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精選13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精選1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1

  活動目標

  1、萌發創造寧靜環境的願望,有初步的環境意識。

  2、感受噪聲和樂音並會區別,知道噪聲的危害。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區別感受樂音和噪聲,萌發創造寧靜環境的願望。

  難點: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樂音和噪聲。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初步知道什麼是樂音、什麼是噪聲。

  物質準備:錄音機、錄有噪聲和樂音的音帶、筆,製作“安靜”標誌的“靜”字(電腦割字)、剪刀、圓形卡片、小木棍、長方形卡紙等工具和材料。

  活動過程

  一、感知樂音和噪聲

  1、幼兒隨著優美的音樂做動作,突然錄音機裡傳出刺耳的電鑽聲。

  2、讓幼兒進行討論說說剛才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聲音?聽起來感覺怎樣?喜歡哪種聲音?

  3、請幼兒聽聽小鳥的叫聲,說說聽這種聲音的感覺。

  教師小結:我們把悅耳動聽的音樂叫做樂音,把那種刺耳、難聽的聲音叫做噪聲。

  二、區別樂音和噪聲

  1、請幼兒聽小溪流淌的聲音和嘈雜的市場叫賣聲的錄音,說說哪種是樂音,哪種是噪聲。

  2、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示樂音和噪聲。聽到樂音時用優美的舞姿來表示,聽到噪聲時用誇張的表情來表示。

  3、教師用一種樂器演奏出兩種聲音,請幼兒說說哪種是樂音,哪種是噪聲,為什麼同樣的樂器,演奏同樣的節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教師小結:美妙的樂音放大音量後會變成噪聲。所以平時我們要控制音量,不要把樂音變成噪聲。美妙的聲音放大後就會影響別人的休息,那樣樂音也就會變成噪音。

  三、瞭解噪聲的危害

  你們還聽到過哪些噪聲?你們喜歡噪聲嗎?為什麼?

  四、創造安靜的環境

  1、噪聲的危害那麼大,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減少噪聲呢?哪些地方特別需要安靜?

  2、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利用材料製作“安靜”標誌。如在圓形卡片中間畫上嘴和手指;在長方形紙上畫上睡覺的小朋友,然後插上小木棍做成標牌,在圓形卡片上貼上“靜”字等。

  活動反思

  幼兒對這節活動課比較感興趣,大多數的幼兒能夠積極的回答老師的問題,透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幼兒已經對樂音和噪音有了基本的認識。能夠區分樂音和噪音。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噪聲,如:大聲地講話、發出尖叫聲、音樂活動中雜亂的敲擊聲等,而且勸阻效果甚微。在我們的生活中,噪聲也無處不在。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區別感受樂音和噪聲,並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圍繞這個重點,啟動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聽、用動作表現、用手畫自己的感受等,使幼兒充分理解,同時還讓幼兒從自己發現中來理解噪聲的危害,並共同來參與環保活動,使環境意識深入幼兒的心裡。還使幼兒養成了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的好習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2.透過學習控制噪聲的辦法,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透過調查,訪問網站,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獲取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2.透過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內容由“噪聲的來源”“噪聲強弱的等級和噪聲的危害”和“控制噪聲”三部分內容組成。本節的物理知識不多,教學主要從環境保護出發,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讓學生經歷探究防止噪聲各項措施的過程,瞭解防止噪聲的思路,知道防止噪聲的途徑,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識,聯絡實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噪聲的等級和危害、怎樣減弱噪聲,聯絡實際,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難點: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三、教學策略

  本節設計從物理學的角度說明了樂音與噪聲的區別,又從與生活聯絡更密切的環保角度對噪聲做了說明,實際教學中不要糾纏於有關概念的辨析上。在本節的教學形式上,可以採用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也可透過社群調查,使學生對噪聲汙染有切身的體會。同時還要對如何防治噪聲的途徑有所瞭解,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透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識。

  反思:

  這節課理論聯絡實際較緊密,可透過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噪聲的概念,噪聲的來源,噪聲危害及控制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討論,分析,歸納出各知識點,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預測在各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善於捕促學生的亮點,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透過體驗與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噪聲的來源及其危害。知道減弱噪聲的途徑。

  難點:環境保護的教育。

  二、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手段:

  教學主要從環境保護出發,突出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讓學生經歷探究防止噪聲各項措施的過程,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意識,聯絡實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討論法、實驗法。

  四、教學手段與媒體:

  教師:多媒體、錄音機、氣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師教學參考用書、網上查詢資料。

  學生:鬧鐘、泡沫塑膠、空紙盒、棉花、網上查詢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提問 :

  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聲音有哪些特性?

