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精選6篇)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精選6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時,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調查,最後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寫進調查報告。一起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道德中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一課後,為了初步瞭解公民的道德素質變化,我們小組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物件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物件涉及到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部分校外人員。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

  ①製作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蒐集資料和資料;

  ②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制定成調查。

  注: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採用了不記名的方式。總共製作了100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以共同的狀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絡的人們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之於社會,就像規矩之於方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秩序社會便會無法正常執行。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範來制約和保障的。在當下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越加突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公民關於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第二題中在沒看見垃圾桶的情況下,我們調查的人中65%的人會拿著垃圾直到看到垃圾桶了再扔,佔25%得人會拿在手裡一會,等在實在看不見垃圾桶了就扔。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中還是有意識,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第六題在吐痰這個人人都有的行為上,有62%的人會找到垃圾桶再吐,35%的人見到溝渠或花壇再吐,3%的人會吞回去(雖然吞回去很不衛生,但其本意是他本人從不吐痰)。在這個調查問題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不隨地吐痰的意識的,這說明人們這方面的素質還是有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帶頭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歐,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遵紀守法:在我們的問卷中,11,12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分法不是很合理,但是我們還是一致認為這兩個題應屬於這這範疇。從11題看來,75%得人對道德底線的接受程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為至少都要正直守法守信、友善。然還是有3%得人覺得無所謂,這部分人還有待加強道德認識。再從12題看,能時時刻刻按照道德準則來行事的人的比例明顯比例不大,只佔了36%,二更多的人,大約佔了45%得人要根據情況才判斷能不能,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是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素質應該相對較高,必須全面瞭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各項法律法規,爭取按照以遵紀守法為榮,一違法亂紀為恥行事。

  愛護公物:在我們的問卷中,第5這一個題屬於這一範疇。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那麼根據我們的問卷內容,我們對第五題進行分析:在遊覽古蹟的時候,有37%的人會親自去阻止別人在古蹟的柱子上刻字有17%的人選擇向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會內心憤怒卻不制止,有1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有2%的人也想去刻。透過結果表明,87%的人會覺得在古蹟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行為,覺得保護古蹟才是道德好的表現,丹仍然有13%的人還沒意識到保護名勝古蹟的重要性。愛護公物與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要增強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珍惜國家、集體財產,愛護公物,特別要保護社會公用設施,堅持同損害公共財產、破壞公物的行為作鬥爭。

  文明禮貌:在我們的問卷中,第8、9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從第八題看,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中,75%的人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會遵守正確的社會公德。有25%的小部分人會不顧他人感受,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現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它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在有些場合,手機鈴聲會影響別人。而從第九題分析來看,絕大多數認識很自覺地注意到了不影響他人,這部分人佔了68%;同時也有17%的人選擇C選項,不對其進行處理,這部分人可能是出於擔心錯過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問題並不能反應出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相信人們都還是很有道德素質的,大家也應將這種沒得發揚下去。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於社會公德的調查使我們來到大學後的第一份以小組形式做的調查。雖然有朱衛嘉老師以及學長學姐的盡力指導,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欠缺,比如題型不夠完備,甚至有些選項重複、不符合常理,選項不夠規範等等。即使是這樣,但至少我們已經賣出了實踐調查的第一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鹹都深深銘刻在心間,我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收穫。我們會在以後的調查中吸取此次的教訓,並爭取改進完善!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2

  一、調查主題:

  透過對白色汙染進行調查,瞭解“白色汙染”對地球與人類的危害,以便對環境汙染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環保意識。培養不隨意丟棄垃圾的良好個人習慣。提高個人素質和調查能力。走出課堂,培養社會調查能力,增進同學間的協作能力,宣傳環保概念。因此,我們對白色垃圾以及廢舊電池等對環境有極大危害垃圾進行調查。

  二、調查形式:

  1、對各年齡段人群進行詢問。

  2、在草坪撿拾廢舊電池。

  3、去各個飯店進行實地訪問。

  4、上網查詢資料

  三、調查時間:

  20xx年01月15日到20xx年01月21日

  四、調查地址:

  xxx

  五、調查人:

