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特性

物質的特性

  一、本章的總體安排

  本章首先學習物質三態的相互變化,以及在物態變化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性。然後在分子的層面上學習物質的構成,並用分子運動觀點解釋物態變化現象。同時讓學生初步瞭解物質的溶解性和酸鹼性。最後透過比較物質的不同特性的差異,認識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二、本章教材的特點

  1、涉及面較寬

  2、突出觀察實驗

  3、注重聯絡實際

  4、注意各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

  三、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圖片、影象資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充分利用旁白、討論、閱讀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學網、校園網、社群活動來收集資料,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4、充分設計好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科學方法

  1、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

  2、建立假設是探究的基礎

  3、實驗檢驗是探究的中心

  4、結果(資料)的分析與歸納,作出判斷是探究的關鍵

  5、合作與交流是探究的昇華

  五、教學方法

  1、講授談話法

  2、觀察實驗法

  3、探究討論法

  4、新認知研究性學習法

  六、課時安排

  第一節熔化和凝固

  1、教學目標

  瞭解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和凝固時表現的不同點。

  能說出幾種典型的晶體和非晶體。

  掌握晶體熔化和凝固的規律,理解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的意義。

  能根據有無熔點將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

  能說出硫代硫酸鈉(海波)和冰的熔點。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實驗資料做出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影象,根據影象敘述晶體和非晶體熔化的特點;

  能根據液體凝固的特點,大致做出晶體和非晶體的凝固影象。

  2、知識體系

  熔化(吸熱)

  固態 液態

  凝固(放熱)

  概念:晶體熔化時的溫度

  不同晶體有不同的熔點,

  熔點 熔點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冰的熔點為0℃,海波的熔點為48℃

  熔化條件 達到熔點

  晶體 繼續吸熱

  固體 常見晶體:海波、冰、石英、金剛石及各種金屬

  非晶體 無一定的熔化溫度

  常見非晶體:瀝青、玻璃、松香、橡膠、塑膠等

  3、教學重點

  晶體的熔化與凝固

  4、教學難點

  熔點、凝固點

  5、學習準備

  在兩個玻璃杯裡裝入一些熱水,杯口上放有兩隻小碟,再將一塊奶糖和一塊冰塊分別放小碟上,透過觀察,比較冰塊和奶糖發生的變化(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塊和奶糖)。

  6、討論

  1、晶體熔化的特點:

  (1)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溫度下開始,在一定的溫度下結束。

  (2)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但要吸收熱量。

  2、液體蒸發的快慢跟哪幾個因素有關?你可以用哪些事實來說明?

  3、在寒冷的南極地區,氣溫常達-40℃以下,在那裡測量氣溫應該選用水銀溫度計還是酒精溫度計?為什麼?(已知固態水銀熔點-38、8℃,固態酒精的熔點是-117℃)

  4、根據晶體熔化和液態晶體凝固的特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冰吸熱一定會熔化

  B、達到0℃的冰一定會熔化

  C、0℃的水放熱,水溫立即降低

  D、0℃的水吸熱,水溫立即升高

  5。如圖,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影象,試分析各線段和各線段的連線點有什麼意義?

  6、熔點表

  (1)知道表中的物質都是晶體。

  (2)確認熔點是晶體的一種特性。

  (3)瞭解哪些是低熔點物質?哪些是高熔點物質?它們在常溫下處於什麼狀態?

  (4)記住冰的熔點。

  6、拓展思維

  1、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無論外界氣溫怎樣變化,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始終是0℃,為什麼?

  7、探究

  1、黑色覆蓋物能吸收更多的熱量使冰更快的融化嗎?

  準備:2只透明的碗、10塊冰塊、透明的食品保鮮膜、黑色塑膠垃圾袋、一塊手錶。

  在一個晴朗寒冷的天氣裡,把2只碗放在室外。每隻碗裡放5塊冰塊,一隻碗蒙上透明的食品保鮮膜、另一隻碗蒙上黑色塑膠垃圾袋。每隔15分鐘記錄你在每隻碗裡觀察到的情況,過一段時間後,碗裡就會出現水,比較一下每隻碗裡水的多少,即可知道那隻碗裡冰化的快些。

  2、探究:打扇子使人涼快的原因

  (1)提出問題:打扇子人為什麼感到涼快?