  二、匯入新課

  演示:

  1、以中音播放一曲,然後突然以很大的聲音播放。

  2、先播放一曲樂音,再播放一段噪聲。

  3、用充氣的氣球在乾燥的玻璃上摩擦,其聲音聽起來人們感到非常不舒服。

  三、進行新課

  (一)、噪聲的來源 :

  演示:觀察噪聲的波形,如圖2.4-1噪聲的波形。(見教材)

  利用示波器觀察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並與音叉聲音的波形圖2.3-5做比較。

  演示:播放一段噪聲,如建築工地的敲擊聲、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隆聲、電鋸聲、機器的轟鳴聲等。

  歸納結果──噪聲的來源。

  引導學生討論和發言,師生一起歸納結。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閱讀44頁的表,請學生回想在這些環境中的感受,並歸類。

  舉例:噪聲對人們有哪些危害?

  討論:非洲北部農村70歲老人的聽力比美國20多歲的城市青年還好,這是為什麼?

  (三)、噪聲控制 :

  學生實驗:課本上沒有實驗的,為了讓學生感受更深,特增設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用鬧鐘作聲源,將鬧鐘用泡沫塑膠墊起;或將鬧鐘置於空紙盒中;或用棉花塞住耳朵,都可以感覺到噪聲減弱了。

  學生閱讀課本圖2.4-4幾種控制噪聲的措施的例項。

  舉例:生活中治理噪聲的例子。

  環境保護的教育

  (四)課堂小結:

  請學生小結:

  1.噪聲的來源 。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3.噪聲的控制 。

  4.環境保護 。

  (五)課後作業: 見學案。

  反思:

  1、成功之處:

  (1)使用多媒體,大量設定教學場景,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感受,對培養學生的審美、環保、保健意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教學內容及外延豐富翔實,使得學生興趣盎然。

  (3)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積極廣泛。

  2、不足之處:

  由於學生活動多,以至時間掌控上略顯前送後緊。但我認為是值得的,這也是由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的。關於“噪聲的控制”部分,雖是重點但非難點,學生易於掌握。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學生活動要加強引導,使教師“主持”的身份充分得以施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4

  教學重點:噪聲的危害和怎樣減弱噪聲。

  教學難點:聯絡實際,尋求減弱噪聲的途徑,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方法:噪聲定義和危害採用討論式教學模式;噪聲的控制採用學生自主演示實驗並討論教具和媒體:錄音機、磁帶、鬧鐘、泡沫塑膠、塑膠包裝盒、耳塞、廢舊磁帶、口琴、短笛、棉花、大螢幕投影室、有關噪聲來源的錄影帶、有關噪聲危害的錄影帶、有關控制噪聲的錄影帶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啟發式教學,播放錄影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一段輕音樂,創設情景。

  一、噪聲

  1、引入課題:播放一段有所損壞的磁帶,發出吱吱聲,並歌聲嚴重走調,由此說明:此聲是一種噪聲。

  2、讓兩位學生分別吹口琴、短笛,發出刺耳的高低不平的尖叫。

  3、組織學生說出以上活動的共同特徵並加以討論:什麼是噪聲?

  教師總結: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說,凡是妨礙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都屬於噪聲。

  4、噪聲的來源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引舉。(分組討論,看哪個小組說出最多,主要從環保角度考慮。)

  5、觀看部分錄像,瞭解噪聲的來源。

  教師歸納為以下幾點:

  a、交通運輸噪聲:各種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汽笛聲、剎車聲、排氣聲、機械運轉聲等。

  b、工業噪聲:紡織廠、印刷廠、機械車間的噪聲。

  c、施工噪聲:築路、蓋樓、打樁聲等。

  d、社會生活噪聲:家庭噪聲、娛樂場所、商店、集貿市場裡的喧譁聲等。

  進一步提出:教室裡有無噪聲?主要來自哪裡?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大家剛才都說到噪聲以及它的主要來源,現在聽一段錄音,(播放一段有所損壞的磁帶)調節不同的響度,大家聽起來有什麼感受?進而提出:噪聲的等級由聲強級的單位——分貝數表示大小。

  1、分貝是計量聲音強弱的單位。

  2、提問:我們身邊都有噪聲,你對它的感受如何呢?