  調查時間安排表時間活動安排1月15日確定課題,做準備工作1月16日在網上或圖書館搜查相關資料1月17日明確調查目的與擬定計劃1月18日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和拍攝1月19日整理資料並分析1月20日總結活動體會,1月21日撰寫調查報告及修改漏洞。

  六、調查報告正文:

  前言:

  為了貫徹黨中央“又快又好”發展戰略目標,把我國建立成綠色節約性社會,黨中央下達了怎樣加強環境保護的諸多建議。也為之做出了很多努力。在這股改革之風的吹動下,化工學院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和學校的號召,對各級同學鼓勵,鼓勵我們積極參加社會調查活動,參加環境環保行動。因此,我對環境保護做出了初步調查。

  當今中國已經形成人人重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將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讓孩子從小就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形勢的嚴峻性,必將對環境保護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我們可以把有關環境的知識寫進教材,可以多在大學校園組織環保講座。這樣,從青年學生抓起,環境保護便有了後勁,便會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

  七、調查過程:

  1、根據我們的詢問得知廣大群眾存在亂丟廢舊電池現象。有八成的人是將廢舊電池扔掉,其餘兩成人則攢起來放在家裡的角落。七成的人知道亂扔是危害環境的,其餘的人則渾然不覺其危害。

  2、我們在東竹園小區的一家小飯店裡打聽到:他飯店忙時會在一天用掉塑膠袋150個左右。而我們鎮區有數十個飯店和用餐場所。

  3、在一個垃圾箱口處,統計了一下,半個小時扔大大小小包裝袋、快餐盒與塑膠製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約200次,中午扔了約100次,晚上扔了約90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膠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全球廢棄的塑膠,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4、我們利用網路進行研究。在網上我們尋找到了一片廣闊的空間,使我們對“白色汙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白色汙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型名詞。那麼,到底什麼是“白色汙染”呢?“白色汙染”主要指白色的發泡塑膠飯盒,各種塑膠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汙染。“白色汙染”物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樹脂(PS)。在這些汙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造成“白色汙染”的主要原因:

  (1)塑膠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膠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

  (4)得知我農場為建立文明衛生農場,自六月份起限塑,硬性規定使用可降解塑膠袋。我們的農場變得整潔得許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膠製品現象相當普遍。

  化學電池主要含有貢、鎘、鉛、鎳、鋅、銅等重金屬。據有關專家稱,一節乾電池裡含有50——100mg的貢,一旦電池中的水銀混入地下水,則可能透過農作物或飲用水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更危險的是,水銀在水中,水銀在水中,由於微生物的作用,無機水銀轉變成甲基水銀的積累,並透過食物鏈不斷富集,使得受水銀汙染的水中,魚體內的甲基水銀比水中高上萬倍。一旦人使用這種魚過多,甲基水銀便進入人的體內。又由於甲基水銀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和排洩,容易在大腦積累,從而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的破壞,重者發瘋至死。所以說,電池中的貢的汙染不能低估。有關方面的資料表明,一枚指甲大小的廢紐扣電池,能汙染60萬升的水;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裡,可使一平方米的土地草木不升。這的確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除了上述的汞汙染之外,廢電池中的鎘和鉛也同樣帶來了不少的危害。其中的鉛“白色汙染”危害分析表塑膠袋採用高分子聚合有機材料合成的,在土壤環境中難以分解,危害程度較大一次性竹籤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飯盒一次性飲料杯常用於小食攤,吃完丟棄在地上,長期使用會浪費木材,導致森林被砍伐,造成一定危害採用塑膠製成,丟棄在路上形成垃圾堆,阻礙交通不可降解,焚燒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杯內有喝剩的飲料或粘有汙染物,會成為蚊蟲和細菌生存、繁殖的溫床化合物可透過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會導致人貧血,患腎炎,嚴重的則會破壞神經系統,影響人的智力。而鎘對於植物的生長髮育有害,也是對人有害的元素。它可透過食物、水、空氣經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積累在人的腎臟和骨骼之中,會導致貧血,代謝不正常,患高血壓、腎臟功能失調等疾病,嚴重的會引起一種令人可怕的"疼痛病",這種疾病會使人的骨頭變得脆弱,最終會斷裂。其他的如鋅、銅、錳等金屬若在體內大量富集,也會使人免疫力下降!

