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精選17篇)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精選17篇)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的型別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等。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寫得非常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寫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麼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透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透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閱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為每天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著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說累死了。老師馬上過渡說:“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著。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閱讀文字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新增小練筆。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2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活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做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願望的故事。在這次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黃婷婷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在學習白楊樹的特點的同時透過理解“戈壁”的意思,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首先體現在指導朗讀上,本節課上黃老師透過多種手段指導朗讀,例如:讓學生自評“讀出了白楊的什麼?從哪兒讀出來的?”、分角色讀課文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時讓學生總結“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透過自己思考總結髮展了組織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的能力。第三,鍛鍊了學生快速記憶文字的能力。黃老師將課文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句抽出來,形成課文填空,讓學生在有感情的讀過幾遍之後嘗試背誦。這不但能鍛鍊學生快速記憶文字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記憶文字方面更加自信。

  三,抓住關鍵,聯絡現實,深化主題。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著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黃老師抓住揭示文章主題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潛在主題——讚美建設者。透過圖片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使課堂更富現實教育意義。

  這節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並在興趣盎然中發揮了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辨證的統一。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3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的經驗體系之上的建構成過程,這一過程必須由學生親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學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上,自主探究,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學習過程作為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本堂課教師一開始就將《橋》與先前學過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相比較,找一找相同之處,讓學生回顧已有的舊知,並加以喚醒、啟用,為新知的順利“接枝”作好鋪墊。整堂課思路清晰,教師語言不多,卻能透過研究文字中洪水的猛烈以及村黨支部書記外貌、動作、語言等,讓學生透過朗讀、標點的比較等方式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會村党支書身上的優秀品質。

  感謝這次教研活動,讓我瞭解了自主鉤建這樣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但也許是高段的緣故,整堂課感覺氣氛稍顯壓抑,特別是學習洪水部分時,學生一開始讀相關的句子,語氣平淡,教師一再引導,強調把你感受到的洪水來臨時的感覺讀出來,甚至播放了洪水的影片,可結果一直不理想,畢竟孩子沒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播放錄影時範讀,讓孩子有視覺、聽覺的直觀感受,再來讓學生讀出洪水的氣勢,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十分欣賞後來師生共同合作讀關於老漢語言、動作等語句部分,教師親自引讀效果很好。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於學生的回答總是抱以肯定的態度,這對學生來說起到了相當大的鼓勵作用。但當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還沒有領悟到村党支書身上高尚的品質時,用了“大義滅親”這樣不當的詞語,教師卻仍千方百計遷就學生,說他說的有理,實在有些牽強。

  整體上來說,整節課結構嚴謹幹練,思路也很清晰,從文字的學習到拓展訓練,充分體現自主建構這樣的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4

  看了羅老師第十二冊第四單元《匆匆》一課的課堂教學實施情況,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課程理念已經深入了我校的語文課堂。

  下面就這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閱讀這樣一篇文章,應該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與情感體驗。

  羅教師先設計了“談話激情,匯入讀書”的環節,這就給這節閱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學生閱讀情感上的基礎。而後,在學生讀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幾個學科特點很突出的教與學的“點”。

  1、是深入地讀,富個性地悟,開放地談。

  深入地讀,是把心放在文章內容裡去讀,體會這篇散文的優美和深刻;是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讀,讀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個性地悟,是結合每個學生個人經歷,調動這些讀書個體的內心情感體驗去進行讀書感悟;開放性地談,是學生讀書,感悟之後的閱讀互動和交流。可以說,學生在讀書,感悟之後,各抒己見,是很好的互學過程,很多學生的個人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昇華。

  2、是注重讀書中的積累與運用,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匆匆》這篇散文采取了多種修辭手段,用得精當。學生應認識這些方法在表達上的好處,主動積累好詞、好句、好段,並學習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中有這方面的考慮。如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當堂背誦部分句、段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設計。

  尤為突出的是學習、積累與運用的緊密結合。學生呼叫排比、擬人等修辭法,學習作者的表達風格,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時光寶貴的真實體驗,進行大段的讀後語言訓練,效果很好。

