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館》教案

《水族館》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族館》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水族館》教案1

  設計思路:

  這節課選自上海音樂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第四課,主要教學內容是聽賞樂曲《水族館》,並用各種方式進行感受、表現,同時簡單瞭解作曲家聖桑及其《動物狂歡節》組曲。樂曲《水族館》是法國作曲家聖桑的著名管絃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七段小曲。樂曲採用小行板,曲調平穩柔和,表現出水底世界的奇幻和神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除了學會用自已的心智去聆聽音樂外,還要學會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這堂課中,無論是聽聽、講講、看看、畫畫、奏奏、創創,都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並透過相互交流,用各種方式積極的表達,分享各自的快樂,使思維更活躍、更豐富,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學內容:

  聽賞:《水族館》

  教學目標:

  1、透過聽賞《水族館》,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水底世界的奇妙幻境,激發學生勇於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同時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2、透過聽、講、看、畫、奏、創等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象樂曲所描繪的五彩斑斕的水底世界。

  3、引導學生聽辨樂器的音色,感受樂曲中不同音色的樂器所描繪的不同意境,並用動作來表現海底動植物的形象。

  教學重難點:

  1、聽辨樂器的音色,熟悉樂曲中的音樂主題,感受音樂中不同音色樂器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盪漾的形態。

  2、體會主題旋律的特點,並運用各種形式進行表現。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音樂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二、聽賞:《水族館》

  (一)匯入

  1、談話法匯入(讓學生描述海洋世界看到的各種水底景象。)

  2、聆聽樂曲中的音樂主題片斷

  讓學生猜猜樂曲中的演奏樂器,並說說其音色特點,感受不同樂器的音色所描繪的不同意境,並即興用肢體動作表現。

  (二)感知學習

  1、初聽樂曲

  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用線條或色塊來表示,並展開豐富的想象,聽後進行交流討論。

  2、復聽樂曲

  (1)讓學生邊看海底世界的圖畫或影視,邊隨著音樂律動,模擬各種水中的動植物,感受音樂所描繪的各種水中動植物輕盈、透亮、隨波盪漾的形態。

  (2)讓學生選一種印象最深的動物或植物畫一畫,然後把它組成一幅海底世界長卷。

  (三)創編

  1、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分組自選合適的樂器伴奏或模仿演奏

  2、創設情景,配上道具、搭建造型分角色表演

  3、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為樂曲編上簡單的故事

  設計說明:

  本環節是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把對音樂的體驗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培養生生間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的啟發是關鍵,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環節的創編內容可根據時間有選擇性地進行,在學生分組表演完,可別忘了師生評價這一環節,這是提高學生鑑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拓展

  1、讓學生查詢、收集有關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生平、作品,用各種形式來簡單介紹。

  2、簡單瞭解管絃樂組曲《動物狂歡節》

  3、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 如:《水草舞》

  設計說明:

  透過學生查詢、收集有關資料,讓他們瞭解法國作曲家聖桑及他的著名代表作《動物狂歡節》,聆聽其它描寫海洋世界的音樂作品來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本環節可以作為課後拓展作業,下節課進行交流;也可以是上節課已經佈置完成,本堂課進行交流、反饋。

  三、總結

  1、從樂曲的情緒上,或從不同的演奏樂器、不同的音色上讓學生知道能表現出不同的意境

  2、從環保的角度考慮,讓學生從小樹立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

  3、從激發情感的角度,去鼓勵學生勇於發現、探索海洋奧秘的情感

  說明:

  總結的方式可由教師按照課的安排自行設計,可以從以上三方面來進行,關於讓學生樹立保護海洋環境意識這點教師可以透過觀看一段影片片斷,啟發學生說一說。

  教學反思

  音樂欣賞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積極地描述自已對音樂的感受呢?這是值得我們教師好好動腦筋研究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按自已的“水平”去想象,因為音樂想象決不拘泥於具體的某一事物,而是每一個人在聆聽過程中對作品的再創造。由於這首樂曲逼真的模仿力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想象的意境,於是我透過說、聽、猜、動、畫、創、演等方法展開教學,並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配上道具、樂器,搭建造型等加以渲染和表達,從而很好地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和理解。

  由於每個班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我應該靈活的、選擇性的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教學環節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在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上要合理、恰當,切忌將每個環節都走過場。尤其是創編環節,二年級的學生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根據學生已有的現狀提出合理的建議,在下節課中完善;還有在學生跟著音樂進行表演等分組活動中,一定要調控好教學常規,避免學生吵鬧,沒要求的進行活動。

《水族館》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水族館”樂曲旋律,透過圖譜、肢體動作、樂器來感應樂曲的曲式。(重難點)

  2、使幼兒能愉快地參與到活動當中來。

  3、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1、海底背景圖一幅(貼有各種海底動物)。

  2、語詞圖卡一套、CD音樂。

  【活動過程】

  一、幼兒跟隨音樂跳各種舞步進場。

  二、出示海底圖介紹,引起幼兒興趣。

  “水族館就像海底世界一樣,很神奇。”

  1、提問:小朋友見過水族館嗎?水族館裡會有些什麼動物?

