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精選5篇)

關於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精選5篇)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可以使用講話稿的機會越來越多,講話稿是為發言者表達自己想要講的話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講話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講的主題是《學習傳統文化 提升個人修養》。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擁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該立足於我們的實際,切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修養。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即修身養性!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知識化為動力,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為了我們能夠更好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從而更好的營造文明和諧向上的校園風氣,在此特向同學們發出以下倡議:

  1、要懂得尊敬師長、知書達禮。俗話說:百事孝為先,百善孝為先。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今天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更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又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所以同學們要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於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2、從儀態上,穿著要符合自己的年齡,大方得體;與人交談時要正視對方,保持微笑,語氣和藹;

  3、增加個人興趣愛好,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多看書,多實踐。

  4、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做個有責任、有文化、有素養的學生。

  同學們,從你我做起,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提升個人修養,努力成為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 篇2

師生們:

  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XX端午節。民間有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內有艾,滿香。吃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端午節始於中國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和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破民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入河中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放入河中,數千條船燃起熊熊大火,吶喊鼓譟,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敬意和懷念,後來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密不可分。端午節已經成為中國人傳達愛國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前後春夏交替。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增多,是傳染病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前後插入艾葉,懸掛菖蒲,驅蚊、蠅、蟲,淨化空氣。

  端午節時,大人要喝黃酒、菖蒲酒驅蛇驅蟲,小孩要佩戴含有硃砂、香草的香囊,以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了古代人抵禦瘟疫、祈求健康與和平的願望。這樣看來,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為人們在這一天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節可以促進群眾水上運動,強身健體,團結人民。現在龍舟比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因為我們想吃美味的粽子。粽子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粽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角形、圓錐形、菱形,還有用竹筒米飯封烤而成的“筒餃子”。

  從餡料上看,北京大棗餃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在南方,有許多餡料,如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其中,浙江嘉興粽子是代表。可以用香葉和好吃的餃子來形容。

  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因為地域不同,地方風俗略有不同。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今天,在國旗下發言,我們理解端午節文化,希望我們能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讓我們以尊重的態度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文化,讓古老的中華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2)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都去哪了》

  最近一首《小蘋果》在絡上爆火起來,被奉為神曲,大街小巷都充斥著這個旋律,倍受廣場舞大媽們的青睞。可是大家仔細地聽就會發現,這首歌不僅歌詞簡單、旋律也很平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呢?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是因為當今多元的文化潮流淹沒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

  曾幾何時,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華夏文化如皇冠上的鑽石,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輝。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還是漢魏名家的傳經事業;無論是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還是陳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詩人屈原的憂患獨嘆,還是樵夫慧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從甲骨文、隸書、篆書、楷書到草書;還是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時期的小說。無一不洋溢著真善美的鄉土芬芳、平民情懷和人倫大愛,無一不體現出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國家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造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可是到了現代,這麼燦爛的文化卻在我們手中一點一點模糊、埋沒,不能不說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我們的近鄰——韓國,一個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小國,卻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得很好。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從“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是,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當我們很多人都在責怪韓國人的剽竊行為時,是否能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韓國正在大規模的搶佔中國文化,而我們還在風風火火地聽著韓歌追著韓劇穿著韓服。看到這,或許我們就不會奇怪韓國的申遺成功了。

  時代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捷,而那些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文化卻漸漸地被我們有意無意的淡忘。對西方經驗的學習,對傳統意識的批判,意氣風發的營造了我們的時代感覺與世界精神,它同時也疾風迅雨般地衝刷著中國倍受誤解的傳統文明,削弱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認同和歷史根源,電視、電影和一般大眾媒體的普遍流通更是造就了一個官能文化當道、社會價值浮動的生活形態。

  不要怪韓國搶佔我們的傳統文化,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把文化弄丟了。相反,我們應該學習韓國重視傳統文化,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我並不是反對像“小蘋果”一樣的快餐文化,只是在吸收這些文化時,要注意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寫到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讓更多的國人重視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會離我們漸行漸遠嗎?

