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文中的景物描寫,感受文章精彩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堅守信念,堅守未來光明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會被它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的氣勢所震撼。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遙遠的年代的火山爆發的火山口裡長出了一片片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著名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力量吧!

  二、整體感知

  1、展示學習目標。

  2、檢查字的注音和詞語解釋。

  3、同學們,課前我們都做了詳細的預習,我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確: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蹟,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過程,滿懷激情歌頌了地下森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學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令你最感動的是哪部分內容?原因是什麼?

  明確: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這段文字。作者憑其想象敘寫了地下森林是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偉大力量就是在這艱辛的歷程中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感動我們,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一起回顧地下森林艱辛的歷程,感受生命的最強音。

  三、精讀賞析

  教師朗讀“那一定是遙遠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學生思考:

  1、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四、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地下森林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裡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2、不公:

  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3、幫助:

  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

  潔淨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白楊、青楊、黃菠鶯)。

  就這樣,幽谷裡的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並蔚然成林,險惡的環境,艱難的成長都沒有阻擋地下森林腳步,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偉大的生命力。從中我們同學們也應該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啟迪。請自由朗讀你喜歡的語段,品味語句、字詞,談談你的感受。

  五、學生自由朗讀(5分鐘~3分鐘)

  六、學生自由發言

  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品析關鍵詞句,字詞的深刻含義,談感受。

  例如:

  1、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析:詳見教參144頁。

  2、“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總有強者活下來了,長起來了。從沒有陽光的深坑裡長大了”P146

  4、太陽的不公一部分課文P82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地暢談自己喜歡的語段,抓住語段中的關鍵詞語,主要用來突出成長的艱辛,表現地下森林的堅韌不屈,分析感受頑強的生命力。總結地下森林的品格: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

  教師小結:像地下森林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常常會墮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地質變遷考驗森林,禽獸的生命適應性一樣,考驗人群的品質、適應性、耐力,錘鍊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滄海橫流,天翻地覆,方顯英雄本色;人煙盡滅,劫後餘生,更知生命可貴。

  正如本文的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植“文革”,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工作了38個年頭,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在文革結束後憑藉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為什麼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動情?作者正是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寫了進去。親愛的同學們,在讀了文章聽了作者張抗抗的切身經歷後,你有怎樣的感受或是啟發嗎?

  七、拓展延伸

  學生結合自身談對本文的感受?

  例:

  學生實際:自己遇到困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面對挫折。

  學生感受:甘於寂寞等待;堅韌頑強、樂觀、沉著謙遜。

  八、小結

  看著眼前這難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萬千,他不媚俗,陽光不給他光輝,火山製造峽谷、深淵,不給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屈服於自己的命運,歷經磨難,終於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你們啟程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的上路,相信終有一天,你們也會有“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2

  【公開課教案思路】

  教學本文,要在課前安排同學查閱作家相關資料和時代背景,課上應引導同學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體會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手法,探明課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奧妙,品析鑑賞本文的語言美、哲理美。另外還應引導同學熱愛自然,對生命抱一種敬畏的態度。

  課堂教學採用朗讀法、美點尋蹤法、討論點撥法等教學方法,注重體驗教學.多層考慮,全面發掘課文的各種資源,力求在語言學習和情感體驗方面都有所收穫。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溺、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並學會運用。

  ⑵認識張抗抗其人和作品。

  2、能力目標:

  ⑴能品味本文充溢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鑑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⑵掌握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示手法,逐步培養散文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

  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並把它內化為自身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示手法。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和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美點追蹤法。

  3、討論點撥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佈置】

  1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具體分析,討論鑑賞;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地下森林的圖片,讓同學從感性上認識地下森林。)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維護區,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裡林木蔚然深秀,雲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讚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作者照片,檢查同學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預習情況。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地下森林斷想》是我國女作家張抗抗的名作。面對大自然發明的地下森林奇蹟,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文章採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以強烈的感情打動了讀者。地下森林發明了生命史上的'奇蹟,它深沉、堅毅的品格給我們以強烈的震撼。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帶,同學聽讀,積累詞語。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溺(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隱姓埋名:隱瞞自身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鬱不平。

  2、同學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和其變化。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1、請談一談文章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2、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並說說為什麼摘選它。

  3、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同學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麼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麼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敘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閃爍著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控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假如用幾個片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鑑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⑴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並作簡要分析。

  同學考慮、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後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

  峽谷莫非不明白?”“純真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這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緻、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迴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⑵同學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身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⑴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

  同學討論交流。

  明確:全文分為三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區域性(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迸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於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3

  [教學過程]:

  一、以學生對森林的知識匯入,引出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文中文字優美,含義深刻的語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組探討在閱讀時遇到的疑難問題。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啟迪”,結合名言和事例來談自己的體會。深入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實錄]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森林的圖片!剛才我們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聽說過地下森林嗎?

