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精選1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精選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

  設計意圖

  一個小女孩的辮子散開了,我找了一根皮筋給她扎辮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圍過來觀看,忽然一個小朋友好奇的問:“老師,皮筋為什麼能拉長?”其他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的問:“老師,我褲子上的鬆緊帶為什麼也能拉長?”我說:“因為皮筋、鬆緊帶有彈性。”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問:“什麼是彈性?”望著孩子一雙雙好奇、求知的眼睛,我決定和孩子一起探索彈性的秘密,瞭解有關彈性物體的特徵,以及彈性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索活動,發現彈性秘密,瞭解關於彈性物體的特徵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2、激發幼兒對彈性現象的好奇心,引導幼兒操作學習和發現學習,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準備鬆緊帶、彈簧、海綿、皮球、棉花、氣球、橡膠等各式各樣的彈性物品。

  活動過程

  1、看——引發學習動機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有趣好玩的東西,現在先拿出兩件,想請小朋友認認他們叫什麼名字?(先拿出鬆緊帶,彈簧讓幼兒回答。)

  師:現在老師變個魔術,小朋友仔細的觀察把小彈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壓它就矮了下去,鬆開手,它就恢復原來的樣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變長了,鬆開手,也變回原來的樣子。

  2、玩——試試感覺

  現在我把拿來的許多實物,都拿出來請你們自選一件玩,感知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教師引導幼兒邊玩邊觀察,但不要限制幼兒玩法。)

  3、講——發現秘密

  (1)請小朋友說說你玩的物品叫什麼名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它們都能變。)

  (2)小交流:你玩的東西是怎樣變的?(變大、變小、變長、變短、變高、變矮、變粗、變細。)

  (3)小討論:現在再請小朋友玩玩、試試、想想,說出它們為什麼會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體驗,講出原因,允許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釋。)

  (4)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墊、鬆緊帶、氣球、拉力球、彈簧稱等,只要你用力壓它、拍它、拉它、吹它,就會變,或者變大了,或者變矮了,或者變長了、變粗了,你一鬆開手,它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它們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彈性。(讓幼兒學說“彈性”)

  4、找――擴散思維,豐富生活經驗

  師:彈性的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許多,例如:鬆緊帶、彈簧、海綿、皮球、棉花、氣球、橡膠等。人們也利用彈性材料製作樂器,如風琴、手風琴、鋼琴等。

  現在請小朋友動動腦筋,從多方面想一想,你還看見哪些東西和我們今天玩的東西一樣有彈性?

  找一找班級、幼兒園內有哪些彈性物品?(蹦跳床、輪胎、皮球等)

  找一找你身上有那些彈性物品?(鬆緊帶、皮筋等)

  找一找你家裡有那些彈性物品?(沙發、席夢思床等)

  體驗

  組織幼兒跳蹦蹦床,玩拉力器,吹氣球,再次感受彈性,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玩玩有彈性的物體。

  手工課上讓幼兒用有彈性的材料進行小製作。

  活動反思

  透過看看、玩玩、找找、講講、體驗等活動形式,激發了幼兒對彈性現象的好奇心,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瞭解彈性物體的特徵及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2

  活動前思考

  1、設計意圖

  有彈性的物品在我們的周圍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歡玩一些利用彈性的原理製作的小玩具,但是他們只是覺得這類玩具好玩並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學原理,而作為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適當地對其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透過讓幼兒觀察、探索、操作等來理解物體的彈性並在理解的基礎上來遷移生活經驗,瞭解更多有彈力的物品從而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彈性物品的,有了這些彈性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幫助,使我們生活的更加舒適、美好。

  2、重點難點

  重點:在探索、製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及物體彈性的用途。

  難點: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在探索、製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及物體彈性的用途。

  2.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活動準備

  1.皮筋、海棉、彈簧、橡膠做的小球等有彈性的物品若干。

  2.記錄單每組一張

  3.生活中的彈性物品(枕頭、彈性小玩具、彈簧秤等)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各種彈性物品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在桌上為你們準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你想來玩一玩嗎?”

  *提出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桌子上的東西你可以用來捏一捏,拉一拉,玩好了還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換,看看裡面藏著什麼小秘密。

  評析:教師提出清晰的要求讓幼兒帶著好奇去觀察、操作,即讓幼兒有了操作的慾望,又給了他們明確的目的,為下一步的講述做好了鋪墊。

  *幼兒觀察操作(教師指導)

  *請幼兒帶著發現回到座位,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去玩了好多好玩的東西,請你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教師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邊操作邊回答(如:拉皮筋的時候會變長,鬆手就變成原來的樣子,捏捏皮球會扁下去,鬆手又鼓起來了等)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在玩材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秘密,桌上的東西在用力的時候他的形狀會發生變化的,不用力的時候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種現象叫物體的彈性,原來我們桌上的東西是又彈性的。

