式又是什麼運算?依據是什麼?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於引導)

  (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與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並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後,與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為:

  設計意圖:由於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故以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則,易於學生理解、接受,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並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採取板演的形式,與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並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透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透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範解題格式與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3.你有什麼收穫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學習結果讓學生作為反饋,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六)佈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 第1、2(必做) 練習冊P (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與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係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於學生對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層次性,彰現漸進性,為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透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穫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透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說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採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呈現的優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說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基於以上理念,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匯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隻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著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為什麼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結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隻小猴分得這隻桃的幾分之幾?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情境,以嘆息的口吻敘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並沒急於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摺紙的方法分等等)。接著,讓小組討論,每隻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隻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說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著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並能說說表示的含義。

  在基本練習之後,繼續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並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後,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臺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現: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絡和區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餘兩空。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裡的塗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裡填上它上面的分數),並進行全班彙報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說一說,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並說一說,分別是幾根。之後,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並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現了什麼規律?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後的具體收穫,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五、說板書設計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38~39頁,例1、練一練,練習八第1~5頁。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運算的範圍從整數、小數擴大到分數,其意義、演算法以及實際應用都有較大的發展。 “分數與整數相乘”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能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教學分數除法打下基礎。教學要求是理解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掌握演算法,能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在探索演算法、總結法則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實際入手使學生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可以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知道計算時能約分的先約分再相乘比較簡便。

  2、過程目標

  透過探索、交流、比較。培養學生的類推、比較和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

  學生領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計算法則。

  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五)、教學準備

  教學光碟、練習紙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並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採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已有,並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透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以關注人的發展為首要目標”。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談話:前幾天國慶節的時候,我們王秀小學的六(1)班同學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開始動手製作綢花。(出示學生製作綢花的照片)

  1、已知製作一朵小綢花用3分米綢帶,小軍做4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綢帶?

  師:可以怎樣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設計意圖: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又要追求演算法的最佳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師:為什麼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說說它的意義嗎?

  生:3×4表示4個3相加。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在整數中,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設計意圖:歸納提煉加法與乘法的聯絡,為分數的意義做鋪墊。)

  2、出示例1圖,標出長是1米。

  做一朵小綢花用米綢帶,小芳做3朵這樣的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

  師: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師:你能在圖中塗出表示米嗎?

  (生塗色、交流)

  師:你能在圖中塗色表示出做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嗎?

  學生塗色,表示出3朵綢花所用的米數。

  師: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的綢帶,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1:++

  師: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2:×3或3×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 ×3表示3個相加

  師:求3個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是什麼數與整數相乘?

  生:分數與整數相乘

  師:從這節課起,我們將學習分數與整數相乘。

  (設計意圖:從塗色練習開始,即從形抽象到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為什麼是這個結果,也為將來學習分數乘以分數的塗色練習作鋪墊。)

  二、方法探索

  1、嘗試計算×3。

  師:想一想,×3的積應該是多少?(學生口答)

  師:你能聯絡已有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說說×3積為什麼是嗎?

  生1:根據圖

  生2:根據加法

  教師相機板書:++===

  精品 資源下載

  精品 資源下載

  師: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認為×3時應該怎樣算?

  生:計算×3時,可以用3×3的結果作結果的分子,分母不變。

  (設計意圖:讓學生研究分數乘整數的演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變”加工成“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獲得新的計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裡填數: 3/10+3/10+3/10=□+□+□/10=□×□/10,經歷“分子相加”轉化成“分子與整數相乘”的過程,建構了新的計算方法。)

  2、做一朵大綢花用17/24米綢帶,小華做12朵這樣大綢花,一共用幾分之幾米綢帶?

  嘗試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再乘,計算簡便)

  生:17/24×12=

  師:你能說說它的意義嗎?