  八、調查體會與結論

  經歷這次的調查,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應突出解決六大關鍵問題:

  1、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

  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高度,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發展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滲透到所有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

  2、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要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建立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

  3、建立以迴圈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是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的迴圈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繼續開展“綠色建立”試點示範活動。

  4、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

  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透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同時,透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

  5、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

  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範圍之內。

  6、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

  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透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援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

  經過以上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政府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垃圾的管理和回收。多數人知道亂扔廢電池對環境有危害,但苦於找不到可回收電池的場所,只能扔進普通的垃圾箱中。這其間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應積極應對。

  人類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相信,有了科學的方法,再加上我們的實際行動,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擁有一片美麗而完整的藍天。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3

  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實施以來,塑膠袋在我國的使用得到了明顯抑制。但隨著春節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有了這樣的經歷:一大盒禮品,拆開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膠填充的;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務員會遞給你一份用塑膠盒裝的飯菜“限塑令”限制了塑膠袋的使用,卻沒有限制這些塑膠產品的應用。另一個層面的白色汙染正悄然威脅著我們的環境。許多市民們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塑膠袋,少你不便,有你添亂。

  20xx年1月23日,我們社會調研小組針對現階段塑膠製品使用的問題,開展了此次活動,宣傳環保知識。

  一、研究目的:

  當今世界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方便,白色垃圾也越來越多,甚至影響到到了社會,破壞了大自然,所以,白色垃圾不得一次次的受到人們的重視。據仔細調查研究表明,菸頭、羊毛織物可存留2年;經過油漆的木板可存留13年;尼龍織物可存留30—40年;皮革可存留50年;易拉罐可存留80—100年;塑膠可存留100—200年;玻璃可存留1000年垃圾如此猖狂地破壞大自然,毀壞大自然,我們人類怎能袖手旁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廣大市民們對白色汙染知之甚少,環保意識淡薄,每天都在製造白色汙染,使原本聖潔的家園受到白色汙染的侵蝕。為了瞭解、解決家園白色汙染的問題,我們對附近的一地方的白色汙染進行了一些調查,並嘗試找出解決辦法,使廣大市民瞭解白色汙染的危害,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還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一片淨土。

  二、調查過程:

  1、我們在家門前的一個垃圾箱口統計了一下,半小時扔大大小小的包裝袋、快餐盒與塑膠製品的次數:早上總共扔了213次;中午扔了85次;而晚上則扔了95次,這僅僅是一個垃圾箱,一天之內廢棄的塑膠如此多,不難想象全國乃至整個地球上廢棄的塑膠,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2、我們在一家小熟菜店裡打聽到:“他們一天中能賣掉熟菜250份左右,每份至少需要塑膠快餐盒2個,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膠快餐盒500個。”

  3、我們分別來到蔬菜批發市場、大街等地方,調查發現,各種顏色的塑膠袋使用量都非常大,而市場上的小販和店老闆則卻對塑膠袋是否會影響健康很不清楚。

  4、最後,我們透過瀏覽網頁,瞭解了塑膠製品對環境的危害,並收集了相關資料。

  三、資料分析

  “白色汙染”已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新型名詞。那麼,到底什麼是“白色汙染|呢?“白色汙染”主要指白色的發泡塑膠飯盒,各種塑膠袋,農用地膜等給環境造成的汙染。“白色汙染”物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樹脂(ps)。在這些汙染物中,還加入了增塑劑,發泡劑,熱穩定劑,抗氧化劑等。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什麼是造成“白色汙染”的主要原因?

  1、塑膠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許多企業對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膠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

  4、儘管在建立省級文明衛生城鎮的口號下,我們城變得整潔得多,但是總的來講,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膠製品現象相當普遍。

  二、“白色汙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表面危害:

  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廢棄物對破壞了市容景觀。如散落在自然環境、街頭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和漫天飛舞或懸掛枝頭的超薄塑膠袋,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

  (二)潛在危害:

  1、塑膠地膜廢棄物在土壤中大面積殘留,長期積累,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2、拋棄在陸地上或水中的塑膠廢棄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後,會導致動物死亡。

  3、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膠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佔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