  評析:在此過程中教師在請幼兒講述時,圍繞了彈性物品的特徵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了表述,“例如在玩海綿時引導幼兒說出海綿在用力時會變形,鬆手(不用力)時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最後教師在總結更是讓幼兒對彈性物品有了一個完整的概念,理解的更加透徹。

  二、第二次操作,加深理解。

  *教師:“老師呢,又給你們在桌上準備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但是這次的材料有的是又彈性的有的是沒有彈性的,要請小朋友來動動小腦筋把有彈性的物品找出來並記錄在記錄單上,但每組只有一張記錄單要請一組小朋友來合作完成,並最後還要推選一名組長來介紹。

  *幼兒再次操作

  *每組推選一名幼兒上來介紹發現的彈性物品

  *教師根據幼兒的介紹進行總結,並將有彈性的物品放入籃子進行歸類。

  評析:這個過程是教師幫助幼兒再次理解彈性的過程,透過尋找彈性物品並進行表述,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了彈性的概念,並且教師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嘗試了用小組合作的方法,給了幼兒更大的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在相互的討論合作中進一步鍛鍊了他們的能力。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彈性

  *教師:我們小朋友真能幹,找到了這麼多有彈性的物品,那你在平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有彈性的物品呢?它有什麼用?

  *幼兒討論並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補充或者豐富。如:沙發、床墊、彈跳床、腳踏車輪胎、彈簧秤等。

  評析:透過兩次操作以後孩子們對彈性物品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然後在引導幼兒從周圍生活中入手,尋找生活中的彈性物品,使他們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彈性物品,這些東西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幫助,是我們生活的更加舒適、美好。

  四、增加生活經驗,製作彈力毽子

  *教師出示一個彈力毽子引起興趣。

  *教師:看,老師手裡是什麼?你們想來做一個彈力小毽子嗎?

  *教師指導幼兒學做毽子

  *幼兒將做好的毽子拿到操場上玩。

  評析:這個過程即是生活經驗的再次遷移,又為能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還可以用這個做好的彈力毽子來參加體育鍛煉,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反思

  在這個科學活動中,教師清楚的運用了三大環節,過程清晰、合理。在整個活動中教師運用了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發現秘密。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能為這個活動服務,如:第一環節的設計給了孩子一個清楚的彈性的概念。第二環節增加了孩子對彈性物品的認識,第三個環節遷移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多的瞭解了有彈性的物品。這三個環節以點到面、層層遞進,拓展了孩子的經驗。並在活動中教師嘗試了讓幼兒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探索,培養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能運用語言描述、歸納探索中的發現,表達探索中的感受。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初步感受彈簧等傢俱材料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活動準備

  1、收集有彈性的物品,如:彈簧床、小彈簧、各式橡皮筋、絲襪、彈性衣服、沐浴條、手錶帶、海綿塊等);

  2、其它物品:積木、石頭、瓷磚、報紙。

  活動過程

  一、認識材料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

  你們知道它們都是什麼啊?小結:對了,我們桌上有海綿……

  二、玩材料

  師:現在啊我們小朋友一起來玩一玩桌上的東西,等會請小朋友來說說,告訴大家你玩了什麼?玩得時候你發現了什麼?

  (1)請小朋友說說你玩的物品叫什麼名字?玩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有的東西會變,它們都能變,怎麼變的。)

  把小彈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壓它就矮了下去,鬆開手,它就恢復原來的樣子;用手拉橡皮筋,它就變長了,鬆開手,就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2)師:你玩的東西是怎樣變的?(變長、變短、變高、變矮、變細,放了又會回到原來的樣子)

  (3)師:現在我們再來玩玩、按一按、想想,說出它們為什麼會變?(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體驗,講出原因,允許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釋。)

  師:我們現在換一種來玩一玩,看看你又會發現些什麼?

  (4)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墊、鬆緊帶、氣球、拉力球、彈簧稱等,只要你用力壓它、拍它、拉它、吹它,就會變,或者變大了,或者變矮了,或者變長了、變粗了,你一鬆開手,它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它們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彈性。(讓幼兒學說“彈性”)

  師:(教師進行小結)小彈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壓時,它會變形,但手一鬆,它又能變回原來的樣子,這就是物體的彈性。

  3、尋找彈性朋友(遊戲)

  師:“你們的彈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們試一試把他們找出來送回家好嗎?”(讓幼兒觀察座位旁邊的籃子裡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東西有彈性,把他們找出來放在空的籃子裡。)

  師: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啊?(走的輪胎、皮球、頭皮筋、玩的彈皮弓等)

  活動反思:

  在這個科學活動中,教師清楚的運用了三大環節,過程清晰、合理。在整個活動中教師運用了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發現秘密。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能為這個活動服務,如:第一環節的設計給了孩子一個清楚的彈性的概念。第二環節增加了孩子對彈性物品的認識,第三個環節遷移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多的瞭解了有彈性的物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4

  設計意圖: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讓孩子們親眼見到西瓜蟲真正的樣子,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了操場上的角落裡,用自己帶來的鏟子在泥土裡尋找西瓜蟲。角落裡到處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爛的樹葉,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爭著去挖泥土。老師激勵孩子們用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西瓜蟲”。孩子們高興極了,開始了“尋找西瓜蟲”之旅。幼兒親自參加活動感到非常興奮,現在社會的孩子,他們平時遠離自然,西瓜蟲,讓他們瞭解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幼兒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在玩中學,玩中樂。回到教室後,孩子們還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初步感知了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透過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孩子們對小蟲子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還學會了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膠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2、“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裡什麼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麼?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1、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並提醒幼兒聽到訊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麼發現的?是在哪裡找到的?

