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通用11篇)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通用11篇)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讓我們抽出時間寫寫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1

  人們常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幾道坎,過了那幾道坎,乘風破浪,也就暢通無阻了。高一就是這樣的一個坎:剛成功透過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考試——中考,暑假裡無所事事,在精神上有點懈怠;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階段,對新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不瞭解、不適應;加上高中教材本身知識體系的脫節,給新階段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確實,這一問題正是在初高中銜接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之前,是長期困擾廣大師生的一大難題。那麼與初中語文相比,高中語文哪些特點呢?

  一、高中語文內容更加廣泛、豐富

  從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看,幾乎包括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各個時期的作品。例如:從中國古典文學的角度看,將涵蓋從《詩經》到明清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學文化常識、實詞、虛詞、句式、修辭、文章內容理解歸納、文學鑑賞以及語言的運用等,都在學習範圍之內;而外國文學則重點學習歷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較大影響的詩歌、小說、散文、演講詞等作品。從風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戰後西方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小說也選入教材中。

  二、知識性強,系統性強

  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較注重學生感性的認識和積累,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夠對有關內容進行知識性、系統性的理解和領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文字中的問題透過知識體系解決。比如學習詩歌,初中要求是讀讀背背,形成語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初步理解詩意,而高中則要求能夠對其進行分析,學會初步鑑賞和感悟。

  三、語文學習時間相對減少

  初高中語文教材的量並無多大變化,但高中的周課時由6節減為4節,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學習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級文化課就有8門,而且都是省級會考科目,再加上數理化的學習負擔加重,這樣,學生在課外用於語文學習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這樣兩個"減少",實際上就給語文學習增加了難度,提高了要求。

  四、學習的自主性更強

  高中語文教學,更需要把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獵取知識、獲得能力的過程。教師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途徑和規律。這樣,學生自己用"柺杖"走路,就必須培養自主能力、發展自主能力。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2

  新學期開始,很多同學由初中步入到高中,然而對於這個跨度,很多同學都不適應,尤其是對高中階段的語文更是一籌莫展,想要學習好高中語文就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希望下面的方法對你有所幫助。

  1、多讀:閱讀課文是複習的第一步。透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瞭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型別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高考考查專案之一。

  2、多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複習鞏固,一目瞭然。遇到規範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複句還需標明關係,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以後向老師同學求教。

  3、多查:查什麼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儘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詢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絡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多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複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相關知識聯絡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5、多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麼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覆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6、多練:就是透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7、多想:複習的內容可以透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裡。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詢及時鞏固。想的時空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透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3

  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在高中時,曾經組織了一個語文小組來練。首先基礎知識是必要的。從基礎題練起走。什麼是基礎題呢?就是選擇題的前六道。我畢竟考高中的時候已經是三年前了。你應該清楚前六道是什麼題。這個沒有捷徑的。慢慢練吧。踏踏實實的積累。等你認認真真的把那些題做了,會感到有不同的。

  接著是閱讀部分了。閱讀不外乎就是古文和現代文閱讀。古文無外乎就是考兩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一是對課文的理解。前幾道題都是考些古代多義詞比如之乎者也啊那些。那就要求把那幾個字和詞弄熟了。沒多少,還算好弄。然後,多讀些肯定是必要的。要知道那些多義詞在不同語境裡的用法是什麼。當然也要多讀點人物傳記,特別要對那幾個文人墨客熟一點,至少看到一首詩,曉得這個到底是哪個寫的。是那個憂國憂民的杜甫?還是那個豪放不羈的李白。

  對於現代文閱讀,一般都是科技文閱讀。我對那個幾乎都記不得了,因為我沒有特別練。不過現在在練託福,也是科技文,我想那是相通的。最重要的當然是主體,這是答題的軸心,其次是結構,作者是怎麼構思的。然後看修辭,修辭手法啊,有什麼作用啊,那些。