  4、部分的塑膠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裝的材料,這樣對人體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層變薄。白色汙染經過太陽光照射而把塑膠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氣層,大氣層上面是臭氧層,這樣使臭氧層的氣體逐漸變薄。

  五、行動起來治理“白色汙染”:

  我們溧陽市,雖然每天都有很多名環衛工人日日夜夜與“白色汙染”作著鬥爭。但是,改變這種狀況,光靠環衛工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保護環境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防治“白色汙染”,首先要解決“視覺汙染”問題,使市容、景觀有明顯改善。這主要是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強化管理,促使企業和個入對自己產生的廢舊塑膠包裝物妥善收集、處理。防治“白色汙染”,更重要的是解決廢舊塑膠包裝物對生態環境長期的、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透過制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利用的法規和經濟政策,對廢舊塑膠包裝物實施全面回收利用;防治“白色汙染”,還應加強研究開發符合實際的替代(綠色)包裝用品。現就加速我國防治“白色汙染”的程序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

  防治“白色汙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汙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憤。在自身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管理。

  按照“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防治原則,一是加強對“白色汙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汙染”;二是對大量產生廢舊塑膠包裝物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飯店、餐飲、零售等),要透過強化管理,改變無人負責、無序堆放、隨意拋棄的現象;三是採取強制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膠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膠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四是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努力減少廢舊塑膠包裝物的產生量等。

  3、法律法規。

  儘快制定頒佈國家防治“白色汙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膠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對塑膠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膠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膠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

  4、經濟政策。

  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汙染”的良性運作機制。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膠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汙染”,保護生態環境。

  透過本次社會調查,我也懂得了:我們就是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針對白色汙染,如果全球人人不注重,繼續無限制濫用塑膠製品,地球就會變成垃圾場;如果全球人人環保,加大宣傳,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攜起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在此,我建議我們應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時刻做到:

  1、不亂扔塑膠製品,將塑膠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內;

  2、要積極參與和宣傳,讓更多人瞭解白色汙染的危害;

  3、向有關生產部門提意見,使包裝盒內儘可能少出現塑膠產品;

  4、儘量不用、少用塑膠袋,要積極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減少白色汙染;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4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由於人類的素質良莠不齊,其中還是有很多的不和諧因素,下面就是我們的社會現象調查報告。

  一. 校園文明狀況大調查

  1.關於圖書館中的一些不文明行為。

  圖書館是個公共場所,也是人們求知的海洋。圖書館的環境也直接影響著讀者的查閱量與閱讀質量。所以對於圖書館的環境有相當高的要求。在圖書館的實踐期間,我卻發現了作為高等學府的大學生中存在著許多不文明行為,而這些行為出現在了圖書館中,就直接影響了讀者的自學與閱讀

  (1)衣冠不整。

  這是在普遍幾種不文明行為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在圖書館門前有一個十分醒目的牌子,清楚地標明瞭“衣冠不整,禁止入內”的字樣,但大約50%的大學生視而不見,明知故犯。在這些學生中有90%有一個同樣的穿著——穿拖鞋。在知識與文明的勝地穿著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拖鞋,不僅不雅觀,而且在進進出出時還會發出很大的響聲,直接影響了讀者的學習、閱讀。更有甚者穿木屐式拖鞋進閱覽室,還惟恐拖鞋沒有響聲。閱覽室原本就寬敞,再加上此起彼伏的拖鞋聲,就顯得有些喧譁。

  (2)手機與聊天。

  這兩種噪音在閱覽室出現的頻率也能達到40%。生活條件好了,大學生幾乎人手一臺手機。但是大學生進入閱覽室也不關掉手機,鈴聲一響,便急急忙忙跑出去接聽,如果此人正穿著拖鞋,從閱覽室風風火火地跑到門外,拖鞋聲拌著手機鈴聲,聲音之大可想而知。有的學生則在閱覽室裡接聽,無所顧慮地大聲對話,使附近的讀者煩不勝煩。

  (3)閱覽室裡打瞌睡。

  這是幾種情況中最不文明最不雅觀的一種。閱覽室裡全天開放空調,學生們真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30%的學生大中午帶著一本書來圖書館,剛翻了幾頁,就趴在桌上打起瞌睡來。一到中午,只見閱覽室裡倒下一大片。還有更絕的是乾脆把椅子拼起來就躺下,翹著二郎腿並怡然自得。這種不文明行為讓往來的讀者尷尬,佔了讀者的位置,又讓別人無可奈何。