  教師小結:

  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藉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麼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麼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帶領喲額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麼?是什麼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4、引導幼兒運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西瓜蟲頭上有什麼?身體是什麼樣子的?有幾隻腳?它的腳長在那裡?當它碰到危險時會怎樣?

  5、請幼兒模仿西瓜蟲的樣子.尤其是遇到危險後縮起來的樣子。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畫西瓜蟲,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2、“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3、小朋友在牆角里找西瓜蟲。

  活動反思:

  讓他們瞭解它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並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於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5

  活動目標:

  1、願意與大家分享水果,體驗分享到快樂。

  2、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見到或吃過的各種水果的名稱、形狀、味道等特點。

  3、能透過觀察、觸控、品嚐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多種多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常見的水果,參觀水果超市,找一找各種水果。

  2、物質準備:

  1)多種多樣的水果PPT,盤子,一次性手套

  (2)準備一個“水果魔箱”,裡面放有各種各樣的水果。

  (3)收集各種各樣的水果。

  (4)盤子,一次性手套,水果刀

  活動過程:

  一、幼兒聽音樂,進入水果王國。

  師: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水果王國的國王,水果王國裡有許多水果寶寶,你們想不想和它們做朋友呀!瞧,它們都躲起來了,它們在和我們玩遊戲呢。

  二、幼兒認識水果,瞭解其典型特徵

  1.看圖猜水果寶寶

  師:今天水果寶寶還要和小朋友們玩個捉迷藏的遊戲,他們只露出了一點點的小臉蛋,請你們猜猜它們都是誰?

  2.猜中以後出示水果實物透過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感知水果的特點

  師:老師這裡有一個百寶箱看看藏起來的水果寶寶在不在裡面好嗎,我們一起呼喊它“XX,XX”快出來。

  幼兒:XX,XX快出來

  水果從寶箱裡滾出來,師:哇,XX寶寶出來了,我們一起來認識XX寶寶吧。

  (1)看水果,知道水果的名稱,瞭解水果的外形特徵。

  師:XX寶寶叫什麼名字?

  XX寶寶穿了件什麼顏色的衣服?

  XX寶寶長的什麼樣?

  (2)摸水果,感知水果的表皮特徵。

  師:請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水果寶寶的表皮怎麼樣?水果寶寶的下面有什麼?

  (3)切開水果,瞭解水果的內部特徵。

  師:把水果寶寶切開,看看水果寶寶裡面有什麼?

  (4)嘗水果,瞭解水果的味道。

  師:請小朋友互相嘗一嘗,水果寶寶的果肉是什麼味道?

  小結:我們在水果王國裡認識了蘋果寶寶、梨寶寶、桔子寶寶、香蕉寶寶。蘋果寶寶長得圓圓的,有的紅,有的青,表皮很光滑,果肉裡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梨寶寶上邊小下邊大,表皮上有小黑點,果肉裡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水分多;桔子寶寶是扁圓形的,表皮粗糙,果肉是一瓣一瓣的裡面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水分多,有營養;香蕉寶寶長得象彎彎的月亮,果皮是黃色的,果肉又香又甜。

  三、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師:小朋友,快來看,這裡還有許多漂亮的水果寶寶的照片呢!都有些什麼水果呢?(蘋果、梨、桔子、香蕉、草莓、西瓜、櫻桃、葡萄、芒果、桃、荔枝、……)

  小結:水果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圓的、橢圓的、長的、扁的;有各種顏色,紅的、黃的、橘紅的、紫的、綠的;還有不同的味道,甜的、酸的、又甜又酸的、又甜又苦的。並且要多吃水果能使身體更健康,所以我們要每天吃水果。

  四,欣賞水果拼盤

  師:各種各樣的`水果寶寶組合在一起可以做成美麗的水果拼盤,讓我們看看水果拼盤裡都有哪些水果寶寶吧。

  請幼兒說說水果拼盤由哪些水果拼成

  五、製作水果拼盤。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好多切好了的水果,我們也把水果們變成美麗的拼盤吧,現在請寶貝們帶上手套,製作水果拼盤吧

  六、分享水果拼盤

  師:寶貝們的水果拼盤做的真漂亮,現在就請寶寶們邀請你們的爸爸媽媽和你們一起分享自己的水果拼盤吧,吃之前請你們向爸爸媽媽介紹一下你的拼盤是用什麼水果組合成的。

  七、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1、本節活動透過“摸、看、聞、嘗”等方法,充分運用五官感覺來認知蘋果,香蕉的形狀、顏色、味道。

