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評課稿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藍老師上的《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就談談我的聽後感吧。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重在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本節課,藍老師透過自讀、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教學中,以“發現”為切入點,圍繞“不可思議”、“吻合”等進行教學,經歷魏格納“偶然發現”“艱難考證”的閱讀全過程。上課一開始,藍老師就透過大螢幕把世界地圖放大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著,在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讓學生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如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這樣幾次觀察,學生對於如何推理魏格納提出的假說就自然解決了。這一課上下來,還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濃厚興趣。

  另外,一節課的資訊交流畢竟有限,藍老師鼓勵學生課後找一些相關文章讀一讀,達到擴充套件知識,提高閱讀能力,享受閱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評課稿 篇2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課,黃老師在課文第2~5段上花了不少工夫,設計了三次發現的比較和一處的想象推理說話。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首先基於本單元學習重點考慮,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選擇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寫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而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則生動地講述了科學家從生活中的無意發現到不斷尋求證據直至創立學說的故事。

  在單元學習導語中,編者就明確指出“讀這單元課文要在瞭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並學習他們的觀察方法。”其次是基於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考慮,黃老師把課文的2~5段作為教學著力點。這幾段講述的就是魏格納由無聊時無意觀察中的一次偶然發現到後來的仔細端詳與比較分析所產生的重大發現所引發的一個奇想。在這個奇想產生的過程中凝聚著科學家最優秀的觀察思考,再觀察再思考的品質,這正是我們學生所需要的思維習慣。因此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與學習邊觀察邊思考的觀察方法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而這幾段話中也涉及了許多地理知識,比如南美洲、巴西、幾內亞灣的地理位置,又如海岸線的吻合、大陸塊的漂移等等,學生是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弄明白的。

  在“精”讀這部分時,黃老師巧妙地利用課件輕鬆而有趣地解決了難點。將2~5段設為著力點第三個依據就是學情,在學生根據學習提示自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提示中提到的三個問題,就“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學生很難一下子講清楚,他們只知道他是在看世界地圖時發現的,至於如何從偶然到仔細端詳,再到比較分析,這麼一次次不斷深入地觀察發現與思考推想才產生的,學生根本無從知道,也就不能領會邊觀察邊思考這一優秀的思維品質了。

  在本堂課教學的時候,黃老師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發現的情境,讓學生邊閱讀邊觀察邊思考,去發現魏格納三次發現的不同,從而領略閱讀發現所帶來的成功體驗。黃老師將2~5段設為閱讀引導著力點第四個依據那就是本課的語言表達的特點。

  這是一篇講述科學發現的文章,因而語言表達非常理性,跟以往我們小學課文情感性、形象性強的特點有很大的不同,但這樣的文章對學生語言表達嚴密性的培養卻大有好處。這篇文章整個故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每個部分連線自然,運用“果然” “結果發現” “於是……”“魏格納並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

  黃老師在這部分學習時設計了一個想象推理的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把魏格納在觀察中的思考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嚴密的語言表達風格。這堂課,黃老師就抓住了這麼一個著力點,重打細敲,結果讓學生有了多方面的收穫,這就是略讀教學中的“精”處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