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通用10篇)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裡的動物;

  2、初步瞭解洞中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特徵;

  3、培養幼兒觀察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自制生活在洞裡的動物PPT課件;

  2、地洞、樹洞、山洞等背景,相關動物貼絨;

  3、音樂:舞曲一段。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兒歌《神秘洞》匯入,激發幼兒學習的性趣。

  師:我們唸的兒歌裡說到了一隻什麼動物?它喜歡住在什麼樣的洞裡?除了毛毛蟲,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也喜歡住在洞裡的?(請幼兒與同伴相互交流)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簡要小結後以森林裡舉行“洞洞舞會”,邀請住在洞洞裡的動物前來參加,到底誰會得到邀請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1)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裡的螞蟻:“排隊地上跑,身體細又小,做事最勤勞,紀律第一好”。

  猜出後引導幼兒觀看課件,看一看,想一想:你們在哪裡也發現過螞蟻?它長得什麼樣子?生活在什麼地方?平時喜歡吃什麼?

  可模仿螞蟻爬的動作。

  同法引導幼兒觀察住在地洞裡的田鼠。

  發散性思維:還有哪些住在地洞裡的動物?(交流)

  教師小結。

  (2)依次類推出示住在樹洞裡的小鳥、松鼠等;發散性提問後教師小結。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裡的蝙蝠、熊等動物,發散性提問後教師小結。

  2、創設舞會情境。

  師:原來啊,是這些住在地洞、樹洞、山洞裡的動物得到了邀請。瞧,小動物們都來參加洞洞舞會了(點擊出示最後一張課件)我們和它們一起來跳個舞吧!(放舞曲音樂)

  全體幼兒隨音樂舞動。

  3、遊戲:送動物回家。

  出示地洞、樹洞、山洞背景圖及相關動物貼絨,“舞會結束了,小動物們也累了,我們來送它們回家吧!”

  請個別幼兒來把動物送回相應的“洞”中。

  4、總結後結束活動。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各種動物的基本造型特徵。

  2、運用剪貼的方法制作出形象各異的動物頭飾。

  3、知道節約材料,能根據製作的需要提取相應大小的紙張。

  活動準備:

  1、動物頭飾的作品圖片或實物若干。

  2、繪製頭飾的彩色卡紙(做底版用)及各色彩紙若干,剪刀、膠棒等材料。

  1、引發學生創作動物頭飾的興趣,瞭解頭飾的基本結構。

  (1)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表演一段跟動物有關的故事。你想扮演誰?我們大家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在表演這個動物呢?對,可以戴上這個動物的頭飾。

  (2)教師:今天我們就每人給自己做一個動物頭飾。頭飾是怎樣戴到頭上的?由哪幾部分組成?可以用什麼材料製作? (頭飾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動物形象,一個是固定在頭上的頭箍)。

  2、觀察各種動物,知道其主要造型特徵。

  (1)教師:我們怎樣才能把動物頭飾做得像,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做的是什麼動物呢?

  (2)教師小結:要把動物的主要特徵表現出來,比如製作小豬頭飾,我們要把它的翹鼻子、小眼睛、大耳朵做出來;做小魚頭飾,就要表現出魚身上的鱗片和遊動的魚鰭等等。

  3、學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要點提示:

  1)做動物形象的紙張要硬一些(如卡紙);動物的五官等可以選薄一點的紙,可先用筆畫出造型再剪貼。

  2)用卡紙先做一個整體造型,然後再貼上五官,以增加頭飾的牢固性。

  3)教師事先準備好寬3釐米、長60釐米的紙條做頭箍,然後將做好的頭飾貼在頭箍上即可。

  4、學生戴上自制的頭飾,相互交流製作體會,在自由表演中結束活動。

  教師:看看大家都做了哪些動物頭飾?戴上這個頭飾你想怎樣表演?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3

  設計意圖:

  “教孩子記住十個問題,不如引導他們自己思考一個問題。” 《綱要》中提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幼兒對大千世界充滿了好奇,激發幼兒探索的激情,是培養幼兒探索能力的前提。因此,應該開展多種適合幼兒探索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使幼兒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