  3、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觀的變化

  學習語文,是學生接受語文課程人文性教育,同時提高他們語文實踐能力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必須樹立讓語文教學由“小課堂”走向“大課堂”的新認識。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那麼,課堂是學習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課上,羅教師積極適當地擴充套件學生的讀書深、廣程度。一方面,教師抓住教學重點訓練專案施教,引導學生讀文,從文中內容想開去,適當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大膽擴充套件讀書新領域。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查閱,瞭解朱自清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況,課後,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讀讀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學設計中“延讀”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課堂教學向課外閱讀延伸,課內外閱讀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體現了小語文教學觀向大語文教學觀發展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清新、自然,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有情有趣。

  “品讀、賞析,讀中悟情”是這節課重要教學過程。

  品讀,教師設計了幾個引導點:一要品讀疊詞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讀各種修辭法的表達;三要品讀重點句、段。賞析,教師把它融於品讀之中,強調於品讀之後。讀中悟情,是這一教學設計精當之處。一悟作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與婉惜;二悟舊時代年輕人已有覺醒又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複雜心情;三悟時間的寶貴,珍惜時間的重要。這樣,學生就讀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個情,懂得了一個理。

  以上教學品讀,賞析的過程,設計清晰、適當。實施教學時從內容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三、教學設計問題分析

  這篇《匆匆》教學設計可以說是比較規範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師個性的教學思考。但整體看,教學過程設計部分對學生自讀、自悟的學習過程設計還不夠充分。設計注意教師的引導,重視了學生讀後談理解和感受過程,而學生自讀會產生什麼問題,自悟會有什麼困難,怎樣適時機地指導、幫助他們考慮不多,前面說“學習過程設計不夠”就是這個意思。也許,教者對學生讀書過程和讀後發言,表達之間的輕重關係還需進一步認識。依點評者看,自讀、自悟是根本,是基礎,讀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與互動。那麼,設計時要考慮學生讀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設計適當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生的學,就會更實用。

  總之,羅老師的《匆匆》一課的教學充分地體現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學習的難得的好課。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5

  今天上午,觀摩了三位老師的展示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的課品如人品,他們的課不是做秀,也沒賣弄,讓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教育深深的摯愛和對學生真誠的關愛!

  首先,範莉莉老師的課給人第一感覺是真實。比如說,匯入時的遊戲,“1月1日是什麼節日?10月1日是什麼節日?……”許多學生回答不上來,這可以看出範老師課前沒有跟孩子們說過“悄悄話”,這樣有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才是美麗的!我們的公開課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這裡範教師的如果能沉著一點,耐心地告知學生,很自然很巧妙地過渡到自己的預設中來,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範老師有深厚的語文基本功。大方、流暢的粉筆字,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尤其是聲音甜美。但我們遺憾的是沒有聽到範老師的那帶有童音的動情的範讀,如果範老師不用課件錄音讀,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誦,這樣效果會更好。課件上畫面加上動作,干擾了學生對詩歌美麗語言的感受,致使讀完以後,有個小孩說“老師,聲音小了聽不見”。我想,可能是視覺干擾了學生的聽覺吧,再說,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非常重要。

  當我們還沉浸在節日的快樂氣氛中,童娟老師為我們送上了《媽媽的賬單》這一課。這節課,對於上課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幸福,對於聽課的教師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在這裡,要感謝童老師,讓所有的學生,所有的聽課老師沉浸於她的情感課堂,同時,心靈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親節了,我們為人兒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為藉口,應該常回家看看!應該為我們那可親可敬的母親做些什麼?我相信,在師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時候,沒有誰不想念自己的媽媽,這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體現,這就是所渭的詩意課堂,詩意語文。

  不過,如果童老師的音調再低沉些,語速再緩慢些,能做到語言的抑揚頓挫,這一定會催人淚下的。

  當我們的心頭還回蕩著《燭光裡的媽媽》的旋律的時候,季益波校長又為我們送上了精美絕倫的《普羅米修斯》,我認為季老師這節課上得大氣,渾然天成、人課合一。

  在這裡,我想借用幾句詩來評價一下季老師的課。

  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環節——一枝一葉總關情

  過渡——嫁於春風不用媒

  小結——似曾相識燕歸來

  氛圍——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是一節高品味的語文課,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有品詞析句、潛心會文的過程、有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語文課。同時,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有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頗有大家風範,課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獨具匠心,當學生情感達到高潮的時候,季老師戛然而止,恰到好處,學生意猶未盡,“英雄”的韻律餘音繞樑,三是不絕。

