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新學期教師大會講話稿

校長在新學期教師大會講話稿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各種講話稿頻頻出現,講話稿是應用寫作研究的重要文體之一。為了讓您在寫講話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校長在新學期教師大會的講話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剛才,xx校長傳達了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寶琴校長對開學前、後的這一段工作做了安排,使我們在宏觀上了解了當前的教育形勢,微觀上明確了眼前的工作。是的,教育發展到今天,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從來沒有達到像現在這樣的高度,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人們的關注。正像局長說的那樣:面對教育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我們不幹不行;面對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高期待,我們幹不好不行。我們學校正處在一個良好的發展的階段,學校人文氛圍非常好,教師的熱情比較高,社會評價也不錯。但是,面對社會和家長對教育工作的高期待,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們一些教師教育觀念還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因而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還停留在原始階段;我們的課堂教學還不夠先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人地位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我們的辦學條件不要說和發達地區比,就是和我們本地的學校比也存在了差距,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找準我們的優勢,以內涵發展贏得先機,打造學校精品文化,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和努力去實踐的。為了讓大家理念更明確,思路更清晰,下面我和大家來共同思考探討幾個問題:

  第一個思考 孩子們來學校幹什麼?

  這是一個看似低階的問題。誰都可以回答出來“學習唄!”無疑,孩子們來到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這個“學習”的含義應該怎樣理解?許多人把“學習”理解為作業、考試、分數、升學,等等,他們認為,孩子們來到學校唯一的目的,在小學就是數學、語文,再加上英語都考100分,在中學就是為了升到好的高中或大學。這樣的理解無疑太片面了。我們學校的校訓是“讓生命因學習而精彩”,這裡的“學習”我們是這樣闡述的:“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指向書本學習,又指向他人學習、向生活學習、向實踐學習;既指學習知識,又指習慣養成、品格修煉、能力鍛造;既指在校的學習,更是終身的學習。”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關注人、關注人的生命質量,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分數和升學。

  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同樣一個分數線錄取到同一所大學、同一專業,經過幾年的專業學習,再經過幾年的社會實踐,有的人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的人則業績平平。同樣的學習經歷,同樣的專業背景,為什麼人變得慢慢不一樣起來?

  答案是:決定一個人成人成才的關鍵因素不是上了什麼大學、學了什麼專業,而是其情感、心理等的發展程度。這些才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基礎,而這些方面的發展程度決定於一個人重要的中小學成長階段。可見我們中小學教師的責任有多麼重大!我們對“學習”的理解不能狹隘、不能偏頗!教育家阿莫什維利曾指出:“孩子們來學校不只是為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是為了和同伴會面,和他們一起玩,彼此交換新聞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們永遠不會丟掉那些使他興奮的、使他憂傷的、使他快樂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東西。”

  因此,校園生活不僅僅有課堂、課本、作業和考試,還要有五彩繽紛的校園活動,所以我們每學期開展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絕不是多餘的,而是必須的,都是我們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教育也不能僅僅是分數,而更應該注重孩子們的情感、心理、身體等各個方面,要把促進學生快樂成長作為我們的追求目標,那種以犧牲學生的快樂、幸福來換取高分數的教育註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

  這個思考的得出的結論就是:不要把眼光僅僅停留在孩子們的考卷上。教育所要培養的首先是“人”,是全面發展的、頂天立地的人,然後才是“才”。

  第二個思考:當教師意味著什麼?

  這個思考是從一件具體的事得來的。

  我的一個小教大專班畢業的侄女09年在突泉那邊當了老師,她素質不錯,工作也很用心,課講的很好,班級帶的也不錯。可她不明白,有的事自己本來覺得沒有任何責任了,可還要遭到學校的批評和家長的埋怨,心裡很是不舒服。她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她班上的一個學生,上午課間活動的時候摔了一跤,骨頭摔裂了縫,可這個孩子沒和老師說,中午去代管班吃了飯,睡了覺,也沒說。下午來上課,才說胳膊疼,老師一看已經紅腫,再三問他,他才說了上午摔倒的事。老師馬上聯絡家長,共同把孩子送到了醫院,進行了處理。可事後,家長還是找到學校,質問老師為什麼那麼長時間才通知家長,那麼長時間才送孩子去醫院?學校雖然沒有過多批評老師,但還是要求老師經常去看看這個孩子,而且在班級考核的安全項上扣了分。侄女覺得很委屈,本來是這個孩子自己摔倒的,他事後又沒有及時告訴老師!