  本次活動,取材於上海新教材學習活動《動物大世界》中的素材點“送動物回家”,在“動物也要上小學”的童話背景中,透過幫助動物分班的小任務,透過教師預設的提問互動等等,引發幼兒的自主探索,將交集的概念由教師教授轉化為幼兒自我發現,自主探索。

  活動目標:

  1、瞭解常見動物的不同生活特點,初步積累一些有關交集的經驗。

  2、有進一步探索動物生活習性的願望。

  活動過程:

  一、匯入部分

  提問:動物小學開始報名,老師貼出了招生通告,你們知道什麼叫招生通告嗎?

  提升:招生通告就是報名通知,它告訴動物朋友可以報名上小學了!

  (說明故事情境,引發多來報名上小學的動物的關注)

  二、基本部分:

  (一)匯入提問:

  1、提問:看看有多少動物朋友來報名了(6個),你是怎麼數的?它們是誰呢?(滲透數數的方法,幼小銜接)

  2、過渡語:大象老師看了它們的情況後,覺得小動物們都符合動物小學的招生條件,於是就準備給它們發錄取通知,但在發通知前先要給它們分好班級。

  (二)幼兒根據動物不同特徵進行分類

  1、幼兒生生互動:互相商量幫大象老師分班的方法。

  2、幼兒集中交流:你是怎麼給大象老師分班的?說明分班理由。(生生互動中,引發幼兒的求異思維,有多種分法)

  (三)引導幼兒根據水生動物和陸地動物進行分類

  1、(出示二張藍、綠圓形圖形)

  提問:今年動物小學只招二個班級,你們看看這二個可能是什麼班?

  2、(演示ppt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引發幼兒對圖示的關注)

  提問:這些動物可能會上哪個班呢?

  (四)出示兩棲動物,理解交集

  1、提問:這些小動物可能會進那個班呢?(請小朋友討論)

  2、幼兒集中交流分班理由

  (透過討論和說明理由引發幼兒的質疑,爭辯,激發幼兒的思考和探索,最後達成共識)

  3、(出示藍、綠色交集圖)

  提問:你能看懂大象老師的這張圖嗎?

  這些動物放在哪裡合適呢?

  小結:原來這是一張交集圖,這二個動物是既可以生活在水裡,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二個班級都能進,兩個班級都能進的動物朋友就可以放在中間。

  4、拓展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可以放在中間的?

  三、結束延伸

  投放更多的動物圖片或植物等圖片,幼兒在個別化學習中繼續操作探索。

  活動感悟:

  1、透過童話故事的背景,幫助動物分班的小任務,融教學於遊戲中,其樂融融。

  2、本次活動,特別注重幼兒的自主探索和幼兒思維間的相互碰撞,在過程中,激發幼兒的求異思維,如你是如何分的,為什麼?這三隻動物該怎麼分呢?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中,幼兒有不同的見解,個別經驗轉化為共性經驗。

  3、本次活動中教師善於傾聽和等待,在幼兒自主發現的基礎上歸納提升幼兒的經驗,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會採用不同的過冬方式。

  2、願意透過遊戲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過冬的認識。

  3、對動物過冬方式有探究興趣。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5、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1、課件

  2、圖片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觀看課件,引出冬天怎樣保暖)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段好看的錄影,你們想看嗎?小朋友,電視上出現的是什麼季節?冬天到了,小朋友會怎樣過冬?(幼兒討論)

  二、進行部分

  1、引出課題

  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嗎?(出示課題)

  2、引導幼兒瞭解、討論小動物過冬的方式。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放課件小蜜蜂)小蜜蜂是怎樣過冬的?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它一樣是儲藏食物(又名躲藏)過冬的?(師出示字條“儲藏食物”)(幼兒自由討論)

  師總結:這些小動物它們在冬天快要到的時候把它們吃的食物全都儲藏起來,到了冬天,它們就躲在家裡一冬天都不出來,這種小動物就叫儲藏食物過冬,也叫躲藏過冬。我們接著看小動物還有哪些過冬方式。