  生:表示相同12個17/24相加。

  師:下面請同學們獨立解答這一題。(教師巡視找出不同的做法)

  師:你是怎麼解的。

  生1:先約分再乘的。

  生2:先計算出結果,然後約分。

  師:你們認為哪種計算簡便呀?

  生:先約分再乘簡便

  總結:為計算方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後再計算。

  (設計意圖:在第二問中把教材例題中3/10改為17/24,是因為想讓學生感受到先約分帶來的簡便,而不是教師強加的要求,這也是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又最佳化演算法的要求。)

  指出:計算分數乘法時,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這樣簡便計算

  3、比較歸納。

  比較剛才兩道乘法算式的計算過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數與整數相乘,可以怎樣計算?

  在小組中說一說,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相同點時可能首先彙報,這兩題都是用分數乘整數)

  小結: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按要求在長方形圖形中塗色,列式計算。

  為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再利用圖形進行驗證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2)完成第2題。

  獨立完成計算,展示作業,集體評價。

  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再計算。

  三、鞏固練習

  練習的設計從開啟月餅盒後看到的禮物——中國結,到月餅盒——正方體盒子,再到裡面的月餅,隨著一層層包裝的開啟,把三道練習題巧妙地串聯起來

  1、中秋節那天,小明的父親買了一盒月餅,開啟月餅盒後看到——中國結,做這樣一箇中國結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箇中國結要多少米的材料?

  師:你準備怎麼列式?

  生:23/25×2

  師:你能說說它表示的意義嗎?

  生:2個23/25相加

  師:獨立完成計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個人,每人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獨立完成計算,集體評價。

  師:為什麼可以用乘法計算?

  3、這個正方體月餅盒的底面積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師:正方體的表面積可以怎麼求?

  生:底面積乘以6。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價。

  4、改錯題:

  師:為什麼出錯?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習了哪些內容?有什麼收穫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五、作業設計

  1、3/4+3/4+……+3/4= 有 200個3/4 (提示根據分數乘整數的意義來計算這個算式)

  2、幼兒園有3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吃 塊月餅,一共吃多少塊月餅?

  3、14個47/28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

  分數與整數相乘

  分數與整數相乘,用分數的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計算時,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算出結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這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的第一課時。用字母表示數,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學生的思維過程中,由具體的數和用運算子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過程。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大量接觸到的是有關具體的數的認識和運算,對字母表示數雖有一些生活經驗和接觸,但對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並不理解。基於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我力圖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形成數學模型,從而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們有這樣的幾點思考:

  《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的知識對今後的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學期的方程,它不但對後面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在生活和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一課的教學中滲透著“轉化”思想,遵循主體性原則,透過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數的規律。然後教學運用這個表示常見的數量關係。

  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定下了這一課的主要目標。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具有簡單,明瞭,快捷等優越性。

  2、讓學生在探索現實生活中的數量關係過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種符號來表示數的意識,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關係。

  難點: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提供豐富感性材料,激發學生求知慾;二是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從具體事例中逐步進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機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方式方法。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主要透過觀察,比較,思考,交流,概括,應用與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進一步瞭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數,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再透過各種聯絡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掘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新課標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為此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引入課題。

  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符號化的語言在生活中的應用,所以上課開始我就提出問題:誰知道中央電視臺的臺標怎麼表示?誰知道UFO表示什麼意思?WC,這是什麼標誌?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中央電視臺、不明飛行物和洗手間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說用字母表示有什麼好處?從而讓學生明確這些字母的表示簡便、易記,方便人們交流。

  緊接著,出示撲克牌A,J,Q,K,提問在撲克牌中它表示什麼?

  從而強調: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簡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稱和標誌,還可以用來表示具體的數,揭示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2,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這個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層次來進行教學

  首先,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

  和學生一起觀察思考:擺1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擺2個呢?怎樣列式?你能接著往下說嗎?擺1000個呢?擺10000個呢?

