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評課稿1

  曾經讀過一篇文,文裡有這樣一句:在夏日裡懷想冬天,實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小龔老師的《湖心亭看雪》,卻讓我們實現了這個奢侈的夢。在她清新明快的語言節奏裡,有幸與學生一起前往湖心亭,一覽西湖冬雪之景。

  本節課採取了四步閱讀法,由淺入深,有序進行。

  一、朗讀。

  應該說小龔老師純正的普通話,營造了一種很好的閱讀氛圍,她捕捉錯落節奏間的生命呼吸,感受位元組音韻中的文人性情,於此,學生閱讀慾望被喚起,閱讀興致被激發,於字裡行間去感知漫天白雪的空闊,深悟物我兩忘的幽絕。

  二、譯讀。

  這篇文章是八下的課文,而學生才上七年級,理解起來會有一定難度,怎麼辦?結合註解逐字譯。先是同桌結對自由譯,後是句子接龍全班譯,體現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通譯的基礎上,突破重點詞、句,學生收效頗豐。

  三、賞讀。

  悉數西湖文與詩,最讓人歎服的莫過於蘇軾的西子之喻,而最為別緻的就是張岱的《湖心亭春雪》了。它的別緻首先在於“白描”寫景法。可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白描”一定是不懂的,小龔老師帶領學生咬文嚼字,進行文字的解析後,引出“白描”的定義,又用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類比,用朱自清《春》中“春花圖”中的“渲染”進行對比,強化學生對於白描寫景效果的感悟。這是在閱讀基礎上,再一次感受到西湖的蒼茫與遼遠。

  四、析讀。

  這個環節,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蒐羅哪些方面展現出作者的“痴”。學生比較容易地總結出了“行痴”。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呢?在老師的進一步引導下,學生又挖掘出文中的“景痴”,“人痴”,但“痴”之背後有深意。小龔老師不單停留在文章的表層,更透過對“金陵”的解讀,歸結之前的所有“痴”全在於“情痴”。什麼情?那便是《陶庵憶夢》中一以貫之的“故國之思、興亡之嘆”。

  總之,小龔老師的這堂課的諸多亮點,歸納為四句話:擬定目標明,字詞疏解實,操作程式清、教學方法活。

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評課稿2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節很有個性,極為精彩的好課。王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也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麼的問題上,王老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準確到位。她抓住了山水遊記借景抒情的特點,抓住情感的核心,以“雪”為突破口,抓住“雪”這一物象的特質,引領學生深入文字,逐漸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銳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字的價值核心。

  其次,王老師很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這樣一種學以致用的勾連與適度發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更有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更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學法暗示:新舊知識是要融會貫通的。

  再次,我很欽佩王老師極高的綜合素質。比如她對文字解讀的深刻領悟,以情切入,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匠心設計,還有入情入境的“說功”,這些剛才學員們都已經談到。但我還要補充的一點,就是教師的激情投入與態勢語言的運用,比如在講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時,對“痕”“點”“芥”“粒”的講解都配合著相應而又適切的動作,既讓學生加深理解,又感染並打動著學生。

  另外,我還想借這個機會和王老師以及在座的老師們探討文言文教學的一些策略。在說課中,王老師把教學預設的過程與方法定位於“在串講中落實字詞句的意思”,我們也看到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王老師確實始終以串講為主,但是,“落實字詞句”這一目標並沒有凸顯。我認為串講固然有其優勢,特別是像王老師這樣能說而又說得好的老師,但整節課給我的整體感受是見“文”不見“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見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應該是語文課堂的基點,發展學生的語言是語文課的根,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則是發展學生語言的最重要手段,但這節課,我相信學生確實收穫了知識,但似乎不見能力的提升。這又讓我想起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課堂,在那樣的課堂上,老師們只是忙著落實通假字、一詞多義、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翻譯,翻譯完了,給文章貼上主旨的標籤,課堂的學習也結束了。這樣的課堂,顯然是見“言”而不見“文”——漠視文字的核心價值與靈魂,而把她肢解為毫無生命力的詞句解析。

  反觀這兩種課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我一直思考並努力突破的難點。今天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將我的嘗試跟大家做個簡單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對自己文言文的課堂定位為“文”“言”並舉,知能同構。具體的操作是以讀為手段達成各專案標:初讀,掃清障礙,讀準讀順;再讀,整體感知,梳理文脈;研讀,落實詞句,探究主旨;美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層次的讀的過程中,以讀代講,以讀明義,以讀悟理,力求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既落實“言”,又凸顯“文”,既有知識的建構,又有能力的提升。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會平了一點?

八年級語文《湖心亭看雪》評課稿3

  一幅美麗的雪湖圖,一節美麗的賞湖課。

  陳老師的設計因簡潔完整而美麗。從朗讀課文到讀準句子停頓,對照課文翻譯句子到理解課文,品味言語到解讀主題,環環相扣,緊湊連線,流程清晰完成,簡潔自然。

  陳老師的課堂因溫婉自然而美麗。陳老師的教風自然,言語親和,師生交流順暢,不急不慢,緩緩教來。學生讀書不在狀態,老師的一句“你們為什麼讀得有齊物論啊?”問出了學生的整齊朗讀。學生的斷句出了錯,“天與雲/與/山與水”,老師的追問“你為什麼這麼斷”,問出了課堂的生成,天地之間,上下一白。

  陳老師的品味因細緻探究而美麗。陳老師在賞析品味湖心亭描寫雪的語句時。透過展示學生的細緻描寫,兩者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到白描的簡練樸素而不簡單。通比較痕與條,點與座,個與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量詞的魅力,湖心亭雪景的蒼茫闊大,張岱內心的孤獨感與渺茫感。

  一句“同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解讀文章的主題,結束了課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