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說課稿

高中歷史說課稿

  歷史是我們發展的歷程,所以也要多學習。下面是公文站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說課稿篇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透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定,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透過設定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資訊:(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資訊,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初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透過設定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絡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資訊,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透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定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

  (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資訊,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中歷史說課稿篇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定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定。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