  總之,今天的三節觀摩課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雖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猶如維納斯並不因為斷臂而影響了她的美麗。今天的三節課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師在南街小學聽了王淑軍老師執教的《小稻秧脫險記》和趙豔紅老師執教的《開天闢地》兩節閱讀課,收穫頗多。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兩位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能時時刻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始終是課堂上的引導者,組織者,始終以學生為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交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王淑軍老師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注重了朗讀和寫字的指導。王老師檢查詞語讀音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讀,在容易錯的字音上,王老師進行了強調與強化,力爭全體學生都能讀正確,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學會。在檢查朗讀課文時,注重了學生朗讀姿勢與朗讀能力的培養。王老師從細節處著手,讓孩子們掌握讀書的正確姿勢,並教育學生要大聲地、口齒清晰地把文章讀出來,這就是朗讀。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陽光、自信,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而且,老師親切的語氣,微笑的面容也給了學生讀好文章的信心。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小學階段重要的語文能力訓練。王老師在了無痕跡中達到了這一要求。王老師在指導學生識字寫字時,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內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書寫時應注意什麼,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聽趙老師在執教《開天闢地》,可以用“行雲流水”一詞來評價。整個教學過程趙老師始終以文字為依託,讓學生藉助多媒體課件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去感悟盤古偉大的獻身精神。如,教學“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著長高……這個巍峨的巨人……”兩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觀察他的動作、神態,再讀句子,讀懂了什麼,從哪讀懂的?讓學生再做做盤古把天和地分開時的動作,師此時配樂朗誦,學生在舉臂一分多鐘時的累與盤古的“一萬八千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盤古的偉大精神躍於眼簾;緊接著,趙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獻身精神。

  很感謝兩位老師的辛勤勞動,能帶給我們一些收穫,一些思考。還有幾點建議與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軍老師在教孩子們寫字時還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老師要在孩子們中間巡視指導,在孩子們的本子上寫幾個範字,讓寫的不好的學生零距離地學習臨摹老師的字型,更能拉近師生情感;還可以讓幾個學生到黑板上去寫,調動孩子積極性,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寫字。

  2、趙老師整體上看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太少,感覺像蜻蜓點水。開課伊始,就直接問:盤古是怎樣開天闢地的?標畫有關語句。在學生對整體還沒有意識時,這樣未免太倉促。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趙老師像是在牽著學生走,一步一步的,沒有放開,學生在感悟時談的太淺顯,沒有真正觸及心靈。

  總之,聽了這兩節課,讓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語文教學,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學生讀書時間少,問題意識不濃,想象力不夠,表達能力不強……這都與自己平時課堂上放的不夠有直接的關係。想起葉老曾經的號召,“所有學生要善於使用語文這個工具,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所以,對於一節普普通通的語文課,如果落實了該落實的工具性,影響了該影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算是“語文課”了,也就有了語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語文味的好課不斷呈現,也希望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6

  四堂《小露珠》風格各異。真是,“文如其人,課如其人”。吳慧媛老師優雅動聽,周小麗老師快人快語。葉春紅老師質樸實在,吳瑋娜老師溫文婉轉。在對四堂課進行比較欣賞之後,我決定從幾個教學細節入手,來談談我的看法。什麼是教學細節?我認為所謂教學細節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很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或是一個細小的片段。教學細節形成於教學中,從某一種程度上說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教育魅力的一種展現。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我們的課堂才綻放出絢麗的光彩。現在,針對這四堂課中我關注到的幾個細節,提出一些個人見解。

  細節一:初讀有必要

  吳瑋娜老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字新詞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課文。我想她這麼做可能有三個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規,嘗試新教法;二是認為學生課前做過預習,不必再在課上讀;三是教學內容安排的很滿,所以省略了初讀這個環節。我們知道初讀是朗讀教學的第一步,初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的同時,藉助已有的識字方法有效地時進行識字,從而把課文讀通讀順。其最終目地是要讓學生把課文讀文讀通讀順。初讀課文不僅能讓學生鞏固複習生字,還能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發展語言,訓練學生整體思維,為學生更好的品析詞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在整體感知和熟悉課文上,初讀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我也認為在一般的家常課上,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那就是當學生已經充分預習了,已經相當熟悉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課內初讀這個環節,因為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吳瑋娜老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

