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評課稿

飲湖上初晴後雨評課稿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評課稿內容!以供大家參考!

  飲湖上初晴後雨評課稿1

  今天有幸聽了**小學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小學郭**老師的《落花生》,受益匪淺。前者重視經典作品的品味,後者重視人性光輝的啟迪,學生始終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體驗情感,兩節完全不同的語文課堂卻有異曲同工的精彩。

  我側重說一下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灩晴方好”,一個“方”字將詩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處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足見詩人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之深,不禁讓人聯想到《登徒子好色賦》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西湖的美,在詩人心中,也許就是這種唯美的感受吧。“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筆,對仗工整而又渾然天成,然後神來一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蘇軾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卻又不著痕跡。本詩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三年級的孩子當然不能一下子領悟,所以教師適當取捨,重點品味其意境,培養其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首先,我認為張老師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內適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較好。

  古詩不好教,它需要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與古人對話,與文字對話。它只有四句話,彷彿誰都能上一下,其實不然,處理的不好,要麼拓展不足乾澀呆板,要麼外延太多花裡胡哨。《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宋代詩人蘇軾讚美西湖美景的七絕經典。作品放在小學、初中、大學都可以學,每個年齡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是三年級的孩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深淺得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語文課的語文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匯入環節,“楊柳依依的…夕陽輝映的…”一聽就是語文課,如教師的評價,你的朗讀字正腔圓,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

  然後,在教學方法上,緊緊抓住讀,各種讀,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讀中怡情,讀的層次有讀正確到讀出味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略顯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的關注略顯不足,耐性略顯不足,有時學生的朗讀或者回答,最後一個字還未發明亮,教師就急於進入下一個環節去了,這是年輕老師最容易犯的毛病。

  飲湖上初晴後雨評課稿2

  詩詞類文章,體會詩(詞)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麼怎樣領會詩歌的意境呢?一般要透過詩歌語言,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的畫面和氣氛,感受此時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所抒之情,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可以共鳴,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熱愛之情,但在此詩中,這種讚美之情又被提升到一個極不同尋常的高度——總相宜!這是一種很辯證的審美!怎樣感悟到這種極高的境界?青改組莊奇琦老師嘗試在詩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先寫景,後抒情,情景交融。這景不正是感悟情的基礎嗎?所以,我們看到莊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從“水光瀲灩”、“山色空濛”、“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的美,將這兩幅圖鋪展開來,將西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然後從詩人善用的比喻中尋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處,再回文西湖晴雨圖,讀出西湖的自然出眾,最後進入詩人由觸動心靈的感官之美內化為理性讚美的詩境。詩歌“語境”和“詩境”緊密融通,的確生成了詩歌課堂的和美之境。

  蘇軾的詩我覺得是雅俗共賞的,不過,今天的課堂還是以“雅”見長。正如盛新鳳老師在和美語文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樣,首先,教師語言文雅。教師的導語分為提示語、過渡語、引導語、總結語等。莊老師的這句總結語——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裡的'西湖讓詩人從心底說出了——水光瀲灩晴方好!既言簡意賅,又起到了巧妙提升的作用。其次,課堂情意古雅。莊老師就是一個“性情中人”,善於抒情,並且將自己情感的原點建立在文字之中,有一種淡淡的、真實的、自然的美。還有,課堂一唱三嘆的迴環往復,一錘三擊的反覆捶打,細節重點處的多次照應等等,也使課堂的結構呈現一種雅緻之美。

  所謂“俗”中生“味”,這堂課,莊老師也與學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潛品味,一起情境對話,悟用結合,語文味是很足,那兒童味能不能更濃一點呢?童真,童趣啊!真的,有好多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時就出自於這首詩。課結尾時,能不能不橫向拓展《望湖樓醉書》,而是縱伸,讓孩子們用詩中的詞來給自己取名呢?“方好”也好,“亦奇”也罷,若能能取個“相宜”豈不就是最高境界了?這樣,詩與心融通了,與生活也融通了!

  飲湖上初晴後雨評課稿3

  有幸聆聽了李老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感知美

  課始,李老師選用與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平湖秋月》,並配上西湖的十大勝景,孩子們靜靜地坐著凝神細聽,耳中滿是曲調宛轉的古曲,老師深情的朗誦,孩子們很輕鬆地進入了 “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西子湖畔。課件中,伴隨著一張張西湖圖片出示,西湖美麗、多姿、朦朧、奇妙的景色真實生動地展現孩子們眼前。古詩中“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片,為學生創設出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旋律,學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語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學時,李老師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聲,將孩子帶到了煙雨迷濛的西湖,領略那披著薄薄輕紗的“少女”,讓學生感受了詩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緊抓詞語,品味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時,李老師緊緊抓住“雨”、“奇”、“晴”、“好”來理解詩意,感受詩境,讓學生隨著詩人分別走進了煙雨濛濛和水光瀲灩的西湖,不管是“雨”還是“晴”,對詩人來說都是那樣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練筆,體會美

  李老師在讓學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後,安排了兩次的小練筆:(1)是雨,讓西湖的草更     ;是雨,讓西湖的花更            ;……(2)陽光明媚,盪舟西湖,我看見湖面            ;岸邊      ;湖堤的小道上      ;……這些練習不但能讓學生更深的理解詩歌反映的內容,而且能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將學生完完全全地帶入了美麗的西子湖畔。

  縱觀李華老師的課,是一節成功的課,她體現將詩讀肥,讀厚的理念。但本人有點小小的想法,望能與大家商榷:課題中的“飲”不但是寫盪舟西湖之上在飲酒作賦,更表達了詩人深深地陶醉於西湖的美景之中,是否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一下,這樣是否更能走進詩人的感情,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