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通用11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學習抓住景物特徵的描寫方法。

  2、學習鑑賞方法、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重點: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景物描寫方法應用到實踐中

  難點:欣賞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徵描寫的能力。

  導語:

  有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只有細心傾聽的人,才瞭解它的歌詞,一點一滴,奏出歡快合諧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線譜上的音符,這就是雨,它似歌、如詩、像畫,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涼,冬雨冷靜,各式各樣的雨滋潤著萬物也浸潤著心靈。被譽為中國抒情詩之王的當代詩人劉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這樣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他筆下如詩如畫的文章,領略文章語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整體感知:

  下面請大家聽一段音樂並伴著它默讀課文,醞釀一下情感。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為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放音樂)

  明確:

  1、更有韻律美

  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目標達成: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叫美文,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本文,我想恐怕非美字不可。

  讀完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是很喜歡雨的,他透過對四季雨景的描繪,透過四幅雨景圖表現了自己對雨深深的喜愛。

  在這四幅圖畫中我最喜歡第一幅——春雨圖。我想請同學們先和我一塊來欣賞欣賞它。

  首先,我想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春雨圖”部分。(配樂,小評,一語帶過)

  問: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明確:不是,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確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

  問:所以這一段最後作者說:“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那麼在春雨到來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麼樣的呢?(請同學憑生活經驗談)

  交流結果:植物是僵硬的,顏色是昏黃的,空氣是乾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所以不僅作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喜愛它、感謝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春的雨”和“雨的春”。

  問:那麼,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明確: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問: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哪些亮點?(也就是怎麼寫的)說出你的理由(好在哪裡)。(學生思考、發言)

  點悟:

  ①樹:

  “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

  為什麼?

  “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②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麼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豔動人吧!

  ③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對映著雨後的陽光,更對映著雨後的美麗世界。

  ④小草:誰聽過春草復甦、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於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⑤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後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詮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下面請一位同學伴著音樂再帶我們走進作者營造的美妙意境,讓我們共同沉浸其中吧(音樂起)

  小結:

  多美的文字啊!透過這美的文字我們更感受到了雨的春季那美的意境。

  在作者筆下沒有生命的樹生機盎然,沒有情感的花意態嬌羞,沒有聲音的成長沙沙作響,沒有味道的空氣四溢芳香。這種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秀美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雨的春季。雨的春季被作者飽含溫情乃至熱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來之筆借春雨點染了整個春天,一支升花之筆借春天寫活了萬物。美麗的春天被作者用美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們透過分析“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好在哪裡”領會了“春雨圖”的語言美、意境美,下面請大家也用這種方法來分析“夏雨圖”。(學生思考討論發言老師簡單點評:熱烈粗獷)

  實踐: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以上種種事物特徵描寫得淋漓盡致,下面讓我們學習這種方法也來寫一種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語言優美、描寫形象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學生寫,讀3—5個,略評)

  總結:

  今天,我們從寫了什麼、怎樣寫的、好在哪裡入手,分析了前兩幅圖,課後請大家繼續分析後兩幅雨景圖,繼續領會作者筆下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雨的四季》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餘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

  二、理解詞語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高邈:高而遠。邈,遙遠。

  造訪:拜訪。多用於書面。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不捨得給別人,也不捨得自己用。

  蒞臨:來到;來臨(多用於貴賓)。蒞,到。

  粗獷:粗野豪放。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三、問題解疑

  1、“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何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和擬人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這句話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樹以人的神態和動作,把萌發的葉子比作綠茵茵的波浪,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2、“真的,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這段文字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是如何寫春雨的?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萬物經雨洗淋後的情態。確切地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的是春雨過後萬物生機盎然的景象。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上。

  3、結合第③段,說說本段首句的“別有一番風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夏天的雨沒有預告,說下就下;光頭澆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敞開,花朵、樹葉、雜草爭先恐後地成長;暑氣被吸收;雨聲、蟬聲、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4、古人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但作者並不這樣認為,為什麼呢?

  因為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能純淨人的靈魂。

  5、秋雨觀景圖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怎樣的特點?

  本段語言清新、優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細膩流暢,處處匠心獨運。或擬人,或排比,無不形象逼真,引人入勝。

  6、遠遠地望過去,收割過的田野變得很亮,沒有葉的枝幹,淋著雨的草垛,對著瓷色的天空,像一幅乾淨利落的木刻。”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有什麼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比喻,作者將雨中的靜物比作木刻,形象地表現了冬雨的自然、乾淨。

  7、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你對“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這世界是活的,是有歡樂和淚水的。”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指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作者擁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種生命中激動人心的美麗。雨是大自然神奇的傑作,是我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靈。