  3、學生自由討論:說出有代表性的感受,說明噪聲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影響的,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

  反思:

  噪聲這節課課本中的內容是學生能透過閱讀看得懂的東西,老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就基於這個思考。在示波器上觀察噪聲的波形在上一節課實驗中已經涉及,因為學校班級多,實驗資源有限,所以在上節課教學中已經伏筆。感覺學生這樣學習還是興趣很濃,參與熱情高,自主學習的程度還是較高。而且表達能力,歸納能力得到了培養。

  課後整理起來覺得在教學上,比較空談,聯絡實際進行sts教育做得不夠。這本是物理與科技社會聯絡的好教材。這樣做,不知道會不會把學生引進以知識為本的思路中去了。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噪聲的來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二)能力目標。

  透過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三)情感體驗目標。

  透過學習,培養學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分辨樂音、噪聲。

  (2)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1、課型:新授課。

  2、基本教學思路:透過實驗、討論或社群調查的方式,使學生對噪聲汙染有切身的體會。

  三、教具學具準備。

  示波器、學生電源、鐵釘、玻璃、音又、鬧鐘、泡沫塑膠、空紙盒、棉花等。

  四、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潺潺流水、喳喳鳥語、唧唧蟲鳴,它們和萬紫千紅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優美的環境。

  學生討論:優美的聲音。

  2、多媒體課件:嘈雜喧譁聲、高音喇叭鳴叫聲、機器轟鳴聲。

  學生討論:令人討厭的聲音。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講,凡是妨礙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的聲音都屬於噪聲。瞭解不同的噪聲源。噪聲的等級由聲強級的單位分貝數表示大小。噪聲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聲是強調減弱噪聲為最終目標,因此應從發聲處、聲音傳播過程、人耳處尋求減弱噪聲的途徑。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噪聲的波形。

  比較音叉發音時和鐵釘刮玻璃時聲音的波形:音又發音時波形有規律,鐵釘刮玻璃時波形雜亂無章。說明了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互動2:夜深人靜時,你被鄰居家響聲的流行歌曲驚醒了,這是樂音嗎?

  透過討論使學生了解,除了物理意義上的噪聲外,凡是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有妨礙的聲音都屬於噪聲。

  互動3: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噪聲源。

  學生討論,老師歸類:

  (1)交通運輸噪聲。

  (2)工業噪聲。

  (3)施工噪聲。

  (4)社會生活噪聲。

  互動4:我們在街道會見到教材圖1.1—2所示裝置,你知道是什麼嗎?

  噪聲的等級用分貝數大小表示,圖示裝置就是測量交通噪聲等級的裝置。讓學生體驗不同聲強時的感覺。

  互動5:噪聲有哪些危害?

  噪聲的危害是多方面,長期在噪聲環境下工作會使聽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聾,還能造成其他疾病;噪聲還能損傷建築物。透過討論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噪聲的危害。

  互動6:體驗控制噪聲的方法。

  引導學生從發聲處、聲音傳播過程、人耳處尋求減弱噪聲的途徑。可以透過實驗(用鬧鐘為聲源,用泡沫塑膠墊起、放在空紙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聲減弱了。

  3、達標反饋。

  (1)物理學中把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叫噪聲。從環境保護上說,凡是對人身心健康有損害的聲音;都屬噪聲。

  (2)人們以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3)馬路邊和住宅附近植樹造林,不僅可以淨化空氣,而且還能起吸收噪聲的作用。

  (4)洗衣機由於衣服沒有放好,發出較大的噪聲,應該(D)

  A、買臺新的

  B、關閉門窗

  C、拔掉洗衣機插頭 D。將衣服重新放勻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節課我們從物理學和環保角度認識了噪聲,噪聲對人的危害很大,透過學習使大家認清控制噪聲關鍵在於人們的認識和重視,在今後的生活中應有環保意識。

  (2)方法歸納。

  本節課運用了實驗、討論的探究方法,體驗噪聲危害,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佈置作業。

  1、在學校、醫院附近的街道上都豎有禁止鳴高音喇叭的標誌牌,這是採取什麼方法減弱噪聲的?