  2、出示背景圖,介紹海底動物。

  “看看,都有些什麼海底動物?”

  三、幼兒欣賞第一遍音樂。

  1、介紹音樂名稱及作者。

  “水族館這麼神奇,這麼美!讓我們也來聽一首很優美的音樂,名字叫《水族館》。這首音樂是法國音樂家聖桑寫的。

  2、“在聽音樂之前,老師有個要求,請小朋友一邊仔細聽音樂,一邊想想,在音樂中你會看到什麼?”

  幼兒欣賞音樂。

  3、讓幼兒談談聽完音樂後的感受。

  “這是一首非常優美的音樂,剛才你們聽音樂的時候,好象又看到了什麼呢?

  4、理解下行間奏。

  “剛才在音樂裡你們有沒有聽到一段“鐺……”的聲音?(我們來聽聽看)聽到這段音樂你們想到什麼?開始時聲音是怎麼樣的?(由高變低)

  5、讓幼兒用動作表示下行音樂。

  “我們該用什麼動作來表現這段由高到低的音樂呢?

  四、幼兒欣賞第二遍音樂。

  1、“你們想的動作真多!我要把你們這些動作都編到音樂裡面去,但是我有個要求哦,請你們猜猜我聽到音樂的時候,我想到什麼動物,我在做什麼?

  2、教師根據旋律表演,鼓勵幼兒為老師鼓掌。

  五、感應曲式。

  1、按圖譜順序感應曲式。

  (1)“剛才你們都看到我表演了,這曲子裡我想到什麼?”

  (2)“讓我們看看,音樂裡都出現些什麼動物?”

  教師根據音樂按順序出示圖譜。邊唱歌邊出示。

  (3)認識反覆記號。

  (4)幼兒根據圖譜聽音樂感應樂曲曲式。

  2、肢體感應曲式。

  (1)“剛才我想到的是金魚在水裡唱歌,吹泡泡,那你們想到自己是一隻什麼動物呢?”(讓幼兒自由說)

  (2)創編各種海底動物動作。

  “現在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你想到是什麼動物在水裡唱歌,你就用動作表示出來,看看誰的動作最美,想的動物是跟別人不一樣的!”

  3、碰鈴感應。

  (1)“你們做的真棒!表揚表揚自己,你們看,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碰鈴。”

  (2)“誰能讓碰鈴發出好聽的聲音?”引導幼兒探索各種敲法。

  (3)讓幼兒為下行音樂配上音色。“聽聽剛才的下行音樂我們用哪種方法演奏更好聽?”

  (4)“好,我們把這些配到音樂裡面去,讓我們聽著音樂試試看吧!”(聽音樂演奏樂器)

  六、結束活動。

《水族館》教案3

  活動目標

  1.積極參與活動,能與同伴一起遊戲,體驗合作的快樂。

  2.用身體動作表現水草的舞動和小魚的遊動,發展創造力和表現力。

  3.初步熟悉樂曲旋律,瞭解優美流暢與纖巧輕快的不同音樂性質,透過水草和小魚的遊戲表現音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準備:已欣賞過有關水族館的影碟,豐富有關水族館的經驗。

  2.教師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磁帶及相關道具。

  活動過程

  1.聽音樂,和幼兒玩遊戲入場。

  2.完整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

  3.播放音樂,藉助多媒體進一步感受音樂。

  4.分段欣賞音樂,引導幼兒理解音樂中的不同形象。

  (1)欣賞表現水草形象的音樂,啟發幼兒用舒展、優美的身體動作表現水草的舞動。

  (2)欣賞表現小魚形象的音樂,啟發幼兒用纖巧、輕快的動作表現小魚的遊動。

  (3)欣賞音樂的結束部分,啟發幼兒嘗試表現小魚和水草共同遊戲的快樂情境。

  5.分角色、運用道具完整地聽音樂表現。

  活動提示

  1.在活動第一個環節中,教師和幼兒玩的遊戲規則為:老師做動作,孩子不做動作;孩子做動作時,老師不做動作。老師牽著朋友一起做動作,孩子也牽著朋友一起做動作。同時教師注意,自己做動作時,音樂為A段;孩子做動作時,音樂為B段;與朋友一起合作做動作時,為音樂的結束部分。

