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教案: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_初三歷史教案

初三歷史教案: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_初三歷史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歷史教案: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_初三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

  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透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

  透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

  (1)透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透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並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和戰後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

  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

  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後初期形成的控制論、資訊理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我們正處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程序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所介紹的內容來把握。如果能夠說出更多的例證當然更好。

  生:(回答)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門類,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場深深影響到我們人類與以前的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生:(回答)

  師: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絡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展。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生:(思考並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者三要素進行思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透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物件的不斷改進和擴充套件。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了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巾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執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比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為生產力水平標誌的生產工具方面發中的變化。

  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後,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為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物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物件進行生產,還能夠製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物件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充套件了人類勞動物件的內容。

  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也就明白了儘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生:(分析並回答)

  師:(引導學生依據課本上的小字進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於生產過程的智慧化,智慧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這種技術密集企業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資訊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際方式;透過國際網際網路,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於解決人類優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生:(回答)

  師:剛才,我們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從一個國家內部來觀察的,如果把世界經濟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必然會看到科技革命對國際經濟格局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所瞭解的事實來說明這一影響。

  生:(舉例說明)

  我們又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呢?請結合當今國際關係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條件來思考。

  生:(思考並討論)

  師:(小結學生髮言)我們已經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於我們學生來說,就是透過刻苦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將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使我們的祖國也成為現代化科技強國。

  四、知識經濟的初現

  提出者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1、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經濟”一詞雖然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有人對它加以關注了。目前在學術界,對有無“知識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教師在講課時按照課文的提法說明即可。關於知識經濟的概念,也按照課文中敘述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提法出自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等人的說法,他們普遍認為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提法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與我們常用的五種社會發展形態論有所不同。對這一情況,教師瞭解即可。

  2、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說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各國之間今後的競爭,更多地取決於知識經濟的發展程度。在高科技領域佔據優勢的國家,將在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佔據上風。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後的國家,則將受制於人。透過對這一問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