  2、實踐活動。

  觀察你自己居住的環境,存在哪些噪聲源?它對你有哪些妨礙?你能採取什麼方法減弱它。

  (四)板書設計。

  1.4 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一、噪聲的來源。

  1、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環境角度上的噪聲。

  3、噪聲的來源。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1、噪聲的等級用聲強的分貝數來表示。

  2、噪聲的危害。

  三、控制噪聲。

  1、防止噪聲產生。

  2、阻斷噪聲的傳播。

  3、防止噪聲進入人耳朵。

  反思:

  這節課理論聯絡實際較緊密,可透過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噪聲的概念,噪聲的來源,噪聲危害及防治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討論,分析,歸納出各知識點,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預測在各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善於捕促學生的亮點,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同時,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及同學的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評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6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透過體驗和觀察,瞭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影,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後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然後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麼,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麼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反思:

  噪聲的三個控制途徑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在突破這方面的時候,需要儘可能多舉例子,讓學生明白。微課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從生活經驗中體會樂音的特性:響度、音調和音品,能用實驗驗證影響樂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響常見樂器發音特性的因素。

  【重點難點】

  體會樂音的特性:響度、音調和音品。

  【課時】

  1課時。

  【教具】

  收錄機、磁帶(幾種樂器的獨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觀察、實驗為主,輔以講解、討論。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鑼發聲時,有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為什麼?

  2、甲同學把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乙同學在長鐵的另一端敲一下這根鐵管,甲同學聽到了兩下響聲。這是為什麼?學生回答

  3、為什麼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地站在一起,也無法聽見對方的聲音,只能靠無線電交談?學生回答

  二、新課引入

  用吉他奏出幾個音,讓學生分析有何不同。原來是這幾個音的音調不同。

  三、新課講授

  樂音和噪聲

  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聲音,有規律、好聽悅耳(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叫做樂音;無規律、難聽刺耳或汙染環境的聲音叫做噪聲。

  演示,先一段優美的輕音樂,後用鐵片刮,讓學生感覺。

  講述:同樣是樂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聽得見,有的聽不見。為什麼呢?樂音有一些特性。

  樂音的特性

  1、響度(loudness)

  (1)聲音不但有高有低,還有大小(強弱),在物理學中,把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2)響度與什麼有關係

  演示:先輕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強弱,叉股把塑膠球彈起的幅度怎樣?學生回答

  學生實驗:將一根橡皮筋張緊,先輕輕撥動張緊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撥動張緊的橡皮筋,注意兩次聽到聲音的強弱有什麼不同?橡皮筋振動的幅度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得出

  聲源振動幅度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

  演示:開啟錄音機保持其音量不變,教師拿著錄音機走近學生時,學生聽到的聲音變大,遠離時學生聽到的聲音變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響度還跟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係,離聲源越遠,聲音聲音越小,響度也越小。

  (3)響度的量度

  在聲學上,人們學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強弱。

  閱讀課本上一些聲音的分貝數和人耳的感覺情況

  2、音調

  在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pitch)。通常我們把音調高的聲音叫高音,音調低的聲音叫低音。

  再欣賞音樂,由學生區別高音、低音,反覆二三次。

  彈吉他兩個音,讓學生區分高、低音。

  音調由什麼決定的?

  演示:轉動齒輪(如課本圖3—20所示),注意聽兩次發聲有何不同?同時注意觀察齒輪的齒數。

  問:音調跟聲源振動的快慢有何關係?學生回答。後再次驗證

  小結:振動快的音調高,振動慢的音調低。

  振動的快慢取決於每秒振動的次數,每秒振動的次數越多,振動得越快。物理學中把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其符號是Hz。如果聲源每秒振動50次,它的頻率就是50Hz。

  頻率高,振動快,頻率低,振動慢。現在我們可以總結音調高低的原因了,請大家填好課本方框中的填空。

  聲源振動的頻率高,聲音的音調高;聲源振動的頻率低,聲音的音調低。

  簡單說就是“頻率高,音調高;頻率低,音調低。”