  生齊答:沒有。

  師:下面我們就隨著現代作家張抗抗一起走進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然後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學生朗讀課文)

  1、什麼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地下森林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裡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2、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地下森林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裡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2)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3)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

  潔淨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白楊、青楊、黃菠鶯)

  三、細讀

  1.“黑暗”的是什麼呢?――環境的惡劣。快速瀏覽文中3-20段,具體說說地下森林環境如何“黑暗”。

  ——主要是3-20段中的一些句子。

  如: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象到了世界末日……

  啊,聽蒼鬱的巨木在風暴中咔咔折斷,見地心的“熱血”噴射上天,氣勢之宏偉壯觀,連太陽都要肅然起敬。

  平靜了,草地變成了明鏡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狀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礫,把峻嶺劈成深淵。一切都改變了:燒焦的石頭取代了綠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漿覆蓋了嬌豔的鮮花。多麼寧靜的世界喲,萬籟俱寂,沒有百鳥啾啾,沒有樹葉沙沙……

  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個不規則的深坑,四面均為懸崖,險巖峭立,怪石嶙峋。…

  火山製造了峽谷、深淵、卻沒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禿禿的,谷是光禿禿的,太陽依舊高懸,可是山沒有顏色,谷沒有顏色…

  那幽暗的峽谷,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

  幾千年過去了,大自然的生命無處不在,峽谷卻沒有資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許鳥兒掠過山崖,銜叼的草莖曾在這裡落下過草籽兒,但是草籽兒沒有發芽;也許山泉流過谷底,攜帶過幾粒花種,但是小花兒沒有長大。

  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作樣地點頭。…

  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

  (句子很多,對有欣賞價值的要加以品味,朗讀)

  2.是啊,陽光無情,生命荒蕪,歲月漫長,但,地下森林依然執著地長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受到人們深深的景仰。

  人們為什麼景仰它呢?請齊讀20自然段,然後再看看課文其它部分,具體說說。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4

  一、匯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聯想到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那遙遠的年代,火山爆發後,留下的死火山口裡,長出了一棵棵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體感知:

  談談對本文的初步印象

  過渡:剛才幾位同學說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語言精美,飽含感情,蘊含哲理的散文,現在,我們就從品味語言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

  (一)瀏覽課文,找出九個問句

  (二)品味前三個問句: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聽3—7段課文範讀影片

  3、學生活動

  4、點撥:

  (1)是因為什麼,地下森林長在這峽谷裡?(參考答案:火山爆發,製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從哪裡飛來?”這個問,還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作者什麼感情?(參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顯得親近,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表達對地下森林的熱愛、關切、同情,對讀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將這三個問句改成陳述句,再同原句比較,哪種句式更能表達更豐富的感情。

  5、朗讀

  (三)品味第4、5、6問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讀第10段

  3、學生活動

  4、點撥:峽谷知不知道陽光不喜歡它?這幾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陽光和峽谷怎樣的感情?(參考答案:從上文看,作者無疑而問,以反問的形式,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表達出對峽谷的關切之情)

  5、朗讀

  6、過渡:前六個問句,讓我們明白了火山製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陽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書:不幸)

  面對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長的幾千年、幾萬年裡,它還在期待,還在希望。(板書:幾萬年)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麼呢?

  (四)品味第7個問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麼呢?(學生答:長成地下森林)(板書: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學們,從峽谷“幾萬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長成地下森林”這一生命歷程中,我們可感受到它怎樣的精神、品格?

  2、朗讀13—16段

  3、學生活動,完成前三個品格的分析和板書(堅忍毅力、樂觀自信、沉著謙遜)(點撥: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關鍵詞;第二,14-16段中的長風、清泉、魚鱗松為什麼要幫它?)