  到作文了。這個我最有心得了。我剛開始的時候,也就剛剛40分,然後慢慢練,就成了老師每考必唸的了。其實我這人的文學細胞基本沒有,現在都是。高中作文需要真正的有很多的文學造詣?你認為改卷的老師會花多少時間來研究你那個作文有好深的寓意?我告訴你,最多不超過5分鐘,一般就是3-4分鐘吧。你覺得老師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怎麼判斷一篇作文的優劣?就是在可能出現閃光點的地方看你到底有沒有閃光點。我們要做的也就是知道那些得分點是什麼,然後把它寫在最顯眼的地方。我練得時候,我記得很清楚,我的第一篇文章被老師唸的不是全部,而只是一個結尾,第二篇被唸的是一個開頭。所以我是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練的。什麼最重要,首先是一個構思,不需要多的,只需要比別人想得深那麼一點點。想好了,20分得到了。標題,這個需要花點功夫,一個讓人很激動的名字,一個讓你自己感動的名字。不需要長的,我的一般就是兩個字,但是這總能給老師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然後,開頭,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了。一個精彩的開頭,有很多,自己去琢磨哈。至於中間,那個好說,無外乎就是例子嘛,我的觀點是,例子不在多,關鍵是自己要精靈一點,隨便什麼題都能找到例子套。還有中間老師能看得第二個得分點,就是你的結構,這就意味著你的每段開頭句,也就是分論點也很重要。老師一般看中間時,也就是看一下分論點,然後看一下你的例子豐富不豐富。最後一個得分點,就是結尾了,這也是點睛的一筆,找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結尾,跟開頭一起練吧!!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4

  1、聽。

  作為學生,首先要聽好課。掌握老師分析課文的要旨和方法,理清課文的脈絡。傾聽同學們的說話,瞭解同學說話的意思,幫助理解課文。同時,在生活中,也應傾聽別人的說話,能聽出某些人說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說。

  聽了別人說,自己應積極思考。學會自己說。參與同學互動,邊說邊可開發智力(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發達的本質是智力發達)。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先說出來。能說會道,是學好語文的前提之一。

  3、讀。

  讀什麼?讀文字,讀書。先讀課文。要讀得抑揚頓挫,讀得聲情並茂,讀得行雲流水。名篇要背。再讀課外讀物。可根據愛好適當讀課外書。但,其中與課搭橋的諸同步作文,則是讀的一個重點!

  4、寫。

  寫,先要寫好字,筆順正確,構字端莊秀麗,初窺書法門徑。其次要練出一定的書寫速度。一句話,寫字又快又好!在此基礎上,會聽了,會說了,會讀了,最後歸宿,要會寫文章!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出來,這就是作文!說生活感受,是口頭作文,看同步作文,是範文引路,但只有寫出優秀的作文來,才算學好了語文。

  5、練。

  面對應試教育,練題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做題做得多,自然就會產生熟悉感,正所謂“唯手熟爾”。練題我們可以用找答案軟體,語文試題十分全面。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5

  1、鑽透課本。

  語文複習倘若漫無邊際,走馬觀花,那將事倍功半,徒勞無益。複習前要領會考綱精神,明確考試範圍,對複習的主流及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從各種型別的考試命題來看,包括諸多基礎知識、課內閱讀題、古詩文言知識,它們都來自於課本中,雖然重點考查了課外閱讀,也是課內知識的遷移與延伸,也是在課內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擴充套件,只有鑽透課本,對課本中各類知識理解並會運用,臨場時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讀”“思”“問”相結合。

  學語文“讀”是根本,複習語文“讀”還是根本。當然不是盲目的讀,而是有選擇不可少的環節。因為透過精練,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又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解題經驗。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中外學者所共識。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對問題意識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陶行知說得更生動形象,他在一首詩裡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力推崇問題及問題意識。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3、注重作文複習。

  作文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的高與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複習中可進行梳理,把有價值的材料製成“半成品”,供你臨場時依照題目的要求選用;還可選擇各種文體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來讀一讀,仔細分析它們的擬題、立意、選材、謀篇等優點,以便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提高臨場作文的能力。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6

  1)多讀書:也不一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一定會有效果的。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整個高中期間,“我”都反覆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協作,可以透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覆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

  4)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如果要做一項如何學習語文的問卷調查,大概會有不少於80%的學生覺得語文學習猶如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縱然是足踏登雲梯身在摩天嶺,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路。產生這種認識的原因,固然是語文這塊“天”實在是無邊無垠,寥廓曠邈,它涵蓋了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廣,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大,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B· 科勒涅斯所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另一方面恐怕與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無關係。

  因為當前學生中存在著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漫不經心,懶散無為,認為語文學習就是那麼回事學了長進不大,不學也不會考不及格,與其白花功夫作無謂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學其它課程。另一種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不願做細緻瑣碎的積累工作,企圖一日吃個胖子,幻想著一朝一夕十天半月語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不克服這兩種心理,要學好語文恐怕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具體可歸納為“三步曲”(理解—識記—運用)

  一理解: 語文學習固然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資訊,但是有些同學因為對所學的東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進中學默寫小學學過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會寫成“備”、“被”,“渭城朝雨 輕塵”,“輕塵”會寫成“清晨”,我想如果學生真正懂得這句詩的意思,是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錯別字特別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詞義是主要原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無疑會收到好的效果。

