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精選5篇)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精選5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 篇1

  這位老師說課的題目是高中數學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簡單隨機抽樣》。他的說課讓我覺得出彩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他用來引入新課的問題“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其他老師說課時舉的都是課本上給出的“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都還覺得“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些距離”,什麼恩格爾係數啊,發射炮彈啊,等等。而他舉了什麼例子呢,他是平頂山的老師,他給學生出示的第一個例子是“我們所喝的酸奶等乳製品的合格率”,第二個例子是中學生近視率,老師的問題是“這些合格率、近視率等是如何統計出來的?”看看這些例子,再想想我們講課時給出的例子,哪個會讓學生更感興趣?!

  第二個亮點是,這位老師帶來的自制的三個教具:用鞋盒做的抽籤箱、不放回地抽取乒乓球的模型、放大版的隨機數表。讓誰看了都會覺得他真的很用心!教具都是隨機取材,可以說甚至還有些簡陋,但卻是那麼地樸實與好用!這樣的細節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用心做教育的年輕老師的真誠與可愛!老師就該是這樣,不鋪張不做作不喧譁,卻能直觀明瞭地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第三個精彩之處竟然會出在作業佈置上。必做題當然還是傳統地鞏固檢驗本節內容的習題,選做題卻出其不意地深深吸引了我,引發了我良久的思考,甚至是我都在設想我再講這同一節課時我要給學生設計什麼樣的任務和課前課後作業。他給學生留的作業是:請你與同伴合作調查出以下問題的結果:

  1、現在你班級的同學配有手機的人數有?佔全班的比率為?

  2、上課曾經玩過手機的同學有多少?佔全班的比率為?

  3、調查同學們對於該不該給中學生配手機的問題的看法並用數學的方法加以分析。

  (問題是我憑自己的記憶整理的,可能與教師本人實際設定的問題有出入)

  這樣的課怎麼樣呢?

  會場響起的陣陣掌聲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座的不是評委,就是同行,不論年輕的年老的,一致叫好!連同行都極度認可的好課,一定絕對沒有問題!真的,我從內心裡為他豎起大拇指!

  他的課給了我啟發,上課要用心,很用心,要真正地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真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要把問題簡單化,不要總把數學裝扮得高深莫測、讓人心生敬畏!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 篇2

  摘 要: 簡單隨機抽樣是統計的基礎,本文透過例項分析、解決,體驗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抽樣調查 “簡單隨機抽樣” 機會均等

  “簡單隨機抽樣”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審定教材《數學》第二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中職數學教材把統計(Ⅰ)安排在“機率”之前學習,並把“簡單隨機抽樣”一節的內容放在統計一章之首,突出了統計初步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強調了隨機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課透過豐富的案例,嘗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案例

  引例:媽媽讓小明買一盒火柴,叮囑:“要質量好的!”小明買回火柴,得意地告訴媽媽:“質量很好,我每一根都試過了!”

  教師提問:要調查某種產品的質量,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法有哪些?在這個笑話中,小明選擇了哪種方法?是否合適?

  答:調查一般有普查和抽樣調查。小明用的是普查,不合適。

  提問:什麼是普查?什麼是抽樣調查?

  答:普查就是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就是從調查物件中抽取部分進行調查,從而對全部調查物件作出估計和推斷。

  問題一:請問下列調查宜“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

  B.遊客進入上海世博園區前的安全檢查

  C.電視某節目的收視率

  D.一批燈泡的質量情況

  E.某城市居民家庭中擁有計算機者所佔比重

  教師提問:你們認為這些調查適合用什麼方法?說明理由。

  經討論,學生認為上述調查除B外都適合用“抽樣調查”。

  問題二:某班有50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應採用下列哪種抽取方式?為什麼?

  A.在學號為1~20號的學生中抽5位學生出席

  B.在全班同學中任意抽取5位學生出席

  提問:這兩種抽取方式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客觀?

  學生回答:A方法把學號20號以後的同學排除了,不能客觀地代表全班同學,這種方法不合理,而B方法比較合理。

  提問:抽樣的方法有很多,但要使抽取的樣本客觀地反映總體情況,你覺得抽取的樣本要具有什麼特徵呢?

