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樂律動音樂教案《是誰在敲門》及教學反思

小班音樂律動音樂教案《是誰在敲門》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班音樂律動音樂教案《是誰在敲門》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地對唱歌曲,並愉快地參與遊戲。

  2、熟悉同伴名字,初步學習有禮貌地交往。

  3、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4、啟發幼兒按照原歌詞的結構,創編新歌詞並演唱。

  活動準備:

  小猴及小熊的貼絨、布偶、頭飾若干,節奏卡等。

  活動過程:

  一、練習節奏

  1、請小朋友聽老師拍節奏,猜猜是什麼小動物來了。

  2、出示貼絨小猴及節奏卡(xx/xxx—)。小猴是按這個節奏跳出來的:"小猴,跳跳跳。"

  3、出示巾絨小熊,引導幼兒按節奏說:"小熊,走走走"。(這個環節重點練習節奏,貼絨小猴、小熊隨著節奏在節奏卡上跳躍,能使幼兒獲得直觀印象,自覺把歌詞與節奏聯絡起來,為後面學習歌曲打下基礎。)

  二、欣賞歌曲

  1、咦!小猴、小熊怎麼豎起了耳朵?它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了嗎?

  2、兩位教師分別扮演小猴、小熊對唱,幼兒完整欣賞。

  3、這首歌幾個人唱?和其他的歌曲有什麼不一樣?(教師神秘的表情和口吻很快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兩位教師的表演使幼兒很好地理解了什麼是對唱。)

  三、學唱歌曲

  1、幼兒分句學唱一遍,重點練習"你是xxx"這一句。(為使幼兒準確地掌握旋律,教師教唱時採用單手旋律伴奏。)

  2、幼兒整首跟唱兩遍。教師提示幼兒最後一句要唱得輕巧、跳躍,表達高興的心情。(整首跟唱時每次都替換填入幼兒的名字,能保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良好的情緒體驗。)

  四、師幼遊戲

  1、教師扮客人敲門,幼兒扮主人,師幼對唱。

  2、師幼相互換角色對唱。

  3、請幾名聲音響亮的幼兒扮客人,與全班幼兒對唱,教師伴奏,並用眼神、手勢提示。

  五、表演布偶

  1、小猴和小熊聽了這麼久,也學會了,我們來看它們的表演好嗎?(當幼兒感到疲勞時,而偶表演能再次引起幼兒的注意,並使他們在欣賞中得到休息。)

  2、小熊請小猴進屋後還可以怎麼樣招待客人?(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即興用布偶表演。)

  六、集體表演

  1、一半幼兒扮小猴,一半幼兒扮小熊邊對唱邊表演,兩個教師也各扮一種角色,與幼兒一同遊戲。

  2、視幼兒興趣,鼓勵幼兒相互換角色再次表演。

  反思:

  歌曲《是誰在敲門》簡短有趣,表現了主客兩人對話的`情景。特別是“你是×××”這句可任意替換幼兒或小動物的名字,是幼兒學習的興奮點,能使幼兒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同時,和遊戲相結合的對唱形式較新穎,易引起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所喜愛。另外,曲子為D調,四拍子,基本上是一字一音,音域、速度、結構均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