  字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但這裡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象這類比賽課,學生不可能過早的接觸課文,所以還是應該先進行初讀。而且從學生課堂上表現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讀的充分了,後面出現學生句子讀不通順、不流利的情況會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們的學生在學過課文後,竟然連課文還讀不通,歸根結底就是讀的不夠。特別是公開課,往往是在自讀整體感知及針對一部分字詞學習之後,就進行品詞析句,而有的為了課文的完整呈現,幾乎就學完了整篇課文。那留給學生的初讀時間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這個過場。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自有其意義所在。我們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服務,既然此處是需要的,我們就必須這麼做。

  我非常認同江蘇省一位語文教研員孫景華老師的說法,他在一次新課程講座中說道初讀課文的流程,分為:自讀感知、掃除障礙、反覆練讀、試讀反饋。當然這個流程是他總結眾老師教學特色後得出的,是靈活可變的。

  1、自讀感知,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並且解決課文簡單的生字詞。

  2、掃除障礙,是學生對自讀感知過程中遇見不會讀或者讀不準的字、詞、句、段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學習。

  3、反覆練讀,使學生在掃除障礙後,一步步讀通、讀準、讀熟課文。有能力同學能理解課文。

  4、試讀反饋,能反映出學生讀的怎麼樣,好讓老師對症下藥,使學生有新的提高。

  細節二:適時才見效

  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品讀、品味。從品字、詞、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讀小動物們說的話時,四位老師都抓住了“閃亮,透明,圓潤”這三個詞,層層深入,讀出了味道。其中兩位老師還抓住了“蹦,爬,落”三個動詞進一步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比如吳慧媛老師在這裡安排了老師當小露珠,找到小動物對話的情境,吳瑋娜老師在這裡採用了讓學生加入聲音和動作來朗讀的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卻沒有讀的很到位,有讀的熱情,卻沒讀的感情。我認為在這之前先讓學生把句子讀好,讀懂,再加上動物的聲音和動作,會更精彩一些,學生會讀的更到位。所以說情境的安排要在適當的時候才能見成效。

  細節三:背出了實在

  葉春紅老師在課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在教學生詞新詞時,她就教的很詳細,並且用了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學習,比如:說說雨字頭的字;給“稈”字換偏旁等。在課中還安排了“我會背”這個環節,這個填空式的背誦安排的很巧妙,佔用很少的時間,鞏固了剛學的內容,積累了重點詞語,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真是一舉數得。這一背背出了我們必須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實在在做學問的真諦。

  細節四:評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課中的寫話訓練中:你有什麼話想對小露珠說嗎?學生寫道:你是為人著想可愛美麗的小露珠。你美麗高貴,真是一顆無比珍貴的小露珠。這兩個學生都說的很不錯,但是老師沒有及時的評價,只是小結了一下說:“我們都愛小露珠。”如果在此時作出評價,也許後面的學生會寫的更好,而且教師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性就更強了,而另外一堂課的老師在說話練習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還有哪些小動物會來打招呼?用課文或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學生說:“早哇,像鑽石那麼晶瑩剔透的小露珠。”飛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說。老師在此時評價:晶瑩剔透說得多好,“飛”字有用的很恰當。老師的評價恰如其分,有真針對性,特別提到了“晶瑩剔透”和“飛”字,後面站起來說的學生也就特別的注意起來,說得很精彩。這份精彩就來源於教師對細節的捕捉及評價。

  細節五:ABB惹的禍

  在四位老師的教學中,“笑盈盈”這個詞就出現了三種讀法(陰平、本音、輕聲)老師不論是自己在上課時還是聽課中遇到這種ABB形式的詞語,都比較茫然,不清楚這種形式的詞語應該怎麼讀,老是懷疑。“笑盈盈”一般情況下都讀陰平調,但單獨使用的時候可以讀本音。

  這種形容詞a+bb的形式為什麼會出現變成一聲的現象呢?根據呂淑湘先生講,這和北京人口語習慣中常把“bb”讀成陰平調有關。既是習慣,就不是規律。這裡聲調的變化,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因為,有大量的這類形容詞不能變調,還應照讀本音。