  3、繼續觀察課件

  師:青蛙是怎樣過冬的?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它一樣是冬眠過冬的?(師出示字條“冬眠”並解釋“冬眠”的含義。)(幼兒自由討論)

  師總結:這些小動物不吃不喝也不動,一睡就是一冬天,等醒來的時候已經是春天了,這種過冬方式叫冬眠,眠就是睡覺的意思。

  4、繼續觀察課件

  師:咦?那些大雁小燕子都飛到哪裡去了?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它一樣是遷徙過冬的?(師出示字條“遷徙”並解釋“遷徙”的含義)(幼兒自由討論)

  師總結:這些小動物很喜歡溫暖的地方,快要到冬天的時候它們就往南方飛,因為南方的冬天也是很暖和的,等到冬天結束了,它們又飛回來了,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這種過冬方式叫遷徙。

  5、繼續觀察課件

  師:獅子等哺乳動物是怎樣過冬的?還有哪些小動物和它一樣是換毛過冬的?(師出示字條“換毛”並解釋“換毛”的含義)(幼兒自由討論)

  師總結:這些我們常見的小動物它們快要到冬天的時候就開始退毛掉毛,等到冬天來的時候,又長出了又密又長的新毛,就像換了一件新皮襖。這種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叫換毛。

  6、教師小結:

  師:動物們都非常聰明,他們都有過冬的好方法。

  7、遊戲“動物寶寶過冬”

  師:冬天馬上就到了,有些小動物還不知道自己的過冬方式。請小朋友幫助它們選擇正確的過冬方式。(幼兒連線)

  三、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這些小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們,珍惜它們。

  教學反思:

  這節課透過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其實動物也很聰明,為了能生活下去,不讓自己餓死、凍死,都有度過寒冬的方式,還豐富了詞彙。讓幼兒更懂得怎樣去愛護動物。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幼兒觀察一些事物,多瞭解一些科學知識。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5

  教材分析:

  《動物說話》是一首歌謠風的創作歌曲,2/4拍,五聲降E羽調式,一段體結構。歌曲的節奏簡單,以四分音符為主。旋律較為平和,級進與小跳相結合,採用重複、模進、變化重複的手法,緊密結合了語言的特點,表現了小動物稚嫩的拙態和叫聲。樂句間加花伴奏的應用使歌曲風趣、富於變化,又彷彿是小動物機警的神態,是一首便於學生表演的兒童歌曲,很有趣味。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校,還未脫離幼兒園階段的行為習慣,課堂常規不夠規範;注意力集中時間大概在10到20分鐘左右,基本沒有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但就是這一張張的“白紙”卻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好動的認知特點,這是他們的優點,也是音樂老師設計和上好一堂音樂課的契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模仿小動物的歌聲學習節奏X 、 X X 、X— 。

  2、技能目標:

  A、能用自然、輕快地聲音演唱歌曲《動物說話》。

  B、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為歌曲創編歌詞。

  3、情感目標:透過歌曲的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應和睦相處“的道理。

  教學重點:

  鼓勵學生參與、體驗各項音樂活動,引導學生用自然、真誠的歌聲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

  學生情感的激發與歌詞的創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歌曲《鵝》:

  有表情的歌唱並表演。

  二、匯入:

  1、透過童話故事《小白兔與大灰狼》來到匯入,同時提前解決歌曲的重點節奏:2/4 X X︱X X X‖

  2、在故事中加入聲音的訓練:

  聽說了這件事的動物們奔走相告,它們要用歌聲來趕跑大灰狼,同學們,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唱起來吧!(老師唱前半句,學生唱後半句動物的叫聲)

  小黃狗在門口汪汪汪,花貓抓住老鼠喵喵喵,小山羊在地裡咩咩咩,小鴨子在水裡嘎嘎嘎。

  師:同學們唱得真好,洪亮的聲音終於趕跑了大灰狼,為了慶祝一下,動物們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森林音樂會,一起來聽一聽它們美妙的歌聲吧!

