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牽牛花》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牽牛花》含反思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公開課教案《牽牛花》含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活動目標:

  根據本班幼兒情況和教材特點,我認為該活動應達到如下目標:

  (1)藉助誦讀看圖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認識牽牛花的生長特點。

  (2)利用掛圖,學習理解新詞——籬笆。

  (3)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重點難點

  是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並能從中得到快樂,達到正確的背誦。

  準備:

  為了較好的突破難點重點,實現教學目標,也是根據本班幼兒好奇心強,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點,我準備了一幅教學掛圖:牽牛花爬上高樓,樹梢,牆頭和籬笆的掛圖。有一朵躺在地上,擬人化處理,可以移動,必要時再現出,以保證新鮮性,有助於凝聚幼兒的注意力。

  幼兒總是對新鮮有變化的事物感興趣,並且總是把周圍的一切看作與自己一樣的有生命,有感情。掛圖比較容易激發幼兒的感情和興趣,易於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掛圖也可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兒歌。

  1、說教學設計

  (1)說教法。枯燥的說教對幼兒不起作用,因為幼兒是一個活動的個體,其注意力的集中是短暫的,需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斷接受新指令,藉以維持其注意力。因此我決定採用廣泛的談話法和直觀教學法,以適應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透過面向全體的談話,調動每位幼兒的積極性,把握每位幼兒的思維。

  (2)說學法。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和幼兒同時參與的過程,完整的教學活動不僅有教師的教,還要有幼兒學的配合。本班幼兒比較活躍,課堂氣氛把握不好,就會走向混亂,因此我決定採用集體問答於個別問答相結合的方法,促進幼兒學習。答案明確的請幼兒集體回答,分散型的問題請幼兒個別回答,做到動靜結合。這樣一方面擴大了幼兒參與面,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練習鞏固的環節中,引導幼兒用你一句,我一句的遊戲法熟悉兒歌,進一步激起幼兒興趣,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

  2、說教學程式

  (1)開始部分:談話匯入,激發幼兒興趣,觀察掛圖,初步感知畫面內容。

  談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幅好看的畫,想看嗎?

  提出要求:安靜地,認真地看,把畫記到腦子裡。

  提問:畫上畫的是什麼?你還看到了什麼?

  你看到的牽牛花是在什麼地方的?牽牛花為什麼要爬到這些東西上呢?(隨機介紹籬笆)

  (2)、介紹牽牛花的生長特性

  蔓細長,軟,不能自己直立,必須纏繞著別的物體往上爬。

  可是有一朵牽牛花卻沒有往上爬,她在那呢?(出示活動牽牛花)她為什麼躺在地上呢?過渡到下一環節

  (3)中間部分,學習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a、示範朗誦,掌握兒歌主要內容

  提問:現在知道牽牛花為什麼要躺在地上了吧?先來告訴老師別的牽牛花爬到哪去了?(集體回答:幼兒看掛圖,聽老師提示回答,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只有這一朵,哪也沒爬上去,為什麼呢?(幼兒個別回答)

  小結: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用兒歌語言找出原因。

  b、學習朗誦兒歌

  這朵牽牛花既有趣,又可愛,我們來學一下她的兒歌好嗎?

  (用跟學法結合掛圖朗誦兒歌)

  採用各種方法熟悉兒歌內容,如老師小聲說,幼兒大聲說;請一幼兒指著掛圖領大家說。

  c、聯絡鞏固兒歌

  連線背誦,老師一句,幼兒一句,激發幼兒興趣

  (4)延伸部分,連鎖調:小苗圃

  談話:這首兒歌讀起來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種兒歌叫什麼?我們以前也學過一首這樣的兒歌是《小苗圃》。

  (5)結束部分,背誦《小苗圃》《牽牛花》,體驗其相同的地方,即連鎖調兒歌的特點。

  活動反思:

  首先,我以猜謎引出牽牛花,孩子們很熟悉牽牛花一猜就對。接著我簡單介紹牽牛花的特徵,這樣孩子們對牽牛花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把牽牛花有幾個花瓣漏了,還應多熟悉教案。其次,我改變了以往邊教邊折的方法,而是引導幼兒觀察牽牛花步驟圖,請個別幼兒一個一個步驟探索、交流折牽牛花。給了孩子強烈探索的機會,增添了孩子學習的慾望。

  接著,幼兒製作牽牛花。在操作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折、剪等基本方法掌握的比較好,特別是在翻出花朵時,開始時有幾個孩子還在擔心請我幫忙,經過我的鼓勵大多數幼兒都能正確的製作出來。而且也越來越精細。

  最後,展示作品,讓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因此多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就算一開始折得不算漂亮也沒關係,只要是自己的成果就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