  四、課文主題

  作者透過細緻描寫四季的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雨的四季》教學反思

  久違的課堂,久違的一雙雙期待的眼睛,重新站在這三寸的講臺,不安的心一下子得到了平靜。喜歡這種站在講臺上的感覺。《雨的四季》是開學來的第一堂課所講授的課文,這是一篇散文,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透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閱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著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才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著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知人論事角度出發,要簡單瞭解劉湛秋的生平經歷;然後品味抒情散文透過寫景、狀物來抒寫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細節,培養學生透過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自主鑑賞文章與即興表達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作者對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繪,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並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託的思想情感;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2、如何啟發學生將展開聯想與想象後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方法

  1、自讀法:將教師點撥與學生自讀相結合,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誦讀法:配樂朗誦,將教師範讀與學生誦讀結合起來,注意朗誦的語氣、節奏,用誦讀加深理解。

  3、探究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己展開聯想與想象,並提出問題,探究問題。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自讀課文,對課文有初步的瞭解。

  二、明確目標,匯入新課

  配樂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下感受雨的氣息,提高學生對賞析本文的興趣。今天,我們進行一個“聯想與想象”的訓練。所謂“聯想與想象”是指讀者選定了主要的鑑賞切入點後,隨著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對文章中的情與景,進行主觀的體驗與感受,要麼由此及彼,要麼由表及裡,要善於透過比較,進行發散思維,從而使閱讀內容經過讀者自己的再創造而得到拓展與豐富。就讓我們利用這種鑑賞方法來品讀劉湛秋先生《雨的四季》,來感受不同季節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紹

  劉湛秋,當代詩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

  四、整體感知,鑑賞文章

  (一)朗讀課文配樂,教師範讀2—5段,要求同學在聽的同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並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點,感受作者對雨的思想情感。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體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詞語。

  (二)分小組討論,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作者對雨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參考答案(不必強求一致):春雨:美麗、嬌媚夏雨:熱烈而又粗獷秋雨:端莊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靜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三)宋代蘇軾曾經稱讚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樣,劉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筆調,飽含深情的筆墨,深刻獨到的觀察,為我們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畫面。現在,請大家繼續以小組為單位,從文中找出一幅幅畫面,交流、討論,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所體味到的四季的雨。(注:此處可引導學生重點討論春雨,但也可根據現場情況靈活操作,不給定答案。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幾個基本要素是課文原句、修辭方法、畫面描述、藝術技巧等。學生可讀、可寫、可朗誦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師生在充分欣賞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後,再來想象,作為一個能這樣細膩地體會身邊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該有怎樣的一種胸懷?你覺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注:此處答案靈活多變,強調發散性思維,學生可回答如李樂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講出共同點,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重點訓練了透過發散性思維,展開聯想與想象,自己鑑賞散文的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進一步明確,課本是為我們自己以後能夠獨立地鑑賞文章服務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必侷限於固定的題目、答案,要學會自己去尋找美文,鑑賞美文。

  六、作業

  根據本文所學習的細節描繪的方法,展開聯想與想象,描寫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過後的情景,不少於300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感受文章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提高鑑賞能力;

  二、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比較閱讀,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三、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提升鑑賞品位。

  教學重、難點:

  欣賞文章畫面美,能夠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比較閱讀,提升鑑賞品位。

  教學設想:

  作為散文,畫面美是本文最為突出的特色,因此,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共同分析文章的畫面美,同時聯絡相關文章進行深入感受以體會作者細緻入微的感情是教學的第一步;

  優美的語言及外露的情感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所以在寫作手法的總結中,由學生共同歸納並安排相應的練習以明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多媒體螢幕展示雨絲飄灑的畫面,同時配以音樂“獻給愛麗斯”)

  一、導語設計。朱自清的《春》裡,有一幅圖叫春雨圖,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吧。雨在其他季節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去領略不同季節的雨的風姿。

  二、介紹作者。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傘》、《賣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三、聽雨。(配樂誦讀,初步感知課文)(多媒體配樂及畫面,提示三種欣賞方式,即看課文聽讀、輕聲和讀、閉目傾聽。)讓學生自由談談感受體會。(詩人創作散文,終脫不了詩人的氣質。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詩話的語言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請同學們聽讀這篇文章,想想作者是如何描寫四季的雨的?四季雨景圖,各有怎樣的特點?

  四、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文章的畫面美提問:你最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幅畫面?為什麼?

  五、品雨。春雨圖這一段寫了那些景物?作者筆下的春雨具有怎樣的特點?春雨有什麼作用?請同學們快速的從第二自然段裡找出來。

  六、討論與活動。分析了春雨圖,還有夏、秋、冬季雨的景物就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由各組代表講訴你們組的分析結果。提示:可圍繞景物、特點和作用來分析(略)

  七、悟雨。雨給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記憶,雨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可愛。那麼作者對四季的雨傾注了一份怎樣的情感呢?從哪些段可以感受到?愛戀喜歡,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作者有著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心

  八、尋雨

  拓展鏈結:古代描繪雨的詩句有很多,你能開啟你記憶的寶庫,找尋出描寫“雨”的詩句嗎?