  人發音的音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小孩的音調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調比男人高。同樣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調也有不同,故在音樂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發聲頻率,大約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樂上的調,就是根據物理上的音調得出的。如中音“C調”中的“1”的頻率是262Hz,“1”的頻率是524Hz;;“D調”中的“1”的頻率是294Hz,“1”的頻率是589Hz。

  除絃樂器外,其他樂器透過別的辦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調,如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我國古代編鐘,奏出了中國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

  看“資訊窗”圖3—21編鐘

  編鐘屬打擊樂器,你也可以發明一個“編鐘”請同學們自己設計,回家自己計劃試試,如成功還可做為你的保留節目在文娛活動中演出。

  3、音色

  放錄音:放兩、三曲獨奏曲

  請學生說出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樂器發出的聲音不同,聲音除了音調和響度外還有第三個特徵,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

  每個人的聲音都具有與別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們能從電話、廣播的聲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講話;同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大,以及飲食、起居和健康狀況等因素,也在發生變化。

  透過鍛鍊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實驗室”

  問:為什麼絃樂器上要安裝幾根粗細不同的弦。學生回答(在弦的鬆緊、長短相同的情況下,可改變粗細來改變音調,使音域更為豐富。

  問:二胡、吉他等是怎樣調節弦的長短和鬆緊的?學生回答

  四、小結

  透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聲音的三個特徵:響度、音調、音色。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pitch)。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跟聲源振動幅度有關,還跟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係;不同的發聲體的音色不同。

  四、小結(學生總結)

  透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

  五、佈置作業:

  1、閱讀課文;2、P4;3、作業。

  【板書設計】

  §3—2樂音與噪聲

  一、樂音和噪聲

  二、樂音的特性

  1、響度: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2、音調: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pitch)。

  3、音色:xx。

  反思:

  這節課的知識點不是太難,可以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進行解釋,讓學生對本節課中的知識與技能得以掌握。同時,透過與學生的互動,活躍氣氛,注意多一些單獨提問,加強學生的注意力,但要控制課堂的興奮度。在做練習評測時,要多一些時間給學生做,再進行提問,儘可能的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注意加強整節課的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連線,要思考怎麼讓整節課更連貫,更有整體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8

  教學目標:

  1、萌發幼兒想辦法控制噪音的興趣

  2、發展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3、透過探索,引導幼兒想辦法減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噪音

  教學過程:

  一、幼兒傾聽噪音,匯入教學

  1、請助教老師隱藏在黑板下,利用一些工具製造噪音,讓小朋友注意聽

  2、提問:你聽到了一些什麼

  二、引導幼兒進行兩種物品相碰撞操作

  1、哪些東西相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很吵很大?哪些東西相碰撞是發出的聲音很小?

  2、小組討論、講述自己的操作教學

  三、引導幼兒分小組討論減少噪音

  1、我們一起來動腦筋想一想,用什麼辦法可以減少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噪音?

  2、啟發幼兒自選材料,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教學延伸:

  讓孩子們找找我們的教室裡有什麼噪音,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請孩子們自己動手,將自己的想法用行動表示出來。的方法,並相互交流。

  反思:

  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不夠,缺乏對物理現象觀察的針對性和敏銳性,這也說明學生物理聯絡生活的意識比較淡薄,這一狀況的改變同樣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雖然已領會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實現高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從物理學和環境保護角度來認識噪聲

  2、知道噪聲的來源及其危害

  3、知道控制噪聲的途徑和方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能用所學知識尋找減弱噪聲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對樂音和噪聲關係的分析,進行唯物辨證思想的薰陶。

  2、透過對噪聲的來源及危害的分析,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強化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噪聲的危害與控制

  教學難點:噪聲的分辨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實驗探究和多媒體輔助。

  教學器材:多媒體、秒錶、單放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聽聲音談感受:

  1、播放輕音樂片斷、潺潺流水、喳喳鳥語、唧唧蟲鳴,能透過多媒體把聲音與大自然的景色配合更好。

  討論回答感受:(聲音優美、令人愉快)

  2、播放嘈雜的吵鬧聲、喇叭鳴叫聲、建築工地的隆隆聲、工廠機器運轉轟鳴聲……

  討論回答感受:(聲音難聽、令人厭煩)

  ——引入新課:令人厭煩的噪聲(板書)

  二、新課教學

  1、樂音和噪聲(板書)

  師:屏顯資訊快遞

  生:自主閱讀,學習瞭解

  ⑴從物理學角度看:

  樂音通常是指那些動聽的、令人愉快的聲音

  樂音的波形是有規律的

  噪聲通常是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

  噪聲的波形是雜亂無章的

  ⑵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

  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凡是人們在某些場合“不需要的聲音”,都屬於噪聲。

  例如:在聽課時,即使是美妙的音樂也是噪聲;反之在欣賞音樂時,語言又成了噪聲。

  設問:透過剛才的閱讀,你對噪聲有何看法?