  答:抽取的樣本要具有代表性,每個個體被抽到的可能性要相等。

  總結:這種方法就叫簡單隨機抽樣。

  問:既然知道了要用簡單隨機抽樣,我們應該怎麼做?談談你的看法。

  把學生分成四大組,分別討論,由各小組一位同學代表發言。學生主要提出了“抽籤”和“抓鬮”兩種方法。師生一起歸納“抽籤法”步驟:

  (1)編號制籤;

  (2)攪拌均勻;

  (3)任取n個號碼。

  提問:你覺得用“抽籤法”的優點是什麼?

  回答:形式簡單,能使每一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均等。

  問題三:當要在全校200位學生中抽取5位去參加市學生代表大會,應該怎麼做?用抽籤法適用嗎?

  學生紛紛表示,製作200個籤太麻煩了,抽籤法雖然簡單,但總體個數多的時候,用抽籤的方法不適合。

  教師總結:抽籤法有侷限性,所以我們碰到總體個數較多時,利用“隨機數表”進行抽樣。透過展示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步驟:(1)編號;(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3)取數。讓學生體會隨機數表法的科學性和優越性:避免制籤,且同樣保證抽到的機會均等。

  問題四:1936年,美國總統選舉前,一份頗有名氣的雜誌的工作人員做了一次民意測驗,調查共和黨的蘭頓和的羅斯福誰將當選下一屆總統。為了瞭解公眾意向,調查者透過電話簿和車輛登記簿的名單給一大批人發了調查表。透過分析收回的調查表,顯示蘭頓非常受歡迎,然而實際選舉結果正好相反,最後羅斯福在選舉中獲勝,其資料如下:

  問題:美國總統選舉的真實結果為什麼與雜誌社的預測結果正好相反?

  教師提問:為什麼會出現矛盾的結果?問題出在哪?

  學生熱烈討論,興趣非常高,普遍認為肯定是調查方法有問題,所以根據調查結果做的預測會與事實相反。但調查方法為什麼有問題,學生解釋不清。

  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結論,然後針對學生的疑問解答:雖然上述調查好像在客觀隨機的情況下進行,但事實上在當時1936年電話和汽車只有少數富人所有,所以調查結果並不能客觀反映總體的情況,才會造成真實結果與預測結果相反。

  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知道問題所在,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自己設計調查方案,課後相互交流。)

  本節課總結:簡單隨機抽樣在抽取樣本時不帶有任何傾向性,它要求調查總體中不加任何分組、劃類等,完全隨機抽取n個調查單位作為樣本,在簡單隨機抽樣中,總體中的每個單位都有相同的被抽中的可能性,因而對總體的.推斷更具有代表性。抽籤法和隨機數表法都是簡單隨機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又稱為純隨機抽樣。

  二、教學反思

  “簡單隨機抽樣”是學生在初中學習“統計初步”以後接觸統計的第一部分內容,同時涉及的概念也是統計的基礎,是學習統計內容的一個核心,因此,要將學生帶入一個不同的數學世界,體驗生活中的數學及認識到數學既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事實,本節課的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學中首先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知識,在明確什麼是普查、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透過生活例項讓學生知道有些情況下可以且必須進行普查,而在不適宜普查的情況下,進行抽樣調查的必要性。其次,如何進行抽樣調查才比較科學,結論才是可靠的,進而介紹簡單隨機抽樣,並歸納實施步驟。教學時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最後選擇一個例項引發學生深入討論,如果產生爭議效果將更好。要將學生的參與與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自主地提出問題、思考討論,透過交流引導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思想和觀念的學習,並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本節課內容例項多,資訊容量大,文字多,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採用這種形式也可強化學生感觀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婁慶松,曹少華.統計基礎知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 篇3

  一、讓學生在“猜想”中領悟

  在課一開始,吳老師首先透過創設猜一猜的遊戲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盲目瞎猜的不確定性與根據條件合情推理的科學性。初步感知數學中的推理是由此及彼的合理猜想的過程,讓學生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絡,為本課能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在活動中體驗

  《標準》在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節課教師重視創設遊戲情境,透過對福娃不同個數與名稱的猜測把活動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情境中吳老師再次讓學生體驗合情推理的思維過程,藉助“不是……就是……”、“不是……也不是……一定是……”的引導,幫助學生學會用準確完整地語言表達推理的思維過程。由學生聯絡生活出題,化被動為主動,彰顯了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了學生髮現生活數學的意識。最後從扶到放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有利於難點的突破。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簡單推理的過程,獲得了對簡單推理初步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