  追問:照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請你們觀察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個表示方法來概括所有的情況?同桌互相討論。

  接著師生共同探討式子中的一個表示什麼意思?3表示什麼意思?一個×3呢? 強調:式子a×3不僅表示出了a個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數,還表示出了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根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不管擺幾個三角形,小棒根數總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

  師接著追問:這裡的a可以是哪些數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個數,還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個數?讓學生透過討論明確在這個關係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同時讓學生知道同一個數量,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說一說:剛才的1×3,2×3……等等,這麼多的算式,只用一個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麼感受?這裡主要是讓學生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性。

  這時小結:我們不僅可以字母來表示一個變化的數,還可以用一個含有字母的式子簡潔地概括出兩個數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其實數學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一定的數量關係。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

  首先透過問題讓學生思考例3圖形上也有一個a,與剛才的a有什麼區別呢?從而讓學生知道同一個字母在不同的問題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樣的。

  根據例題讓學生說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面積計算公式。教師板書。引導學生觀察周長計、面積計算公式,公式裡用了幾個字母?分別表示什麼?這裡能否用一個字母表示?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在同一個問題中,不同的數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關於簡寫的部分安排學生自學,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1,最後在利用課件強調在簡寫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時,需要注意的規則。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比較2x和x2的區別,補充對比練習:X =3 、 5 、 2時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調到了後面,教學時,我主要是透過引導讓學生明確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義,透過意義的理解讓學生明確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數。然後再出兩個B表示的數字,讓學生算出280-B的結果,透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體數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數,同時亦能根據字母表示的意義明確他的取值範圍。

  三,綜合訓練,深化理解。

  1、練一練2我把練一練的第2題以猜年齡遊戲的方式呈現先提示學生:媽媽比玲玲大2 8歲。

  讓學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齡階段時,媽媽的歲數是多少歲?並說說是怎樣算的。例如:玲玲1歲時,媽媽是29歲,算式是:1+2 8 =2 9(歲)2+2 8 = 30(歲) 3+2 8 = 31(歲)等等,接著引導學生用一個式子概括出同學們的所有算式。根據學生回答板書:a+2 8.在這種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歲數,2 8是媽媽比玲玲大的歲數,所以a+2 8表示媽媽歲數是a+2 8歲,同時還可以表示媽媽比玲玲大2 8歲這個數量關係。

  緊跟著拓展一下:媽媽比玲玲大28歲,當媽媽8歲時,你能請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歲數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b-2 8最後再讓學生討論A、B可以表示哪些數。這裡老師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

  2、想一想:(1)3、4、X、6、(2)3+M=15,讓學生探討這裡的X、M表示什麼數?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字母既可以表示確定的數,也可以表示不確定的數。

  五,課堂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數的歷史嗎?

  課件出示教材第111頁“你知道嗎?”

  板書設計:

  字母表示數

  一個個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個數 一個

  字母可以表示 數量關係 一個×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運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點不突出。在每一個環節之後,教師應及時小結,這樣,學生的思路更清晰,課堂的重點也更突出。如:猜年齡之後應重點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數,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數量關係。這樣對後面的練習學生就不會出現錯誤了。

  2、難點要分散。本節課看似簡單,在實際上過之後發現,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這一內容在本節課出現,學生掌握不牢,雖然動口、動筆寫過一遍,但在課後的驗收中只有十位同學過關,而且課上時間不很充裕,草草收場。

  結合試講中存在的問題,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了相應的調整。在本班講這一課時,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練習課中,這樣一來,課堂上的時間充裕,針對本班的中下生不時地提問、追問、反問,並及時地總結,學生對本課的難點掌握較好,並且做了大量的練習,書上的、聰明數學的題也都做完了,教學效率較高。在下一課(練習課)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時間,說一說、寫一寫、記一記,課後驗收正確率大幅度提高。

  透過這兩節課,我深深的體會到:如果每節課都能不斷的反思,在總結中提高,那麼我們今後的每堂課將變得更加有效。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7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到此類的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些都為這節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但二年級學生年齡小,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他們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概念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認識,有一定難度。同時他們喜歡動手,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又是學習的有利因素。