  2、整節活動中,充分引發幼兒濃厚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更大程度的加入參與到整節活動當中。

  3、對本節活動的細節部分處理有些不當:

  (1)在開始部分,應用較安靜的遊戲,或與水果有關的小遊戲進行匯入。

  (2)在“神秘袋”“聞一聞”兩個環節中,讓幼兒等待的時間有一點長,應多準備一些材料,讓其他幼兒更好的參與。

  (3)整節活動,可變種方式來進行。例如:將幼兒分組,每人一個水果實物,讓幼兒親自感知兩種不同水果的,不同特性。也可以用“蒙氏”教學法來進行,教師直接貫穿給幼兒正確的概念。這樣可以讓整節活動更加的收、放自如,也可以讓幼兒更加有積極性,參與到活動中。

  (4)可再加深一點難度,讓幼兒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也可用兩種不同感覺的水果來進行,對比更加的強烈,明顯。例如:蘋果和獼猴桃,一個是光滑的,一個是粗糙的。

  透過這節活動,老師們給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我有了一個很大的學習提升。在今後的活動中,我會繼續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慢慢摸索,提高自己的組織活動能力,找到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方法,讓幼兒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將以後的活動開展的更生動有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6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裡……等等。《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目標:

  1.能透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現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教幼兒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態度。

  5.樂意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活動的重點:

  在操作中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進行簡單的記錄。

  活動的難點:

  探索如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積木、塑膠瓶、彈珠、泡沫、雪花片、蓋子、恐龍玩具、裝水的盆子、毛巾、桌子;記錄單(16)、筆、透明盆子、"↑""↓"符號圖片。

  知識準備:

  知道什麼是沉,什麼是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師:今天小熊過生日,小螞蟻要到河對面去給小熊送生日禮物,老師準備了積木、大蓋子、塑膠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1、.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為什麼(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小朋友覺得浮起來的材料可以幫助小螞蟻過河,而沉下去的就不可以。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並用符號記錄。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出示PPT圖片)我們把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用符號"↑"記錄,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用符號"↓"。現在大家一起來猜想一下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老師幫忙將猜想的結果記錄下來。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裝水的盆、抹布、積木、塑膠瓶、小紙片、珠子、雪花片、大蓋子。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後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3)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泡沫、積木、瓶子、大蓋子會浮起來,彈珠、雪花片,恐龍玩具會沉下去。

  (三)小朋友思考為什麼有些會沉,有些會浮?

  (1)、小朋友們想想為什麼有的東西會沉下去,有的東西會浮起來。(請幼兒個別回答)

  (2)、教師總結:物體的沉浮跟它本身重量和水的浮力有關,當物體達到一定的重量就會沉下去,而沒有達到重量就會浮起來。現在我們就來試試看。(做實驗演示給幼兒看)

  (四)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探究一: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現在我們的難度要加大了,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如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

  (2)請幼兒到前面來操作給小朋友看。

  (3)總結:小朋友們透過藉助可以浮的物體來幫助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小朋友都非常的棒,幫助小螞蟻找到了過河工具。

  (4)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藉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小朋友們可以想一想,等會到教室告訴老師。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沉與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並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狀態,幼兒興趣濃厚,喜歡動手操作,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課時思路清晰,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有小結,小結語言還是很精準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沉與浮的秘密。

  但是作為一個科學活動,需要老師的提問時語言簡練,在這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小朋友猜想記錄時,可以記錄小朋友的猜想時的個數,並現場做實習,科學活動並不是一定要讓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動手,還可以結合已有的經驗,切記不誤導孩子。

  總之,每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穫,希望下次活動會更好。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7

  活動目標:

  1.能透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願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積木、塑膠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膠瓶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匯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輕放入水中,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1)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2)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3)幼兒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我們已瞭解很多東西沉與浮,,大家回家去看看還有什麼東西沉下去與浮起來。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幼兒都能動手操作。透過操作和探索,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對幼兒有意識地加以啟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秘密,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幼兒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幼兒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8

  目標:

  1、在撿菜的過程中進行分類比較,瞭解韭菜。大蒜。蔥的不同特徵。

  2、在種植過程中,發現根能吸收營養,幫助植物生長。

  準備:

  1、韭菜 。大蒜 。蔥。

  2、筐若干個(三隻以上)。

  3、小花盆若干。

  過程:

  一 、談話

  你們在家吃過韭菜 。大蒜 。嗎?那認識它們嗎?

  二 、揀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場一早送來許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幾種菜混在了一起,給廚房的廚師帶來了許多麻煩。廚師請我們小朋友幫忙,把這些菜分開放在各自的筐裡。

  2 、幼兒一邊揀菜一邊把菜分別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們來幫廚師把菜分分開,把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分開擺放?

  好,我們把菜分好了,那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分開 擺放呢?這樣擺放有什麼好處?