  二識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前學後忘,學期剛開始教的內容到中途就忘卻了,時過境遷就不再有什麼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用心去讀用心去記,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頌外必要的還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及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師有一條重要的讀書經驗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現在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要寫讀書雜記,也正是出於這 一原因,這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

  三運用: 俗話說“學以致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佈局,學了那麼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裡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為寫提供了源頭活水。

  學語文難,難在需要你持之以恆地積累,難在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運用“理解、識記、運用”的方法,堅持多看、多思、多寫,做生活的有心人,那麼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會逐步提高的。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7

  走進了美麗的xx大,雨中徜徉其中,也像置身於一幅水墨畫。在這五天的學習中,讓我對理解性教學理論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對文字細讀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現就這五天的學習所得的收穫進行總結。

  首先是理解性教學理論。

  初次接觸這個術語時感覺主要是學習教師自身如何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如何把這種理解轉化為學生的理解。透過學習和閱讀,我對理解性教學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真正的理解不能只侷限於對事物表層的理解,而應能把知識內化、遷移,在此基礎上能夠把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和創造。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對所教知識的識記,也就是表層理解。而對理解發生的條件,專家們認為,理解要發生在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中,應發生在學習者“前理解”的基礎上,要發生在視域融合中,要生成在合作、交往中。這裡我的理解是,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宜學生建構的教學情境,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而不能照搬其他學校或同事的教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究應該是合作與交往的有效方式。我們連雲港市推進的建構式生態課堂我想就非常符合理解性教學理論。如果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合作、交往,我想理解性教學將會得到最最佳化的實現。

  其次是文字細讀的相關策略。

  我最初接觸文字細讀理論是基於孫紹振教授的文字細讀理論。當時主要是因為感覺文字教學浮於表面,對教參的依賴程度深,沒有自己的觀點。我想那時的情況可能就是沒能夠和文字、教材、編者進行有效的對話。孫教授在解讀文學作品時提出了一個有效的方法——還原法。也就是把審美物件置於其現實圖景中再與其在審美圖景中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其美感所在。高俠教授從審美(文學的本質特徵)、體裁、關注學情三個方面對文字細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讓我對文字細讀有了更深入地認識,使我的閱讀視角進一步拓寬。尤其是關注體裁特徵這個方面。自從接觸孫紹振教授的文字細讀理論後,在教學中我對文字體裁的把握就淡化了很多,但是結合王榮生教授關於教學內容確定的觀點,我認識到體裁,尤其是散文體裁對作者認識經歷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是處理教學內容的方法。

  關於王榮生教授語文教學內容確定的觀點我早幾年就有所關注,但是如何處理教學內容卻十分模糊。這次學習中,王榮生教授首先提出了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兩個概念。他指出在語文學科中,課程目標是抽象的,是能力目標而缺乏具體的課程內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出現著一文多教的現象。其次,他提出要處理好兩組關係,即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關係。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過於模糊,與教學內容不相符的現象。因此,處理好這兩個關係十分重要。具體的解決方法是一篇文章理解、感受的關鍵點是語文教學要教與學生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學目標應寫為:學生能感受/理解。而這裡的省略部分就是教師在備課時確定的應教予學生的文字理解感受的觀點點。在這裡,王榮生教授又指出,在備課時應對文字的體裁有所把握,應對大學漢語言文學的相關知識有所瞭解。

  透過這五天的學習,我對理解性教學理論有了一個初步的正確瞭解,對如何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實施理解性教學理論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感謝xx大,感謝名師。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8

  自從踏上網路研修這塊土地,我每天跟時間賽跑,雖然疲勞,但看到豐收的果實,便喜上眉梢。既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養和業務綜合能力,又為個人今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研修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專業發展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有這麼一個平臺,使我們得以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成功的經驗。

  一、研修解決了教學中許多疑難問題。

  在這次研修過程中,大家堅持每天進行網上學習,認真觀看各個專家的影片錄象,透過學習,解決了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難問題,使自己在師德修養、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駕馭課堂、把握教材、交流溝通、教學設計、班級管理、教學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更新了教育理論,豐富了教學經驗,為今後從事語文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結識了許多優秀的教師,開闊了視野,充實了自己。

  二、研修,提高了自身的業務素質

  我積極投身網路研修的學習當中,切實做到了三個自覺:自覺參加上級組織的網路學習培訓,自覺參加討論,自覺上交作業。自己認真完成必修作業和選修作業,積極評判他人作業,透過研修,使我更熟練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及課改給教師提出的高要求;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增強了自身學習的緊迫性,危機感和責任感,樹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三、透過研修,引發了自己多層面的思考及深刻的感悟。

  我積極參加網路研修培訓,聆聽專家的講座,細心琢磨每一節的課程資源,對語文幾大版塊的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新的評價體系都使自己對語文教學與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審視和重新思考。