  描寫“雨”的詩句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春夜喜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飲湖上初晴後雨》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漁歌子》

  虞美人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九、課後作業:

  1、請模仿《雨的四季》選取某一事物寫一段文字,200字左右。(如風、樹、花、草等。)

  2、利用圖書館或網路查詢有關雨的文學作品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4

  知識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知各種“雨”的形象。

  能力目標

  1、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學會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

  2、品味本文詩化的語言,學會聯想與想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

  由作者對四季雨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

  第1課時

  1.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託的思想情感。(重點)

  3.賞析本文的語言。(重難點)

  一、匯入新課

  雨是大海的女兒,是天使的眼淚,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寵兒。古人有很多寫雨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裡,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學新課

  1.文章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我”喜歡雨,以及喜歡雨的原因;第二自然段:寫春雨;第三自然段:寫夏雨;第四自然段:寫秋雨;第五自然段:寫冬雨;第六、七兩個自然段:讚美雨。

  2.根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喜雨;第二部分:(2—5)繪雨;第三部分:(6—7)贊雨。

  1.思考並找出描寫四季的雨的句子,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春雨:水珠子從花苞裡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美麗、嬌媚)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熱烈、粗獷)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婦人,顯得端莊而又沉靜了。(端莊、沉靜)

  冬雨: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出一種自然、平靜。(自然、平靜)

  2.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

  明確:①樹:“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

  3.如果把“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為什麼?

  明確:影響。“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命力。

  4.作者在描繪四季的雨時,採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1)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2)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3)融情於景。

  1.朗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後兩個自然段,思考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如果把文章題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請說明理由。

  明確:不好。《四季的雨》單純強調一個“雨”字,顯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滿靈動,在一定程度上將“雨”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三、板書設計

  雨的四季

  總分總

  可取之處,教學中,從課前的教學設計到課中的教學過程,我始終努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以廣闊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欣賞語言藝術,積累語言,感悟真情。不足之處,時間把握不是很到位,字詞佔用時間稍長,後文分析有點緊促,品讀感悟方面還不是很完美,在以後的教學中須多加註意,使各方面有所提高。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品味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的手法。

  3、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時間:2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

  雨是文人的寵兒,對雨的情感,隨文人的情感而各有不同,對雨的描寫亦隨作者的風格而有所不同。在劉湛秋先生筆下,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寫出了怎樣的形象,讓我們一起走進《雨的四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物件,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分別找出描寫不同季節的雨的特徵的文字,批註自己的閱讀體會,列出不懂之處。

  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透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物件,對物件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本文有怎樣的行文線索?

  明確:一條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寫為線索,一條是對雨的情感為線索。即:喜歡(美)愛戀(活力、滋潤、流動)

  2、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我喜歡四季的雨。

  春雨:美麗、嬌媚

  第二部分(②~⑤)四季的雨的特徵。

  夏雨:熱烈、粗獷

  秋雨:端莊、沉思

  冬雨:自然、平靜

  第三部分(⑥)四季的雨對我的影響。

  總結固趣:

  作者用詩化的語言、抓住各季節雨的特徵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的手法。

  2、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其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鬆道來,吸引著你,並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就是要體會他的行文的風格,領悟他在文中所表現的意趣。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一、朗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探究

  1、作者喜歡四季之雨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四季之雨給他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2、一場春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讓樹枝變柔軟了,萌發的樹葉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讓整個大地變美麗了。小草復甦,發出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

  3、請找出最能表現春雨特徵的語句,並概括出春雨的特徵:

  明確:語句:水珠子從花苞裡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特徵:美麗、嬌媚。

  二、朗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探究

  1、“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這句話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總領下文內容,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夏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大地就以自己的豐滿而展示它全部的誘惑: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不清的雜草爭先恐後地成長;暑氣被降低了,雨打荷爾蒙葉之聲與蟬聲蛙聲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3、找出最能表現夏雨特徵的語句,並概括出夏雨的特徵:

  明確:語句: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

  特徵:熱烈、粗獷。

  三、朗讀第四自然段,然後探究

  1、秋雨能對人產生怎樣的作用?

  明確: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

  2、找出最能表現秋雨特徵的語句,並概括出秋雨的特徵:

  明確:語句: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

  特徵:端莊、沉思。

  四、朗讀第五自然段,然後探究

  1、冬雨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南國城市和田野帶來異常的謐靜。

  2、找出最能表現冬雨特徵的語句,並概括出冬雨的特徵:

  明確:語句: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出一種自然、平靜。

  特徵:自然、平靜。

  五、朗讀第六自然段,然後探究

  1、一年四季的雨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他的生命帶來活力,給他的感情帶來滋潤,給他的思想帶來流動。

  2、“但在北方乾燥的城市,我們的相逢是多麼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把你請回我們的生活之中。”這幾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對北方少雨感到遺憾,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改變北方少雨的現狀,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

  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中心?