  (2)建立假說:可能是吹來的風溫度較低;可能是風加速了汗液的蒸發,吸收了人身上的熱量。

  (3)設計實驗:用幹、溼兩支溫度計進行對比實驗。

  (4)得出結論:液體蒸發時,要吸收熱量,導致物體溫度變低。

  第二節 汽化和液化

  1、教學目標

  瞭解液體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能比較兩種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能用分子運動觀點解釋蒸發現象。

  能借助實驗分析液體蒸發的三個影響因素,以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能夠列舉並分析增大蒸發和減少蒸發的事例。

  確認液體蒸發時,溫度要降低,並以此來解釋相關的現象。

  理解液體沸騰的規律,確認液體沸騰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液體沸騰使溫度保持不變,但要吸收熱量。

  能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說明沸騰的實質。

  能根據實驗資料做出液體沸騰的影象,能根據液體沸騰影象敘述液體沸騰的特點。

  理解沸點概念,能說出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

  瞭解低沸點物質在實際中的應用。

  能用例項說明液化現象,確認氣體液化是要向外放出熱量。

  能說出氣體液化的兩種方法: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能列舉液化現象以及液化在實際中應用的事例。

  2、知識體系

  汽化(吸熱)

  液態 氣態

  液化(放熱)

  概念: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象

  蒸發 液體表面的溫度

  影響蒸發的因素: 液體表面的空氣流動速度

  ,物質的特性

  液體的表面積

  汽化 概念: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象

  沸騰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不同液體沸點不同,物質又一特性。

  沸點: 在標準狀況下,水的沸點是100℃。

  氣壓越高沸點越高

  汽化的兩種方式的比較:

  蒸發沸騰

  只在液體表面進行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

  在任何溫度下均可發生達到一定溫度(沸點)時才能發生

  比較平緩的汽化現象劇烈的汽化現象

  自身和周圍物體溫度降低又有致冷作用溫度保持不變(即等於沸點)

  3、教學重點

  汽化現象和汽化的兩種方式。

  4、教學難點

  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沸點。

  5、討論

  1、 液體蒸發的快慢跟哪幾個因素有關?你可以用哪些事實來說明?

  2、為什麼用幹手器能很快使溼手變幹?

  3、液體沸騰的特點:

  (1)沸騰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的;

  (2)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劇烈發生的;

  (3)沸騰時液體雖然溫度不變,但要吸熱。

  4、蒸發和沸騰的比較

  蒸發沸騰

  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收熱量

  不同點特點 1、只發生在液體的表面;

  2、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

  1、在液麵和液體內部同時發生;

  2、只在一定溫度下發生。

  影響因素 1、液體溫度的高低;

  2、液體表面積的大小;

  3、液麵上氣流的快慢。

  沸點的高低與液麵氣壓的.大小有關

  5、降溫液化的缺點:

  (1)低溫技術要求很高,實際上不容易獲得低溫;

  (2)許多物質不可能在低溫環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氣。

  6、有甲、乙、丙三支溫度計,其中一支刻度不正確,現把它們分別放在空氣中、盛酒精的開口瓶中和密封的盛有酒精的瓶中(如圖),一段時間後,三支溫度計的示數均為18℃,則:

  A、甲溫度不準確

  B、乙溫度不準確

  C、丙溫度不準確

  D、不能確定

  7、人站在風扇旁吹風有涼快的感覺,如果將溫度計放在風扇旁吹風時,溫度計的示數會___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

  6、拓展思維

  1、如圖,在大燒杯裡放入水,再將一個裝水的試管放入大燒杯內,然後給燒杯加熱,為什麼大燒杯中水可沸騰而試管中的水不能沸騰?

  2、“清明時節雨紛紛”時說江南春天多雨,原來在春天,北方冷空氣經常南下,這時南方的暖空氣的活動也同時加強。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上空和冷空氣交鋒,當含有大量水蒸氣的暖氣團在某地區上空和冷空氣團相遇時,水蒸氣遇冷液化就形成了雨滴,這個地方就要下雨了。

  7、探究

  1、對著手吹氣,手有涼快的感覺,但對著手呵氣,手就有溫暖的感覺?

