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範文(精選14篇)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範文(精選1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沒少看到評課稿吧,究竟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面積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一、亮點

  1、注重動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導。在教學中,宋老師首先透過讓學生在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裡擺一擺,得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數量。從操作中,有的學生一共擺了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釐米;有的學生沿著長方形的長擺了5個,沿著寬擺了3個,也就是一行擺5個,擺3行,從而初步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乘寬。在接下來的驗證中,宋老師又組織學生進行操作,透過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引導學生探索發現、驗證計算公式。學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2、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在教學中,宋老師透過設定籃球場的情境,讓學生用1平方米來鋪,學生會感覺到麻煩,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把複雜的問題變成簡單的問題。另外在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發現結論、應用的過程,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建議

  1、教學引入用時過多,可以直接出示籃球場的面積,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節省時間充分地去探索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2、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是怎麼擺的?教師可以不必直接讓學生思考:為什麼一行正好擺5個面積單位?為什麼正好擺3行等問題,對於第二種擺法,可以引導學生是否還有更簡潔的擺法,而不是教師自己展示,代替學生的思考。

  3、對於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可以利用練習題中的題目進行推導效果會更好。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2

  本節課是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重點是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宋老師運用了“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對本節課,我回顧了幾個重要教學環節,有以下幾點思考:

  1、在探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結論並不很難,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比較容易發現。怎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宋老師先出示一張紙片讓學生猜猜面積有多大?可能與什麼有關?然後讓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擺滿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紙片的長、寬各擺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長、寬,算長乘寬的積……。對於學生的各種測量方法,最關鍵要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比較,特別是第三種方法,為什麼可以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要請學生講算理和原因,並透過實驗驗證、舉例說明其正確性和運用價值,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然後引導學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時加以分析,比較,特別當學生說到用尺量出長和寬,再相乘就好了時,老師沒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導學生說出這樣做的想法,讓全班學生聆聽了同伴的思考的過程,說的孩子滿意了,其他聽的孩子也滿意了,老師更加滿意了,

  2、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長方形的計算方法。而且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舞臺,學生交流了多種解決面積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髮現解決長方形面積的最好方法,緊接著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長×寬是否對於所有的長方形都適用?自然而然引出“驗證”,用什麼辦法來驗證呢?利用身邊的長方形,或擺一擺,或畫一畫,或量一量,想辦法驗證一下不同的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乘寬”。並且老師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測量。在學生十幾分鐘的實驗後,學生進行了交流和彙報,在學生的彙報交流中,老師把資料填在表格中,最後老師調查有沒有長方形面積不等於長乘寬的,結果學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方法來計算。

  事實上,任何學習都是一種經歷,都能獲得經驗。學習過程是一種經歷,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我覺得十分重要。40分鐘經常會留給我們一些遺憾。為了使學生們的思維不受限制,為了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我們應儘量在設計時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學生由於緊張,不能把他們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讓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力不從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相信我們的孩子會閃爍出“智慧”。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3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始,王老師透過對上節課內容的複習,為本節課做了很好的鋪墊,然後,出示像鳥巢、天安門廣場這麼大的面積,還能否用擺一擺的方法來量出它們的面積匯入新課,讓學生思考你有什麼辦法?輕鬆導課,而真正做到了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再貼近,引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課件出示長 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在本上親自也畫一畫長方形,然後師點撥可以透過擺1釐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擺幾個來求它的面積,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排數×每排個數,而排數就是長方形的寬,每排個數就是長方形的長,最後得出總結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安排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認識的實驗,學生經被啟發,小組討論及個人獨立思考,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分類驗證,確認計算方法

  這個發現是否準確無誤呢?這個方法是否對計算所有的長方形的面積都適用呢?我們還要對這個發現進行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透過一次實驗而發現的,是不能成為科學發現的結論,還必須透過"驗證"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在任何一種發現活動中,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不能盲目、草率地斷言,必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教者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既滲透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嚴謹科學態度。

  四、整理歸納,揭示學習方法。

  整堂課的主體性學習,首先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學習“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後者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更為重要。

  五、應用深知、鞏固深化

  1、重新計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積。

  2、應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充分發揚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學,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在課堂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巧妙地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特別是教師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 “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