  大學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是國家的高素質人才,不應該在公共場所有諸如此類不雅的舉動,大學生應改正自身的不文明行為,讓公共場所中的不文明行為的出現頻率為0%,這才是現在大學生的光榮形象。

  二.社會環境狀況大調查

  (1) 白色汙染

  紙張的發明使到人類的發明迅速地發展。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張張潔白無暇的`紙張讓人類的周圍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汙染浪費紙張:在我們班級裡和學校的垃圾池裡,每天都有一大堆的紙張在垃圾池裡。黃的、白的、綠的眼花繚亂。一張張色彩豔麗的作業紙揉成一團。紙張回收:我在調查中,發現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塊。“混”,原來這就是紙張汙染的主要原因!如果人們把垃圾分開來,分門別類進行回收,那白色汙染對自然環境就會大大減少,並且我們生活環境也就大大不同。現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方便,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一次性用品浪費資源,又對環境造成了汙染。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喝水的杯子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喝水的杯子應該怎樣選擇呢?市民為了貪圖方便,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了一次性紙杯。人們說既方便,又便宜。可正是因為一次性紙杯的產生,使到我們周圍的環境受到了極度的破壞。市民們使用了一次性紙杯,就隨地亂扔,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汙染。

  (2) 水汙染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地球的什麼生物都會無法生存。“清凌凌的河水魚在遊”再也不見了,水受到了嚴重的汙染。也許你會說,不是有桶裝飲用水嗎?但喝桶裝水不是解決水汙染的最好辦法,喝桶裝水一樣要用到水資源。而且喝桶裝飲用水對人們的身體不是很健康。看到那汙濁不堪的南盤江,看看那盡是浮游生物的滇池,我們都會懷念它原來的清澈,懷念原來的魚蝦成群,保護我們周邊的水源也是刻不容緩的。

  透過調查,我深受啟發: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希望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把環境保護的更好,讓我們以後的生活環境也變得更好。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5

  調查地點:

  地鋪社群、村、街道、學校周邊等地方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4日

  調查目的:

  透過調查生活周邊的文明情況,引導孩子在家尊敬長輩,在校尊重老師,在外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禮貌的“美麗學生”。

  調查方法:

  1、詢問周邊附近的人

  2、透過相關途徑查詢資料

  3、走訪地鋪社群、村、街道、學校周邊等地方尋找周邊的垃圾,並拍下照片做證據。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中國的小朋友和日本的小朋友一起出去夏令營。在途中,亂丟垃圾的是中國小朋友,遲到早退的是中國小朋友,受不住這種生活,整天哭哭啼啼的還是中國小朋友;相反日本小朋友是比較獨立的,即使自己發著高燒,生著病,也不耽誤行程。

  根據調查的情況與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不難發現:垃圾幾乎是隨處可見,尤其在大街上,人們吃完東西好,就把食品包裝袋隨處亂扔,還有一些塑膠袋、果皮、菸頭……而在小區裡,這種現象就比較少了,因為小區裡常常有相關人員來清理垃圾,所以比較乾淨。這些亂丟垃圾的現象人們也早已見怪不怪了。把垃圾往車窗外扔,往家裡的窗戶外扔。這些現象,真讓人寒心。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在大街上,我也看到了幾個穿著制服的爺爺奶奶,拿著掃帚,或是鉗子的,在大街上勤勤懇懇的清理著垃圾。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家園才如此美麗,如此整潔。

  是的,每個人都知道不能亂丟垃圾,也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亂丟垃圾,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又有多少次,為了方便,你把垃圾丟在了地上?又有多少次,垃圾桶就在不遠處,可你為了便利,把垃圾丟在了地上?又有多少次,那兒明明立這“不準亂丟垃圾”的告示牌,你卻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把垃圾丟在了地上?有多少次呢?