  四、透過研修,激發了動力,加快了繼續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我的研修

  雖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有待加強和完善的內容,研修的動力將驅使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克服惰性、無計劃性,要透過各種學習,力求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自己的健康成長,切實為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而不懈努力。繼續強化教師素質意識,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向名師邁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完善,爭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總之,教師們在這次研修中的收穫是沉甸甸的。對於現在已經嚐到了網路研修甜頭的我們來說,在今後的工作中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網路研修中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教會了我們怎樣去面對困難,需要經常性的進行研修,並且要肯下苦工夫,勤於磚研,才能有所收穫。這次遠端研修,教會大家敢於面對困難並和困難進行鬥爭的不屈精神。讓大家認識到,其實教學過程也是一樣,要想在教育領域裡有所磚研有所貢獻,你一定要敢於面對困難並進行不屈的努力,這樣才會促進學校、學生的發展。同大家一起在網路研修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9

  第一,抓好起始階段

  古語說:“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上會高度重視,善於思考,勤學好問,一步一個腳印,踏實邁步向前,為初中三年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豐富充實自己

  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你們要努力發現其中樂趣,特別是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這樣既調節了學習狀態,充實了學習生活,也培養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第三,養成良好習慣

  大家常常談論“學習”,即“學的習慣”。人生的每一天,你們都要學習新的事物。實際上,語文是一門趣味無窮的學科。這種趣味,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書籍文章。優美的散文、通俗的戲劇、琅琅上口的詩歌、情節生動的小說,這些,都值得去學習。

  此外,初中語文學習的十大習慣,幫助同學們順利過渡小升初,提前適應新初一:

  1、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

  2、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習慣;

  3、推敲語言文字的習慣;

  4、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5、記日記的習慣;

  6、規範書寫的習慣;

  7、專注地聽人說話的習慣;

  8、說普通話、說話文明得體的習慣;

  9、勤思考、愛質疑的習慣;

  10、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只要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就可以幫助學習插上翅膀,飛得更快、更高。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10

  一、“教教材”與“用教材教”

  改“教學大綱”為“課程標準”有重大的意義,課程專家們一致認為:“它(課程標準)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用教材教”這種觀念越來越深人人心。

  於是,一倡導“用教材教”,就有人不顧這種理念形成的歷史語境,不加分析地斷定“教教材”就是不對,語文教學就必須“用教材教”、只能“用教材教”,似乎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精神。

  於是,當前的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教《孔乙己》,就帶領學生替孔乙己打官司;教《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組織大家審判魯達;上《孔雀東南飛》,便讓大家討論“如何正確處理婆媳關係”問題,諸如此類的“非常態”教學卻被認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典範。應該說,這樣的教學的確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卻只是利用了教材的某一點,然後從這一點出發,教了一個語文之外的東西。這種教學,有學者認為,這是典型的“泛語文、非語文”。

  二、關於對話

  1.對話閱讀教學問題

  閱讀教學中過分強調對文字主題的多元解讀。對話式閱讀教學將實現學生個性化、主體性的發展目標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強調注重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文字,採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實現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這是對閱讀教學的一種解放,也的確產生了學生切中主旨、視角獨特的個性化閱讀行為。但同時也存在著牽強附會的任意性解讀現象,而有的教師害怕背上壓抑學生個性和遏制學生思維的惡名,對學生偏頗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不置可否,因而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各執一詞、不得要領,無所適從。對話處在一種無序和混亂的狀態。

  我們認為任何閱讀都是在當下語境與歷史語境的交融中展開的對話,是現實視界與歷史視界的融合。的確,對於文字的解讀,不同的主體由於認知結構、人生態度、性格愛好和閱讀經驗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從而呈現出文字意義的豐富性。但這種多元解讀並不是對文字的無限衍義。對文字的解讀理應受到作者和作品的制約。正如接受美學所認為的:文字的規定性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於脫離文字的意向和文字結構,而對文字的意義作隨意理解和解釋。

  因此,在對話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理解文字,引導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個人理解;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視的:學生獨立、個性化的理解未必一定是正確的。這就需要教師透過對話來促進學生對文字的深層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於自身認識侷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尋求共同的認識,達成較為一致的理解,同時又允許保留個人合理的多元理解。

  閱讀教學中教師刻意尋求“對話”,不敢講授,不敢分析,致使主導地位失落。閱讀教學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和滿堂說,使教學對話滑向學生的獨白篡位,教師無節制地放縱學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體驗”、“你的看法”,學生的發言也很熱烈,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有些教師不善於捕捉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沒有被真正激發起來。閱讀教學的對話變成了以對話為目的的對話。