  原來從肺部撥出來的氣,溫度約是37℃,而手的皮膚溫度只有25℃--30℃。輕輕吹氣時,暖氣流與較涼皮膚接觸,使手產生溫暖感覺,使勁吹氣時,氣流速度增大,壓力變小,手周圍溫度較低的空氣就會擠壓過來,混進撥出的氣流中。這樣,到達手上的混合氣流溫度就低多了。同時,使竟吹氣,還會使皮膚表面空氣層中的水分子蒸發加快,帶走大量的熱,所以手會產生涼的感覺。

  2、紙鍋燒水:找一個不漏水的小紙盒或牛皮紙糊一個小紙盒,在盒裡裝一些水,擱在用鐵絲做成的架子上,用酒精的燈從底部加熱,能將盒內的水燒開而紙盒完好無損。有一點必須注意,紙盒必須是不滲水的,否則由於不斷有水滲出,水吸收了大量的熱而汽化,以至於使得盒內的水溫升不上去,一直不能沸騰。另外,加熱不能太快,否則散熱不及,紙盒還是可能被燒著的。

  3、你能試一試將你的手指在冷水裡浸一下,根據手指的感覺來判斷風向嗎?

  第三節 昇華和凝華

  1、教學目標

  (1)瞭解昇華和凝華現象

  (2)能說出物質昇華時要吸收熱量,凝華時要放出熱量

  (3)能用昇華和凝華解釋一些典型的現象。

  能用物態變化觀點說明雲、雨、霧、露、霜的形成

  2、知識體系

  昇華(吸熱)

  固態 氣態

  凝華(放熱)

  3、教學重點、難點

  用昇華和凝華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現象

  4、學習準備

  在家裡利用電冰箱進行觀察活動:將電冰箱冷凍室裡的凍魚、凍肉或冰棒等食品取出,看看這些食品表面會發生什麼變化。

  5、討論

  1、為什麼下雪不冷化雪冷?

  2、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 )

  凝固而成的

  直接凝華而成的

  液化而成的

  先液化,後凝固而成的

  3、棒冰周圍的“白氣”是( )

  A、冰昇華後產生的水蒸氣

  B、冰表面水蒸發後產生的水蒸氣

  C、冰昇華後產生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

  D、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

  4。下列物態變化都是需要吸熱的是( )

  昇華、汽化、凝華

  凝固、液化、昇華

  熔化、汽化、昇華

  凝固、凝華、液化

  6、拓展思維

  雲、雨、雪、霧、露、霜等自然現象分別屬於哪些物態變化?

  7、探究

  試一試用你家的冰箱來尋找霜,寫出你的探究過程。

  第四節物質的構成

  1、教學目標

  (1)瞭解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確認分子比細胞小得多。

  理解分子之間存在空隙,能列舉反映分子之間有空隙的現象。能用事實說明氣體分子之間的空隙比固體和液體分子之間的空隙大得多。

  (2)瞭解擴散現象,確認固體、液體、氣體都能發生擴散,能列舉反映固體、液體、氣體擴散的現象,能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擴散現象。理解擴散的快慢與溫度的關係,能敘述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的關係。

  (3)能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蒸發和沸騰等物態變化現象,從而加強對物態變化現象的理解。

  2、知識體系

  分子很小(體積、質量都很小),光學顯微鏡也不能看見

  分子 分子間有空隙

  物質的構成

  其它微粒

  3、教學重點

  物質的構成,分子概念的形成過程,分子的基本性質。

  4、教學難點

  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運動

  5、分子的運動的實驗

  氣體的擴散(實驗)

  液體的擴散(實驗)

  固體的擴散(舉例)

  (1)液體擴散實驗的教學建議

  ,物質的特性

  先不要告訴學生哪杯水是熱水,哪杯水是冷水。讓學生髮現紅墨水在兩杯水中擴散快慢不同,猜測是什麼原因造成後,再讓學生用手觸控,比較一下兩杯水的冷熱。從而得出擴散的快慢跟溫度的關係。