  4 、引導幼兒說出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像妹妹。

  剛才我們說了為什麼要把這三種蔬菜分開,那誰能來說說這三種蔬菜,它們有什麼特徵。如果它們是一家人的話,你說說誰像哥哥,誰像弟弟,誰又像妹妹呢?

  5 、師小結。

  韭菜妹妹的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葉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寬又扁;蔥弟弟的葉子中間是空的,圓柱形的。

  三 、種植韭菜、大蒜(有根的)、蔥(有根的)。

  1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三種蔬菜的不同特徵,現在我們要來種植這三種蔬菜,那該怎麼種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蔥,切下其下半段。

  每個小朋友先選其中一樣蔬菜,然後把你選的這樣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還剩下些什麼。

  你知道它有什麼作用嗎?

  3 、把它們種植在同一花盆裡,比一比誰長的高。

  我們把三種蔬菜的下半段種在花盆裡,看看它們誰長的又快又高。

  4 、幼兒種植蔬菜

  5 、把它們放在自然角中,鼓勵幼兒學著照顧,並觀察其生長情況。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9

  設計意圖:

  我們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孩子們從小就和泥土親密接觸,身上手上整天都是灰濛濛的,沒有乾淨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他們喜歡用小樹枝劃出一道道痕跡,有時堆出一個個小山,有時表現為毫無目的。本次活動就是利用並挖掘了這一教材的潛在價值:"迴歸生活世界"。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的進行探索、研究,以發現泥土的特徵,感受泥土帶給他們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踐,引導幼兒區分幹泥和溼泥,瞭解他們的效能用途,感知他們的不同特性。

  2、增強幼兒玩土的安全和衛生意識。

  3、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玩過挖土:尋找過泥土裡有什麼。

  2、玩土區;塑膠小鏟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動背景:輕音樂。

  4、手機電話一部,老師佩帶的小型麥克風一部。

  活動過程:

  一、介紹活動任務,引出活動。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後,帶入場地--玩土區。

  1、引入活動:透過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交待今天的任務:找泥土的秘密。

  2、討論:"我們在找泥土秘密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3、交待規則:看誰先找到泥土的秘密,聽到電話鈴響後,快點回來告訴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評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由找秘密引出,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促進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活動一開始我以接聽蚯蚓先生的電話內容,為幼兒佈置任務,開始了今天的活動。因為幼兒在玩土時常常處於無休止的狀態,所以我透過以蚯蚓先生為主線貫穿活動始終,來引導幼兒進行活動收放各環節的銜接。)二、感知幹泥土的特徵。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帶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發現泥土有什麼秘密?"

  (1)為什麼用玩具小熊做出來的小熊一碰就沒有了呢?

  (2)兩處的(翻過的泥土和沒有翻的)泥土有什麼不同?(軟、硬)

  (3)泥塊為什麼用手拿就沒有了?(易碎、松)(評價:幼兒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細心地觀察,根據幼兒的操作及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幼兒從無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決問題,由此,幼兒對泥土的"硬、軟、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親身感知後也有了基本的理解。)

  2、幼兒講述。

  師問:"你發現了什麼秘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引導幼兒集中。)我發現乾的泥土很鬆。

  我發現泥土很軟。

  我發現那邊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鏟子輕輕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溼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請小朋友們往乾的泥土裡加一點水,你會發現什麼?水到哪裡去了呢?我問:加了水的泥土怎麼樣了?為什麼會粘在手上?你繼續加水,再試試看,泥土又是怎樣呢?

  (評價:本環節主要引導感知溼泥的特徵,由幹泥到溼泥的變化,誘發幼兒去探索。在我一邊和幼兒玩一邊引導幼兒的過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兒的緊張和顧慮,幼兒在輕鬆的環境中探索,尋找秘密,正如《綱要》中所說"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平等寬鬆的氛圍",同時教師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兒是活動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進。)

  2、幼兒講述。

  師:你發現了什麼秘密?(蚯蚓先生來電話了,我們一起來告訴蚯蚓先生,加水後泥土的秘密吧。引導幼兒集中。)泥土會吸水。

  泥土中加水後會變的軟軟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後,我把塑膠的螃蟹拿起來,螃蟹還是好好的,泥土沒有松。

  加水後,泥土會變形,想做成什麼形狀的都可以。

  四、瞭解泥土的作用。

  1、討論:小朋友在生活中見過泥土有什麼用嗎?

  2、請幼兒講述。

  可以泥土種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種樹。

  泥土可以種莊稼。

  泥土可以可燒成磚瓦蓋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還可以做玩具,我們家有的。

  泥土還是小蟲子的家。

  五、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清洗玩土時用的工具。

  活動總評:

  本活動在選材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興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有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在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以往玩土時缺乏目的性的狀態,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空間大量的留給幼兒,讓幼兒透過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幼兒們在相互交流、操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構建積累經驗,完成了活動目標。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0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萌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體驗分享、參與的快樂。

  2、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及大膽操作、積極表達的能力。

  3、鼓勵幼兒在玩中積極探究調製泡泡水的方法,初次嘗試記錄。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小朋友吹過泡泡。

  2、材料準備:一瓶調好的泡泡水;水、吹泡泡工具、洗潔精、鹽、洗衣粉、麵粉、洗手液、洗髮水、沐浴露、肥皂水、擦手抹布、記錄表、粉筆、黑板。錄音機、磁帶。

  3、場地準備:戶外草坪。

  活動過程:

  1、出示調好的泡泡水,提出問題,激發幼兒興趣。

  2、教師提出問題,幼兒相互討論。

  “你準備怎樣調泡泡水”?