  聽了她說的,我說,是,你該做的都做了,但你也有責任,就因為你是這孩子的老師,這孩子是你的學生。如果你是這孩子的鄰居或其他什麼人,家長會不勝感激你,但你是這孩子的老師就不一樣了。做教師的,班級裡任何學生的事都是你的事,任何時候你都有責任。就像我做校長一樣,不論校園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管是不是校長的行為所致,但只要發生了,校長就要承擔所有的責任一樣。

  這個思考的結論就是:不能僅僅把教師看成一個簡單的謀生的職業,當教師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

  第三個思考:今天我們怎樣當教師?

  今天做教師,不應單單做一個苦口婆心的教師,也不應單單做一個嚴師,而要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而這個前提就是了解學生,進而對症下藥。我們的教育物件是兒童,那麼我們就要知道童年該是什麼?它是當下的存在,並非成人的預備;兒童是獨立的生命,並非微縮的成人。兒童的心理、個性和成人完全不同,它不只是程度的差別,更是一種性質上的差別。成人們往往認為,成功的教育,就是快速而直接地把兒童引入成人的生活方式當中。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實,它們既不甜美,還會很快腐爛。人類同樣也不需要早熟的兒童。童年是人生的啟蒙期,價值觀、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大都在童年形成。童年的天真,好奇 是人類創造的源泉。只有享受了童年之樂,人生才會完滿,人格才會健全。很多成年後的問題,都是在童年時就埋下了禍根。(看犯罪心理學家分析犯罪的根源,98%以上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孩子們哪怕細小的問題,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孩子。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後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進步的孩子,其實他的內心深處每天都在學習、準備,爆發期也會在特定的時期突然來臨。我們要靜靜等待花開的聲音。

  今天為什麼有如此多的老師會感覺教師難當,主要原因是工作方法太簡單了,而且多年如一日,變化不大。無非是一邊“嚴管”,一邊“奉獻愛心”。嚴管不見效,就用愛心感動,愛心感動不了,就更加嚴厲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長的手再來“修理”。然而學校管不了的學生往往家長早就失控了,家長還在指望老師把他的孩子教育過來呢!於是沒轍了。剩下的只有牢騷、無奈和疲憊。我們必須知道:面對新的教育物件,一個個活生生、多變的個體,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當然良好的師德是必備的),光有激情是不行的(沒有激情是更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假期中,接觸了一些人,其中包括一些家長。家長們大多對學校、老師的教育很滿意,尤其是對老師們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感大加讚賞。但也有家長反映了一些問題,對個別老師教育、批評學生時的言行頗有微詞,特別是在期末將要考試階段,有的老師比較急躁。

  說實話,聽到這些反映,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知道老師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學生能夠改掉缺點、改掉毛病、努力學習。但是,我們不能去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孩子們的心是多樣的,孩子們的特點也是多樣的。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遵守紀律、好好學習,並學有收穫,就像我們希望每粒發了芽的種子都能茁壯成長一樣。但是現實與我們的願望是有差距的,發芽的種子因為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其成長狀況是很不相同的。同樣,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有的孩子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並且其家長也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希望老師們能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因材施教,和孩子們和諧相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毫無疑問,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老師什麼時候與學生關係好,對學生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學生的關係不好,對學生的教育就容易失敗。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青睞,就算是學習成績最差的孩子,他的心底也會有這樣一絲渺茫的希望。希望老師們能寬容。不顧孩子自尊的指責,隨時隨地的批評,只會使孩子們喪失上進心。面對孩子們犯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只用一種方法來解決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對於孩子不經意的錯誤或是無心的過失,寬容比之斥責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不要就其一點小事抓住不放,自暴自棄、與人對立都是從一點點小事開始的,千萬不要和孩子們較勁。如果你試著平靜下來,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跟她溝通,慢慢引導他認識自己的錯誤,你會發現這樣更容易達到教育的目的。當然,寬容不等於放縱。不是說從今往後,老師們可以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而是說我們應該選擇更好的方式告訴他——你做錯了。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很神聖的,我們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修養,以我們的愛和責任、豐富的學養、人格的魅力、高超的教藝來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我們給孩子們一縷春風,孩子們或許就會收穫整個春天。