  (學生回答:……)

  過渡設問:在實際生活中,對環境造成危害最大的噪聲是從哪裡來的?

  引導學生結合家庭、學校周邊的環境,城市生活等來尋找

  2、噪聲的來源(板書)

  ⑴學生先討論噪聲的來源

  ⑵屏顯噪聲來源圖示(配聲音)

  ⑶要求學生:結合圖示和實際生活的感受,談談噪聲的主要來源。

  ⑷師生共同對噪聲來源進行簡單分類

  ⑸屏顯分類結果

  3、噪聲的危害(板書)

  ⑴實驗探究

  a.二人一組,用時間表測一測,在安靜的情況下,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_____次/分。

  b.用單放機播放強度較大的噪聲,再測脈搏每分鐘跳動的次數:_______次/分。

  設問:比較二次脈搏跳動有什麼變化?

  生:據實驗探究結果,發表看法。

  追問:這一變化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各自發表看法

  師:點評回答情況

  ⑵從物理走向社會,深入生活認識噪聲的危害

  (屏顯下列內容,學生自主閱讀、學習)

  ①噪聲的危害性:噪聲被列為當代社會的主要汙染之一,其危害表現在:使人心煩意亂、神經緊張,損害人的聽覺,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工作。噪聲還是誘發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聲音的級別和人的感覺:

  人們用分貝(符號: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人耳剛能聽到的聲音為0dB,90dB以上的噪聲將會對人的聽力造成損傷。

  ③不同級別的聲音對人的影響

  教材P16表格內容

  過渡:由於噪聲對人類的危害極大,因此控制噪聲十分重要,現代城市把控制噪聲列為城市環境保護的主要專案之一,噪聲的治理勢在必行。

  4、噪聲的控制(板書)

  設問:人能聽到各種聲音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

  追問:聲音傳到人耳經歷了哪些過程?

  學生討論回答:(聲源、傳聲介質、人耳)

  師:透過上面問題回答,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哪些途徑尋找控制噪聲的方法:

  生:回答控制噪聲的主要途徑,並列舉實際生活中的控制噪聲事例:

  ⑴控制噪聲聲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阻斷噪聲的傳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人耳處減弱噪聲,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腦思考:

  ⑴教材中四幅圖控制噪聲分別屬於哪一種途徑?

  生:各自說出自己的看法

  師:點評回答結果

  ⑵課本P19 1、 2

  三、當堂鞏固

  1課堂練習

  ⑴從環保角度,你是如何認識噪聲的?

  ⑵舉例說明噪聲的主要來源?

  ⑶聯絡實際生活談談噪聲的危害。

  ⑷控制噪聲的主要途徑有哪些?舉例說明

  2、課堂小結:今天同學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學到了哪些方法?請同學談本節課的收穫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四、作業佈置

  1、課本P19 3

  2、課外探究:P18 比較材料的隔音效能(活動)

  五、板書設計

  令人厭煩的噪聲

  1、樂音和噪聲

  ①物理學角度;②環保角度;

  2、噪聲的來源;

  3、噪聲的危害

  4、噪聲的控制

  反思:

  根據噪聲對人們的危害教師提出問題:如何有效的控制噪聲。請學生由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幾個階段思考控制噪聲的途徑並討論具體的可行辦法。學生積極踴躍的發言舉例,基本能提出他們知道的控制噪聲的方法途徑。為鞏固這一重點內容,設定了課件展示具體實施辦法,學生搶答屬於噪聲控制的哪一途徑,檢驗效果良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1、透過本節活動,使學生能正確地區分悅耳的聲音,知道刺耳的聲音就是噪聲。

  2、瞭解噪聲汙染源及噪聲汙染的危害。

  教學過程:

  1、引入師: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能聽到哪些聲音?