  三、新授:

  1、完整聆聽歌曲《動物說話》,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緒。

  2、第二次聆聽:(帶著問題聽)

  師:仔細聽一聽歌曲中沒有歌詞演唱,只有音樂聲的時候,老師在做什麼?怎樣做的?你能學一學嗎?

  生:聆聽並模仿老師的樣子拍一拍,做一做。

  3、學習歌詞。老師帶讀,要求學生注意讀詞時的聲音位置,並加上節奏和動作。

  4、聽音樂做動作。

  5、學唱歌曲:採用教唱法。

  6、完整演唱和表演歌曲。

  四、創編:

  師:森林中的動物們聽到小雞和小鴨唱得這麼好,都爭先恐後地想要登臺表演,聽,小喜鵲搶先唱了起來。

  生:小組合作一起來創編。

  學生將創編的新歌詞進行表演。(小組、個人)

  五、愛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教育。透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六、帶著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完整演唱和表演歌曲《動物說話》。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常見小動物的主要特徵,感受它們的有趣之處。

  2.在看看、說說、玩玩中瞭解小動物的生活環境。

  3.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4.引發幼兒學習動物的興趣。

  5.體驗模仿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背景圖一幅(天空、草地、小河,花園);

  2.小動物圖片:小鳥、小魚、小兔、小雞、小燕子、小蜜蜂、小鴨子、青蛙若干。

  活動過程:

  1.激趣--知道小動物(小鳥、小魚、小兔)的主要特徵

  (老師帶孩子來到活動室。)師:美麗的春天來了,小動物們都出來玩啦!今天,有幾個小動物要和我們小朋友來做遊戲。我們小朋友去找一個小動物做朋友吧(隨講解擺放四個放小動物的塑膠筐)!和你的小動物朋友問個好!你找到的小動物朋友是誰呀?它的名字叫什麼?小鳥(小魚、小免)哪裡長得比較有趣?還有誰也找到小鳥(小魚、小兔)做朋友的?數一數。

  (教師鼓勵並引導幼兒交流自己所喜歡的動物,包括外形特徵與生活習性。幼兒自由認知探索某種動物的資訊,教師巡迴觀察、傾聽幼兒的發現,把握幼兒的語言表述狀況,引導幼兒說一說、學一學小動物朋友的特徵、有趣的樣子。)

  2.探秘--瞭解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出示背景圖)

  師:小動物想出去玩兒了。這裡有什麼(天空、草地、小河、花園)?我們看看自己手中的小動物,想一想,它喜歡到哪裡去玩兒? (請小朋友個別講,還可以請一位小朋友示範送一送,然後再分組送小動物遊玩兒。)師:我們小朋友一起把小動物送到它們喜歡的地方去玩兒吧!

  (1) 第一次送小動物遊玩。幼兒送小鳥、小魚、小兔到背景圖。

  師:看一看小朋友送得好不好?

  師小結:小鳥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小魚在水裡快樂地游來游去;小兔在草地上高興地做遊戲呢。看見小動物們玩兒得很高興,其他一些小動物也來了。

  師:誰來了,猜一猜?(師模仿動物叫聲、動作演示、兒歌朗誦等。圖片出示:小雞、小鴨子、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

  (2) 第二次送小動物遊玩兒。幼兒送小雞、小鴨子、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到背景圖。

  師:這些小動物也想去玩兒,想請我們小朋友把它們也送到它們喜歡的地方去玩兒。這些小動物喜歡到哪裡去玩兒?

  師:下面請小朋友把這些小動物送到它們喜歡玩兒的地方去吧。

  (分組送小動物去玩兒,教師評價)

  3. 活動結束

  師:小動物們都出去玩兒了,我們小朋友也到外面去玩兒吧!

