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館》-大班

《水族館》-大班

  目標:

  1、 感受柔和、優美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形象。

  2、 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

  3、 嘗試拓展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和遷移。

  準備:

  1、 錄有《水族館》的音樂磁帶、錄音機。

  2、 小魚頭飾若干,教師自制水草若干。

  過程:

  一、 完整欣賞樂曲,瞭解樂曲名稱和主要內容,感受兩段不同性質的音樂。

  1、 安靜欣賞音樂。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個曲子,你感覺自己到了一個什麼地方,在幹什麼?(幼兒自由想象)

  2、 教師介紹樂曲名稱、主要內容,再完整放送音樂。

  3、 請幼兒談談對音樂的感受,發現音樂的變化。

  二、 分段欣賞、感受和表現音樂:

  1、 欣賞A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是怎麼樣的?你彷彿看見小魚和水草在幹什麼?

  2、 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水草在舞蹈,小魚在遊……

  3、 欣賞B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和前面一段音樂聽上去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小魚和水草會發生什麼事情?

  4、 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水草和小魚在玩,捉迷藏,說悄悄話……

  三、 分角色在樂曲中進行表演。

  1、 聽音樂,教師進行情境講述。

  2、 女孩子扮演水草,男孩子扮演小魚,根據情境聽音樂進行表演。

  3、 男女角色對換。

  《水族館》說課材料:

  音樂教育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與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樣,要促進幼兒在得、智、體、美等方面得到發展。《綱要》中指出: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幼兒所容易理解的。所以我選擇了音樂欣賞――《水族館》。在方案設計上我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 在教育目的上,為孩子提供了滿足他們需要的經驗,刺激他們在各領域的發展。如:用聽覺感受音樂形象,用肢體來嘗試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透過想象使思維擴散,對音樂進行豐富的聯想……在活動中,幼兒存在著個別差異,所以在制定目標時我是梯形設計式的,由易到難。

  2、 在教育內容上,我是按照他們的年齡特點再結合他們的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來選擇音樂的`。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我發現孩子的表現都是從他們的本能出發的,追求自然、遊戲性和趣味性,所以在內容的設計上採用由淺到深、由具象到抽象,動靜交替的過程。幼兒對魚和水草是很熟悉的,所以這個內容的選擇我認為孩子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表現。

  3、 在教學方法上,我屏棄了過去一味的示範、講解、模仿等老套的教學手段,而積極採用了感受體驗、情感陶冶、操作嘗試、綜合運用等方法,努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我在活動中添進了一些道具和頭飾,希望讓幼兒透過親身的感受去真正地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避免為孩子提供自己的範例或指導性意見,而是鼓勵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然後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感受、去探索、去表現。

  4、 在教學過程上:我採用:欣賞――發現,感受――體驗,操作――嘗試,即興――創作的過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的水平,由易到難逐步進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