  3、幼兒認識各種材料後,教師提出問題,幼兒自由探索與操作,教師巡迴觀察參與指導。

  問題:哪些原料能夠調出泡泡水呢?

  重點指導:

  (1)啟發幼兒認真思考、嘗試區分哪些材料能調出泡泡水,並作好記錄。激勵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2)提醒幼兒注意操作衛生,不亂撒泡泡水,不將泡泡水吹至小朋友身上、頭上,不爭搶工具。

  4、幼兒彙報吹泡泡的發現。

  討論:你用哪些原料調出了泡泡水?怎樣調的?你還有什麼發現?

  5、集體遊戲:吹泡泡比賽。

  6、活動延伸:幼兒自由在戶外吹泡泡,觀察泡泡在陽光下的變化。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1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索活動,瞭解石頭的基本特徵和用途。

  2、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探索過程。

  3、引發幼兒對周圍石頭的興趣,關心周圍的物質世界。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組一份:形狀各異的石頭;裝滿水的玻璃缸;內裝紙盒、積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筆。

  3、石頭製品:石獅子、假山、石茶具、石頭畫、石臼、石雕等。

  【活動過程】

  一、引發幼兒探索石頭奧秘的興趣。

  帶幼兒參觀“石頭展覽館”,透過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製品,瞭解其名稱用途,發現它們的共同點(石頭製成)。

  二、第一次玩石頭,初步發現石頭的秘密。

  告訴幼兒每塊石頭都藏著許多不同的秘密,以尋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誰找的秘密最多。

  1、引導幼兒玩石頭,用看、摸、掂、捏、敲、滾等方式從顏色、形狀等方面來感知石頭的不同特徵。

  2、引導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探索過程。

  師幼小結:石頭摸上去涼涼的,顏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石頭的形狀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圓的,鵝卵石是橢圓形的,很硬、有點重……

  三、第二次玩石頭,進一步感受石頭特徵。

  指導幼兒把石頭放在水中玩,然後再往水裡投入塑膠、積木、紙盒與石頭比較,發現問題。

  1、啟發討論:玩石頭要注意什麼?

  2、幼兒操作,發現問題。

  a、透明的石頭在水中變得更透明;

  b、有的石頭會變色,圖案變得更清楚;

  c、石頭會沉在水底,塑膠、紙盒、積木會浮在水面。

  3、教師小結(結合幼兒的回答和幼兒一起重複一次實驗過程,並作完整小結)

  四、透過談話、分類等活動深入瞭解石頭。

  1、石頭的家在那兒?

  (江、河、湖、海、沙灘、山上、公園……)

  2、石頭有什麼用途?

  (蓋房子、鋪路、造橋、造假山、制工藝品…)

  3、啟發幼兒按大小、顏色、形狀給石頭分類。

  【活動延伸】

  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石頭進行粘畫,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2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讓幼兒初步瞭解“紙球反彈”是由於空氣的流動產生的。

  2、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有積極探索的慾望。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長頸瓶若干只、紙球若干。

  2、圖書(資料室)。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吹紙團”引出課題。

  1、教師:小朋友們,老師手上有許多的小紙團,想不想來玩“吹紙團”的遊戲呢?

  2、讓我們每個人拿一個紙團吹吹試試看,有什麼發現?(幼兒操作吹紙團,得出結論:被吹的紙團是向前跑的。)

  二、教師提出進一步的疑問,出示細頸瓶,幼兒再次操作。

  1、討論:紙團會永遠向前跑嗎?(結論:如果前方有障礙,紙團會停留在原位)

  2、幼兒用細頸瓶和小紙團進行第二次操作。

  教師:如果把小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會怎樣?請你們再來試一試。

  三、確立"紙球反彈"的現象。

  教師:有答案了嗎?小紙團會向前跑嗎?會跑進瓶子裡去嗎?(結論:如果不傾斜瓶子,小紙團怎麼也吹不進瓶子裡)

  四、查詢資料,尋找紙球反彈的秘密。

  教師: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去找資料好嗎?

  【延伸活動】

  教師:這個小實驗好玩嗎?我們一起把它用圖示的方法畫下來,告訴所有的小朋友好嗎?

  教學反思:

  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刺激手段。講授法、提問法刺激聽覺感官,示範法、觀看法刺激視覺感官,練習法、遊戲法綜合刺激各種感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敗與否,關鍵是看能否發揮出它應有的刺激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3

  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記住他們的特點。

  2.培養幼兒的觀察與記憶圖形的能力。

  3.體驗與教師、同伴玩圖形遊戲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大圖片各一張,小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用猜、摸、介紹的方式引出所有的圖形寶寶

  1.猜一猜。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條邊、有4個角,而且4條邊一樣長,4個角一樣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誰?

