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在中華文明傳承論壇上致辭

許嘉璐在中華文明傳承論壇上致辭

  文化傳承第一靠人。19世紀末到現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使得技術日益成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個教授的講演透過影片傳播,可以很快讓更多的人看到。但我總覺得,影片只能聽到聲音、看到動作,而感受不到講話人的情感。文化傳承是要用情的,中華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許有人會說,有書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讀《論語》《孟子》《尚書》《周易》等等?讀的人真懂了嗎?而且書上記載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丟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傳承在為老百姓服務的時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輔助性作用。

  傳承文化的管道是什麼?我認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學校,第三是社群。猶太人一千多年沒有祖國,公元一世紀,最後一個猶太王國被滅,直到1948年才恢復以色列國。但是,它沒過多少年就成為中東乃至世界的強國,靠的就是家庭、學校和社群的文化傳承。家庭、學校和社群教育,集中了包括中華民族、猶太民族等幾千年的經驗。因此,今天我們不能過分依賴電子媒體而忽視了家庭、學校和社群的教育作用。一個老人摔倒了,帶著孩子的媽媽這時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趕快去救老人,那麼這樣一個舉動就是對孩子無言的教育,孩子能銘記一輩子。這就是傳承!

  學者在中華文化傳承中該如何定位?作為學界的一員,我自己是這樣定位的。第一是文化寶庫的看門人,對庫裡的東西要一清二楚,不能丟失。第二是旅遊團的導遊,要清楚寶庫裡每個景點的路線、來龍去脈、文化內涵等。第三是賓館的morning call,社會大眾沉浸在名利場上太久了,在孔方兄的.孔裡睡過頭了,神經麻痺了,需要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第四是努力成為民族走到岔路口時的思想者和建言者,為民族指路。當然,也需要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爭論中把真理向前推進。做一個民族在選擇道路時的思想者、建言者,比任何光環都要明亮!回顧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征程中,孔子、孟子均生於亂世,但他們思考的都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條路?明朝中葉,當整個國家陷入荒淫無恥中時,幾經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讓很多人看到光明。因此,我們學者不僅要做看門人、導遊和morning call,更要成為祖國和民族選擇道路時的思想者。

  文化傳承第二靠話。現在,有關儒釋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書籍汗牛充棟,但是我們這裡的話,不是術語,而是言語。要靠話去啟發渴望瞭解文化、改變家風的人。我們的話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條件:首先就是簡單明白,通俗易懂。讓文化水平比較低的人,包括漢語都不太通的少數民族,能夠一聽就懂,一懂就記住,一記住就做。不如此,我們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卻不到十分之一。我們今天常說的天理不容喪盡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來源於宋儒、明儒,這些話至今還活在老百姓的嘴裡、心裡,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基本標準。我們今天要不要在語言上有所創造?當然也需要有一大批學者在書齋裡做高深的研究,這樣才能不斷輸送思想養料,經過語言的轉化普及到民眾中。但是,我希望學者今後說話不要越說越玄,越說越難,術語越來越多,讀者卻越來越少。老百姓的話最淺出,但卻常常蘊含著很深的道理,而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澱在內心中最深刻的東西。因此,老百姓是我們的傳播物件,更是我們的老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