  ABB式的變調與不變調,分辨起來有些難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辦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現代漢語詞典》裡注為變調形式陰平調的,最好還是讀成陰平調,如:紅彤彤、軟綿綿、沉甸甸、綠油油、毛茸茸、慢騰騰、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後面的BB意義比較實,書面性較強,詞典也注為原調,則不要讀為變調形式。如:金燦燦、赤裸裸、亮閃閃、惡狠狠、陰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氣昂昂、紅豔豔、鬆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陰平,不存在變調,則照原調讀就行了,如:亮晶晶、乾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噴噴等。

  課堂中的教學細節很多,我們不必也不可能什麼都去解決,只須抓住“關鍵性細節”去突破、生成。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鑑,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細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細節優勢”,突破“細節難點”,共享教學智慧,讓課堂綻放絢麗的光彩。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7

  課文《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敘文,作者透過描述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說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本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用心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字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當學生透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之後,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透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構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字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字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到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構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說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透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8

  《鄉下孩子》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蘊涵了農村清新活潑的意境美,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的香味,如聞童聲笑語,令人悅目賞心。聽了吳教師的課,我想談談自我聽完的收穫。

  一、語文味十足。

  吳教師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味,在課堂上,她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在學生的回答問題方面,吳教師就比較注意孩子們的完整表達,這個訓練就應當從低年級開始,不僅僅能夠訓練他們的思維,還能夠培養條理性,說話不至於顛三倒四,久而久之,語言表達本事就能得以有效提高。當然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必須循序漸進,更要持之以恆。語言的表達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學生的語言本事要由易到難、由扶到放、由說到寫,遵循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細緻地引導,紮紮實實地行動。吳教師還注重孩子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比如量詞的使用,學生在表達時引導他用上修飾詞,使學生表達地更具體、形象。

  二、文字訓練紮實。

  我們時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課堂上學生髮言積極,學習主動,感覺課堂效果很好,可是到了寫作業或者考試的環節,往往出現諸多問題,如:出現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答題不完整,有的學生乾脆不做。這不得不使我重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文字訓練。明白課堂中離不開“訓練”,而“訓練”必須到位,否則就算練了,效果也不會好。今日在吳教師的課上,她就比較注重文字訓練。從一開始的複習詞語

  環節,她就有層次地出示一些片語,讓學生明白“只、片、籃、串”與“捉、含、挖、逮”等字在片語中的恰當使用,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精準。吳教師還培養學生的想象本事及口頭表達本事。如:你猜一猜,她嘴裡含一片草葉,會吹出一首怎樣的歌曲?鄉下孩子還能夠用什麼東西給自我帶來歡樂鄉下的孩子除了會挖野菜喂小豬,逮小魚喂貓咪以外還會幹些什麼活文中注重說話訓練,學生的想象本事和說話本事得到了培養。三、學習方式多樣

  吳曉靜教師善於運用“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新課程理念。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敢想、敢說,讓孩子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以想象帶動學生的感悟體驗。本課中的插圖很好的描繪了文字資料,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利用課文上的插圖引導想象:鄉下孩子怎樣捉蝴蝶?會編個什麼樣的故事?會吹支什麼樣的曲子?吳教師播放歌曲,讓孩子在欣賞中感悟鄉下孩子的心境。為了讓孩子明白捉蝴蝶,吳教師準備了蝴蝶,激發孩子的熱情,並說一說你是如何捉到蝴蝶的?讓學生在想象中體驗到了鄉下孩子生活的豐富多彩和愉快的心境。隨之讓學生情感朗讀。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9

  《鳥島》是一篇介紹旅遊勝地的文章,學生中幾乎沒有人去過鳥島,於是教師在情境創設方面注重了連貫和整體感知,充分運用多媒體圖片、錄象等手段,並結合課文朗讀,幫忙學生建立起對鳥島的印象。聽了吳教師講的《鳥島》一課,我真的被鳥島上秀麗的風光,翔集的鳥類吸引住了,彷彿自我就身處課堂,與學生一齊讀書,一齊品位,一齊賞析,一齊感悟……雖然本課也不盡完美,但它多少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一些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我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我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主動探究