  三、關注起點,尋找生活原形。

  數學對於兒童來講是抽象的、陌生的,這節課邏輯性的推理對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但生活對於兒童來講則是形象的、熟悉的`,在兒童的知識經驗裡,已經儲備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識經驗,今天這節課教師正是瞭解到學生已有經驗,思維起點,在課中最佳化這些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入課堂。在練習內容的設計上充分挖掘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有一定生活經驗的素材,如猜年齡、拍球數,四個職業判斷等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的身邊、我就在數學之中”,讓自然而然的去喜歡數學、去研究抽象的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透過今天的教研活動,我深深感到作為數學老師的責任重大。數學老師不但要讓學生學好數學而且要讓他們熱愛數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 篇4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內容:統計章頭圖和章引言,隨機抽樣的節引言和案例.章頭圖和引言中概述了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及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

  本節課是本章的起始課,內容看上去比較少,但它對本章的學習,甚至於對整個統計的認識和理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把統計與機率調換順序,又增加了統計內容的課時,說明了統計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對統計知識的重視程度直接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強弱與貧富.透過章頭圖和章引言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統計學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科學,它可以為人們制定決策提供依據,但是又具有不確定性,從而明確統計思想,樹立統計意識.

  透過引言和案例的學習引導學生感受為什麼要抽樣?什麼樣本才是“好樣本”?如何獲得樣本?如何利用樣本?透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抽樣的必要性和樣本具有代表性是隨機抽樣的重要原則.

  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在統計活動過程中進一步感受統計思想,理解確定性的喪失.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透過本課時中對水資源問題、身高問題的研究,啟發學生能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滲透統計思想,初步培養學生用統計思想表述、思考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的能力;

  2.理解隨機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遇到統計問題能知道要用隨機抽樣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樣本).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學生在義教階段已學習過統計,但是學生可能會將統計與確定性數學等同起來,只注重統計的計算,而忽視統計思想.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

  在學生已有統計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本課時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樹立不確定性思維的習慣.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藉助EXCELL表格對學生獲得的資料進行現場的計算.比如在調查中學生身高問題時,可以根據學生選擇的樣本進行計算.

  五、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1請你回憶在初中階段學習過哪些統計知識?結合一個具體的案例描述統計活動的過程.統計與其他數學內容的本質區別是什麼?聯絡又是什麼?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關鍵是瞭解學生的統計思想.並整理出統計活動的流程圖,如圖1,明確統計研究的基本思路.)

  預設的回答:學生能回答統計的基本知識,及統計活動的過程,但是統計的思想不一定很瞭解.

  實際教學現象(注:這些教學現象源於山西省太原市兩個班的學生,這些學生的中考成績在該市屬於較好的.下同):學生的回答情況按照熟悉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依次是:統計知識,統計活動過程,統計思想.與預設基本一致.對於統計知識不需要老師的提示,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逐一說出;對於統計活動需要老師在學生複習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提示才能說出;對於統計與其他數學知識的區別與聯絡,即使有老師的提示學生也難以說出,只是有少數學生能說出統計具有“不確定性”,其他同學聽到之後似乎明白又不是很清楚.

  問題2閱讀教材第52頁到53頁的章頭圖,這些圖中描述了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和土地沙漠化的問題.請問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

  (設計意圖:透過例項引導學生了解為什麼要學習統計.)

  預設的回答:調查獲得的.

  實際教學現象:學生能回答出是抽樣調查獲得的,並指出這樣做的原因是不需要全面調查.比預設的回答要好.

  問題3閱讀第53頁的章引言,本章要研究哪些問題?請你就第52頁到53頁的章頭圖和章引言中一個實際問題談一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全章的學習概要.)

  預設的回答:學生可以說出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實際教學現象:由於有問題1的鋪墊,此處學生回答的比較好.但是學生會想:既然初中已經學過統計,而且統計活動的過程又一致,為什麼高中還要學習呢?為了消除學生的疑慮.整理出圖1之後,針對每一個環節進行了介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

  趣味轉接:小和尚買梨.