  建議:從這節課中看出學生對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還是不過關,應該讓學生計算的時候先寫上公式,讓學生對公式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然後再讓學生往公式裡代數字這樣就不容易出錯了!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4

  幾次聽侯老師的課都有種輕鬆愉快的感受,同學們是這樣,老師也是這樣。可以看出教師輕鬆駕馭課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學生一定很幸福。

  一、導課有趣能引發學生思考。

  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不僅回憶了舊知“面積單位”的理解也為新知的學習,用數面積單位的方法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做了鋪墊。自然而然引入本屆新課的學習。

  二、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用擺的方法驗證公式的合理性從而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循序漸進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本節知識。

  三、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給學生準備充分地研究材料,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合作,給與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教師主導作用發揮較好。

  學生透過實驗合作得出的結論,教師質疑是不是任意給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能求他的

  面積呢?隨後示範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擺,引導學生驗證公式,啟發學生得出一行7個正方形就是7平方釐米。看得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相當透徹。

  五、練習題真正做到少而精。

  雖少但卻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兩道,看圖計算兩道,求A4紙的面積,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積和剩下部分面積。體現了演算法多樣性,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最後的猜一猜,由學生探究實驗中的資料引入,進行了變式練習。將整節課學習推向了高潮。

  建議:實際感知一下A4紙的大小建立對面積大小的體驗感受。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5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整節課在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中來闡明長方形面積公式與長和寬的關係。課中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整堂課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教師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提供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教師的基本功紮實、語言簡潔明瞭、思路清晰、教學應變能力強,一環緊扣一環事例生活化。課前引入創設情境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進行塑封來匯入新課,非常新穎且聯絡生活實際。課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用15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的紙片來拼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從而觀察、推匯出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教師在引出正方形面積公式時是透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聯絡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這裡是對已學知識的一個回升,闡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從而再推匯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本節課教師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聯絡層次分明、練習形式和內容多樣化,面向全體學生,並緊扣重點,充分體現了二期課改精神。

  不足之處:

  (1)教師讓學生自己用15個1釐米的小正方形來拼各種各樣的長方形時設計了一個表格,這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內長方形的長和寬與面積到底有什麼關係(這裡可讓學生先進行觀察然後再組織小組討論)給學生一個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透過共同參與討論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裡教師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

  (2)教師在板書面積公式時應把整個格式過程表達出來,書寫完整。(這裡教師在解題板書時並沒有把解:S=ab寫出來)同時,面積單位是個新學的內容,本課時教師還應重點突出面積單位名稱————平方~。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6

  聽了陳老師的這節課,我收穫很多,陳老師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與合作探究,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新課的引入趣味性強。

  陳老師在引入新課時,從學生身邊的教室地面面積引入,於生活實際緊密相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板書課題,進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順暢的過程中顯出了教師的獨具匠心。

  2、重視教與學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透過創設情景提出課題後,師生共同總結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歸納和補充,形成了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後由學生進行自學,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係,在解疑合探環節中,陳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表格中的資料,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重視輕鬆良好的探究氛圍的營造。

  在本節課中,陳老師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解疑合探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陳老師重視學法指導,但不影響獨立思考,讓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後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藉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積之和。從面總結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生要的教學價值觀。

  5、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的培養

  無論是在解疑合探,還是在運用拓展中,陳老師都注意讓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觀察,特別是在質疑再探之後,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自主編題,促進學生認真思考併發揮想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有很多用處,創設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積,怎樣能求出教室面積,以及運用拓展中的怎樣求藍球場的面積,都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運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斷高手,教師在讓學生出示結果之後,就直接進入了第二部分,在這一點,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說明題目錯誤的原因,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將有更大的幫助。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有位同學站起來後,說不出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教師直接讓他坐下,點了另一位同學,遇到這各情況,教師不應該讓學生直接坐下,而是應引導學生,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你沒有學會嗎?這樣會使教學效果更好。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是在教學完周長的概念後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出示學生熟知的校牌,透過給校牌圍金邊的活動,引出本節課的內容,過渡自然,從而讓學生對周長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其次,透過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第三,鞏固練習階段安排的幫哆啦A夢找家的遊戲,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裡特點,即有趣味性,又有層次性,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練習。