  根據調查,許多家長認為,現在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沒什麼關係,只要學習好就行;還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的嬌生慣養,儘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樣,不僅使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什麼文明,根本不知道,還讓孩子越來越霸道、傲慢。這些都是不對的。不懂文明的人,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懂文明的人,就會慢慢的培養出一個個壞習慣;不懂文明的人,就會被另些人嘲笑,瞧不起!相反,那些懂文明的人,不但可以更好的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培養一個個好習慣,還可以受人稱讚。

  從現在開始,從不亂丟垃圾開始,相信你,也可以成為一個文明的人。

  社會不文明現象調查報告6

  大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複雜的,漸進的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人口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利用隨機調查提問的方法,整理資料並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進行體育鍛煉健身的趨勢。

  對於我們自身來說,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首先是增強體力、增進健康;其次是為了消遣娛樂和精神情緒的修養、改善;再次就是為了增加社交機會,與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為了提高運動能力和延續學生時代形成的體育習慣。

  在遇到健康問題的時候,體育人口首先想到參與體育活動,而非體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補充營養保健品、改善生活規律、加強營養等非體育手段。

  帶著看看農村社會體育人口狀況,問問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內容及效果。我們對廣場進行體育鍛煉的群眾進行了調查。據調查,體育人口的活動專案主要有長走與跑步、羽毛球、體操、舞蹈、跳繩,體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鍛鍊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其身體和心理的基本狀況明顯優於非體育人口。如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低於非體育人口7.1個百分點。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2%肥胖的發生率低於非體育人口1.5個百分點。而有身體疲勞、體力衰退感覺的人,體育人口比非體育人口要少一半。體育人口飲酒、吸菸的比例比非體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參加群眾體育活動點的人群中,以年長的人員為主體,女性所佔比重較大,男性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應該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較繁重,身心比較疲勞,閒暇時間都是抓緊時間休息,很少有人出來鍛鍊。活動點的活動時間-----晨晚練為主,其中晨練佔80.7%,晚練佔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動點是晨練與晚練都開展活動的。活動點穩定性較強,常年堅持的佔93.4%。64.0%的體育鍛煉者活動點的活動時間不隨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活動時間最長的季節是5—10月份。每天活動時間在2小時以內的佔總數的57.8%,在2小時以上的佔總數的42.2%。

  據調查,影響居民參加活動的主觀原因,其中缺乏興趣的佔45.2%,認為“沒有必要”的佔18.2%認為自己“身體較弱,不宜參加體育活動”的佔11.4%,學生時代就不喜歡體育活動的佔11.0%,認為“體育活動不適合自己的舉止行為”佔6.9%,擔心他人譏笑的佔7.3%。對於影響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客觀原因,缺少時間的佔35.8%,缺少場地設施的佔25.5%,精力不足的佔20.8%,不懂鍛鍊方法和場地遠、不方便的佔8.9%,其他佔11.0%。據此可見,時間與場地設施的問題依然是影響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有所改善,政府為改善群眾健身活動的條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場地設施及資金短缺問題依然是困擾群眾體育發展的關鍵問題。

  調查表明,人們的體育意識在不斷加強,參加體育活動的場所也大體不一,有20%的人在馬路上鍛鍊,5%在家裡,20%在學校,45%在廣場,10%則以其他的方式進行鍛鍊。由此可見,在廣場參加活動的人較多,這是由於廣場的設施比較齊全而且鍛鍊的氛圍也好,而還有大部分人在學校,馬路上進行身體活動,這也是現在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心趨勢。

  對於人們參加活動的方式,以社群活動為主的佔10%,與家人一起鍛鍊的佔10%,個人鍛鍊的佔20%,與朋友一起鍛鍊的則佔50%,而10%的人則以其他方式進行鍛鍊。由此看出,人們鍛鍊時大多願意與朋友在一起,這也更能促進人們的鍛鍊樂趣,同時又增加了友誼,另有多數人喜歡個人鍛鍊,只與人的興趣愛好有關,還有的是社群舉行的,這也應該大力提倡,為我們熱愛健身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機會。

  經過這次實際性的調查可知,社會體育在農村居民中已經廣泛的展開,人們對身體鍛鍊的興趣也越來越高,而社會體育的方式多樣,種類繁多,人們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身體鍛鍊,這為農村的體育人口提高,提供了有利得條件,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空餘時間也越來越多,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人投身社會體育,農村的體育人口會日益壯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