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案並導學案

“魚我所欲也”教案並導學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魚我所欲也”教案並導學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透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透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