  我們認為對話的實質是交流。所以講授和分析未必就不是對話,淺顯的問答也未必就是實質性的對話。教師如果不能把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向深入,其結果不是聽任對話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睜睜看著課堂陷於一片混亂。語文課程標準反對教師的話語霸權而倡導平等的對話,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裡強調的是不應“代替”而不是不應“分析”。在學生對作品的言語形式和言語意義缺乏正確而深刻感知的情況下,講析仍不失為一種最快捷的方法。對話教學不應理解為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的自主閱讀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而且從閱讀的角度看,只讓學生自己來“說”,是不夠的,學生自己的“說”,既可能是體驗、鑑賞,也可能是誤讀,甚至是個人的“獨白”篡位;既可能是脫離文字語境的“似對話”,還可能是無視文字的“不對話”。從教學的角度,教師不僅應該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而且應該透過教學的對話,引導學生朝著學會與文字的“對話”的方向發展,因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有效的傾聽、正確的言說。

  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時從文字內容的某一點生髮開去,進行所謂的拓展與延伸,卻始終徘徊於文字的語言之外。他在教學過程中可能花了大量的時間介紹科學術語和相關知識,卻脫離了對文字語言的探究,把語文課上成了科學課、藝術課或者其他的什麼課,但就不是語文課。這實際上是缺乏閱讀的誠摯、缺乏對作者應有的尊重,是以遊離、疏離甚或脫離文字的方式進行的假閱讀。這隻會助長自我中心式的狂妄和無知,使閱讀對話的內容趨向空洞、趨向滑稽!語文姓“語”,文字的任何價值均應透過語言得以實現。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家將自己創造的形象轉化為語言,再將文學語言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這一轉化的過程,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當然,對話式教學的困境不只是以上這一些,也有著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觀念上的原因。有的教師長期以來習慣於以教師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對他來說以平等的心態傾聽學生的聲音並非輕而易舉的事,而學生對話意識的欠缺也成為制約真正對話關係建立的“瓶頸”。比如評價方面的原因。因為對話式教學在評價上也難以操作,師生精神層面的交流無法落實到評價中,也影響著對話教學的深入展開,這也會使對話教學因缺乏科學的導向而迷失方向。

  以上凸顯的種種觀念與行動中的困惑與偏差,反映出走向對話的閱讀教學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複雜和艱鉅的摸索過程,這樣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研究、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螺旋上升過程。既要正視困難與問題,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途徑是我們應有的行動。

  2.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對話的途徑

  我們認為,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對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實質性的努力:

  (1)走出對話教學認識的誤區

  有的教師對對話式閱讀教學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對話教學就必須利用小組討論、問答等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於是閱讀教學中呈現出這樣一片所謂“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虛假景象:待小組討論的口令一宣佈,教室裡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迅速熱熱鬧鬧、旁若無人地討論,教室裡充滿了熱烈的討論聲。幾分鐘後,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開始彙報個人意見……這種討論看似氣氛活躍,人人參與,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小組成員間的發展機會不平等,看似全員參與,卻是好學生的一言堂,學困生只能是旁觀者;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閒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小組活動的時間不充分,學生還未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或對問題還沒有足夠的探究,教師就要求每組派代表彙報,草草收場;討論有相當部分是散漫的、隨意的、膚淺的、侷限於表層的,缺乏明確的目的。對話式閱讀教學並不排斥討論。關鍵是究竟什麼樣的討論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首先,討論的話題要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話題應該是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討論熱情,又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是單個學生難以獨自完成的,是學生感到疑惑不解、易於引發學生認知衝突、必須經過爭議、交流和思維碰撞才能明確的。

  其次,討論要分解任務,明確個人分工和職責,使小組裡每個成員都能充分、主動參與到討論中。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有效接納別人的見解,有質疑和爭辯,但不譏諷和嘲笑別人。

  (2)不斷充實學生的前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嘆:教師理想中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很難對大多數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親和力,優美的詩歌、散文,內涵豐蘊的小說、戲劇不能吸引他們。學生對教材中經典的文學作品認識不深刻,理解不了,感覺味同嚼蠟,甚至非常厭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前理解的缺乏。所謂‘前理解’,是學生理解文字前就已經具備的閱讀經驗、價值觀念、知識、思維方式等。學生的閱讀對話不是在一張白紙上進行的,越是“清白的歷史”,就越會造成學生對話的困難,這是因為個體已有的經驗、習慣等將大大地影響著當前“對話”的進行。要使閱讀教學中對話順利進行就要不斷擴充學生的前理解,包括與文字有關的背景資料的擴充、課外知識的擴充套件和圖片資料的充實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從而使對話順利的進行。