  明確: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進而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見解?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啟示?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以《我生命中一場難以忘懷的雨》為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要注意借鑑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的寫作技巧。

  拓展學習:

  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總結固趣

  本文透過細緻描寫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把雨表現得可感可觸,表現得親切可愛。文章用詩化的句子,增強了形象感和動作性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佈置作業:

  1、預習《秋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2、課外閱讀有關雨的詩文,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筆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點,學習寫景抒情的方法。

  2、透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欣賞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語言欣賞和寫作手法的學習。

  教法學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學生回顧有關於“雨”的詩句。

  2、引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生簡介作者。

  2、多媒體出示詞語,生讀。

  (三)整體感知

  1、伴隨優美的輕音樂,學生齊讀課文。

  2、生思考:

  (1)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師生交流。

  4、真情誦讀,感悟情感。(生找相關語句,多媒體出示語句,生讀。)

  5、生用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任選一句話作開頭,用欣賞的眼光,說說從文中發現的雨的美。

  (多媒體出示)我最喜歡的一個畫面……

  我最喜歡的一種聲音……

  我最喜歡的一種氣息……

  我最喜歡的一種氣氛……

  我最喜歡的一種感覺……

  (四)品悟賞評

  1、合作討論,結合文章中的具體語段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解析作者的表達。

  我認為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我認為最巧的修辭……

  我認為最細緻的觀察……

  我認為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

  2、生自由發表見解探討寫作方法,師生共同總結。

  3、欣賞劉湛秋的《微笑》、《中國的土地》。

  (五)學以致用

  運用本課所學到的寫景方法,以“ ”的四季(如草、花、風等)為題,完成150字左右的習作片段。

  附:板書設計

  雨的四季

  劉湛秋

  美麗

  喜歡

  春雨:新鮮、嬌媚

  夏雨:熱烈、粗獷

  秋雨:沉靜、端莊

  冬雨:自然、平靜愛戀讚美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筆下各季節的雨的不同美感。

  2、感知、鑑賞優美生動的散文語言,欣賞文章的.畫面美。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提升鑑賞品位。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詞匯入:

  師:雨是大海的女兒,是文人的寵兒。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寫雨的詩句,例如:

  課件出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周紫芝《鷓鴣天》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逐一顯示詩句,生逐一齊誦)

  師:在當代詩人眼裡,雨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抒情詩之王”劉湛秋先生的寫景抒情散文《雨的四季》,感知“雨”的形象,獲得美的享受。

  二、檢查預習,明確要求:

  1、檢查預習成果

  師:課前,老師要求大家預習課文,並完成《狀元大課堂》本課的預習卡,現在就請將自己的所得與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交流,師集中訂正)

  2、明確自學要求

  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前兩課學習寫景抒情散文的經驗,你認為怎樣才能自學好這篇寫景抒情散文呢?

  (1)引導學生回憶前兩課學習的策略與步驟。

  (2)師總結歸納,整理。

  課件出示:

  ①掃清字詞障礙;

  ②感知主要內容,釐清文章結構;

  ③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並誦讀;

  ④分析景物的特徵,體味作者的情感;

  ⑤品味精彩的語言;

  ⑥仿寫與應用。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完成任務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學生結合課後的“閱讀提示”聽讀課文。

  任務:

  (1)在聽錄音的同時注意課文朗讀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連,感受漢語的聲韻節奏之美;

  (2)注意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找出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感受作者對雨的感情。

  (生交流,師明確)

  預設

  課件出示:

  春雨的特點:溫柔、嬌媚;

  夏雨的特點:熱烈而粗獷;

  秋雨的特點:端莊而沉靜;

  冬雨的特點:自然而平靜。

  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躍,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淨化。

  本文透過對雨的四季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渴望之情和熱愛生命之情。

  2、默讀課文,理清思路

  快速默讀課文,劃分本文的結構層次並概括大意。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我”喜歡雨。

  第二部分(第2—5段):描繪四季的雨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6、7段):抒發對雨的喜愛之情。

  3、研讀課文,分析標題

  小組討論:既然文章的主體部分是描繪“四季的雨”,為什麼題目卻定為“雨的四季”?

  預設?①這樣更有韻律美。“四季的雨”單純強調“雨”,顯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充滿情趣和意境。②從內容上看,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師:和前兩篇課文一樣,本文也是用幾幅圖來呈現主要內容的,我們姑且簡單地把它們分別命名為:春雨圖、夏雨圖、秋雨圖和冬雨圖。讓我們用圈點批註法來學習這幾幅“圖”。

  資料助讀:

  課件出示:

  “圈點批註”讀書法應從抓關鍵詞語、找重點語句、關注修辭三方面入手。圈點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動感的形容詞、名詞、動詞,同時重點分析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文段所展現的作者情感。在文旁批註出自己的疑問或見解感悟。

  1、自學第2段——春雨圖

  (1)學生結合課本上的閱讀旁批精讀第2段,教師可個別指導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圈點批註”。

  (2)生交流批註情況。

  預設

  批註1:

  這一部分寫的景物有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等。

  批註2:

  ①樹:“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②花:把花苞裡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麼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豔動人吧!