  放有關動物音樂,全體幼兒模仿小動物出教室,活動結束。

  小百科:科學家們還發現了130多萬種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中多數是昆蟲,昆蟲中多數是甲蟲。鼻涕蟲、蚯蚓,烏賊、牡蠣、紅海星、水母,蜘蛛,珊瑚蟲、放射蟲、蛔蟲、豬肉絛蟲、沙蠶、蝸牛、蛞蝓等都屬於無脊椎動物。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7

  一、活動目標

  1.學習選用園形體的廢舊材料,製作自己喜愛的動物頭飾,體現材料使用的多元化,並滲透迴圈再造的環保意識教育。

  2.透過用園的形體構成各款可愛的動物頭飾,提高對造型美的感覺力、想象力和動物操作能力,從成功的喜悅中培養自信。

  3.學習客觀的評價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從而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4.培養幼兒耐心完成任務的習慣,享受摺紙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

  選用園的形體材料構成動物頭飾。

  教學難點:

  掌握毛線類材料的貼上固定方法。

  二、活動準備

  1.發動幼兒收集園形的廢舊材料。(紙杯、碟、碗,廁紙筒,甜筒紙卷,塑膠園鈕釦,毛絨球,各種不同質料、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園形物品)。

  2.製作頭飾用的長條紙和鬆緊帶,剪刀,各種粘合材料(漿糊、乳膠、透明膠紙),顏色筆,抹布等。

  3.投影機和有關資料。

  4.設定環境:擺設畫有小動物形象的拱門,地面放置8~10個藤圈,3~4塊荷葉形板,吊掛2~3個皮球,佈置成小動物幼兒園。

  三、活動過程

  1.遊戲進入活動場地教師扮八哥老師,幼兒扮小動物,聽樂曲做律動進入拱門後,引導幼兒觀察環境,鼓勵幼兒使用場地上材料,進行簡單遊戲,從中感知園形、環狀、球等物體的共同特點。

  2.進園的聯想。

  引導幼兒講出活動中所接觸到的園紙板、藤圈、皮球的外形及共同特徵,歸納為都是園的形體。知道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並指出自己扮演的動物中哪部分是園的。

  3.引出課題。

  製作一個自己喜歡的、可愛動物頭飾參加動物聯歡會。

  4.組織幼兒設計方案觀察桌上園的形體材料特點,讓個別幼兒講出自己的製作方案,互相啟發。

  5.觀看投影。

  從投影中找出由園構成的動物形象,豐富資訊。

  6.解決教學難點。

  幫助幼兒歸納說出許多小動物臉上有鬍鬚,選細線貼上固定,再示範使用透明膠紙貼上等方法。

  7.幼兒製作頭飾。

  觀察幼兒選材、結構、裝飾情況,重點指導貼上動物鬍子的程式;幫助幼兒給頭飾釘上鬆緊帶。提議完成製作的幼兒,戴上頭飾,按音樂做律動。

  四、活動評價

  1.組織幼兒互相觀賞彼此的頭飾,請2~3名幼兒說說誰的頭飾最可愛,為什麼?

  2.指導幼兒欣嘗1~2件作品,分析如何選用園的形體構成有趣而可愛的動物形象,如何搭配色彩更調和,怎樣把毛線類材料粘得更穩,從而感覺園形體的造型美。

  3.幫助幼兒認識動腦動手,能變廢為寶,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4.戴上頭飾一起去參加聯歡會,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這個幼兒美術活動中,透過欣賞一些在紙張或器皿上運用所提供的花紋、圖片進行裝飾,幼兒初步認識了線描畫。線上描裝飾畫《神氣的動物》中,幼兒根據均衡、協調美的規律,運用各種色彩和線條,構成千變萬化的神氣的動物圖案。孩子的線描畫很細緻,會運用多種線條來裝飾動物,既培養了幼兒的審美感和欣賞力,又有助於發揮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幼兒的好奇、想象中,萌動著可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要抓住每一次機會,把它轉化成強大的動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8

  活動目標:

  1、根據動物的特徵及生活習性,想象動物能為人們做些什麼事,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2、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表達個人見解,大膽地講述。

  3、感受幫助別人的樂趣,增進喜愛動物的情感。

  設計意圖:

  在一次晨間談話:“你喜歡什麼動物”中,孩子們興趣很濃,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其中孩子們對動物的主要習性和特點非常感興趣,為了保持孩子這一興趣,我設想開展一次有關動物的語言活動。而那時,我剛好在一書上看到了故事《你想借什麼動物》,該故事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孩子對不同動物的主要習性和特點的認識,又為孩子們創造性地講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定能讓幼兒敢說、願說、樂說,語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本次活動就由此而產生了。

  活動準備:

  1、課件《借動物》。

  2、動物圖片若干。

  3、圖片

  (1)果園

  (2)、木材工地

  (3)房頂上的氣球

  (4)過河

  活動過程:

  一、匯入課題,引起興趣。

  ⑴ 師:“小朋友,你喜歡什麼動物?”

  ⑵ 教師講述故事的開頭,引出課題

  二、分段講述故事,運用插問,幫助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較連貫地表達個人見解。

  (一)看課件,講述故事的第一部分(老爺爺打電話到動物園借會撓癢癢的動物——猴子)

  師: “動物園為什麼要給老爺爺送來猴子?”

  (二)看課件,講述故事的第二部分(小姐姐的紅絲巾被風吹到高高的樹杈上,就打電話到動物園借了個頭最高的動物——長頸鹿。)

  師: “小姐姐該到動物園去借什麼動物?為什麼?”

  (三)看課件,講述故事的第三部分(叔叔剛下火車,就給動物園打了個電話借動物——黑猩猩。)

  師:“剛下火車的叔叔帶了很多東西,你猜猜他要借什麼動物?為什麼?大家大膽地猜一猜,猜錯了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四)看課件,講述故事的第四部分(媽媽抱著寶寶逛商店,覺得累了就打電話到動物園借動物——袋鼠。)

  師:“動物園會給她送什麼動物呢?為什麼?”

  (五)小結:原來,動物們有很多本領,可以為人們服務。小豬知道了這

  個訊息,也開了一家可以借動物的動物園,可是今天要借動物的人太多了,我們來幫幫小豬,看看誰遇到了困難,該如何解決。

  三、透過解決問題,啟發幼兒根據動物們的特徵及生活習性,想象它們可幫助人類的情景。

  ㈠ 教師出示圖片(1)、(2)、(3)、(4)

  1、幼兒相互交流講述圖上的人遇到了什麼困難。

  2、個別交流

  3、看一下籃子裡有XX動物,它們有什麼本領。(幼兒相互交流)。

  ㈡ 幼兒自由選擇圖片自主講述,貼合適的動物,教師巡迴指導。

  ㈢ 彙總幼兒的操作結果,個別交流。

  ㈣ 小結:表揚動物朋友,鼓勵幼兒向樂於助人的'小動物們學習。

  四、引導幼兒創造性想像講述。

  師:“如果我們這兒也有一家可以借動物的動物園,你想借什麼動物呢?為什麼?”

  延伸活動:

  請幼兒想象動物為人類所做的事情,進行創造性繪畫,並編成一個小故事。

  附故事:你想借什麼動物

  有一家動物園真稀奇:這裡的動物不光讓人看,還往外借呢!借動物?老爺爺活了八十歲頭一回聽到這個訊息。這天,老爺爺正在看電視,馬上就給動物園打了個電話。老爺爺說:“我的後背正癢癢……我想借個動物幫我撓癢癢。”

  “好說,好說。”不一會兒,動物園就給老爺爺送來一隻會撓癢癢的猴子。怎麼樣,好玩吧?

  借動物的人很多很多:

  有一位小姐姐,她的紅紗巾被風吹到高高的樹杈上,連警察叔叔都沒有辦法取下來。後來小姐姐從動物園借了個頭最高的長頸鹿,長頸鹿來到大樹下,用嘴輕輕一叨,就把絲巾取了下來。

  火車站的出口,一位叔叔剛下火車,就給動物園打了個電話,你們猜他要借什麼動物?他要借一頭黑猩猩!這位叔叔帶了好多東西,黑猩猩力氣大嘛。可以替他扛箱子,拎包。

  街上有以為年輕的媽媽。她抱著小寶寶逛商店,走著走著,胳臂酸了,額頭上也冒汗了。年輕的媽媽在路邊打個電話,動物園馬上就給她送來一隻袋鼠……

  聽故事的小朋友,如果你們那裡的動物園也可以借動物,那麼,你最想借什麼動物呢?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9