  首先吳教師能在上課開始,播放鳥鳴的音樂,教師帶著學生“飛”起來,並徐徐展開畫卷,以音樂作為匯入新課的憑藉,能夠使學生在美的薰陶中,馳騁豐富的想象,引領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全身心投入本課的學習。

  二、學法滲透紮實有效

  吳教師能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重視“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並滲透於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整堂課吳教師十分注重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在本課教學中,吳教師指導學生時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於我口,使其意皆若出於我心”,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促進學生感悟課文。此外,吳教師還注重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學習,激發讀好課文的興趣。

  學生在充分朗讀第三節的基礎上,吳教師讓學生畫一畫鳥窩和鳥蛋,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具體的形象。吳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鳥窩多、鳥蛋多”圖的過程,又促使學生再次進入文字,研究文字,所以是一個領悟語言文字、體驗意境美的過程,同時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結合,學生能夠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到達知識本事與情感的綜合。

  三、運用媒體解決難點

  理解“陸續、密密麻麻”,也是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而吳教師巧妙地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鳥島的同時,盡情地表達自我的心境,又對學習資料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喲,這就是陸續(密密麻麻)呀!”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本事,同時學得簡便、主動、愉快,體現了主動學習的歡樂。

  吳教師還經過課件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看到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插圖中的靜態的、呆板的景物都變成了動態的、活潑的生活畫面,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整體感知詞語,在色彩、形象、聲音中整體感知語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語言。

  四、讀中想象展現自我

  在這堂課中,吳教師把課上得開放而有活力,她為學生供給了一個暢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動空間,如:讓學生在鳥鳴聲中朗讀第二節,之後讓學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麼?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現了自我獨特的想象力,爭相出來回答,氣氛相當熱烈。吳教師在開放的課堂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習,同時,學生的觀察、想象、說話、創造等各方面的本事都得到了發展。

  吳教師在教學的最終讓學生說說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收穫?這一環節相當好。學生在介紹過程中,不僅僅提高了概括本事,並且會自然而然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為自我的東西,並加以運用。好多學生說到要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環境,給鳥類營造一個安全、歡樂的家園,讓我們看到吳教師在“教書”的同時,“育人”的目的也已到達了。

  總之,本課的教學很好地處理了理解資料與語言實踐的關係,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師積極引導的關係,能夠看出這位教師新的教學理念、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0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老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單、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用心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老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的山谷圖,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裡翩翩起舞,這麼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彷彿隨著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臺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透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老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著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藉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透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後討論為什麼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而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複。此時錢老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例項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錢老師十分善於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演示完蝴蝶谷的圖象後,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景象?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用上比喻句來說一說,學生在優美的情景的啟發下,激起了想說的慾望,老師抓住這一契機,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訓練的同時,語言表達潛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1

  一、自主——確定探究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新課程要求我們徹徹底底打破傳統教育中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吳教師在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課始她把課題板書好,讓學生讀準音、讀連貫,再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學生們思維活躍,熱情高漲,大膽發表了自我的意見。經過團體梳理,歸納出兩個重點問題:“1、哪些動物互惠互助?2、它們是怎樣互惠互助的?”此時,吳教師由衷地表揚學生:你們能自我確立學習的目標,真了不起啊!教師的肯定與信任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合作——體驗探究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1、選擇最感興趣的部分合作學習

  《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為了說明“動物的互惠互助”這一趣味現象,列舉了蜜獾和導蜜鳥、海葵蝦和紅海葵、鱷魚和千鳥這三對動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證明。學生對這三對動物互惠互助的現象十分感興趣。吳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六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並根據本小組的實際情景選擇最想探究的部分進行閱讀,能夠選一對,也能夠選多對。這樣做,為的是照顧到每個小組、每個學生,使他們享受到閱讀的歡樂,體驗到被教師尊重的幸福。一旦選定學習資料,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全身心投入課文中,或圈圈劃劃重點詞句,或在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號,對這部分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崔巒同志曾指出:“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因為自主閱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不然,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進行有目的的討論與交流呢?也就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本事。在學生與文字深入對話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以團體的智慧攻克難關。也能夠把自我讀懂的資料和小組同學分享,其他同學如有同感,則互相補充,如有疑義也可反對、辯論。在此過程中,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十分顯著,我們在激發學生大膽發表自我的看法和意見時,應當多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溝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現意見不合時,更要去除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實,構成共識。例如,有學生對“蜂蠟”一詞不理解,小組的成員根據自我的生活經驗提出猜想,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得面紅耳赤。此時,我們能夠供給參考意見:課後查查有關資料。