  2.在活動中教師選用的道具可以是色彩鮮豔的紗巾,也可以是皺紋紙。

  3.提請家長配合:家長可帶孩子一起了解更多的有關水生植物和動物的知識,豐富孩子的相關知識經驗。

《水族館》教案4

  活動目標:

  1、感應曲式A-A-B。

  2、學習戲劇表演。

  3、熟悉曲子《水族館》、瞭解作者。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水底生物的圖片、水袖、紗巾、飄帶

  活動過程:

  1、圖卡介紹水中生物。

  你們去過水族館嗎?(海底世界)看到了哪些小動物??

  2、配詞律動。

  小金魚最喜歡幹什麼?游泳怎樣遊?吹泡泡怎樣吹?(學一學)

  教師整首演唱歌曲,並和孩子一起表演。(不配樂)

  3、聽音樂學唱歌曲。

  全體聽音樂,學習歌曲。

  邊學唱歌曲,邊表演律動。

  4、看動畫片:課件《水族館》。

  請大家來看動畫片。(邊出示圖片邊唱歌)

  介紹{:||}反覆記號。

  嘗試演唱歌詞。(不配樂)

  5、替換語詞和律動。

  剛才我們說了,水族館裡有很多的小動物,那除了金魚還可以唱我是一條××?

  幼兒嘗試演唱第一句。

  6、全曲律動扮演。

  要求:所有的魚類都要到水中游玩,大鯊魚只能在“泡泡吹得好高”的時候出來,其餘的小魚要逃跑,“吸---吹”的時候,小魚把大鯊魚哄走。

  7、介紹曲子名稱、作者。

  聖桑《動物狂歡節》之《水族館》

  8、幼兒操作

  幼兒聽著音樂節奏,給不完整的圖譜畫上泡泡。

  活動反思:

  透過故事引導,在圖譜、律動的啟示下,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曲式。在活動中,孩子們傾聽音樂時的專注及參與遊戲的熱情,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魅力—它緊緊地抓住了孩子們好動、愛玩的天性,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然的狀態下主動地學習。

  在進行律動表演中,我發現孩子們表演得很投入∶歌唱的聲音低低的,行動非常謹慎,像怕碰破了水中泡泡一樣。那情景就像一幅寧靜的水中畫面。可讓我始料不到的是:律動表演剛結束,一個孩子輕喘著氣,拍著胸口說:“老師,這音樂好嚇人吶!”“你感覺到什麼了呢?”我趕緊問到。“好象我沉到了海底一樣。”(這孩子對間奏的感受較強。)“我感覺得像是一隻大鯊魚游來要咬我。”一個孩子插嘴道,一些孩子聽到了紛紛在一旁作大鯊魚咬小魚的動作。“讓我們來邊聽音樂、邊玩大鯊魚的遊戲好嗎?”看到孩子的興趣很高,我趕緊向他們提議。“好!”、“好!”“可是變成了大鯊魚後,歌詞怎麼唱呢?”在我的啟發下,很快地一股新的語詞出現了:我是一條鯊魚,我是一條鯊魚,我的肚子餓了,我要吃小魚。(間奏)由上自下四處找小魚。段這邊許多小魚,這邊許多小魚,追——抓,追——抓,抓抓抓抓。(最後一段)追著一群小魚逐漸遠去。在分配好角色後,我又組織孩子邊聽音樂,邊唱邊玩“大鯊魚來了”的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表現得更加熱情投入。(我想這與學前班孩子年齡較大,喜歡刺激性遊戲性有關) 活動結束後,我進行了反思:雖然我組織的這一次活動,因節外生枝而沒有按教師用書上的活動流程來進行。但一想到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教育過程中,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地學習。

《水族館》教案5

  活動目標

  1、透過語詞與律動感應曲式。

  2、初步學習看曲式圖譜,運用樂器敲奏。

  3、運用塑膠袋進行音色探索。

  4、能根據音樂的速度,變換動作速度。

  5、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感應曲式。

  活動難點:音效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奧爾夫音樂VCD碟一張、掛圖P2、鼓和吊鑔各一個、水中生物圖卡若干、銅碰鐘、飄帶、啦啦綵球、紗巾、水袖、塑膠袋(均與幼兒人數相等)。