  師:請小朋友上眼睛,老師把它請出來!(出示正方形)原來真是是正方形, 小朋友歡迎它(拍手歡迎)。正方形寶寶:“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條邊,4條邊一樣長,我有4個角,4個角一樣大。”

  師:“小朋友,正方形說它有4條邊,4條邊一樣長,有4個角,4個角一樣 大,咱們一塊來看一看是不是這樣。”

  正方形寶寶:“今天見到大家特別高興,所以我要介紹我的好朋友和大家認 識!瞧,他們都害羞躲起來了,你們把他們找出來好不好?”

  2.找出長方形寶寶。

  師:“正方形寶寶說,這隻盒子裡藏著他的好朋友,我們一起把他們找出來好不好?”(出示神奇盒子)

  念兒歌:神奇盒子寶寶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出來看是什麼? 拿出長方形,問:“這是什麼啊?” “為什麼說她是長方形的啊?他和正方形寶寶有什麼地方長得不一樣?”(特徵)“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引導幼兒討論)

  3.找出三角形。

  師:“我們剛剛找出了長方形寶寶,我們再找找還有誰好不好?這次,我請個小朋友上來找,哪個小朋友願意?”

  再念兒歌:奇妙口袋東西多,請某某小朋友來摸一摸。 當幼兒摸出圖形後,要求說出圖形名稱和特徵。

  4.找出圓(同上)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四條邊一樣長,四個 角一樣大;長方形也有四個角、四條邊而且四個角一樣大,對面的二條邊一樣長;圓形沒有角。

  二、老師以角色的形式問小朋友,回顧幾種圖形的特徵

  1.師:“四種圖形寶寶都出來了,圖形寶寶說‘今天很高興認識在座的小朋友們,可是,小朋友們,你們認識我了嗎?’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圖形寶寶們了嗎?”

  師:“圖形寶寶說‘小朋友們都說認識,我可不相信,現在我要考考大家!” (老師拿出長方形遮住臉)現在,誰能告訴我,我是誰?”“那你能說說,我有什麼特點嗎?”

  2.拿出三角形。

  師:“小朋友,我又是誰啊?” “你是怎麼認出我的?” 依次同上。

  三、畫圖、拼畫

  1.師:“小朋友可真聰明,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些圖形寶寶。圖形寶寶們非常高興, 所以就想和我們做個遊戲。小朋友們想不想玩?”

  “盒子裡放著許多圖形寶寶,等一下請你們挑選自己喜歡的圖形,在這些圖形上添上幾筆變成其他有趣的東西。也可以選幾個喜歡的圖形拼成其他各 種物品。讓我來 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變的東西和別人不一樣。”

  請個別幼兒上來說說:你用什麼圖形寶寶來變的?變成了什麼?

  2.圖形拼搭,能運用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等拼擺出不同的形象。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裡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裡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4

  活動目標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種色素,初步瞭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養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塊白布和葉子;

  2、四各種植物的葉子、果實、花瓣等(如:草葉小番茄、各種顏色的花瓣等);

  2、小積木,白色棉布每人兩份;

  3、各種食物:糖果、有顏色的饅頭、麵粉等;

  4、黑板一塊、PPT、做彩色面的影片。

  教師示範材料:白布,綠葉。

  活動過程

  一、觀看魔術,引發幼兒活動興趣。

  1、觀看魔術表演。

  (1)你們有沒有看過魔術?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很棒的魔術表演,請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教師表演魔術:現在我的魔術開始了,這是什麼?(出示白布)那這是什麼?(出示葉子)看一看,我把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探索慾望)

  (2)魔術結束,發生了什麼現象?(白布變成綠色的了)

  2、幼兒嘗試操作.

  (1)你們覺得這個魔術有趣麼?那現在我們自己來嘗試變一次。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什麼材料?(幼兒觀察操作材料)

  (2)幼兒嘗試自己動手操作變“魔術”。

  (3)觀察自己“魔術”後白布的變化。

  老師提問:為什麼佈會變成綠色的呢?(因為葉子上的綠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結:原來植物的葉子裡有綠顏色,它有一個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兒預測猜想。

  我們已經在植物的身體裡找到了綠色,那你們猜一猜植物的身體裡還會不會藏著其他的顏色?(幼兒猜想)

  2、幼兒探索驗證。

  (1)熟悉材料

  師:我們現在自己來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體裡有沒有其他的顏色。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各種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實也有植物的葉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逐一介紹材料:胡蘿蔔、小番茄、檸檬皮青瓜皮楊梅各種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魔術這個本領了,這一次請你們自己來變魔術。道具呢還是有一塊白布,然後請你們在籮筐裡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放在白布上來變魔術,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變好以後請你在白布上寫上你的學號,把它送到這裡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交流分享

  請幼兒把變好顏色的布按顏色分類擺放好。

  黃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紅色的色卡

  綠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問:你變出了什麼顏色?你是怎麼變的呢?(引導幼兒用“我用什麼變出了什麼顏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師小結:

  原來植物的身體裡藏著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紫色還有綠色。這些藏在植物身體裡的顏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聯絡生活,提升經驗。

  1、生活應用

  (1)出示PPT

  這些植物色素還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新增在我們吃的食物裡,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麵條):這是什麼?它和我們平時吃的麵條有什麼不一樣的?