  ③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對映著雨後的陽光,更對映著雨後的美麗世界。

  ④小草:誰聽過春草復甦、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⑤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後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與“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有異曲同工之妙。

  (3)根據你的理解與批註,嘗試有感情地誦讀這一部分。

  提示:朗讀前提前在文章上做好停連及重音的標記,並讀出情感。

  3、歸納總結

  (1)這四幅雨景圖各有什麼特點?

  預設?春雨圖:溫柔而嬌媚。夏雨圖:熱烈而粗獷。秋雨圖:端莊而沉靜。冬雨圖:自然而平靜。

  (2)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認真讀一讀。

  五、跳讀課文,賞析語言

  師:劉湛秋用詩化的語言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勾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並從感官、修辭、寫作手法等角度進行品析。

  1、自主探究

  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學生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教師適時指導、點評。

  預設

  課件出示:

  (1)每一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

  將樹擬人化,賦予了樹人的神態和動作。把萌發的葉子比作綠茵茵的波浪。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2)水珠子從花苞裡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將春雨的水珠與少女的眼淚相比,渲染出春雨的無比嬌媚。

  (3)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稜鏡。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裡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四句分別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寫出了春天的景象。作者透過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態,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了春雨美麗、嬌媚、清新、甜美的特點。

  (4)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了妝,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

  六、析讀課文,明晰寫法

  師: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時期的散文名篇。透過以上的分析理解與朗讀體味,請再次通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透過豐富多樣的寫作手法來展現四季的雨景的。

  (生自由討論併發言,師明確)

  預設

  課件出示:

  (1)以時間為序,思路清晰。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條理清晰地分段描繪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點。

  (2)抓住特徵,細緻描繪。作者開頭先抓住雨的總特徵——“美”,然後抓住春雨的“溫柔、嬌媚”,夏雨的“熱烈、粗獷”,秋雨的“端莊、沉靜”,冬雨的“自然、平靜”分別進行了細緻的描繪,特徵突出,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3)調動多重感官,描繪細膩真實。如第2段寫春雨時,作者從視覺到聽覺再到嗅覺,多側面、多角度地寫出了春雨的個性特徵,寫春雨“驅走了冬天”,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靈動而富於想象,展現了一幅美麗而又生機勃勃的圖畫。

  (4)詩意濃郁,美妙動人。文章用詩化的句子,增強了形象感和動作性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如作者將多種事物擬人化,使自然之物可親可感;運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句,使讀者猶如親眼見到了各個季節的雨,並沉醉在這四季的雨中。這些新穎別緻的語言不僅把四季的雨寫得可感可觸,更是把它們表現得親切可愛。

  七、課外延讀,仿寫創造

  師: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感受,總是隨著生活環境、生活處境的變化而變化。作者筆下的雨生動可愛、富有靈性,雨給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記憶,這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時代的滄桑之變。而蔣捷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一生顛沛流離,心繫朝廷,對雨的感受自然會發生變化。

  八、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體會作者在大陸、臺灣聽雨的不同感受。

  2、模仿本文的寫法,以“xx的四季”為題寫一篇小練筆。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透過品析課文,指導學生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並學會在閱讀中透過寫旁批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2.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化並遷移到課外閱讀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品析課文內容,學習旁批這一讀書方法,學會在閱讀中透過寫旁批來表達自己的感悟或疑惑。

  教學難點:

  在情境中將旁批的讀書方法內化並遷移到課外閱讀中。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討論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透過探究旁批的內容、實踐旁批的方法來完成的。

  2.學生就課文做出新的旁批後,透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來品評旁批的高下,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好的旁批的標準。

  3.設定情境中的小組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自主進行讀寫結合的旁批,並在小組討論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導語:中國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所謂“動筆墨”,其實就是邊讀書邊做圈點批註。它是讀書的方法,更是讀書的習慣。有些精彩的批註,因為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和思考書本內容,甚至和經典名著一起流傳到了後世,很多人都更願意選購附上這些點評批註的名著版本。常見的有金聖嘆批註的《水滸傳》、脂硯齋批註的《紅樓夢》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於圈點批註這種讀書方法的興趣。

  (二)方法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請大家開啟第一單元的課文《雨的四季》,同學們請看,正文旁邊有編者為我們做的批註,這和點評批註版的《水滸傳》《紅樓夢》排版很相似,這種在正文旁邊用簡短的文字寫的批語就叫旁批。

  1.教師出示問題: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旁批可以有哪些形式?如果對文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怎麼寫旁批呢?(評論式旁批、提問式旁批)

  2.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全班思考並討論: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再讀一讀課文的旁批,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做文章的旁批呢?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課文層次結構的把握、內容的理解、詞句的品析、寫法的探究等角度對課文做旁批,並結合課文內容舉例分析(在探究中帶入對課文語言美的品析,關注作者的寫作手法等)。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旁批的形式,降低畏難心理,並透過品析課文內容、探究批註的方法,瞭解批註對讀書的作用。

  (三)方法實踐

  1.教師佈置任務:請同學們嘗試在課文中找出一處你有心得或有疑問的地方,自己動筆寫一則旁批。

  2.教師組織班級內的交流討論:我們一起來評一評、品一品同學們寫的旁批。看一看哪位同學寫的旁批對品析、理解課文起更好的作用。藉著討論,我們也來思考一個問題──好的旁批應該是什麼樣的?