  音樂分析:

  這首樂曲選自《動物狂歡節》中的水族館。整首樂曲優美愜意,曲式為A間A間B尾。在主奏樂器——鋼片琴晶瑩剔透如流水般的音色中,猶如許多海洋生物在游泳、嬉戲。間奏是一組漸漸下行的音階,猶如魚兒在吐著泡泡玩耍。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導:正當玩得開心時,滋滋小蜜蜂飛來了,他也想玩泡泡。

  (二)肢體造型:泡泡造型

  幼兒發表各種泡泡的造型,老師伴奏幼兒隨音樂做泡泡造型的律動。

  1、鼓聲:泡泡造型律動/泡泡房子、泡泡車、泡泡蝴蝶、泡泡魚……

  2、吊鑔:變換泡泡造型。

  (三)故事引入:水族館裡,魚兒也吐著泡泡玩遊戲……

  (四)語詞與律動:水底世界

  1、水底生物律動模仿扮演。

  全班分四組,以各式道具裝扮。如:飄帶章魚、啦啦球水草、沙巾水母、水袖金魚……

  2、語詞與律動

  (1)各組隨音樂扮演水中生物練習。

  (2)配詞律動:學水中生物游泳、吹泡泡。

  ①A段語詞:我是一條金魚,我是一條金魚,水中世界多麼美麗實在真有趣

  ②間奏:下行律動/由上而下滾轉雙手。

  ③B段語詞:泡泡吹得好高,泡泡吹得好高,吸,吹,吸,吹,拍拍,拍拍×2次。

  ④最後一句:下行律動/由上而下,站起轉圈,拍泡泡結束。

  (五)圖形感應曲式:A—間奏—A—間奏—B—尾奏

  1、老師畫出曲式圖譜,並教唱語詞。

  (1)A段:畫樂句/隨音樂唱詞畫出短、短、長線條。

  (2)間奏:下行泡泡。

  (3)B段:旋律高低泡泡。

  (4)尾奏:下行泡泡。

  2、依序排列圖卡出現順序。

  3、銅碰鐘

  (1)A段語詞:唱詞並用銅碰鐘敲奏語詞節奏。

  (2)B段語詞:同上。

  (3)間奏和尾奏:銅碰鐘隨音樂強弱演奏拍子。

  (六)音色探索:小魚吹泡泡

  1、塑膠袋音色探索。如:揉、捏、抓、拍……

  2、塑膠袋氣球

  (1)音樂A段:以塑膠袋當魚,舞動游泳。

  (2)音樂B段:轉緊封口,以泡泡魚做律動。

  (3)間奏和尾奏:模仿小魚游泳律動,感應高低旋律。

  活動反思:

  在暖身部分的泡泡造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引導來激發孩子的創造欲。故事情節設計故事引導:出示掛圖P1、 P2,引導孩子們講述—:“寶寶吹了泡泡耳環、泡泡水晶床送給了蝴蝶小姐,蝴蝶小姐很開心。小蜜蜂滋滋聽說了這事兒,讓也想擁有一件泡泡禮物。你們猜,小蜜蜂滋滋喜歡怎樣的泡泡禮物呢?”

  本次活動,我設定了懸念,引導孩子們由猜測過度到表演,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隨著老師的琴聲做各種泡泡造型的律動。這樣一來,活動氣氛熱烈了,孩子們進入了玩音樂的狀態。(引導語:寶寶吹了許多會變魔術的泡泡,有的變成泡泡房子、泡泡蝴蝶……)在聽鼓聲和吊鑔聲玩泡泡造型時,孩子的經驗就第一個環節來說,有所提升。孩子的造型變換無窮,創造慾望被充分激發。

  暖身活動的泡泡造型讓孩子們在熱身的同時,也為“水底生物律動模仿”環節做鋪墊。律動模仿讓孩子們又掀起一個創造的小高潮,(第一遍音樂)海星、海馬、鯊魚、螃蟹、金魚、海蛇、水母等海洋生物在海底開舞會,孩子們都用肢體動作表演自己喜歡的海底生物。

  配詞律動環節(幼兒圍圈坐)