  讓學生先猜測,紅墨水在冷水和熱水中擴散快慢是否一樣,再設計實驗進行檢驗。為了使實驗做到“公平”,應當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如擠出的紅墨水應當等量,等)。

  6、討論

  1、汽化現象的微觀解釋

  (1)蒸發 (2)沸騰

  2、下列事例中,不能說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香水瓶開啟盒後,滿屋子都充滿香味

  B、掃地時太陽光下能看到大量塵埃飛舞

  C、糖放入水中,整杯水都變甜了

  D、用光學顯微鏡能觀察到許多細菌在活動

  3、用注射器將紅墨水注入一杯清水中,過一回,整杯水都紅了。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這是水分子的擴散現象

  B、這現象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C、溫度越高擴散得越快

  D、液體、氣體、固體均可發生這一現象

  7、拓展思維

  1、請用分子是運動的,分子的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等知識解釋熔化現象。

  2、通常把蘿蔔醃成鹹菜需要幾天,而把蘿蔔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鹹味,僅需幾分鐘,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 )

  A、鹽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進入蘿蔔中

  B、鹽分子溫度低是停止了運動

  C、蘿蔔分子間有空隙,易擴散

  D、炒菜時溫度高,分子熱運動激烈

  7、探究

  製造金屬零件時,常把零件放到含碳的液體中加熱,可使碳分子滲入金屬零件表面,從而增加零件的硬度。這是什麼緣故?

  分子運動論的知識告訴我們,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況且,分子間還存在間隙。

  但金屬零件放到含碳的液體中就開始了兩種不同物質分子彼此進入對方的擴散。透過加熱升高了含碳液體和金屬零件的溫度,加快了碳分子的滲入速度。碳分子滲入金屬表面以後,使金屬表面分子間的間隙減少,從而增加了金屬的硬度。

  第五節 物質的溶解性

  1、教學目標

  (1)以食鹽和蔗糖在水中溶解為例,瞭解物質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質,溶解的能力並不相同;物質溶解的能力與溫度有關。

  (2)以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現的現象為例,確認在一種物質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種物質中可能會溶解。以汽水為例,確認氣體也能夠溶解在液體中,並說出液體的溫度越高,氣體溶解的能力越強。

  (3)以氫氧化鈉和硝酸銨在水中的溶解為例,確認物質溶解時可能放出熱量,也可能吸收熱量。

  (4)透過探究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響因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對實驗條件的控制。

  2、知識體系

  物質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相同條件下,不同的物質,溶解的能力並不相同

  同一物質在不同物質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樣

  物質的溶解能力會隨外界的條件(如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物質的溶解性

  氣體也能溶解在液體中:液體溫度越高,氣體的溶解能力越低

  放熱

  物質溶解過程中會有熱量變化

  吸熱

  3、教學重點

  物質的溶解性,影響物質的溶解快慢的因素。

  4、教學難點

  溶解的吸放熱情況

  5、學生探究實驗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斷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3、某一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固定不變的,還是會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4、油在水中能夠溶解嗎?

  5、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液體裡?

  請認真閱讀後動手做實驗。在做實驗時,兩位同學分分工。一位完成任務一,另一位完成任務二。在實驗過程中要多多交流。

  任務一,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隻空燒杯中。

  2、先取1滿藥匙蔗糖,加到以上有水的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

  這些蔗糖能完全溶解嗎?________________

  3、再取5滿藥匙蔗糖繼續加入以上燒杯中,再用玻璃棒攪拌。蔗糖能完全溶解嗎?_________

  4、根據以上實驗,你能得到什麼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二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隻空燒杯中。

  2、用膠頭滴管取色拉油,滴1滴到以上的燒杯中,並進行攪拌,色拉油能溶解嗎?_______________

  3、用量筒量取10毫升的香蕉水,倒入另一空燒杯中。

  4、滴1滴色拉油到香蕉水中,色拉油能溶解嗎?_____

  5、根據以上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三

  (一位同學做氫氧化鈉溶解的實驗,另一位同學做硝酸銨溶解的實驗。實驗過程中要相互交流)

  1、在裝有氫氧化鈉的燒杯中加入約10毫升水,然後進行攪拌(注意不要讓氫氧化鈉溶液濺出,更不要濺到皮膚或衣服上)。你能感覺到什麼變化?_____________

  2、在裝有硝酸銨的燒杯中加入約10毫升水,然後進行攪拌。你能感覺到什麼變化?_____________

  根據以上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務四

  探究:影響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 提出問題:影響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麼?