  你知道它是怎麼變出來的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2)觀看影片

  廚師在幹什麼?你在畫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裡了麼?

  小結:對了,這些植物色素就蘊含在這些蔬菜的汁液裡,把它們加在麵粉裡,就做出了彩色的麵條。

  (3)觀看PPT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麼食物也新增過植物色素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4)教師小結:

  這種加在食物裡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們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們的食物變得更加美觀,更加的營養。

  四、延伸活動

  剛才我們已經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種顏色,想不想把這塊布變得五顏六色,更加美麗?請你們一起回到教師繼續來完成好不好?

  活動反思:

  得知活動主題《物體的顏色》後,T老師提出了深色吸熱快,淺色吸熱慢這個原理,我們一聽,的確跟物體的顏色有關,感覺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只要填充裡面的小實驗就可以了。大家討論開了,紛紛提供一些科學小實驗來驗證這個觀點,如用吹風機分別吹或將布包在手電筒上,用手電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溫差;點燃蠟燭,外面套一個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別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兩塊布是不是有溫差……但是我們馬上又想到了使用蠟燭不安全,使用吹風機又不方便,沒有那麼多的電源,而手電筒,經過科學驗證,照了3分鐘,溫度還是沒有什麼變化,根本得不出我們想要的結論,由此可見,這些實驗都被推翻了,自然地,這個活動也被推翻了。我們又上網進行了地毯式搜尋,同時還詢問身邊的朋友,最終覺得貼合主題,符合中班孩子年齡特徵的內容有“植物的顏色”和“動物的顏色”。植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動物的顏色,可以從中挖掘的就是動物的保護色。考慮到“動物的保護色”對於中班孩子來說缺少生活中的相關經驗,而且這個活動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馬上被我們推翻了。最終,我選擇了《植物色素》這個內容,原因有以下幾個:

  1.植物色素是幼兒生活中已經接觸到過的,如楊梅的顏色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符合他們的生活經驗;

  2.植物收集比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3.《植物色素》這個活動可操作性強,幼兒可以透過操作,親自驗證植物裡面藏有植物色素;

  4.這個活動我自己曾經在名師帶徒活動中開展過,對此教案比較熟悉,而且教案相對成熟;

  5.比賽時間非常緊迫,連確定教案、製作教具、研磨活動,總共只有3天時間;

  6.琴琴是初次開區公開課,初次開展科學活動,而且是借園借班上課,如果實驗過於複雜,琴琴難以把控。

  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我們走進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對這個活動進行了研磨,希望透過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動教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彈性的秘密》 篇15

  活動目標:

  1、知道海洋中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大小、顏色不同的魚,種類繁多。

  2、瞭解魚類的基本特徵,初步知道魚類的身體結構是水中生活相適應的。

  3、喜歡魚,能大膽的在班級中介紹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魚的知識一、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今天教室裡來了一些小動物,你們猜一猜他們是誰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臥也是行。

  二、海洋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魚,你認識哪一種?他有什麼特徵嗎?介紹給小朋友聽一聽。

  幼兒拿著圖片介紹自己所瞭解的魚的名稱和特徵。(教師適當的加以補充和小結)

  三、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究海底裡其他神奇的魚

  、射水魚:能從口中射出水滴,射獵水面上的昆蟲為食物,身體有黑色斑點或有黑色條紋,射水魚十分愛動、調皮,色彩鮮豔。

  提問:你發現射水魚有什麼特有的本領?

  2、蝴蝶魚:是大海里的小型魚,體型均小,遊動姿態像蝴蝶飛舞一樣,色彩特別鮮豔,所以起這樣的名字。提問:你喜歡蝴蝶魚什麼地方?

  3、比目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

  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提問:比目魚有什麼特點?

  電鰩: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個身體像一把扇子,以能發電傷人而聞名……提問:你覺得電鰩哪裡最厲害?

  5、教師小結:

  海里的魚真多,每一種魚跟別的魚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圓有的細長,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麗的花紋,還有的魚會變色,甚至連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樣!真是有趣極了。

  四、結合各種魚類,繪畫豐富的海底世界,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請家長配合,在紙上用及時貼等材料製作海底世界背景圖。

  五、活動結束

  展示每一組的作品,進行評比。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孩子在觀看各種各樣圖片的小魚時都驚歎“: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氛圍一下子就上來了。在第二環節個別幼兒上來撕自己的魚,導致後面幼兒都照著上來幼兒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樣的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