  第一小組按備課環節進行:三遍音樂完成。第一遍音樂,老師邊做律動邊默唱;第二遍音樂,幼兒起立隨音樂邊唱語詞邊做律動;第三遍音樂,是加強第二遍音樂的內容。出現情況:默唱時,老師誇張的表情和嘴型十分吸引幼兒,可是第二遍音樂就讓孩子們邊唱邊玩有點牽強,因為孩子們還沒有掌握語詞,使得孩子們只顧做律動而不注意語詞了。與我設想的效果有所出入。第二小組活動時,我在第二遍音樂的形式上做了調整:幼兒坐著,隨音樂跟著老師邊唱語詞邊做律動。這樣一來,孩子們有了第一遍音樂的仔細傾聽、觀察和第二遍音樂的配詞、律動,幼兒對整首樂曲的曲式有了大概的瞭解。第三遍音樂的律動表演就順手多了。

  由於配詞律動環節孩子已經初步熟悉語詞,所以在圖形感應曲式環節,孩子們邊跟老師唱邊看老師畫圖譜,對曲式的掌握上就事半功倍了。

《水族館》教案6

  設計意圖:

  自從幼兒看了《海底總動員》以後,他們對水生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他們的興趣點我們開展了有關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們幾乎每天都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而本次活動,是在幼兒較充分的認識各種魚類及熟悉《海底總動員》的電影情節後延伸的活動。

  活動目的:

  1、在感受並熟悉音樂旋律的基礎上,嘗試按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合作創編有關水生動物的舞蹈動作。

  2、在創編的過程中,感受合作活動的愉快。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感受樂曲,設想有關的故事情節。

  2、各種具有明顯特徵水生動物的道具。

  3、教師使用的電子琴、錄音機、錄音帶等。

  活動過程:

  (一)表現與複習

  1、聽《可愛的藍精靈》,幼兒表演動作入場。

  “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到神秘的海洋世界去做客,還有一位朋友要跟我們一起去,你們猜是誰?聽聽音樂就知道了!是誰啊???”

  2、練聲:《問好歌》

  “來到了美麗的海洋世界,好多漂亮的魚兒,我們一起用自然好聽的聲音向它們問好吧!”

  3、複習歌曲《小蘑菇》

  (1)語言匯入:“剛才的歌聲可好聽了,小魚們還想在聽,我們一起把我們學過的《小蘑菇》再唱給它們聽,它們會更高興的。”

  (2)重點:

  ①指導幼兒輪唱時要協調各聲部。

  ②注意“傘”和“山”的發音。

  (二)討論與創編

  “誒,小魚又在跟我說什麼了?哦,原來是想叫我們在表演一個有關海底的節目!”

  1、再次欣賞音樂回憶小組已設計好的情節。

  2、提出要求:

  ①友好合作,才能編制好的節目。

  ②聲音儘量輕,以免影響其他小組成員。

  ③編排動作時,注意動作應隨著音樂變化。

  3、幼兒討論想表演的角色,並根據音樂的變化做出與角色相符合的動作,教師充當導演巡迴指導。

  4、幼兒展示節目作品,教師與幼兒共同欣賞,評價。

《水族館》教案7

  【活動目標】

  1、觀察欣賞各種不同的魚類,感受魚類的形態、色彩的美麗。

  2、瞭解魚的外形結構,嘗試運用點、線、幾何形狀裝飾魚,體驗創作的樂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製作一個“開心水族館”展板。

  教具準備:介紹魚的組成的錄影片、鏤空身體的魚外型、畫有不同線條和幾何形圖案的卡紙、音樂VCD。

  學具準備:幼兒用卡紙、筆。

  【活動過程】

  一、參觀“開心水族館”,觀察各種魚類,初步瞭解魚類。

  1、幼兒聽音樂自由地觀看魚類圖片展。

  (評:一堂課的精彩開頭,往往給幼兒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在教具的設計上老師把“開心水族館”展板底色為海藍色,配上鮮豔的圖片,展區較寬,充分考慮到每個幼兒都能有足夠的空間瀏覽展板。魚類的圖片豐富多彩,色澤鮮豔,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幼兒被展板的內容吸引,非常好奇,產生了對魚類形狀、色彩的探究慾望)。

  2、師幼共同討論,初步瞭解魚類。

  A、剛才,我們參觀了水族館中的魚類,你們發現了什麼?(漂亮、美麗、奇怪……)

  B、你覺得它們哪裡漂亮?

