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從當下開始的國旗下講話稿

閱讀經典從當下開始的國旗下講話稿

老師們、同學們: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的傳統文化有自己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而閱讀經典是我們深入瞭解和領悟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途徑。

  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源泉。閱讀經典就是閱讀民族的品格和精神。

  你坐在教室裡,坐在家裡,透過書,就可以開啟新的世界,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幾千年間、幾萬裡遠的人和事物進行心靈的溝通,邈遠的神思可以縱古貫今,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透過長久的循序漸進的閱讀,你會發現你的心靈也變得更好了,更充實了。

  中華民族經典,有四書五經,有唐詩宋詞,有四大名著等等,而中華民族的民族品行的養成,無不出自四書五經的薰陶和規範。不要囿於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就望而卻步,也不要有文科生必讀,理科生不讀的.偏見。文言文晦澀,你可以參照翻譯來領會其中的精髓對於這套儒家經典,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將來走向社會,都有必要通讀。因為這部書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詞彙,所謂“溫文爾雅,淑女風範”,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所謂“文質彬彬”,所謂“儒雅敦厚”等等,這都是讚美一個人的美好品行,在生活中我們也樂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通讀儒家經典,對於人個性的養成有莫大的幫助。閱讀經典,正是用人類文明的精華來澆灌我們的一代又一代人。

  因此進行經典閱讀,是一件需要重視的大事。

  那麼,作為一名中學生,在當下網際網路發達、網路文學氾濫的時代,我們要保持何種閱讀習慣來閱讀經典呢?

  閱讀經典要用心去讀,要以我之心,鑑照古人之心,把自己的心與作者、作品之心相交流;要頌其書、讀其詩,瞭解他們的經歷、體會他們真實可感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喜人生;要運用自己的想象拓開文字的空間,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追尋作品的藝術空間,就像是把乾癟的茶葉泡開,使陳年的酒香四溢。讀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只寫到了“遙指杏花村就嘎然而止了,再不多一句廢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興奮地找到了酒店,怎樣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讀者在讀的時候展開充分的想象,作品的言外之意就都出來了。

  閱讀經典要進行深閱讀。許多人閱讀時不分讀物,一目十行,囫圇吞棗,可是這種”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吞下“的閱讀,讀出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裡的酸酒,紅紙包裡的爛肉“,正所謂”大嚼無復餘味“,因此閱讀經典就要沉潛寧靜,要有走入文字的虔誠,有可以靜待時間流逝的從容,”閒敲棋子落燈花“,以拾起厚重的文明。周汝昌讀《紅樓夢》,讀出了《紅樓夢》裡的釵是用的不恰當的,因為釵在古代也叫做笄,未成年的閨閣少女是不能叫做釵的;他讀出了《紅樓夢》所講的是一百零八位脂粉佳人的故事,認為打破傳統的創新之舉,是提倡關注人的本質,看出了這是人類歷史發展史上的奇蹟。因此閱讀經典要細細品讀進行深閱讀,才能讀出真義。

  閱讀經典要有個性化閱讀。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要進行前後勾連,左右逢源,把自己的知識串聯成無數個網,那麼就有了自己的個性化閱讀。在看到項羽和劉邦的時候,學習了對比這兩種人物,可以聯想到孟子說的一句話:”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賢能的人以自己的清明使他人清明,現在的人卻要以自己的昏昧使人清明,那麼也就是說賢者和昏者都能使人清明,這不正是我們所說的讀史使人明智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把人生境界和詩詞類比,形成了獨特的理解和論點。

  閱讀經典,要讀中國經典,還要讀外國經典,要讀東方經典,也要讀西方經典,不要侷限於一個門類,也不要侷限於一個國家,但是也絕不能抱著把經典完全奉為至上的心態,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當作一本厚厚的長卷來閱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看再多的參考和分析,最終都是要靠自己去讀、去領悟。經典能夠跨越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而經久不衰的魅力,要透過我們自己的親身閱讀來發掘。

  老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年華有限,但經典的意蘊和生命無窮,在美好的青春年華里,讓我們從當下起,閱讀經典,享受這乾坤間的精神內涵,那麼我們也會走向最美的人生。

  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