  一、選材依據與素材分析

  《動物狂歡會》來源於大班學習活動《動物大世界》主題下的一個美術活動。透過“裝扮動物參加舞會”這個主題,讓幼兒體驗彩筆直接在臉部作畫的樂趣,並對主題中動物的外部特徵的經驗,有模仿的意願,大膽的表達表現。

  二、幼兒年齡特點與經驗的分析

  1、年齡特點:《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本次活動我就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援幼兒對已有經驗的遷徙,大膽表現。

  2、幼兒經驗:本次活動來自“動物大世界”中的經驗,幼兒已經瞭解常見動物不同的特點,也嘗試用油畫棒畫過一些常見的動物。我覺得如何讓動物們“活動”起來,脫離紙面,提高幼兒的興趣呢?所以我採用了比較新穎的方式,讓幼兒拓寬思路,大膽嘗試。

  三、價值與目標內涵分析

  1、當我們將美術教學也同樣看作是幼兒的探索活動時,教師該關注的不再是幼兒畫的動物像不像,而是幼兒創作的積極性表現,更多的是幼兒的情感滿足,所以我在活動中設計了動物狂歡舞會的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

  2、生活中,束縛孩子的創作規則有許多,如:不許在牆上亂塗亂畫、不準弄髒自己的衣服,更不可以在臉上畫畫。因為許多繪畫材料會傷害我們的皮膚,所以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與探索,我準備了專門在臉部彩繪的油畫棒,與孩子一同“變“一回小動物,體驗不同形式作畫的樂趣。

  【內容與要求】

  1、能大膽的在臉上畫出動物的特徵,體驗在臉上直接作畫的愉悅感。

  1、 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感受繪畫與模仿的樂趣。

  【環境與材料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對動物的特徵比較熟悉,畫過一些常見的動物。

  材料準備:臉部彩繪棒、溼巾紙、鏡子、PPT、輔助物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森林裡要舉辦“動物狂歡會”,許多動物都要來參加,我們來看看第一個表演的是什麼動物吧!(播放楊麗萍:雀之戀影片1分鐘)

  提問:剛才來的是什麼動物?她扮演的孔雀像在哪裡?(服裝、動作、彩繪)

  2、 有幾個朋友已經裝扮好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扮成了什麼動物?(教師展示臉部彩繪圖)

  討論:他們是怎樣利用眼睛、嘴巴來化妝的?(儘量畫出動物的外部特徵、特點)

  提問:你想變成什麼動物?它有什麼外部特徵?(特徵越多越像)

  二、探索操作:

  1、我這裡有一盒臉部彩繪棒,可以幫助我們扮演動物!我想變老虎,特徵是虎皮紋、王字,我來試試!(對著鏡子畫一個特徵)你們想試試麼?

  2、請各位幼兒嘗試在臉上化妝,變成自己喜歡的動物。(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創作,特徵畫的越多越像)(滾動播放圖片)

  3、時間不多啦!打扮好的小動物可以去參加舞會啦!(教師播放“動物世界”音樂,請先準備好的幼兒到T臺表演)

  三、展示分享:

  1、今天玩的真開心,我們把這個開心的瞬間拍下來吧,留下美好的回憶!

  小班主題活動教案《洞洞裡的動物》 篇10

  活動目的:

  1. 透過探索活動了解各種動物過冬的方式。

  2. 學習用不同的表徵方式表達自己的探索經驗

  活動準備:

  1. 飼養一些動物、如烏龜、兔子、鳥、魚等。

  2. 準備紙、筆讓幼兒記錄自己的探索結果。

  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我們可以透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裡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

  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透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裡過冬的。

  3、幼兒再次透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說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

  4、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①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②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5、活動延伸

  ①益智遊戲《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

  ②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閱,提高幼兒教育的閱讀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