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實驗探究評課稿

酶的特性、實驗探究評課稿

  26日我校各學科骨幹班成員在每個段各科召開骨幹教師彙報課,湯老師開出了一節《酶的特性、實驗探究》,本課題是高三年級第一輪複習課。這節課是在學本課堂的理念指導下整合了當前熱點問題與學科知識點的一堂新穎的複習課,該節課經過湯老師的精心設計,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個人認為這節課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學生本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的開頭若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湯老師課的開始以出自學生的概念圖引入,提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接下來的兩個表格和一個高考題的分析,巧妙地把酶的本質:專一性和高效性透過題目的講解和討論逐步複習鞏固。透過有效師生對話交流,強化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對學生對知識的總結回顧,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從湯老師的總體設計來看,花的時間較多,功在課前,選題考究,過渡自然,在師生的雙邊交流中將酶的專一性、高效性知識講解中提煉出控制變數法的一般要求,概括出實驗的步驟,水到渠成一氣呵成。

  二、變式思維、學教合一。

  由表格一的澱粉和蔗糖的消化,透過表格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如果把本尼迪特試劑換成碘—碘化鉀試劑,能不能用,為什麼?科學地由淺入深,變式思維,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撥高,學教合一,體現學本課堂的精神。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僅靠一隻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巴講到底。學生也許知道酶的特性是怎樣的一回事,但對控制變數的原則和實驗步驟的提煉則是複習課的另一個目標,湯老師改變講授法,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主,培養學生的.探究概括能力,這種目標在老師的這節複習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幾點改進意見。

  本課結束總結時又用所學知識來解釋,前後呼應,設計完美;另外最後一題的設計中,將難題分層,降低難度,活躍了氣勢,調動了積極性,也培養了動手能力;從提問的面與次數來看,她也儘量照顧到學生的思想水平,評價語言豐富多樣,也促進了三維目標的達成;如此運用,顯示出其教材的理解深度。

  雖然湯老師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個人感覺這節課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1、課堂教學中,對細節的處理做得不夠到位,特別是引入時,對學生概念圖的應用花的時間較多,對PH對酶催化效率的影響講解完畢後,對溫度對酶催化效率的影響可以不講或一句帶過,該簡的簡,不必費時過多。

  2、作為學本課堂的示範課,師生交流僅限於講問答,沒有書面練習呈現,比較單一,從學生這頭來看也容易疲倦。

  3、對控制變數和實驗設計和步驟的概括上,板書要精煉,實驗步驟的講解上,老師要注意分組處理、共性處理、變數處理和結果處理的分析,突出學法。雖然有以上小毛病,但本節仍不失為一節精彩的複習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