  (設計意圖:透過趣味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抽樣調查的必要性.)

  問題4閱讀第54頁的節引言,回答下列問題:

  (1)舉例說明實際問題中涉及的總體是什麼?變數是什麼?

  (2)舉例說明為什麼要抽樣?研究樣本的目的是什麼?

  (3)嘗一勺湯能知道一鍋湯的味道嗎?如何理解“攪拌均勻”?請你舉例說明怎樣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樣本?

  (4)為什麼說一個好的抽樣調查勝過一次蹩腳的普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總結抽樣調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會用樣本研究總體的意義.)

  預設的回答:

  (1)(2)(3)略.

  (4)抽查與普查相比有如下優點:

  ①可行性:抽樣調查可大大地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

  ②及時性:抽樣調查收集資料的時間短,能及時地進行反饋,並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③準確性:一方面統計方案的設定是有統計學作為依據的,統計的過程是按照預先設計的方案來進行的;另一方面,由於人少,便於進行調查前的培訓工作,提高調查的質量;

  ④科學性:抽樣調查是以機率統計為理論基礎,透過計算機實現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的分析,可充分利用資料中的資訊,做出比較深刻且較全面的結論.

  實際教學現象:針對問題(1),學生對總體的理解不一,比如對於教材中調查牛奶的細菌超標情況的例子,有的學生認為其總體是牛奶,有的學生認為其總體是牛奶的細菌含量.針對這一現象給學生進行了解答.針對問題(2)、(3)學生的回答較好.針對問題(4)學生舉出了很多的例項,但主要都是圍繞“可行性”進行解釋的,需要老師啟發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例子,或者補充介紹運用抽樣好於普查的原因

  問題5請你舉一個實際問題談一談:為什麼要抽樣?什麼樣的樣本好?如何獲得好的樣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統計思想.具體體會“攪拌均勻”.)

  預設的回答:學生能夠說出常用的簡單隨機抽樣的辦法.

  預備的例項:身高問題.(這個問題學生熟悉,並可以現場獲得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實際教學現象:學生舉出了很多的例子,並針對自己所舉的例子給出抽樣的方法,這些方法具有了隨機抽樣的思想,只需要老師給出其在統計中對應的名稱,及具體的操作辦法,由此可見進一步學習怎樣抽樣是必要的.

  問題6閱讀下面的案例,並回答問題:

  在193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有兩位候選人,即民主黨候選人羅斯福F.D.Roosevelt)和共和黨候選人蘭登(G.A.London). 有一家文摘雜誌(文學摘要)透過從電話號碼簿和一些俱樂部成員的名單中選取1000萬人,以發出詢問信的方式進行民意調查,共有240萬人作出了回答.據此資料,此文摘雜誌預測蘭登將以獲得57%的選票獲勝,而羅斯福的得票率將是43%.而選舉結果羅斯福的得票率則是62%,蘭登僅得到38%的選票.為此,這家雜誌社很快就倒閉了.

  自1916年以來,此家雜誌每次所作的預測都是正確的,因而影響很大.這次它的預測基於巨大數字的240萬的答卷作出的,卻預測錯誤.

  當時有電話的家庭有1100萬戶,失業者有900萬人. 有一個叫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的人建立的一個調查組織從1000萬人中隨機選取了3000人,就提前知道了文摘將要得出的結論:蘭登將以56%的選票獲勝,這與文摘公佈結果的僅差1%,而這個結論來自於3000人而非240萬人. 蓋洛普從更大的範圍內隨機選取了5000人,據此預測羅斯福將以56%得票率獲勝,而蘭登的得票率為44%. 與實際結果差6%.

  回答問題:

  (1)文摘雜誌社此次預測錯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蓋洛普既能瞭解文摘的預測結果,又能對大選預測成功?

  (3)預測的誤差是否隨著抽樣數量的增加而減少?

  (4)從這個案例分析中得到什麼啟發?用樣本推斷總體獲得的結論可靠嗎?為什麼?怎樣保證其可靠性?

  分析本案例的實際背景:

  1929年到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到打擊,“羅斯福新政”動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損害了部分富人的利益,“喝了富人的血”,但廣大美國人民從中得到好處.

  (設計意圖:透過反例深化對統計思想的理解.瞭解方便樣本的概念.)

