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小學評課稿件

口語交際小學評課稿件

  篇一:口語交際評課稿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四語組全體教師聆聽了馬芳老師的一節口語交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課堂上交際目標要求明確、突出了小組交際、學生互動與互評。下面,我就本課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 設計程式合理,交際要求明確

  整堂課上,馬芳老師的設計非常條理,也非常合理,而且每一步的目標非常明確,例如:一開始,讓學生齊讀課本上的口語交際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此次交際的要求,之後是讓學生總結交際要求1、2、3點,並將要求投影到大螢幕上。

  二、 教師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際平臺,激起了學生交際的興趣

  馬芳老師先讓一個學生上臺去看電腦中的動物圖片,仔細觀察,讓該生描述動物,但不能說出這是什麼動物,其他學生猜。這一環節,調足了學生交際的興趣,而且也透過此環節潛移默化的告訴學生要抓住動物的特點進行交際。

  三、 課堂上體現了學生多向多回互動

  搭建交際平臺,促成學生的多向多回互動,這是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課堂上當個小組代表講完時,其他學生能及時針對自己傾聽到的內容中的好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予以表揚讚美或有禮貌地提出疑問,而對方也能大方地進行解釋,謙虛地回應對自己的誇讚。交際時語言流暢,大方得體。

  但是,這堂課中也有一些需改進的地方,比如:小組交際時間短不充分;在學生展示時,教師讓所有小組代表一下子全都站在了講臺上,可最後由於時間關係,只有三位代表進行了展示,而其他學生則顯得很尷尬。另外,學生交流的面太大,三位學生所說的內容都已形成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可以當作文課上的範文來使用了,所以,交際的範圍適當縮小,只需抓住自己喜愛的動物的一點或是兩點就可以了,例如:交流外形的,怎樣進食的,淘氣可愛的……其他學生可以予以補充。

  篇二:口語交際評課稿

  昨天,我和教研室的領導及數學教研員來到橫峰縣司鋪鄉中心小學參與他們的教研活動。

  其中許秀珍教師上得一堂公開課是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節口語交際課。在新課標中,四年級口語交際的主要任務是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本節課口語交際的主要內容是小小新聞釋出會。在本節課伊始,許老師用了對聯激趣匯入法,上聯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下聯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課的匯入,就知道現在的學生不能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推動學生關心生活,走進社會,瞭解時事的作用。學習語文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接下來許老師講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說清楚、講明白、並最終評出最佳合作組。第一個環節是:新聞我知道,說說你的新聞標題及收集方式。在此,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自告奮勇並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新聞,但不夠清楚明白。第二個環節是:組內說新聞。5分鐘小組合作學習,說說每人的新聞,最後選取兩條有價值的資訊向全班介紹。小組並請每組代表發言。代表們一個個都自信滿滿地說出本組的最有價值的新聞,但大部分都不夠新穎。第三個環節:新聞播報臺。徐老師要求學生即興說新聞,要說出新聞的時間、地點、事件。每組學生先自由說,然後合作,最後上臺播報新聞。課末,教師總結,評最佳合作組。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新課標中的教育新理念,積極倡導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極多,把課堂交給了

  學生,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課堂。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引領、點撥、啟發、誘導及總結。教師採用激勵性的評價手段對今天的學生的表現予以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飽滿,在農村小學徐老師能嘗試著這樣去上課,確實不容易。能選擇口語交際來上公開課,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不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有它的不足。在本節課中,課前部分學生準備不夠充分,致使課上朗讀自己的新聞語言不夠流利,課堂上浪費了很多時間,教師也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指導。

  篇三:口語交際評課

  本節口語交際課,教師圍繞“邀請”這個主題,把新課程理念融於課堂之中,關注學生,關注學情,合理設定課堂教學互動的環節,努力營造寬鬆的交際氛圍,採取有效的步驟,使學生清晰掌握交際方法,並在實踐中紮實訓練,在積極參與、主動交流中穩步提高表達水平。本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激發興趣 自主探究

  本節課中,教師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做教學資源的開發者。特別是在交際方法的指導上,合理利用了教材中“探尋錦囊妙計”的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透過自由讀,小組交流討論找到的妙計,開啟思路,初步總結出“邀請”要掌握的方法,注意的事項。然後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拓展和延伸,插入了兩段實景錄象,分別為同齡的小夥伴邀請成功和失敗的例子,透過看錄象,再總結出邀請的方法,由此拓展了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增強了課程的豐富性。這些方法的總結,沒有教師的生硬灌輸,而是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環節中透過自主探究發現的,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創設平臺 紮實訓練

  小語會副會長崔巒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世能力。”因此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要創設恰當生動的口語交際的情境,激發學生交際的慾望,

  為師生、生生的交流搭建展示與提高的平臺。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探尋錦囊妙計”的環節之後,請學生根據發現的妙計分組練習邀請別人,並上臺展示,交流意見後,進行改正,再次展示,充分體現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所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看完錄象,對邀請別人的方法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後,教師請學生用所掌握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將交警叔叔請到課堂上來,為學生創設了邀請的真實情景,調動積極性,學以致用。最後安排了“誠邀四方客”的環節,給更多的學生練習與展示的機會,請每位學生都去邀請一位聽課的教師到濰坊遊玩。這樣的紮實訓練,既有“點”的指導,也有“面”的擴充套件,將理論方法與實踐運用緊密聯絡,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穩步提高。