  2、選擇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課堂上,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之後,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商議如何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讀,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聲情並茂地介紹……只要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的,都應當得到掌聲與肯定。這樣的展示其實也是其他小組學習課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湧動著生命靈性的個體。他們儘管還沒有系統地深入地學習課文每一部分,可是由於有預習作基礎,因而對本小組以外的學習資料並非一無所知,反之,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隨著新問題的產生,學習又向縱深邁進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課堂也就煥發出異常閃亮的色彩。例如,有學生在聽“蜜獾與導蜜鳥”研究小組的彙報後,立即發問:“導蜜鳥‘做出特殊的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動作?”再如,某學生聽了“海葵蝦與紅海葵”研究小組的介紹後,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紅海葵能用有毒的觸手對付來犯者,海葵蝦夾著它就不危險嗎?”……當聽到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我們感到無比驚喜,這才是學習啊!這時,吳教師及時保護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課後繼續探究。下課後,各小組經過查閱圖書、請教教師或上網蒐集資料等途徑蒐集到了其他動物互惠互助的資料,及時摘錄或下載下來,並進行交流與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精彩的介紹,有剪貼、摘抄本,有圖文並茂的手抄報、趣味的網上錄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多項本事得到鍛鍊與體現,尤其是在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得到體現,語文素養更得到進一步提高。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2

  今日聽了田教師執教的《景陽岡》一課,感觸良多。我認為田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創新,首先播放學生熟悉的喜歡的《好漢歌》,情景匯入;其次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再次自主研讀,交流、感悟人物形象。最終根據自我體會的武松的特點為武松推薦一份工作。

  我認為田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瞭如下幾個特點: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標指出:教材作為一個“範例”,教師能夠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重新組合,靈活處理。《景陽岡》這一課,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是:按照事情經過把課文分成4段、說說事情的起因和結果,這個教學目標難度不大,學生經過讀課文,基本上能夠順利完成。而本節課,教師則根據教材的特點,創造性地把目標定為:學習武松打虎和打虎前的資料及相互關係,學習經過語言、動作描述體會人物特點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

  二、精心設計,實施自主、合作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主學習從必須意義上說,就是指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經過積極主動的認知活動及合作學習,獲得主動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教師為幫忙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共鋪設了4層“臺階”:

  1、讀武松打虎的資料,找出描述武松的動作的字詞。

  2、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武松的特點。

  3朗讀打虎前喝酒上山的情景,體會與打虎片斷的關係、

  4感知武松人物形象。

  三、突出對學生運用本事的培養。

  田教師並沒有把理解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將段落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點,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基礎上初步歸納武松的人物形象。

  1、酒量驚人。

  2、膽量過人。

  3、力量超人。

  4、機敏勝人。

  武松三次“閃”讀出“機智”或“機敏”。師點撥,“閃”’這個動作字跟哪些字比較接近?“閃”與“躲”在那裡哪個字用得更好?用“閃”對錶現武松的形象好在哪裡?仔細讀讀課文第9自然段,並結合上下文,小組討論後交流。師生小結三“閃”表現了武松“機敏勝人”全體學生自讀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體味武松的“機敏”。在感知武松人物形象基礎上創造性的丟擲一個問題:讓學生給武松找工作,大大的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本事。5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部分是課文重點,也是教學重點。學習本部分課文時,田教師先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武松打虎的動作,在旁邊寫感受。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閃”、“揪”、“按”……等動詞。再經過“閃”與“躲”換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這個學習、體驗的過程,充分展示了學生個人的學習所得。然後想象武松打虎的畫面,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武松的豪放、倔強、勇敢、機敏的英雄形象。