  預設的回答:

  (1)抽樣設計有誤,主要表現在抽取的樣本不能客觀地反映總體的分佈特徵.

  (2)蓋洛普預測成功的原因,選取的樣本較好地反映了總體的分佈規律.

  (3)未必,這要看抽樣設計能否獲得反映總體性質的樣本.

  (4)進行統計推斷,抽樣設計是重要的一環,必須精心設計,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否則,得到的結果與實際有較大的差異.

  教師講解:方便樣本:不能代表總體只是能比較容易地得到的樣本.

  實際教學現象:對於問題

  (1),學生能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合理的分析;對於問題

  (2),學生指出樣本具有代表性,在老師的啟發下指出:要預測文摘雜誌的預測結果,只需要在其調查的總體中選擇樣本即可;要預測大選的結果,要從全美不同階層中選擇樣本;對於問題

  (3),學生回答較好;對於問題

  (4),學生依然延續前面的說法強調要“絕對隨機”地抽樣.

  問題7透過本課時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本課時所學內容進行小結梳理,概括統計思想.)

  預設的回答:學生能夠進行初步的總結.

  實際教學現象:學生能小結出統計的思想和抽樣的必要性和樣本的代表性.

  六、目標檢測設計

  檢測題

  1.請你簡述統計與其他數學知識的區別與聯絡.在抽樣過程中,最主要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實現?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是否能理性的瞭解統計思想,及樣本的代表性.)

  2.請你結合你的生活或者相關學科的實際提出一個統計問題.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是否能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以及其統計思想是否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作業:結合本章的學習逐步解決2題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透過靈活應用達到理解本課時所學內容的目的.)

  七、教學反思

  1.導言課的必要性

  章導言和節導言概述了一章和一節學習內容及其數學思想,是本章學習的概念圖,因此學習章導言是必要的.就本課時而言學習章導言的必要性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整體認知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在義教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瞭解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對高中階段的統計的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但透過課堂提問發現,學生的記憶中更深刻的是統計知識,而不關注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在兩個班上課時,提出教學設計中的問題1後,學生的答案都是圍繞統計知識的.根據教研經驗分析,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教學中的“兩重兩輕”現象,即重知識輕思想,重計算輕統計活動.鑑於這種現象,有必要透過本節的導言課明確統計活動的全過程,因此在實際教學時,當學生回答:“學過普查,抽樣調查,……”時,教師追問:“學習普查和抽樣調查的目的是什麼?”“收集資料.”……透過教師的點撥使得學生能將零散的知識用統計活動過程統領起來,並給出如圖2的板書,使得學生整體認知統計活動的全過程.

  第二,提煉深化統計思想.透過課堂提問和調查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可以明確說出統計的不確定性,其他同學能理解,但是如果沒有提示,他們對問題“統計與其他數學知識的區別是什麼”很茫然,或者回答的不知所云,可見有必要在導言課上明確統計思想,使學生在統計思想的引領下更好的學習、理解本章的內容.

  第三,明確總體的含義.在初中階段,不同版本教材中,對總體的描述是不同的,因此在回答問題4(1)時,學生對調查牛奶的細菌超標情況,以及學生舉出調查中學生近視率的例項等等,其總體是什麼?回答是不同給的.有的學生認為總體是研究物件,有的學生認為總體是研究物件的某個變數.事實上,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兩種理解都可以,但有時候學生會遇到如下的選擇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調查學生的近視率時總體是學生;②調查學生的近視率時總體是學生.這種題目把學生引入一個誤區,導致學生認識混亂,因此在導言課上有必要幫學生明確概念.

  2.初高中銜接,體現本章學習的必要性

  統計知識本身比較簡單,在義教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因此教師就會質疑“統計都學過,沒有什麼難的,初中已經學了還講啥?”學生從思想上也不會很重視,但知識的價值不在於其難易.因此在實際教學時,幫助學生一起得到圖2之後,要針對統計活動過程的每一步,進一步幫助學生明確高中階段要學習哪些內容,與初中所學內容的關係是什麼?比如在“收集資料”階段,初中階段只給出普查和抽樣調查,那麼怎樣抽樣獲得的資料才具有代表性呢?怎樣才能解決同學們上課反覆提到的“絕對隨機”呢?在高中階段要學習具體的抽樣方法,這些方法具體可操作,能提高資料的代表性.又比如在“分析資料”階段,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只給你一個數據分佈的統計圖,沒有其他資訊,你能根據這個圖估計總體的平均水平嗎?透過這樣的設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本章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導言課的目標.