  依據新課標,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能用直尺畫出不定長的線段。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透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學會畫線段。

  教學難點:畫線段、數線段。

  教具準備:課件、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學具準備:棉線、長方形紙片、直尺

  課堂教學主要採取直觀演示法和操作實踐法,配合引導發現、講練結合等其它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操作,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結合以上分析,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六個部分:

  一、課件出示情境圖:小明家和學校兩點之間很多條路,只有中間一條路是直的,用紅色的線段表示;其它路線都是曲線。

  啟發學生思考:小明從學校回家,走那條路最近?為什麼?

  這一環節充分地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髮現,這條路因為直,所以近。使學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在情境中滲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反覆體驗,認識線段

  這個流程分三個層次教學。

  首先是直觀感知:請學生把桌上的棉線拉直,觀察棉線的形狀。

  第二層次,透過講解和變式練習,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由直觀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講解:像剛才的那條路,和我們兩手之間的這樣直直的一段線就是線段。手捏住的棉線的兩頭,在數學上叫做線段的端點。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線段有幾個端點?你認為線段的特徵主要有哪些?線段的端點是怎樣表示的?

  改變棉線的方向和形狀:這樣是線段嗎?為什麼?

  透過變式訓練,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把握線段的本質特徵。

  第三個層次:迴歸具體,找線段。

  請學生在身邊找一找有哪些線段?摸一摸線段的特徵,和同桌說一說線段在哪兒,端點在哪兒?

  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透過曲直對比和變曲為直,使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透過感知實物,再由抽象回到具體,學生透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從而對線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認識。

  這個環節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辨認線段的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件出示練習:下面哪些是線段?為什麼?

  三、動手摺紙,深化認識

  首先,出示長方形紙片,激勵學生:你能折出一條線段嗎?

  啟發學生思考,有多少種不同的折法?

  讓學生先獨立動手摺一折,再小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後展示各小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個組的折法多。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透過比較不同摺痕,引導學生認識到線段有長有短;透過小組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折出的線段有很多條,適當滲透無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學畫線段。

  畫線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分三步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對線段的認識,嘗試畫線段。

  在此基礎上,給出兩個方面的議題,學生分小組討論:

  第一個議題:你是用什麼工具畫的?為什麼?通常用什麼工具畫線段最多?

  第二個議題:你是怎麼畫的,畫線段需要注意什麼?

  分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學生畫線段可能出現的錯誤:缺少端點,線段不直。針對錯誤進行評講。

  這裡的難點是,二年級的孩子,雙手協調能力還不太強,常常因為左手尺子沒壓緊,右手握筆用力太大,導致尺子移動,線段不直。透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畫圖方法。

  第二步,總結畫法。針對孩子畫圖的難點,我自編了一首兒歌:左手壓尺用點力,右手握筆輕輕移,畫上端點別忘記。

  第三步,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再畫線段,進一步體驗線段的畫法。

  五、練習鞏固,深化拓展

  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基本練習和拓展練習。

  (一)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一連

  先後出示兩個點,三個點,問:你能畫出幾條線段?

  第二題:數一數

  課件出示:下面的圖形分別由幾條線段圍成?基礎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統計錯誤人數和錯誤原因,並集體訂正。

  (二)拓展練習:

  出示四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問:每兩點畫一條線段,可以畫幾條呢?