  教育應該像太陽一樣公正、透明,尊重一切生命,尊重每個渴望求知的心靈,無論他來自繁華的都市還是偏僻的鄉村,無論他是聰慧還是愚笨,絕不能厚此薄彼,冷暖各異。教師應該像太陽一樣溫暖、純淨而又博大,抵達每個學生的心靈。在教育面前,你把孩子看成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要以為你的教育假設沒有人知道,它們會隨時跑出來暗示人的,尤其是孩子那敏感的心靈,更是一葉知秋。不能輕易地傷害任何一個孩子,任何傷害,就像釘在木頭上的釘子,即使拔掉了,釘子洞也不會消失。成人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只要兒童一出現情況,就“猛撲過去”,這樣做,無異於不加思索地在學生心靈上釘釘子,從而留下永久的傷痕。木板上的釘子洞可能沒有大礙,可人心靈上的傷痕卻是致命的,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

  第四個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智慧型的教師?

  人人都想充滿智慧,尤其是教師,都知道只有智慧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智慧型的學生,誰不想工作起來遊刃有餘、培養出的學生個個智慧超群呢?那麼,教師的`智慧到底從哪裡來呢?

  智慧靠“想”出來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智慧靠“勤”出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個特別聰明的人,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學習,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博學才會有智慧。

  智慧靠“交流”出來

  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 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 討論還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 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討論還有助於團結協作,密切配合。我覺得在一個單位工作的同事,同事間一定要做到互敬、互諒、互幫、互補、互學。互敬,就是彼此間互相尊敬。“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是一個人良好修養的表現。互諒,就是相互原諒。誰也不是神仙,工作中難免出現差錯和失誤,要大度容人。互幫,就是互相幫助。儘管分工不同,職責不一,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團結一心,實現共同的工作目標。互補,就是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互學,就是相互學習。誰也不是萬能的,不可能是全才,因而要相互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師”。

  總之,智慧型教師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第五個思考: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課堂?

  我們看到,在相當多的學校裡,孩子們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孩子們甚至沒有感到愉悅和幸福,他們學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厭學,孩子們喜歡求知但不喜歡去學校,喜歡讀書但不喜歡語文課,喜歡探索科學奧秘,但不喜歡科學課、綜合科,喜歡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我們的學校到底怎麼了?我們的課堂到底怎麼了?當學校、教師把教材、作業、考試等這些用來促進人發展的手段當做教育的目標來追求的時候,最終,孩子們失去了自由和歡樂。

  那麼,什麼是好課,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放、活、趣、新、實)

  前幾年就看過這樣的報道:很多人慕名去聽魏書生的課。上課鈴響了,魏書生走進來,一句話不說,只是在學生中間轉來轉去,瞧瞧這個,看看那個,時而嘀咕幾句,時而交流幾句。學生一邊看書,一邊討論,圈圈點點,寫寫畫畫。下課鈴行了,魏書生悄悄走出教室,學生們還是該幹啥就幹啥。 沒看明白的人就很抱怨:“跑了這麼遠,啥也沒學到?”“老師一句話也沒說,這是什麼課?”明白的人卻說:“這才是真正的好課!”魏書生的課為什麼會上成這樣,那是因為學生的習慣培養起來了,學生的能力鍛煉出來了,不需要老師堂堂課喋喋不休了。中學和小學是有區別,但培養習慣和鍛鍊能力卻是相通的,如果小學不能做到一點不講,那是不是儘可能的少講?餘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體驗,創造。