  2、教師講解:

  噪聲泛指人們不需要的、有害的聲音。噪聲汙染、水汙染和空氣汙染,是世界的三大公害。噪聲大體可分為:交通噪聲、工業噪聲、生活噪聲和其他噪聲。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音波,然後傳到我們的耳朵裡!音在音樂裡,可分為“樂音”與“噪音”!

  在生活裡,我國重點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總體平均水平1993年為57.8dB(A),1996年為56.8dB(A),超過國家一類區標準55dB(A),處於中等汙染水平。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超過60dB(A)的城市佔10%,有70%左右的城市處於中等汙染水平,處於輕度汙染的城市不超過20%,有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高噪聲的環境中。據統計,在影響城市環境的各種噪聲來源中,工業噪聲佔8%-10%,建築施工噪聲佔5%,交通噪聲佔30%,社會生活噪聲佔47%。社會生活噪聲影響面最廣,是干擾生活環境的主要噪聲汙染源。

  3、討論噪聲的危害。

  噪聲對人類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50分貝左右的噪聲會影響休息和睡眠,進而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噪聲能引發多種疾病,因此人們把噪聲稱為無形殺手。它的損害以神經系統症狀最明顯,會出現頭暈、頭痛、失眠、易疲勞、愛激動、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並伴有耳鳴、聽力減退。許多證據表明,噪聲還是造成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重要原因。

  4、討論:怎樣控制噪聲汙染源?

  反思:

  設計上雖然教學重點突出,但教學難點上仍然難突破,對結合實際加強學生環保意識的方面仍然有待提高。由於學生活動多,以至時間掌控上略顯前送後緊。但我認為是值得的,這也是由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的。關於“噪聲的控制”部分,雖是重點但非難點,學生易於掌握。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學生活動要加強引導,使教師“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身份充分得以施展。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11

  活動目標:

  現代的都市和城鎮充滿了噪聲。噪聲也是一種汙染,讓幼兒知道噪聲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並萌發主動減少噪聲的意識。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噪聲及音樂;

  2、物質準備:錄有火車吼叫聲及美妙音樂聲的磁帶、用手機自錄的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噪聲;故事掛圖;小鈴、鋼琴等樂器若干。

  活動過程:

  1、操作樂器,感受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

  (1)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樂器,並說說玩的是什麼,聲音是怎麼樣的。

  (2)請五六個幼兒集體操作,說說自己的感受。

  (3)聽錄音後,提問:你喜歡哪種聲音?為什麼?

  2、出示圖片、講述故事。

  (1)為什麼火車的吼叫聲使小動物逃走了?鮮花枯萎了?

  (2)為什麼音樂氣墊火車那麼受大家歡迎呢?

  3、聽幼兒自錄的日常噪聲,討論噪聲的產生及危害。

  (1)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聽噪聲?(危害健康、聽力下降、心情煩躁。)

  (2)我們如果聽到噪聲怎麼辦?(捂住耳朵或躲開)

  (3)為什麼會有噪聲?(從自身的行為談起)

  (4)如何減少噪聲?(幼兒自由討論並回答)

  活動延伸:

  觀察幼兒園日常生活中噪聲的主要來源。

  效果分析:

  讓幼兒把周圍日常噪聲錄製下來,然後播放給大家聽,使我們對常常充耳不聞、耳熟能詳的噪聲加以注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幼兒活動的興趣很高,討論過程中各抒已見,最後得出了"噪聲有害環境"的結論,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

  本節課屬於應用性質,所以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還應進一步提高,貴在設計更新穎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充分參與。在錄影素材方面,還應進一步提供一些學生見得少的情景,能體現高科技方面的情景等,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12

  活動目標:

  1、感知噪聲是人們製造出來的,讓幼兒瞭解噪音害處,初步瞭解怎樣創造安靜環境的基本知識,教育孩子從自身做起,不大聲吵鬧,減少噪聲。

  2、能判斷某些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3、用圖示方法表現噪音。

  4、讓幼兒知道愉快有益於身體健康。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人手一張記錄頁

  基本流程:

  帶記錄頁→到室內外找噪音源→記錄→傾聽同伴講述自己記錄內容

  活動開始,小朋友收集噪音源:他們閉眼休息聽,聽到說話聲、搬椅子聲、拉飯車的響聲、遠處混雜的聲音,老師帶小朋友到到廚房親歷幼兒園最大的噪音源,留心收集噪音製造者。

  幼1:我們飯堂洗碗的地方,放飯桶、蓋子,洗碗和裡面的發動機的聲音,小朋友聽到發電機隆隆的聲音,老師的一個小朋友把飯桶套飯桶、桶蓋和桶蓋互相碰撞發出聲音,這些聲音夾雜在一起估計有60分貝。我班的李唐朝說中午睡不著覺,這是一個原因。

  幼2:很多人放煙花,鞭炮,他們的聲音很噪雜。有的人放錄音機很多,喇叭的聲音很噪吵得人心煩。回到教室,就噪音話題展開熱烈的討論:

  幼3:錄音機的聲音很大。

  幼4:裝修房子,電鋸天天發出刺耳的噪音、機器響聲、電鑽、錘子發出的聲音把房子都震動了,我有點怕。

  幼5:我爸爸的汽車的喇叭聲音很難聽,不能亂響汽笛的。

  幼6:我媽媽的車也很嘈的。

  幼7:我們家旁邊有個高樓大廈,工人在用挖土機挖地基,很響的,嘈到我們睡覺,我早上都起不來床。

  幼8:許多小朋友的嘴巴在呱啦呱啦的講話。嘈嘈的,大聲嚷嚷,使咽喉發炎。

  幼9:開電視機的聲音大大的。

  幼10;大樹倒下、大炮、戰車、坦克、門鈴聲、都會有噪音出來的。

  幼11:汽車坦克火箭嗚嗚出聲音。

  幼12;媽媽說我睡覺摩牙,媽媽都誰不了覺,幼兒園睡覺的寢室的電風扇轉動時會響的,影響我睡覺。

  幼13:我們拿錘子錘釘子。

  幼14:開水龍頭太大了。水流聲音很響的,幼兒園的老師推的翻車聲音也很響的。

  幼15:我畫的錄音機,狗叫大聲的。

  幼16:你畫的小樹葉是沒有聲音的,大的樹葉才有聲音。

  幼17:冰箱裡和怪獸。

  幼18;火箭煙花。嘈得心煩。耳聾,有的奶奶會得心臟病的。

  幼19:床角爛了,床倒發出噪音。

  幼20:地不平,開的是舊車,車開了就會發出聲音。

  活動反思:

  但願人們在平和的環境裡生活,別人為製造噪音,對整天喜歡哇啦啦、走起路來踢踢踏、說起話來叫喳喳的現象影響了鄰居行為說“不”。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噪聲的危害》含反思 篇13

  【活動目標】

  1、能區別噪聲和樂音,瞭解噪聲對人體、對環境的危害。

  2、理解故事內容,瞭解角色的性格特點。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初步瞭解噪聲的危害

  2、物質準備:關於建築工地的錄影、錄有鳥鳴、流水聲的音樂,小兔形象一個

  【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影感受噪聲。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看一段錄影。

  問:錄影裡是什麼地方?

  在建築工地上有哪些聲音?

  二、交流討論噪聲和樂音的不同。

  1、提問:我們剛才在建築工地聽到了什麼聲音?

  這些聲音聽久了會有什麼感覺?

  2、欣賞一段鳥鳴聲和流水聲的錄音。

  提問:你聽到了什麼?

  和建築工地的聲音相比,你喜歡哪一種聲音?為什麼?

  (幼兒自由討論)

  三、講述故事,感知故事,理解內容。

  1、教師講述故事一遍(結合圖片)。

  2、提問:

  ①小兔在城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②小兔為什麼要這樣做?

  ③後來城市變得怎麼樣了?

  四、交流討論,擴充套件思維

  1、你還發現哪些地方有噪聲?

  2、你有什麼好辦法讓這些噪聲變成好聽的聲音?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噪聲,如:大聲地講話、發出尖叫聲、音樂活動中雜亂的敲擊聲等,而且勸阻效果甚微。在我們的生活中,噪聲也無處不在,教育幼兒區分樂音和噪聲迫在眉睫。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區別感受樂音和噪聲,並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圍繞這個重點,啟動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如用耳朵聽、用動作表現、用手畫自己的感受等,使幼兒充分理解,同時還讓幼兒從自己發現中來理解噪聲的危害,並共同來參與環保活動,使環保意識深入到每個幼兒的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