  我們需要稍稍停下腳步,帶著那些應該永遠被傳承的文化,並不斷地為之注入新鮮的血液。也許,若干年後,我們有同學會走入這一偉大的文化殿堂,與先聖先賢並肩論道,絃歌不輟,永世長青的開啟著、溫暖著、建設著未來無數個世代的中國人心靈。

  讓那些帶著濃厚的民族情結的傳統文化走向更遠的未來,走向世界。

  歷史在期待著。

  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 篇4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說起傳統文化,我們並不陌生。中國是五千年的文化大國,從孔孟之道到莊老學說,從食品節日到風俗衣著,從詩詞歌賦到鄉音故里,傳統文化俯仰皆現,令我們耳熟能詳。它一面似陽春白雪,有著常人不敢企及的雅趣,一面又似下里巴人,有著大眾不屑一顧的繁縟。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處於這般尷尬的境地,不遠不近,不虛不實,不棄不留……。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傳統文化是越來越迫切被體現、被表達。多年來,我一直謹記著祖輩的教諭:你的孩子一生中會有無數次的競爭,這些競爭是輸是贏,並不很重要。唯一重要的競爭是,不能讓你的孩子在道德品質上輸掉!

  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包含了做人所需的一切美德,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成人和孩子卻越來越遠離或正在遠離著這些道德標準,生活、學習的忙碌讓我們的心靈開始蒙塵、生冷。“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心靈美之人必定是將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糅合,散發出芝蘭之香的人,也必定是最強大、如冰雪般消融萬物的人。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這一競爭中捷足一步,能夠“立德”,我們還擔心他未來生存的“立功”、“立言”嗎?

  傳統文化於我們的親子教育、家庭建設而言,更是最好的家風、家規。每次通話後對孩子的一聲“我愛你”、每週六晚睡覺前的一句“晚安,寶貝”、每次相互幫助後的一聲“謝謝”,都會讓我們的唇齒和心靈留香!讓愛的文化、感恩的文化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溫暖地傳承著。無論是逢年過節的相聚問候,還是尊老愛幼的真切情意;無論是勤儉持家的優良家風,還是與人為善的相處之道,都會使得我們的家庭更和諧、家校更凝聚。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有很多硬實力可以與世界大國比拼,而我們的軟實力——傳統文化,還能更勝一籌。我們何必要捨近求遠,羨慕別國的精彩呢?我們只需撿拾起這些傳統文化的花瓣即可!讓牆內開花牆外香,讓滿園春色關不住,讓滿園花香沁人間!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剎那成永恆。”,抓住了傳統的精髓,世界就在我們手中!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稿 篇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本週末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又因為清明節雨水紛紛,因此又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千古名句。如今,清明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肯定。

  而對於國家,對於我勉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站在這由革命先烈的鮮血而染成的五星紅旗下,是否會想到,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壯烈犧牲,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和平的環境,才有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餘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捨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裡,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於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彙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星期天就是清明節了,每年清明節前後,人們總是扶老攜幼集中出行,大量人流、車流致使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在市區,一些群眾在馬路邊、廣場、花園、小區隨意燒紙放炮,不僅汙染環境衛生,而且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在農村,田間地頭、山岡山坡上燒紙放鞭,煙霧繚繞,引發森林火災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高度重視。今天我就清明節祭祀活動談幾點建議:

  1.請同學們儘可能同家長一道參加清明節祭祀祖先活動。清明節祭祀不是一種迷信活動,而是家人對已逝去祖先的懷念,緬懷他們對後人、家庭及社會所做的貢獻,激勵後輩向他們學習,努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國家為清明祭祀設定了法定假日,說明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活動,值得我們提倡、參與、弘揚!

  2.同學們可利用這次清明節祭祀活動,走進廣闊大自然,親切擁抱大自然,去仔細觀察、用心思考、不恥下問、勇於探索,一定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去用心感受陽光的溫暖、清風的拂面、溪水的歌唱、花草的芬芳,陶冶自己的情操,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3.請同學們參加野外活動時不要擅自帶火種(打火機、火柴等),同家長一道祭祀時千萬不要燒紙、放炮,建議家長儘量改變傳統祭祀方式,可以考慮改用鮮花或者水果祭祀等。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群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