  明確:好的旁批應該是在找到可品之處的基礎上理解準確的、表述精當的,能引發人思考的批註。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旁批的讀書方法,在課堂交流中瞭解好的批註應具備哪些因素,提升自己批註的水平。

  (四)活動學習

  教師佈置圍繞下列情境展開小組活動。

  我們的校刊增加了一個新欄目──“名家散文推薦”,本期推薦的文章是梁衡先生的《夏感》(七年級上冊自讀課本《我的四季》第4頁),需要由欄目編輯部寫出文章的旁批,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欣賞、感悟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分小組成立“名家散文推薦”欄目編輯部,完成以下任務:

  1.每一位小編輯先獨立思考、自己在自讀課本的《夏感》原文旁做兩則旁批。

  2.編輯部成員之間透過交流、品評、篩選、修改,最終形成四則以上的精品旁批,批註在老師印發的《夏感》原文材料上。

  3.下課後將每組的成果展示在班級的公共區域供大家品評。

  【設計意圖】將自讀課文中所學的讀書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實現能力的遷移和內化。

  (五)佈置作業

  課後請摘抄自己喜歡的一篇文章,或者幾個精彩片段,並獨立完成5則以上的旁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讀書方法,並學著將圈點批註法與摘抄結合起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體會作者對雨寄託的思想情感。

  2.揣摩描寫春雨的語言,學會抓住景物特點從多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難點:揣摩描寫春雨的語言,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徵描寫景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屏顯相關詩句)先請大家一起欣賞這些詩句——

  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這些詩句的共同點是——都是寫雨的。

  師:最後的雪呢?雨雪相連,雪由雨變來,雪是雨的精靈。

  師:是啊,雨是古代文人墨客筆下寵兒,雨也是現代文人眼中風情。這堂課,咱們來欣賞《雨的四季》,一起領略現代詩人劉湛秋筆下的雨的風情。(屏顯並板書課題)

  二、賞文賞析文中優美句子,

  (一)雨景特點。

  文章開篇就點出我很喜歡四季的雨,因為“它是美的。”在作者的筆下四季的雨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呢?請同學們從文中圈畫出相應的詞語概括四季的雨的特點。

  春雨:美麗、嬌媚(像一個嬌媚的少女)

  夏雨:熱烈而又粗獷(像一個大膽潑辣的女子)

  秋雨:端莊而又沉思(像一個端莊的夫人)

  冬雨:自然、平靜(像一個沉著樸實的夫人)

  (過渡)那麼,作者對雨如此鍾愛,讓我們選擇一幅最美的畫面——春天的雨,一起來欣賞美麗的雨景,領略春雨的風采。

  (二)、欣賞雨景。

  1、聽老師範讀,圈畫句子,看春雨的特點是什麼?主要透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

  全段寫“春雨”之美麗、嬌媚。大樹、水珠、小草。

  2、一場春雨,會給大地的景物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請看例句,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句子有什麼特點?)

  每棵樹彷彿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萌發的樹葉簡直就像起伏著一層綠油油的波浪。(擬人、比喻)

  水珠子從花苞裡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對比)

  小草似乎像復甦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裡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比喻,聽覺、視覺、嗅覺)

  3、過渡: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運用多種修辭,調動我們的各種感官,全面感受這春雨的美,讓我們再看一個春雨片段,去親近雨,體會春雨的不同情致與風韻。

  清晨,雨悄然的灑著,輕輕地給大地蓋上了一層透明的薄紗。在這時,在空氣中你還能嗅到一股清香的泥土的氣息,只要你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就會聽到細細的“沙沙”聲,雨點就是她送給大地的禮物。遠處,房屋朦朦朧朧,近處,植物卻在細雨的沖洗下,顯得格外青翠欲滴。

  過渡:這也是一段飽含感情、細膩生動的筆墨。和今天文中春雨的描寫方法很接近。(師:這段文字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又描寫了雨後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象,帶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

  4、作者在描繪四季的雨時,都採用了哪些手法?

  (1)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

  (2)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

  (3)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5、春雨這麼美,在你的眼中它的到來又會給大地帶來一番怎樣的景象呢?(大家說的時候注意運用一些修辭或寫作方法抓住春天的特點來說)指名說後。

  過渡到寫:我們看到了很多很多是嗎?同學們,我們這樣試一試好嗎?結合你的生活和同學們剛才說的,把你看到、聽到和嗅到的春雨的到來會給大地帶來什麼樣的景象?用自己的筆寫出來,可以嗎?