  三、互動交流 多方評價

  口語交際課是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平臺。雙向互動是口語交際課最根本的特徵。在本堂課上,有學生之間的合作練習,有學生與交警叔叔的交流,有學生與聽課教師的交際,每一次對話,既要認真去說,也要悉心來聽,並根據對方的回答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意思。同時本堂課還十分重視課堂評價的使用,有來自學生自己的點評,從評價的角度衡量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有來自交警叔叔的點評,保持了情境的完整性與真實感,顯得更親切自然;有來自聽課教師的點評,使得學生很有成就感,樂於接受,多方評價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得每一次評價都發揮其最大作用與最佳效果。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我認為請聽課教師上臺為一位學生做點評,其他的教師與學生都不知道這位學生的表現,因此這次點評的意義不大,針對的面太窄。還有邀請的群體非常廣泛,有同齡人,有家人,有領導??是否應當體現出其中的差別來。

  小語會副會長崔巒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世能力。”

  篇四:口語交際《我選我自己》聽課記錄、評課稿

  一、匯入

  1、結合本單元《我選我》一文,重讀一遍,進入選舉情景;

  2、問:王寧的想法是什麼?

  (學生回答,老是提示補充,形成板書)

  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她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我想像她一樣熱愛勞動,關心集體。 (齊讀答案)

  二、如題,討論,答題

  1、根據匯入內容入題,齊讀本單元文章《我選我》。

  (要求思考:王寧的做法怎麼樣?)

  2、前後桌四人討論我對此事的看法

  (教師巡視指導討論,瞭解情況)

  3、檢測討論情況

  3種聲音:a、我選自己當班長;

  b、我選自己當勞動委員;

  c、我選自己當學習委員。

  (學生的回答和老師所提的問題不對應,但因為是口語交際課,老師在允許學生繼續回答的同時,還給予指正)

  4、剖析王寧的做法

  (a、王寧:勇敢、大膽、自信

  b、王寧是這樣說自己的想法的:我要選自己做什麼——我要怎麼做好這個職位——我為什麼選這個職位)

  5、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要求說話有理有節,有基本的說話順序)

  三、謝出自己想說的話

  (要求:1、用自己的話寫出只想選擇什麼職位的班委,要什麼要選擇這個職位,自己會怎樣把這個職位做好;

  2、要寫的有理有序,清楚明瞭;

  3、要求正確書寫,注意書寫格式。注:格式畫在黑板上)

  主講老師:(簽字)

  在《我選我自己》這節口語交際課中,趙慧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以及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認為趙老師這堂課的成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目標定位準確,和學生實際水平向吻合。

  教學中,吳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能基本有理有據的表達清楚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目標符合我邊疆少數名族地區二年級學生的實際口語交際水平,並完全符合新大綱的要求,準確合理。

  2、 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趙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牢牢抓住 “清楚要求,以說為主”,引導學生在讀清楚要求後,結合課文《我選我》,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3、 尊重學生的想法,珍視非答案的說話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趙老師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由表達,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珍視非答案的說話體驗。如在讓學生回答對王寧的看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的是自己要選擇什麼職位自己當,怎樣當。趙老師沒有直接指出錯誤,而是在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後,自己加於指正後,告訴學生回答偏題了。這樣學生既有了一次說話體驗又明白自己錯在何處了

  當然,金無足赤,課無完美。由於我們都還處於傳統教育向新課程探索的轉軌階段,所以,在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過程中,還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這在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值得改進。

  總之,趙老師這堂課重難點突出、思路清晰、教態自然、語言規範、板書工整、讀說結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是注重了珍視非答案的說話體驗,我個人認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例。

  篇五:口語交際課評課稿

  非常感謝謝老師給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口語交際課。

  課標提出“口語交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這交際情境主要指生活情境。謝老師在課堂一開始就將課堂情境還原於生活。用課件的形式展示了班裡同學自覺撿垃圾和幫奶奶捶背的兩個情境照片和一個男同學跳繩的小影片,讓同學們認真觀察並說說所看到的和想到的。由於是身邊熟悉的同學而且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一個個都有了傾吐的衝動和交流的慾望。這時,謝老師適時引導“誇獎如同春雨般滋潤我們的心裡,被人誇的感覺肯定很好,我們請被誇的同學說說他們的感受。”這樣,自然地將同學們的單方面說過渡到雙方的互動交流,保證了人人有話可說。 接下來,謝老師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互相誇獎同學的優點,以真人為對策,以真事為內容,同學們的態度也很認真,真誠地誇獎同學做的好的一面,被誇同學也真心地表示感謝,此時的課堂是那麼和諧,那麼美好,大家的情感上都產生了共鳴。

  此後,展開了一個遊戲環節“猜猜他是誰?”在這個環節中,介紹者若要想讓他人知道自己介紹的是誰?必須要做到聲音響亮,表達清楚,並且抓住主要事件來介紹,這無意之中就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交際技能,規範了他們的口頭語言,發展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質量。同樣的,聽的同學如果想猜出別人介紹的人是誰,自然而然就會去認真傾聽,而學會傾聽是一種良好的交際習慣,

  也是平時生活中很多小朋友所欠缺的,所以這一環節就顯得很有實效,很有意義。

  最後的拓展環節是讓孩子們回去誇一誇自己的家長。孩子們在夸父母的同時內心自然會感受到父母平時為他們所付出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學會“說”,也讓他們學會“思”,學會“感恩”。相信,孩子們今後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總之,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口語交際課,給了我許多啟示,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話,個人認為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不夠具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