  學生先在書上獨立試畫,再展示做好的作業,學生互評。在學生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評。

  教師主要講解兩種畫線段的方法,在講解中配合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畫法,分類畫線段:先順次連線四點圍成四邊形,再完成四邊形裡面的線段。

  第二種畫法,先畫出過一個點的所有三條線段,再畫出過第二個點兩條線段,再畫出最後一條線段。向學生滲透有序思想,為高年級進一步學習排列組合的知識做好鋪墊。

  六、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2、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3、自我評價:這節課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分類統計".《數學課程標準》將分類統計安排在第一學段"統計與機率"的知識體系中,總體目標是:對資料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教材94頁的例題,完成95頁"想想做做"第1、2題。例題呈現了學生感興趣的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場景圖蘊含了可以分類統計的諸多資訊。之後教材提出問題:"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什麼?"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自覺觀察場景圖,從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種動物分別有多少隻和參加兩項比賽的動物各有多少隻的問題,併產生分類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心理需求。教材這樣安排,使學生看到不同標準分類處理資料,是以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在自己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材呈現了兩張統計表,一張是按運動專案統計的,一張是按動物種類統計的.,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收集資訊,分類整理後填寫在統計表裡。學生經歷了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後,教材安排學生比較兩次統計的過程有什麼不同,體會是按不同標準將動物進行分類的,感受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分析從每張表格中知道了什麼,即學會簡單分析資料的方法,又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感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上冊)學習了把已有的資訊(小動物、花、水果等)透過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等活動進行整理,從中獲得一些感興趣的資料。一年級(下冊)學習了在隨機發生的事件中,用符號分類記錄,獲得有意義的資料。二年級(上冊)學習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發生、有些事情可能發生、有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活動經驗,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

  本節課的學習,將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用統計表表示資料整理結果的方法,積累開展分類統計活動的經驗,併為學生以後學習複式統計表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簡單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計表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2、過程與方法: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發展數學思考。

  3、組織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資料,並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

  難點: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資料。

  教學用具:教師用和學生用統計表1份,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和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豐富的素材,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參與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組織學生討論,透過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仔細觀察、大膽的猜測、主動的交流,經歷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全過程,透過對統計表的比較,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統計下的多樣性,嘗試著根據統計表給出建議,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從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入手,激發孩子喜好運動的天性,再引出動物運動會的情境,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些什麼?【設計意圖:在這環節中我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創設生動有趣的"動物運動會"場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絡,既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又為學生開展數學活動作好鋪墊。】

  第二層: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觀察統計表

  專案 合計 跳高 長跑

  只數

  動物種類 合計 狗 兔 猴

  只數

  提問:讓學生仔細觀察統計表,並說說要填些什麼,對應哪個問題。

  (意圖:讓學生仔細看這兩者表格是為了讓他們瞭解表格的內容和填法,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

  2、學生自主填表

  學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圖:自然的讓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3、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填表的情況,並說說是如何統計資料的。

  4、組織比較

  上面兩次統計有什麼不同,你從每個統計表裡知道了什麼?

  (意圖:比比這些不同就體會到了問題和統計活動是相關的,問題決定統計活動,統計活動服從於、服務於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理念: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不是教,而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本段教學,注重新舊知識的連續性,自然的讓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緊緊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為學生搭建了探究知識的平臺,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既使學生掌握了根據需要去正確分類整理資料,又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第三層:應用實踐,鞏固新知

  本環節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兩題。

  我延續了例題的情境,將學生帶入習題後,讓學生先補充完成第1題的第二張統計表的分類,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統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在降低練習難度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2題便徹底地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填表,然後說說是按怎樣的分類進行統計的;你知道了什麼?

  【設計理念:延續例題的情境,緊緊抓住學生,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後再統計,進一步體驗不同標準下的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同時培養做事要先後有序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鞏固昇華,拓展延伸

  今天來這裡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分類統計,對大家的表現非常滿意,現在我還想了解咱們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學們能幫老師選擇合適的統計表並完成統計,儘快將結果給我好嗎?