  (三)描寫雨景。

  1、學生練筆,分小組討論,整合成一個精彩段落。

  2、展示:老師,剛才在下面發現了有幾位同學寫得比較快!我們就請他們和我們來分享好嗎?(大家覺得他們寫的怎麼樣,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徵寫的呢?運用什麼樣的修辭呢?非常棒,老師都被你們的優美句子給陶醉了。)

  3、下面是老師的幾段描寫春雨、春風的美景,大家自由讀一讀。

  春雨走過田野,看見麥子姑娘還在睡覺。於是,春雨姑娘輕輕地走過去用她那長長的辮子撓撓麥子姑娘的脖子,麥子姑娘就在笑聲中醒來。

  春雨來了,它如同明亮的珍珠,滑潤的碎玉,零零散散,斷斷續續,無聲無息,飄飄揚揚地揮灑著。它們似乎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滴滴答答的落在雨傘上,像是在傘上手足舞蹈。

  春雨姑娘走過草地,看見小草寶寶們正在嬉戲。頭上滲出一滴滴汗珠。春雨姑娘趕忙下下春雨,就春雨綿綿,它潤醒了小草,小草織起一張張茸茸的地毯;潤綠了柳枝,楊柳輕攜,婀娜多姿,潤開了苗翠綠欲滴,雨是春天的使者。

  四、課堂小結。

  過渡:難怪呀,人們特別喜歡春雨,從古到今,不少詩人都拿春雨做題材,創作了許多動人的詩句。過渡:其實,美無處不在,只是在生活中我們只有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徵,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寫出事物的“形”,平時多注意修辭的運用,才能寫出事物的“靈性”只有喜歡這種事物,才能使描寫生動感人。不單單是春雨這麼惹人喜愛,其它事物,其他季節的雨,也有自己的特點,也有很多招人喜愛的地方。就讓我們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發現吧。,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作業:

  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景物,抓住景物特徵,運用多種修辭,多種感官,寫一個精彩的片段。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三課,是這單元的拓展閱讀篇目。寫景散文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學習寫景的手法,這篇文章也不例外。

  二、說學情:

  經過前兩課《春》和《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學生對寫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一部分寫景的手法,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賞析品讀,但他們還不具備獨立閱讀賞析的能力,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指導和訓練。

  三、說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學習專抓住物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

  領悟作者熱愛雨、熱愛自然的情感,引發學生的共鳴

  四、重難點: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品味語言,學習方法,感受畫面美。

  在教學中,採取講授法和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同學們,雨對於大家來說都不陌生,但是你注意過,在不同的季節裡雨也是不同的嗎?(出示圖片,配雨聲音樂)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這一篇描寫四時不同之雨的散文《雨的四季》。

  設計意圖:創造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為下面環節的展開做鋪墊。

  2.檢查預習:

  找同學上講臺聽寫,其他同學在下面寫,聽寫完同桌互換糾錯,講解完重點字詞以後留一個小組作業,每個人糾錯兩遍,寫完連帶聽寫的原稿交給組長檢查。

  設計意圖:基礎知識很重要,要培養學生提前預習字詞的好習慣,同時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培養學生負責的意識。

  3.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請學生思考問題:文章劃分為幾部分比較合適。

  設計意圖:教師範讀為學生營造意境,並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這篇文章層次清晰,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結構劃分的問題。

  (2)文章描繪的是四季的雨,那為什麼題目反而是雨的四季呢?

  設計意圖:品味文章的題目,初步體會作者的語言運用之妙。

  4.研讀賞析:

  (1)作者在第一段中就說到:“任何時候的雨都是美的”,接下來他是以什麼順序來描繪雨的美呢?(時間順序)接下來咱們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再來讀一下課文。女生讀春雨秋雨,男生讀夏雨冬雨。

  設計意圖:範讀以後學生分組讀,在朗讀中對語言有直觀認識。不同的朗讀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那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的雨?(預設回答是春季)那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一個段落。

  設計意圖:教師講授第二自然段,複習學習過的寫景手法,併為學生營造賞析語言、研究方法的學習氣氛。

  明確:春雨

  描寫了哪些景物

  運用了什麼方法

  這樣的景物和寫法體現了春雨的什麼特點

  老師帶領大家分析了第二自然段,那剩下的三幅雨景圖同學們能不能自己分析一下?還是小組合作,大家集思廣益,五分鐘後請小組代表發言。

  (2)雨的特點大家都清楚了,那對於這樣的雨作者是什麼態度呢?(喜歡愛戀)你從哪些地方最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明顯這篇文章的抒情和前兩篇有差異。

  設計意圖:由景到情,透過回憶前兩篇文章的抒情方式,引導大家瞭解本文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兩種不同的表現手法。

  明確:寫景的語句中

  開頭結尾的段落

  (3)“她”到“你”人稱的變化?