  4、地下森林還有其它品格嗎?(完成第四個品格“無私奉獻”的板書)

  (地下森林不僅僅熱愛生命,要長出來,更可貴的是把自己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5、現在,我們再回到第二個問句:“你從哪裡飛來?”透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參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從天上飛來,而是憑藉自己堅忍的毅力,從幽深的峽谷裡成長為一片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因而,前七個問句,不僅僅表達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關切、同情、熱愛,還有無限敬佩之情)

  (五)明確哲理(主旨)

  1、過渡:儘管環境極其惡劣,幽谷裡樹木的強者在幾萬年之後終於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強大的生命力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我們以感動和啟迪,作者透過對地下森林的成長史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2、學生討論

  補充作者寫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樣,人有時也會墮入低谷,人生中的艱難險阻也會考驗人的耐力、意志。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值“*”,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了38個春秋,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憑藉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此,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3、明確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六)小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者正是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地下森林的禮讚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語言之中,因而,我們品味本文語言,就無不處處聽到作者的心跳,強烈感受到作者深摯的感情,並解讀出蘊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我們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的依據。

  四、從修辭的角度品味語言

  1、同學們,本文語言不僅僅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啟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時,還運用了多種修辭,使文章富有文彩美。請同學們從修辭的角度,選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分鐘)

  2、篩選出以下句子分類進行品味

  比喻: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對地下森林的讚美之情,生動形象,形狀相似)

  擬人:見14、15、16段

  (明確:由於用了擬人手法,把事物當作人寫,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處處體現人的品格與秉性)

  五、朗讀比賽

  六、練習

  仿照下面語句中畫線句子的句式特點,續寫兩句話。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雲霧籠罩象▁▁▁▁▁▁▁▁▁▁▁▁▁▁▁▁▁▁▁,夕陽對映似▁▁▁▁▁▁▁▁▁▁▁▁▁▁▁▁▁▁▁▁▁▁▁▁▁▁”。(指導學生仿寫的方法)

  七、全文小結:

  同學們,對語言的理解,既要從表情達意入手,也要考慮修辭句式角度(打出板書),二者是有機統一,這節課,只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老師有意識把它分為兩個方面。品味語言,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立足文字,聯絡語境。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寫作背景等。

  今天,我們從這表情達意和修辭句式兩個角度賞鑑了這篇美文,地下森林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感慨萬千,火山不給他留下生命,陽光不給他光輝,然而她不屈服於不公的命運,而是憑著自己堅忍的毅力,終於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中考即將來臨,在你們艱苦複習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們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地去備考,相信中考的那一天,你們也會發出“我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能力目標

  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鑑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

  三、德育目標

  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並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美點追蹤法,

  3.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自然保護區,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裡林木蔚然深秀,雲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今天我們學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讚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鬱不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

  ①請談一談文章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②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並說說為什麼摘選它。

  ③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學生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麼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麼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敘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閃爍著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控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如果用幾個片語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鑑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並作簡要分析。

  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後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這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緻、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迴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2)學生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於—旦。

  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並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師小結:從理清思路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象敘寫地下森林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最後寫它的勝利。但我們可以感覺到文章處處流動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2)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並作具體點評。

  教師把學生分成三組討論交流。

  第一小組:本文幾乎全是敘述的語句,同時又幾乎全是抒情的語句,我們分辨不清楚。我想它們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會有這麼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小組:仔細分辨每一部分,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於抒情,用主觀感受表達觀覽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寫為主,但強烈的感情如暗流湧動。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地下森林的讚歎和謳歌。

  第三小組:文章多處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的感情更強烈,對讀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師小結: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讀這篇散文時,給人的審美感受是非常強烈的,會惋惜、會不平、會激動、會亢奮,會敬佩,會讚歎!

  3.體會文章的哲理美

  教師提問:本文不是簡單的詠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來抒發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請同學們試著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生2: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生3: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任何時候都不悲觀或消沉。

  生4: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

  教師小結:作者讚美地下森林,讚美給峽谷以土的風,給峽谷以種子的魚鱗杜、白樺、青楊、黃菠蘿.還有滋潤了峽谷的潔淨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來。張抗抗是一個喜歡思辨、善於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對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寫得如此深沉,表達了她對人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及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審視。

  五、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1.如何理解文章主題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教師分發列印好的材料,內容如下:

  本文寫於80年代初,正是“*”結束不久,我們國家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

  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人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裡散發出來,那是沒辦法克服的。張抗抗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

  學生討論交流,男生把握時代精神,女生把握個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數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絕大屈服啊!”說的是大自然的現象,但讓人聯想到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鍊了靈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寫得如此動情,很有可能把作者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這就是打動我們的原因。

  2.為什麼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明確:作者有意暫且不表,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後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後餘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六、課堂小結