  (3)建構合理的師生關係

  有學者曾說過這樣意思的話:在今天中國的教室裡,坐的是學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打了顛倒——站著的先生佔據著至尊地位,而坐著的學生的軀體內卻藏著一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跪著的靈魂。這是那種“一言堂”獨白式教學中師生關係的真實寫照。二元對立的師生關係致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難以達到心靈的溝通和視界的交融,教師以知識權威自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從教師的嘴裡發出的“知識的溪流”,師生只是簡單的知識授受關係,二者雖然進行著交往,但這是以教師、知識為中心的不平等交往,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係。我們認為合理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對話關係。因為對話本身就體現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溝通的理念,這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打開了更大的空間,提供了更合理的闡釋基礎。

  對話教學中,師生需要尊重對方,接納對方,因為不尊重對方也就是不尊重自己,不接納別人也就是拒絕自己。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從而構築一個自由對話的平臺。“透過對教師的學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學生的教師(teacher-o~the—students)等字眼不復存在,新的術語隨之出現:教師學生(teacher-student)及學生教師(students—teachers)”(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也是受益者,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教育教師,師生在課堂生態系統中共同展現著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充分發掘自己的生命潛能中共同生長、共同進步。借用生命哲學家西美爾對眼睛的社會學分析的話說,“當一個人透過注視把他人引入自身時,它也在展現自己”,“這種注視無疑成就了人類關係域中最完滿的互惠關係。”教師在對話中感受到自身學識與境界的提升,體驗到心靈的自由和前所未有的解放感,享受著與學生平等對話所帶來的自由輕鬆的生命體驗。在和諧融洽的對話情境中,師生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充分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思想,不斷髮掘自己的潛能,學生自覺地提升自己,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並作為一個獨立的聲音發言,在與教師的自由對話中生髮出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感受著作為真正的人的全部尊嚴,享受著對話帶來的無窮愉悅。學生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生命而得到了尊重。

  教師是對話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也是善於創造對話契機和場景的引導者,他要從象徵著權威的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他走向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珍視每個學生的意見。為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教師要充滿愛心。教育缺乏愛,師生就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與溝通。師生之愛使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情感紐帶,使師生的精神格外亢奮和充實,從而使教學成為心靈對話的過程。美國的查爾斯庫利認為:“愛是伴隨著人性透過交流健康地發展而出現的正常感情,在它的刺激下又產生更多的交流。”對學生的愛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內在組成部分。教師要把學生作為具有完整人格的生命個體看待,向著學生敞開心扉,實現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滲透與融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疊”,譜寫一曲和諧的“多聲部”交響樂,從而達到對學生人格、心靈全面喚醒的目的。

  第二,教師要學會傾聽。傾聽與言說是對話的兩種基本行為,二者構成了對話的基本結構。傾聽作為一種交流行為,是對對方態度、情感的反應,它本身就向對方發出了一種資訊,是溝通的基本前提。教師在傾聽中會認識到學生是一個生命的存在而非“物”的存在,同時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從而樹立起生命教學觀。

  閱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傾聽”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言說”以其被歷史賦予的意義超越了“傾聽”而具有無上的權威,於是課堂中存在大片受壓抑的沉默區域,我們難以聽到來自學生的聲音,教師成為空曠舞臺上孤獨的“獨白者”。教師需要傾聽,在“傾聽”中使課堂教學化生出生命的急流與詩性,以完成教育那永不休歇的神聖使命;教師需要傾聽,在“傾聽”中療治“言說”過多帶來的傷痛,以拯救課堂中那戰戰兢兢的靈魂;教師需要傾聽,在“傾聽”中領悟生命的美麗與真諦,以愉悅的心境體驗自己職業生活的莊嚴與神聖。傾聽的“缺席”,對話將不可能存在,遺忘了“傾聽”,也就無法“被聽”,教師的“言說”也將變成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私家“獨語”。用心聽是傾聽的最高境界。正女口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理解感受被稱為兒童世界的這種音樂,首先是光明愉快的曲調。不要只當兒童世界音樂的聽眾、欣賞者,還要當它的創作家——作曲家。”①在傾聽學生精神世界的音樂中,教師彷彿進行著一次“愉快的旅行”,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感受到“他者”的美好,從而打破自己的封閉狀態,走出自己狹小的圈子,與“他者”不斷進行著精神上的擁抱和融合。

  第三,做學生友好的學伴。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對話,要與學生友好相處,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交往中。師生之間在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和互動,彼此成了合作的夥伴。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只是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