  在此基礎上補充作家的知識,劉湛秋是“當代抒情詩之王”

  5.類文閱讀

  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設計意圖:透過比較指出,在不同的作者筆下,即使是相同的景物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客觀景物的描繪都沾染了作者主觀的感情色彩。以此引出作業。

  6.作業:

  雨是很平常的,相信同學們都經歷過雨,那麼請同學們寫一寫你印象深刻的一場雨。感情不限,可以是喜歡、欣賞,也可以是討厭、惱人,但是,請同學們在寫作中儘量多的去運用我們學習的寫景手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雨的四季教案 篇11

  說教材:

  《雨的四季》是部編教材初中語文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擁抱自然,熱愛生活,這篇寫景抒情散文十分契合主題,文質兼美,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語言文字上都堪稱典範。寫景散文的鑑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在教師的點撥下去閱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說學情:

  經過前兩篇課文《春》和《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學生對寫景散文有了初步的認識,掌握了一些寫景的手法,但對於多角度的賞析以及散文的表現手法,還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和訓練。

  說教法學法:

  誦讀法:配樂朗誦、師生共讀、學生自讀、仿讀、齊讀,多種朗讀形式並駕齊驅

  小組合作探究法、圈點勾畫法

  預習準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字詞義

  2、課前蒐集關於雨的成語、古詩句

  說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角度品味文中精彩語句

  2、學會從側面描寫出景物特徵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匯入

  教師和學生齊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江南寒意少,冬月雨仍飛”。(由學生耳熟能詳的寫雨的古詩匯入,喚起他們對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的雨的感受,同時幫助他們積累鞏固古詩詞)

  二、 整體感知

  1、配樂誦讀

  安排四個朗讀好的同學分別讀2、3、4、5段,教師讀1、6、7段,師生共讀,要求其他學生聽時注意朗讀的語氣、節奏。

  2、學生自讀課文後完成

  ①圈劃春夏秋冬雨的各自特點(用四字詞語概括)(此環節是培養學生快速進入文字,從整體把握文字,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這些特點文中都能找到,春雨美麗嬌媚,夏雨熱烈粗獷,秋雨端正沉靜,冬雨自然平靜)

  ②請用一些詞語、成語或古詩來描述各個季節的雨,如夏雨:大雨傾盆(此環節是調動學生的舊知和情感體驗,使其與文字更大程度產生共鳴)

  三、 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挑選一個雨季,讀一讀,賞一賞,評一評,然後小組推舉代表彙報,教師適時參與探討,彙報安排如下:

  1、小組代表先朗讀,其他同學評價朗讀,仿讀

  2、品味精彩語句(提示:可以從修辭,準確用詞等角度說明)(此環節主要檢測學生已有的賞析能力,學生透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以及前兩課的學習,對一些常見的修辭,如比喻、擬人手法已具備了一定的賞析能力,教師不必多講,大可讓學生展示,但一些動詞、形容詞的精當使用,需要教師點撥,如第3節中的“澆灌”“鼓著”,教師可以透過比較來揣摩體會,將“澆灌”與“洗淋”比較,“鼓著”與“浸著”比較。此外,感官描寫如果學生說不到,教師也可點撥,可以結合朱自清《春》中寫春風時候調動各種感官來寫。總之,此環節主要是小組合作展示,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備課時要充分預設,才能回應學生回答中的疏漏和不足,這是生成的課堂,需要教師更多的教學機智。)

  四、 質疑解難

  課文旁邊的思考題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解決,不會或不到位的由教師指導,此環節更多發揮教師主導性。教師著重講解兩個問題

  1、第2段,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了萬物經雨淋後的情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教師引導時可以和朱自清《春》中的春雨描寫比較,“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透過比較,讓學生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區別,並讓學生感受到,寫景散文中運用側面描寫可以全方位地表現景物特徵,如這裡就從側面寫出了春雨滋潤了萬物,給大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然後指導學生從第3段和第五段中找出側面描寫的句子。

  2、第6段,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並引導這裡採用呼告的修辭,便於更直接表情達意和抒情,這是作者情感達到了高潮。)教師追問:哪裡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昇華了?分別從第1段和第6段找情感的詞。從“喜歡”到“愛戀”可以看出作者對雨的情感越來越濃。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才能有如此這般對自然的愛戀。

  五、 拓展延伸

  請同學學習劉湛秋,把對雨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雨季,運用側面描寫,仿寫幾句,教師給出示例:如夏雨那段,地上,喝飽了水的茄子皺紋漸漸舒展,洗了澡的青椒肌膚光澤透亮。(教師提供示例給學生一個臺階,降低了難度,對於初一學生而言,寫出整段或整篇雨的文章有一定難度,但在老師引導下仿寫幾句還是能達到的。讀寫共生,閱讀是為寫作服務的,仿寫就是逐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最後,讓學生大聲朗讀仿寫的句子和文章第6節,將自己和作者對雨的情感達到高度統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