  “新課標”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統習,要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在設計上,教師注意把理解與運用緊密結合起來,把理解作為基礎,突出對學生運用本事的培養。經過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值得一提是教師的活力,激盪著學生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教師自始至終都堅持著高昂的熱情,營造了有活力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我想,在我們以後課堂教學中,就應當充滿活力與動情。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3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劉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劉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劉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劉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劉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劉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4

  這堂課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板畫激趣、讀中自悟、畫中延伸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僅學得簡便,並且學得歡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一、以畫激趣,喚起情趣

  教學開始,學生自讀古詩,根據大意教師就在黑板上畫一幅村晚的簡筆圖,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為學生創設情境,初步體會作者在畫面中所要表達的感情,讓學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讀中自悟,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基本理念時,講了這樣一句話: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本事,而培養這種本事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包括聽、說、讀、寫的實踐,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讀的實踐,“以讀為本”。在本課教學中,讀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在初讀中,不一樣形式的讀多達五次,使全體學生真正讀通課文,為下一步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後,讓學生再次好好讀課文,並讓他們自我認為該怎樣讀就怎樣讀。學生沒有了束縛,朗讀伴隨著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個性化朗讀得到了充分展現,每個學生讀的表情、音調、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搖頭晃腦彷彿就置身於詩中的境界,體驗著詩人的情感。

  三、抓關鍵詞,理解詩意。

  在學古詩時,陳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扣住關鍵的精彩詞語。如詩中的“銜”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夾在兩座山巒之間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詩中抓住對“橫、無腔、信口”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牧童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這不僅僅是在教給學生學習詩人錘鍊詞語的態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鍛鍊思維的準確性,激發想象的豐富性。

  四、畫中延伸,體驗成功

  在實踐環節,教師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僅是給學生起個示範作用,並且讓他們覺得教師和他們是一齊學習的夥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各個都畫得十分認真,十分用心。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資料,又讓學生在邊敘述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本事,積累了語言。學生興致都很高。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5

  今日有幸聆聽了xxx教師的學區中青年賽課――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獲益匪淺。對於xxx教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析。

  xxx教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也能夠看出這位教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考試結合起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的優點就一一顯此刻我們面前:

  (1)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

  用“清風明月本無主,心閒便是其主人”詩句匯入新課,引出“閒”字,並要求學生用“閒”造句。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頭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能夠總領本課資料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xxx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字透徹的理解。

  (2)課堂環節完整、流暢,訓練有梯度

  匯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xxx教師熱情鼓勵,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字。之後,教師教給學生簡單的翻譯方法,讓學生對照註解疏通翻譯,有疑惑處圈點或舉手回答,而後出示幻燈片“自我挑戰”,落實關鍵詞與重點句。指導與自讀相結合,訓練有梯度,把文言詞句理解落到實處。

  (3)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方法得當

  匯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疏通、翻譯課文學生再讀思考: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其實文言文的教學要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體會語感,從而到達理解文意的目的,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把朗讀和理解人為地分離開來,早自習就要求學生預習、熟讀至背誦,然後再上課也許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背誦課文,但對於理解文意卻存在問題。

  (4)問題設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xxx教師主要設計下頭幾個問題並及時靈活引入材料:

  1、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並及時介紹相關寫作背景;

  2、為什麼作者眼裡僅有竹柏並及時引入竹柏象徵義;

  3、何謂“閒人”你是如何理解“閒人”並及時引入餘秋雨及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價。問題設計雖少卻很有深度且給學生切實的幫忙,切中肯綮且遊刃有餘。

  縱觀全課,xxx教師的這一節課資料充實、具體,有深度、廣度,教法靈活、得當,教師熱情鼓勵、及時點撥,學生參與度廣,在基礎不太好的班級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紮實有效,著實不易。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6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教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便、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積極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的山谷圖,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裡翩翩起舞,這麼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彷彿隨著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臺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經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教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著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藉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經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後討論為什麼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並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複。此時錢教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例項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錢教師十分善於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演示完蝴蝶谷的圖象後,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景象?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用上比喻句來說一說,學生在優美的情景的啟發下,激起了想說的慾望,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訓練的同時,語言表達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 篇17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說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字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羅教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字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資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說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匯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教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我對本節課的理解:羅教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當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教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經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說:“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終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教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定疑問,巧妙引導,最終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羅教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所以,羅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當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著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核心。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本事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說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教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當以認真解讀文字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松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