  (4)實施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建構

  評價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對話式閱讀教學的發展方向。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評價的目的是區分,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也明確要求,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是說,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對產生這一結果的各種因素和動態過程進行描述和評判;既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的過程與方法、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實施一種全新的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以人為本,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過程化的、全方位的評價,其目的是喚起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其參與對話、進行自主建構的熱情,促進學習者的持續發展。

  (三)語文陶冶性教學的探討

  我國的語文教育就持守著陶冶的傳統:說它是個“新題”,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只是單純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視並冷落了語文的陶冶性作用。 所以,我們對語文陶冶性教學的探討,就是尋求語文陶冶性的迴歸,即從漢語文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切入,揭示漢語文教學的陶冶性本質,重啟語文教學的陶冶功能,大力倡導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陶冶學生心靈、洗練學生性情與人格、建構學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過程。 簡而言之,就是把語文訓練的過程視為陶冶生命的過程,倡導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完整性建構,力圖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說明:語文的世界是一個陶冶的世界,語文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完整性建構的活動。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曾經說: “國語教學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讀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內容問題。 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可以說,語文是人類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搖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記錄和標示。 我們倡導語文陶冶性教學,就是從語文這個特性出發,關懷生命的成長,以人的生命陶養和完整性建構為指g],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培養人生能力,給人以安身立命之本。 以此為基本出發點,許多老師作了多層面的探討,包括語文陶冶性讀寫教學、詩性語文的陶冶性教學設計、生命語文的陶冶性教學、審美語文的陶冶性教學、綠色語文的陶冶性教學探究等等。

  注重陶冶性教學,是我國語文教育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 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啟了以“興觀群怨”為價值取向的詩教源頭一“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主事父,遠主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與[形式的教育相比,詩教更體現出潛移默化、淪肌浹髓的效用,使學生在閱讀嗓與感化中,身心得以涵養,精神得以澡雪,實現心靈的淨化和人格的升此後,這種詩教傳統歷經數代而不衰,滋潤著一代代人的民族氣質,涵養著世代人的人生品位,且承載著東方文化精華世代傳揚。 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傳:育中,教育家多半將陶冶作為自發因素,很少有人把它上升為理論闡釋,使智化和目的化。 在當今建構和諧社會的新時代,我們應繼承中華民族的語文:傳統,系統深入地研究陶冶性教學,充分發揮語文教學中特有的陶冶功能,腿學生的生命成長,實現對學生的完整性建構使命。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教學價值觀的追求,所以,針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語文的工具性功能現象,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土大聲疾口乎: “語文教育要通’立言’來‘立人’”,不少有思想創見、有責任感的教師透過自己的執著追,努力,詮釋著語文的人文意義和陶冶價值,精心維護著一塊塊充滿詩意的語:育的芳草地,使我們在重重危機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因此,有人提出:國文化根本秘密正在於中國詩學之中。”關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北京大學教師群便是發出這一口乎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口乎喚“詩教傳統”歸來》一寫道: “不僅是中國,世界許多民族,特別是希臘、印度這樣的古老民族,都個‘詩教’傳統。 ……詩教‘不僅適合兒童的天性’,而且在保護與開啟,:兒童的自由想象力方面能夠發揮特殊的作用。 兒童心靈自由的保護與培育,生命中最偉大的事件’,這不僅對於兒童個體的終身發展,而且對於民族精,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統觀語文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會發現一個重要的趨勢,這就是語文教學正在迴歸傳統、超越傳統,而追求一種真正的陶冶性教學。 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新時代,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如何繼承並超越傳統實施陶冶性教學,無疑是需要我們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

  (四)新課程的溝通理論與教學正規化轉型

  第一,新課程學科教學與溝通理論的闡釋,這是鍾啟泉先生開創的一個理論建構。 由於漢語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召喚性和對話性的文化特質,所以,這種溝通理論對漢語文教學富有啟迪真義和智慧的喚醒作用。 從溝通理論的角度來說,漢語文課程就是一種溝通課程,漢語文教學就是一種溝通教學。

  第二,新課程學生觀的建構與“為生命而為”的價值追求。 語文新課程學生觀的建構,表現出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懷和完整發展的關注,即不再把學生只作為接受的“口袋”,而是將學生作為生動活潑的生命主體來對待,視學生為體現著獨特個性的生命、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生動成長的生命、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完整建構的生命。 這種新課程學生觀體現著語文教學“為生命而為”的價值追求。 具體些來說,新課程學生觀的重建大致包括三方面:

  一是新的學生本質觀,即從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本質,:將學生視為不斷走向個體完善的獨立的生命存在、在語言中棲息和生成的生命存在、在文化中浸潤和豐富的生命存在。 正確的學生觀是建立在對學生本質屬性的正確認識基礎之上的。 新課程學生觀對學生本質屬性的這種認識,體現了新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