  (2)建立假說:食鹽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得越快;可能跟食鹽顆粒的大小有關,顆粒越小,溶解得越快;可能跟是否攪拌有關,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3)檢驗猜測:

  A、檢驗水的溫度對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子問題:溫度對食鹽溶解快慢有什麼影響?→食鹽在熱水中溶解的時間長,還是在冷水中溶解的時間長?

  實驗過程:將兩包食鹽同時放入熱水和冷水中。

  控制變數:兩杯水的質量、溫度取相同,兩包食鹽的

  質量取相同,且溶解時都不攪拌。

  蒐集證據:記錄兩包食鹽在兩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時間,

  發現顆粒較小的食鹽在水中溶解所用的時間較短。

  B、檢驗攪拌對食鹽溶解快慢的影響。

  控制變數:兩包食鹽的質量、顆粒大小取相同,兩杯水的質量、溫度取相同。

  子問題:攪拌對食鹽溶解有什麼影響?→攪拌時食鹽溶解的時間長,還是不攪拌時食鹽溶解的時間長?

  實驗過程:將兩包食鹽分別放入兩杯水中,對一個杯中的食鹽進行攪拌,對另一杯中的食鹽不進行攪拌。

  控制變數:兩包食鹽的質量、顆粒大小取相同,兩杯水的質量、溫度取相同。

  蒐集證據:記錄兩包食鹽在兩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時間,發現有進行攪拌的杯中,食鹽溶解所用的時間較短。

  (4)作出結論:食鹽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水的溫度高低、食鹽顆粒的大小,以及是否進行攪拌等因素有關。水的溫度越高,食鹽的顆粒越小,對食鹽進行攪拌,食鹽溶解就越快。

  (5)交流和評價: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研究過程和所獲得的結果,比較誰的方案最好,誰的結果正確。然後達成共識。

  6、討論

  1、下列條件中不能加快食鹽溶解的是( )

  A、升溫

  B、攪拌

  C、研碎

  D、降溫

  2、如圖所示,用酒精燈給燒瓶中的冷水加熱,發現有氣泡從水中逸出,說明( )

  A、溫度升高,固體的溶解能力增強

  B、溫度升高,氣體溶解能力減小

  C、溫度升高,氣體溶解能力增強

  ,物質的特性

  D、水分蒸發,固體從溶液中析出

  7、拓展思維

  將汽水瓶蓋開啟,會有許多二氧化碳氣體冒出,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有氣冒出這不但說明氣體可以溶解在液體中。另外,還可說明二氧化碳氣體的溶解性,隨氣壓變化而變化,且氣壓越大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8、探究

  將白糖放入熱水中溶解是否比放入冷水中溶解的更快?

  第六節 物質的酸鹼性

  1、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有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說出典型的強酸和生活中常見的弱酸性物質;確認強酸具有腐蝕性。說出典型的強酸和生活中常見的弱鹼性物質。確認某種鹼性物質具有一定的去汙能力。

  (2)會用石蕊試液測定物質的酸鹼性,知道物質酸鹼性強弱可用PH值得高低來表示,會用PH試紙和標準比色卡測定物質酸鹼性的強弱。

  (3)知道物質酸鹼性的強弱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瞭解酸雨的危害。

  2、知識體系

  酸:硫酸、鹽酸、硝酸等

  酸性物質

  物質其它:CO2、SO2、蘋果汁、檸檬汁等

  鹼: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鋇等

  鹼性物質

  其它:CaO、CuO、小蘇打、純鹼、洗滌劑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定性(用石蕊試劑)

  鹼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

  酸鹼性的測定

  PH<7 酸性溶液

  定量(用PH試紙) PH=7 中性溶液

  PH>7 鹼性溶液

  3、教學重點

  認識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物質酸鹼性及其強弱的測定方法。

  4、教學難點

  對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的認識;PH值大小與物質酸鹼性強弱的關係。

  5、討論

  例1、下列物質呈鹼性的是( )

  A、純淨水

  B、人的汗液

  C、工業廢氣排放過多的城市的降雨

  D、治療胃酸過多的藥物

  例2、你能說出正確的聞食醋的方法嗎?