  魏書生也用形象通俗的語言描述過課堂:45分鐘課堂像一個宏大的世界,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擇業”、主動“創業”、主動“就業”,千萬不要“待業”。科學發展就是要樹立選擇的觀念,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持之以恆朝著自己的目標向前爬,也比沒有目標“失業”“待業”強得多。引導先進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沒有時間驕傲,引導後進學生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沒有時間自卑。教師板書有新設計,語言有新節奏,寫字有新突破,教案有新改進。這樣一堂課,師生都會在發展中享受著創新的幸福。

  可是縱觀我們傳統的課堂大多是:老師從頭至尾的講解,大多數學生沒有話語權、表達權,只有少數優秀學生的表演,大部分中下水平學生好像就是旁觀者,這些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沒有激發起來,隨著年級的升高,內在的學習動力漸漸消失殆盡,因而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佔首位的,不是熟記、死背別人的思想,而是學生自己進行思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推動者,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創設各類學習情境,讓學生的個人新舊知識產生摩擦,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交換意見的衝動,讓學生的認知 產生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最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是讓孩子動手、動眼、動嘴、動腦的學習。那麼,如何變教師一個人講解為學生全員參與式課堂?全國的很多學校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縱觀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以下兩點值得我們關注:

  1、從老師獨講到人人參與。

  他們改變了課桌的秧田式,教室四周都是黑板。學生按程度不同分成學習小組。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教材、拓展教材、昇華對教材的思考,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及推理。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就感,把快樂學習、幸福成長當做課堂教學的追求,這不但是教育的規律,也是生命的規律。在他們那裡,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準是看教師重視學生還是重視教材,是帶著教材面向學生,還是帶著學生面向教材。將他們的經驗概括為兩句通俗的話就是:讓學生知道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課堂上一個人的積極性變成了幾十個人的積極性。具體來說,學生由接受知識的容器變成了有獨立人格的人,學生的學習由應對考試變成了對人生的準備,學生的學習由接受性學習變成了探究式學習。

  2、教師作用體現在啟用學生的學習動力上。

  如果教師僅僅把課本知識與教參內容透過“講”來傳遞給學生是不夠的,教師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啟用學生的學習動力。杜郎口評課的唯一標準不是看老師的教而是看學生的學,不是看老師講解精彩而是看學生學得是否生動,看教師在課堂上是否激發、開發、誘發、啟發、煥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動力。在杜郎口中學還有一條要求:只要課堂上還有一個學生有問題,還想講解、剖析、表達,教師就不能開口講解。教師在課堂上還學生以學習的權利。讓學生想一想、寫一寫、畫一畫、練一練、議一議、辯一辯、講一講;問題讓學生去發現,方法讓學生去尋找,步驟讓學生去試驗,問題讓學生去總結。杜郎口中學讓老師們通俗地明白:聽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記得牢,親身做的學得最好,老師應該把權利、興趣、自由與空間還給學生。杜郎口中學對老師有這樣的認識:差的老師上課會敘述,一般的老師會講解,良好的老師會提問,優秀的老師重在啟發,傑出的老師讓課堂開放。

  我們不是要學習杜郎 口中學的形式,也改變課桌的秧田式,也在教室四周掛黑板,而是要學習那種理念:把人人參與、快樂學習、幸福成長最為課堂教學的最高追求。

  第六個思考:如何確保安全?

  這是一個常常講的問題,不多講了,只需要大家記住兩句話:第一句,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安全,時時處處保證安全。第二句話,時刻牢記,安全不保,一切為零。

  今天就和大家探討這樣幾個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最後還是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有這樣的境界“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學會把平凡、實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如詩如畫、如舞如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