  樹以各種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與人類為伴,或街樹,小林地,甚至森林,它們自始就會說話,樹葉沙沙,風兒傳情。森林是一個記憶庫,儲存了生命周圍的資料。這些記憶告訴我們大自然與人類所發展出的關係,告訴我們關於這片土地的先靈故事,他們的智慧與錯誤。

  樹會說話,只要以心靈傾聽。造訪森林吧!來趟與樹的心靈對話,將樹健美的精神帶回家。

  七、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閱讀《地下森林》,比較兩文的寫法。

《地下森林斷想》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對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寫,感受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2.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頑強忍耐、堅守信念的意義。

  3. 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優美的語言可以作為朗讀的好材料,在朗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2.討論點撥法。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語句,以及含蓄表達作者情感的內容,可讓學生深入探討,再理解掌握。

  一、導語設計

  去過黃龍洞嗎?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區的核心。深藏地下上億年,八十年代初由於張家界對外開放而得以蠻聲海內外。洞中有洞,樓上有樓,各種洞穴奇觀玲琅滿目、美不勝收。洞內的迷宮、天仙水、龍宮等,令人歎為觀止,你看到這樣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們見識另一種神奇的自然景觀──地下森林。在我國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這節課,我們將隨張抗抗女士去那裡看看。

  二、作者簡介

  張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協從事專業創作。作品《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三、感知文字

  釋題:老師一開始沒注意題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們覺得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適合?讓學生看完課文後再思考這個問題。

  ──看後討論,斷想即片斷感想。狂想,是不著邊際的想法吧。本文主要是圍繞森林而展開的很多聯想,用狂想更不適合吧。但是“狂想”,有一種更開放的境界,什麼奇思妙想都可以!

  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產生怎樣的斷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寫地下森林的奇異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斷想?

  (1)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2段):(描寫森林部分)文章總起,點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點,表達作者驚訝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斷想部分)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森林部分)親眼所見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的狀貌,還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2)理解相關的問題

  A.文中有很多個問句,各有什麼意味?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如“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其它問句也多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B.為什麼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作者有意暫且不表,先寫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後再順勢展現地下森林的壯觀景象,從而突出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頑強忍耐、堅守信念最終獲得的劫後餘生,慶幸之至。這樣寫來更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四、品讀課文

  1.學習本文豐富的想象力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麼呢?朗讀課文3~20段,按順序說說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遙遠的年代這裡也許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許是一個肥美的湖沼。

  想到了億萬年前這裡火山爆發,然後這裡就成了沒有生命沒有顏色的地方。

  想到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泥土,又捎來了種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變綠,懸崖上、山嶺間又是一片鬱鬱蔥蔥。

  想到幽暗的峽谷因為陽光的不公和無情,依舊死氣沉寂。

  想到長風、清泉終於理解了峽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頂的魚鱗松、白樺、青楊、黃菠蘿們仗義行俠,送來了成千上百粒的種子。

  想到了在經過了幾萬年的努力與考驗後,峽谷裡終於成了現在的情形:柞木蒼鬱,松樹成林。

  想到了這峽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陽光,不豔羨讚美之聲,而是歷盡磨難百折不撓地存活。

  ……

  2.體會作者熱烈的情感

  朗讀《地下森林斷想》,可以受到作者情感的巨大沖擊力,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她的景仰之情的呢?

  再次朗讀課文,說說“我從……之中,讀出了作者的……之情”。

  如我從“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這句話當中,讀出了作者對具有頑強忍耐力意志力的森林的欣賞讚美之情。

  3.品味本文優美而規範的語言

  本文的語句非常優美,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典範。說說你最喜歡本文的哪些語句,它好在哪裡,請你找出來,把你的感悟和大家共欣賞。

  如“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準確形容詞的應用,構成排比的句式,豐富描寫的內容,讀起來琅琅上口。再如“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等,如詩一般的語言,工整對偶,又有很深的意蘊。

  五、問題探討

  1.“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你從哪裡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作者為什麼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什麼感情?

  ──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情感更加強烈,更充分表達對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熱愛,對讀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

  這句話如何理解?表現出地下森林怎樣的性格?

  ──“幾萬年的代價”指的是在漫長的歲月裡,生命陷於困頓以至窒息,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3.“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

  作者受到了怎樣的“啟迪”?找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

  ──置之死而後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終究會獲成功;一顆優秀的種子,在任何貧瘠的土地裡都能生長……至於讓學生舉一兩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

  六、總結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蹟,作者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七、作業

  1.摘抄並背誦文中你所欣賞的抒情語句。

  2.向夥伴們描述你所見到的一次奇特的景觀及你的感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