  二是新的學生髮展觀。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新課程教學必須重視語文學習在學生生命成長中的基礎作用,即強調要立足學生髮展的終身性,為學生的完整性發展奠基。 同時,要增強學生髮展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力求實現學生髮展的個性化,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三是新的學生角色觀。 與傳統教學把學生視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不同,語文新課程強調學生生命主體的能動性,:將學生視為言語活動的實踐者、平等交流的對話者,即“真正的語文學習的主體”。 同時,新課程還確立了學生作為課程評價的主體地位,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這種新課程學生觀不是把學生作為“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把他們視為“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 語文教育必須要建構這種學生觀,點燃生命的火種,真正將學生視為在語言中棲息、在文化中浸潤的鮮活的生命存在,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引領學生走向生命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促進學生“生命個體的總體生成”。

  第三,語文教學正規化的轉型與發展性教學理論。 新課程學生觀的建構,也促進了語文教學正規化的轉型和發展性教學的探索。 應該說,整個語文教學都在面臨著深刻的轉型,即由傳統的“授受”正規化向“對話”正規化轉變。 對話理念支援下的教學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殼點。 沒有教學正規化就不會有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積累和進步。

  學做教師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旅程,這段旅程充滿刺激與挑戰,我們須懷著追求卓越的願望,努力成為理論、實踐兩個層面的教學專家。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總結 篇11

  同學們,你們好!首先恭祝你們順利的通過了中考!人們常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幾道坎,過了那幾道坎,乘風破浪,也就暢通無阻了。高一就是這樣的一個坎:剛成功透過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考試——中考,暑假裡無所事事,在精神上有點懈怠;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學習階段,對新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不瞭解、不適應;加上高中教材本身知識體系的脫節,給新階段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確實,這一問題正是在初高中銜接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之前,是長期困擾廣大師生的一大難題。那麼與初中語文相比,高中語文哪些特點呢?

  一、內容更加廣泛、豐富

  從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看,幾乎包括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各個時期的作品。例如:從中國古典文學的角度看,將涵蓋從《詩經》到明清的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學文化常識、實詞、虛詞、句式、修辭、文章內容理解歸納、文學鑑賞以及語言的運用等,都在學習範圍之內;而外國文學則重點學習歷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較大影響的詩歌、小說、散文、演講詞等作品。從風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戰後西方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小說也選入教材中。

  二、知識性強,系統性強

  初中語文學習的要求較注重學生感性的認識和積累,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夠對有關內容進行知識性、系統性的理解和領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文字中的問題透過知識體系解決。比如學習詩歌,初中要求是讀讀背背,形成語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初步理解詩意,而高中則要求能夠對其進行分析,學會初步鑑賞和感悟。

  三、語文學習時間相對減少

  初高中語文教材的量並無多大變化,但高中的周課時由6節減為4節,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學習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級文化課就有8門,而且都是省級會考科目,再加上數理化的學習負擔加重,這樣,學生在課外用於語文學習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這樣兩個"減少",實際上就給語文學習增加了難度,提高了要求。

  四、學習的自主性更強

  高中語文教學,更需要把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獵取知識、獲得能力的過程。教師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給學生"發現真理"的方法、途徑和規律。這樣,學生自己用"柺杖"走路,就必須培養自主能力、發展自主能力。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面對新的學習要求,我們在高中語文學習的方法上應有哪些相應的準備呢?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勤讀課外書

  2、勤做讀書筆記

  3、勤查字詞典等工具書

  4、勤於朗讀背誦

  5、勤於獨立思考

  6、勤於求教探討

  7、勤於寫日記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有堅強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識地培養。只要有決心,良好的習慣就一定能養成。這對我們來說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終生享用不盡。

  二、提高語文學習的三種技能

  1、學會快速閱讀

  2、學會快速書寫

  3、學會快速筆記

  同時,巨人專門推出了初高中語文銜接課程,以期使這些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首先,本課程解決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識體系的脫節問題。嚴格按照初高中《課程標準》對知識點進行一一對應,並在此基礎上對初中階段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對初高中教材脫節知識點的講解、初高中對接知識點的點撥,讓同學們進入高一學習之前,在知識結構上得到無縫連結。

  其次,本課程解決了初高中學習方法、學習模式的銜接問題。初中是以獲得知識為主,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高中則以探究性獲取為主,是一種主動式的學習。兩者差別很大,很多學生不能儘快地適應兩種學習方式的差別,導致剛進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隊".所以我們的課程不僅設有專講對高中學習方法、高中課程設定進行介紹,更在具體知識點、具體例題講解中融入了學習方法地滲透,幫助同學迅速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