  但是,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從學生的口語表達來看,我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指導不夠,以至於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

  二、在教學(4+6)×2=20(釐米)這種方法時,學生說得不夠清楚,我也沒有及時幫學生完善補充,使學生在概念方面有些模糊;

  三、學生測量長方形周長時,用了過多的時間,以至於最後的“找周長、測周長”的活動沒開展,老師沒把握好時間。如果能開展這個活動,就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8

  李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在教學中,老師先出示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之前已經對這些圖形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讓學生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絡,而且引出本節課的研究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樣的引入簡單,直入主題,效果也不錯。接著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先猜測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如何驗證猜測是否正確,在驗證環節中,方老師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採用了先猜測後驗證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教給學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參與的面廣,積極性也高。整節課學生經歷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動過程,他們在活動中觀察,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發現,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

  細節決定成敗。認為老師在這節課上有幾個細節處理得很到位。第一個是老師在總結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都追問“你現在會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正方形)了嗎?怎麼判斷?”這裡的追問很有必要,不但鞏固了新知,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運用意識。第二個是老師的板書設計得簡潔、明瞭,圖文結合,重點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幫助學生準備好方格紙,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觀的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了,難度也降低了。在驗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時,學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驗證時,後面學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師可準備一張大正方形紙,在黑板上演示驗證過程,就更加清晰了。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9

  一磨:

  第一次聽王老師講課,講授二年級的《圖形與拼組》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一課,感受到王老師的課堂語言語速適中,語調有力,適合低年級孩子的授課。

  在這堂課中,也感受到了二一班孩子的活潑,覺得低年級孩子的活力都可以帶動老師上課的激情了,希望我們的孩子一直保持這份激情,喜歡數學的熱情。

  在這堂課中,王老師是讓孩子觀察情境圖,製作鳥巢,開始匯入,引發孩子的積極性,引入教學,要想製作鳥巢,需要知道這個鳥巢的.各個面的特徵,從而開始平面圖形的研究。採取自我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的研究,從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基本上知識目標達成度很高,基本上每個孩子都得以掌握。

  但是,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有幾個地方我個人覺得可以做一下改動,會更好:

  首先,低年級的教學,知識比較簡單,但是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的方法以及數學學習的思想很重要,這樣的話對於平面圖形的研究,孩子應該在學完之後懂得研究圖形,是從邊和角的角度來研究,也是先從邊和角的角度來定義的,這個思想必須要孩子明確。

  其次,課堂練習的題目,有一個是需要孩子來進行選擇小棒,組成長方形和正方形,如果課件做一下改動,孩子選完之後,可以立即出示圖形,更為直觀,孩子也宜接受。

  最後,對於低年級的教學,不僅僅是數學,所有的科目的授課,知識目標達成不成問題,孩子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等等一系列常規的養成,更為重要。

  二磨:

  今天上午在2、3班聽了王老師的第二次課,感覺這節課比起上節課有了以下幾個亮點:

  1、課前準備準備的更充分了,孩子的學具考慮的比較全面,材料準備齊全

  2、探究知識的過程更嚴密了,利用了猜想——驗證——得結論的過程,孩子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有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和學習數學知識的思維。課堂不是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簡單過程,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去發現規律、總結知識的過程。在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時,大膽的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感悟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合作學習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學生的思維不斷的碰撞、交流,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3、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了很多的數學史的東西,擴充了孩子的思路和思維。介紹周髀演算法中的“圓處於方,方處於矩”,還有這個西方數學史中的“上帝是按照數學的思維來進行創造世界的”,讓孩子更多更好的瞭解數學史。

  4、最後一個環節蒐集了更多的圖形,無論是生活中的圖形還有數學世界裡的圖形,對孩子視野的擴充,以及調動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都很有幫助。

  5、注重及時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

  在研究邊和角的特徵時,學生用了“量一量”“折一折”多種方法,探索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這種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及時地總結出來,在以後研究圖形的學習中,這種方法加以延伸、拓展,並且能夠自主的運用這些學習方法。

  聽課之後,想想講課的過程,也有幾個建議:

  1、讓孩子自主利用手中的學具來探究長方形的邊和角的關係的過程,是很好的,但是在這個環節之後,為了更好的讓孩子充分利用探究的過程學到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所以我覺得在小組探究之前,先說明白小組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效果會更好。

  2、在探究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的時候,可以先肯定同學們的說法,這樣方方正正的圖形就是正方形,但是呢,一轉折,在來探究是否也符合長方形的特點,最後引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的說法,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0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侯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下冊關於“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課堂開始的引入讓人耳目一新,感覺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基本做好了準備,而且還緊密的貼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希望聯絡教學內容,做到了方方面面,把知識融入生活,感受面積的大小,讓學生能夠從中收集資訊,學習新知。

  2、授課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首先是給出兩個由小正方形組成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數一數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然後又用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給出的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為求長方形的面積提供的方法依據。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提供學生學具,根據提供的小正方形自行排出一個長方形,根據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填表格,自己分析表格,發現了什麼,從而得出求長方形的面積,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學習新知。

  4、針對得出的結論,教師仍然反覆反問,是不是知道了長方形的長和寬就一定能夠求出面積呢?經過反覆求證,最後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學習觀。

  5、練習題設計層層遞進,由易到難,練習題型別多樣化,設計了不同方面的練習,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多樣性。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用小正方形擺長方形時,可以說明小正方形的邊長是1cm,方便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推出面積公式,7cm2乘2和長乘寬並不一樣。在這一塊學生經常會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混淆,應重點強調一下。

  2、最後填表格時,求面積是28平方釐米的長方形的長和寬時,不只是4和7,還可以是1和28,14和2幾種情況。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1

  崔老師的《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教學目標明確,能夠圍繞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條理清楚,突出重點,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突破難點,自主探索,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這一節有以下的優點:

  1、教學內容設計實用,能以問題為主線,以老師的質疑為導,圍繞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層層深入授課。

  2、新課的複習引入自然。先做有關乘4和除以4的口算練習,為後面的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作準備;再出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說一說它的特點。為新知探究學習做好街接準備。

  3、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崔老師通過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圖,讓學生透過學具、電腦演示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長的概念,及計算方法。並讓學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必須知道什麼?讓同學們討論得出答案知道多種方法計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培養了學生解題方法多樣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崔老師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難度適中的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議: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討論、計算,找到不同的計算方法後。再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找到最好的計算方法,從而歸納出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2

  梁老師《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這節課,整個課堂教學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課堂師生關係和諧,教師是組織者、促進者,學生是“太陽”,教學圍繞“太陽”活動。本節課我認為主要有四點特色:

  1、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梁老師組織學生預習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先學後導。接著梁老師播放自己製作的《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微課影片,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梁老師提出幾個正方形性質判定問題思考題,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教師能合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即時評價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

  2、注重學生參與,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這節課,梁老師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五個組的學生積極探究、解疑、互動答問,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學習者的地位凸現出來。

  3、尊重學生人格,關注每個學生髮展。在教學過程中,梁老師對重點難點問題,讓舉手的學生回答,而一般性問題,梁老師選擇沒有舉手的學生進行回答,課堂提問“優、差”互補,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數學課堂每個學生得到進步,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4、教師教態自然,普通話標準,語言準確精煉。教師專業素養過硬,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髮展性目標的實現。

  5、和梁老師值得商榷的是,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學習了什麼,每個學生在《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這節課從自己角度獲得不同的發展,教師是否可以彙總本節課所學的重點難點內容,不一定板書但是在多媒體電腦顯示器(電子白板)可以展示出來,這樣本節課更加完美。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3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李雪萍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李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李老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透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篇14

  聽了馮老師的這節課後,我總結了一下幾個亮點:

  一、以故事為線索,讓學生透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馮老師首先出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引入了兩個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大家的猜測,引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後面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以這個故事為主線來銜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透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馮老師在組織大家進行小組活動中,每一次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更利於大家在操作時能節省時間,而且在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後能及時總結。

  三、練習設計操作性強。

  在練習中,馮老師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訓練上,極大地鍛鍊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能力,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的讀法要規範,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法。

  2、練習設計可以在題型多樣一些,加入實際應用的環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