  例3、20xx年,某校STS小組針對所居住城市某熱電廠下游幾十公里內的河水中魚類幾近絕跡的現象,進行了一次調查,並取得了一些資料:①測定熱電廠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測得煤中含硫的質量分數為0、0064%。②瞭解煤燃燒後的氣體排放情況,發現燃燒後的氣體直接排放到了空氣中,該熱電廠地處多雨地區。③瞭解熱電廠發電的用水的排放情況,發現發電用水未經冷卻直接排入河中。根據上述調查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魚類滅絕的主要原因;

  2)、專案①中,STS小組採用了________分析法。

  6、拓展思維

  (1)、如圖為判斷物質的酸鹼性時的操作,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圖。

  (2)、讓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取四條細鐵絲,下端擰在一起,插在膠塞中,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開成樹枝形,將浸有酚酞的溼潤的棉花團紮在“樹枝”上製成“花樹”,在玻璃片上放半小杯濃氨水,罩上大燒杯(如圖所示)。過一會兒,發現棉花團白色變成紅色,猶如一株開滿紅花的“鐵樹”。從上述現象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7、探究

  1、土壤酸鹼性的強弱對農作物生長有很大影響(書P153),設計下面測定一塊土地的酸鹼度的實驗,實驗儀器和藥品、採集土樣、燒杯、玻璃棒、純淨水、PH試紙。

  2、胃舒平藥片(抗酸藥物)是用來緩解胃酸過多而應起的胃痛的,下面用石蕊試液簡單判斷它的酸鹼性:

  (1)、將兩片抗酸藥物碾碎成粉末後分成兩份,移入兩個試管中。

  (2)、分別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純淨水,輕輕搖勻。

  (3)、向第二支試管內滴加少量的稀鹽酸。

  (4)、分別在兩支試管內滴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

  (5)、觀察並記錄石蕊的顏色變化。

  第一支你觀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支你觀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節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1、教學目標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能說出區分這兩種變化的依據。知道物質性質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說出區分這兩種性質的依據。

  透過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學習分類方法。

  2、知識體系

  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物質變化

  化學變化————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氣體、軟硬、光澤、狀態等。

  物質的性質

  化學變化—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物質的酸鹼性、可燃性等。

  3、教學重點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4、教學難點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判斷

  5。討論

  1、比較4種現象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現象有無別的物質產生

  冰山消融無

  鋼鐵生鏽有

  電熱絲溫度和顏色的變化無

  木炭燃燒有

  2、下列哪項屬於酒精的化學性質( )?

  A、常溫下為無色液體

  B、酒精易揮發

  C、酒精易燃燒

  D、酒精有刺激性氣味

  3、下列變化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

  A、鋼鐵燒紅

  B、棒冰從冰箱中取出冒氣

  C、糖被捏成糖人

  D、鋼鐵生鏽

  4、將下列現象與對應的變化、性質用直線連線起來。

  A、木炭可以燃燒

  B、蘋果爛了

  C、溼衣服變幹

  D、樟腦丸變小①物理變化

  E、金剛石很硬②化學變化

  F、晶體有熔點③物理性質

  G、煤燃燒④化學性質

  H、鋼鐵會生鏽

  6、拓展思維

  (1)發光、放熱、變色等現象產生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2)現有糖和鹽各一瓶,請你根據他們的物理性質的不同,寫出區分它們的兩種方法。

  7、探究

  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純淨水,你準備用幾種方法來區分它們,請你試試看。

  (1)根據氣味鑑別

  (2)根據熔點鑑別

  (3)根據沸點鑑別

  (4)根據揮發性鑑別

  (5)根據可燃性鑑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