  【設計理念: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自己身邊的調查統計,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性,感受與同伴交流合作的價值,培養尊重事實的態度,同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第五層:回顧總結

  透過對課堂教學的回顧,再次讓學生感知不同的分類標準會帶來統計結果的多樣性,並能夠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合理的統計方法。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數學上冊第十單元認識分數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對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從整數過渡到分數,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擴充套件了知識面,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三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它們互相依存,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2、使學生初步學會聯絡分數的含義,並藉助直觀的手段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分數的活動中,進一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觀察、操作、思考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2、會正確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學具準備:每人一張長方形紙和兩張圓紙片,水彩筆,小黑板。

  五、教法學法

  1、圍繞教材內容,要求準備好必要的教學具,根據知識點呈現的特點,採取直觀教學。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教學中讓學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塗一塗,說一說,使學生多方位參與活動,努力做到一切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3、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發展學生合作意識和創造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結合教材的場景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為出發點,讓學生經歷分一分等活動,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拓展到分數概念。

  〈二)學習新知

  1、學生在經歷折一折,塗一塗,看一看等活動,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學分數各部分名稱,我沒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現,激發了學生求知慾望。

  2、學生在認識二分之一後,進一步探究如何認識幾分之一的知識,強化了寫法和讀法。明確分母表示什麼,分子表示什麼,更加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3、比較分數的大小。

  我用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教學,讓學生髮現,明確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三〉課題練習

  以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為原則,突出題目難度的層次性,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得應有的發展。題型展示靈活多變,使每個學生都會想學樂學。

  〈1)搶答,啟用學生思維。

  〈2)利用分數說一句話,突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知識拓展,透過不平均分,轉化等圖形,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四)總結提高

  結合板書進行質疑,明確本節課的應知應會,並補寫課題,進一步點明重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 篇10

  《認識方向》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經常出現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是培養他們空間觀念的好素材,但在過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現。本課是第一教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8個方向的位置關係,也就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自己的方向板,進而使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依據判斷出的一個方向,辨認其它的七個方向,但這些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還是有較大難度的。因為二年級學生的推理思維能力較弱,方向感不強,抽象的方向知識對於他們來說,很難理解掌握。

  為此,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正確辨認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來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2、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認識並理解方位知識;

  3、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課的重點時使學生認識東南等4個方向,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4、迴歸生活,應用提高

  下面我說說我在各環節的構想:

  1、從學生經驗出發,探索新知

  小學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雖然學生以前沒學過東南這4個新方向,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方向已有所瞭解,因此,我以包場一些單位為背景圖,從說說各單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關係出發,讓學生嘗試發現東南這4個方向;在此基礎上,我抓住一個方向,在演示、討論的過程中完善學生對新方向的認識,在他們頭腦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結合學具整理概念

  當學生認識4個方向之後,我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去理解概念,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課中,我把指南針與練習中的方向板整合,並將本課的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融於其中,讓學生完成方向板,之後組織學生透過觀察、思考、交流,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方向感。

  3、發揮主動性,突破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在具體情境中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物來辨別方向。為了突破難點,我將方向板再次使用。我並沒有直接將方法教給學生,而是先讓他們討論解決,當一部分學生討論後仍覺困難,我隨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幫助我們。這樣學生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我覺得只有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心裡才有一種尋求答案的動力,才會認真去掌握方法。因為學生差異,在之後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漸漸地,學生由扶著方向板過渡到在自己頭腦裡建立一個方向板。

  4、迴歸生活,應用提高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著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及遊戲。

  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實際上學生在這點上差異較大,一部分學生對生活中的方向較熟悉,不需引導能順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學生要經過思考或藉助工具,要老師扶一扶;個別學生難以辨別空間方向,要架著走。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給各層次學生不同目標,自己能辨別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難學生多給他鍛鍊幾次,這樣,保證了絕大多數學生將平面圖上的方向順利引入到空間中。

  此外,我結合學生自己的住址,設計了讓學生畫畫家在學校的大致方向,使學生在練習時經歷空間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機融合,體驗數學的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還有下棋的遊戲等練習。

  促進學生的發展,必須關注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尊重學生髮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髮展中的體驗和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和變化的主體。這些正是我在這節課中的嘗試和摸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