  在義教階段學習的都是良好結構的統計問題,可以按照統計活動的過程有序的完成,但是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如此,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個與統計有關的故事:

  盟軍繳獲了德軍的坦克,德軍的每一輛坦克都有編號,而且這些編號是從1開始連續編排的,這樣,編號就指出了製造坦克的順序.如何從繳獲的坦克的編號來估計德軍生產坦克的總數N呢?透過這些具有實際價值的統計故事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本節內容的必要性.

  3.抽樣方法的學習是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學生根據所舉例項,提出可以用抽籤的方法抽樣、分類抽樣等,並指出在抽樣過程中要做到“絕對隨機”,這些表述實際上已經觸及了抽樣的方法以及抽樣的原則,但是處於一種“憤”、“悱”狀態,急需要給出明確直接的描述,因此透過這節課可以看到,在義教基礎之上學習抽樣方法的必要性,為導言課之後的學習創設了一個強烈的氛圍.對於學生給出的這些說法,可以在本課時中直接給出相應的名稱,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應該在節導言

  本課時的內容包括章導言和節導言,章導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而這種經歷學生在初中時已經擁有,只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即可,不存在問題.節導言主要是讓學生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必要性、隨機性等,尤其是因為選取的樣本不同得到的統計資料也不同,如何判斷不同的抽樣活動的好與差呢?對此學生的認知還不是很全面,需要透過師生共同舉例,分析之後才能理解,因此實際教學時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節導言.

  5.導言課的時長因學生情況及學習內容而定

  我此次實驗的班級屬於太原市較好的學生,由於我並不熟悉學生的情況,因此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時,學生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基本沒有出現錯誤,因此我覺得對這樣層次的學生導言課不需要一課時.至於導言要上多長時間,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

  由於學生透過義教階段的學習已經對統計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本課時是在其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解決問題、提高認識,掃除負遷移,因此需要的時間比較多一些.有的內容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那麼就不可能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所用的時間就會比較少.因此導言課上多長時間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內容確定.

  6.上統計課要有統計意識.

  寫反思的時候才發現文章缺少資料的支援,比如,對於統計思想有多少學生是瞭解的,等等,在課堂上就可以進行調查獲得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但是錯失了一次良機,造成這次實驗的遺憾.

  事實上,這也反應出學習統計的重要性,要透過學習內化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這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素養.

  簡單隨機抽樣的評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簡單隨機抽樣》,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和教學過程分析等三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在初中學生已學過相關概念,如“抽樣" “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礎,新教材把“統計”這部分內容編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籤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②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絡,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籤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為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並對學生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本節課內容例項多,資訊容量大,文字多,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採用這種形式也可強化學生感觀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設定情境,提出問題

  例1:請問下列調查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1)一鍋水餃的味道 (2)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3)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 (4)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5)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援率

  學生討論後,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

  「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例2:語文老師為了瞭解某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採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為什麼?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後,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徵,讓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然後教師指出這就是簡單隨機抽樣,並複習初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後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設計意圖」例2從正面分析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徵。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例3 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麼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後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抽籤法"步驟,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設計意圖」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新知,體驗“抽籤法”的公平性,從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練習1。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採用“抽籤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1、透過這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2、體會“抽籤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例4、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

  提問:這道題適合用抽籤法嗎?

  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分析抽籤法的侷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並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透過該例題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步驟,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練習2.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採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1、體會隨機數表法的科學性2、體會隨機數表法的優越性:避免制籤、攪拌.3、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三)課堂小結:

  1. 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兩種方法

  2. 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

  (採用問答形式)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四)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2、3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二、基本方法

  (一)抽籤法

  (1)編號制籤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取n次

  課題:簡單隨機抽樣

  (二)隨機數表法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及讀數方向

  (3)取數確定樣本

  一、定義

  一般地,設一個總體含有N個個體,從中逐個不放回地抽取n個個體作為樣本(n≤N),如果每次抽取時總體內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都相等,就把這種抽樣放方法叫做簡單隨機抽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