  顏色漂亮(有紅、有黃、有白,五顏六色……)

  圖案和花紋漂亮(有條狀圖案、有圓形圖案……)

  形態各異(有圓圓的身體、有長長的身體、有扁扁的身體……)

  (評:教師設問很注意技巧,從魚的顏色、圖案花紋和形態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層層提問,加深幼兒對魚類的特點的感知)。

  二、看錄影,瞭解魚類的組成。

  1、看錄影,欣賞海底動態的魚類,通過錄像中的解說,讓幼兒知道魚是由頭、軀幹、尾巴、魚鰭四個部分組成的。

  2、教師提問:魚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3、教師小結:不管是什麼魚類,不管它們多麼的美麗,形狀多麼的不同,都是由頭、軀幹、尾巴、魚鰭四個部分組成的。

  (評:這一環節中,老師為了不限制幼兒的思維,不侷限幼兒後面的創作空間,對魚的外形認識沒有采用邊範畫邊講解,而是透過欣賞不同動態的魚,通過錄像講解進行的。)

  三、欣賞“開心魚”不同的衣服,認識不同的線條和幾何形狀。

  1、教師出示身體鏤空的“開心魚”,依次穿上不同的衣服,讓幼兒欣賞魚的“衣服”有什麼特點。(不同的線條、不同幾何形狀組成魚的各種衣服)

  2、請幼兒用右手的食指和老師一起畫魚身上的“衣服”(各種不同的線條和形狀),同時邊畫邊說出線條和幾何形狀的名稱,鞏固對線和形狀的認識。(直線、斜線、波浪線、折線、螺旋線、曲線等)

  3、引導幼兒注意魚的“衣服”的線條、幾何圖案、顏色與魚的身體的顏色的搭配。

  (評:這一環節中,教師透過讓幼兒欣賞“開心魚”衣服上不同的線條、圖案,用手指畫線條的方法,激發幼兒創作的慾望,避免了教師一遍遍示範、一遍遍語言說教給幼兒帶來的情緒上的厭倦,幼兒在用手指學畫的過程中始終情緒很高。)

  四、幼兒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師:剛才小朋友參觀了水族館,欣賞了海底世界中豐富多彩的魚類,現在老師請小朋友設計出各種你喜歡的魚,併為它們穿上美麗的衣服,然後住進我們班的水族館裡。

  (評:因為是線描畫,為了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教師改變了在白紙上作畫的習慣,而是讓幼兒自由選擇有色彩的紙和不同性質的筆在卡紙上作畫。)

  五、幼兒分組交流自己作畫的內容。

  (評:由於幼兒繪畫能力發展參差不齊,有的完成的快,有的完成的較慢,教師給幼兒提供紙張時,並不是每個幼兒一張卡紙,而是有多的部分共能力強的幼兒再作畫。同時也提醒先完成的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內容,為幼兒自我評價作品提供了機會,避免了幼兒互相等待,為後面作品點評節省了時間。)

  六、教師點評幼兒作品。

  老師提供貼上用具,幼兒自己把作品佈置到展板上,起名叫“我們班的水族館”,幼兒共同欣賞,討論誰的魚兒最美麗,教師對有創新的作品做單獨點評。

  (評:在評價幼兒作品時,教師引導幼兒幼兒從構圖、底色和線條顏色的搭配、線條、幾何形體的運用上評價繪畫作品,為幼兒學會欣賞作品提供理論基礎。)

  七、延伸活動

  幼兒在“水族館”的音樂背景裡,學跳魚兒的舞蹈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此活動是貼近幼兒生活,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而引發起來的。選材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符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整個活動層次分明,目標明確,從幼兒認識能力、態度、情感方面制定目標。

  活動中體現了一下幾個特點:

  1、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地位的特點,各環節的提問層層遞進;

  2、教具的色彩鮮豔、模式新穎,能很好地抓住幼兒的眼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從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上看,由於幼兒已有畫過線條裝飾畫的經驗,所以全體幼兒均能動手進行積極地創作,並且在作品中添加了水草、氣泡等等海底植物;

  4、教師在活動中沒有采用範畫的教學形式,給幼兒創作提供可以大膽想象的空間,所以幼兒在創作時,魚外形各異、魚身體上的線條、圖案豐富、配色多種多樣;

  5、分組交流給幼兒提供了想說、敢說的時間和機會。

  幾點不足:1、設計的教具“鏤空魚”的身體單一,應多設計讓幼兒感知魚類的多樣性;2、介紹魚的組成的錄影片色彩比較暗,色彩鮮豔更有視覺效果。

《水族館》教案8

  目標:

  1、感受柔和、優美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形象。

  2、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

  3、嘗試拓展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和遷移。

  準備:

  1、錄有《水族館》的音樂磁帶、錄音機。

  2、小魚頭飾若干,教師自制水草若干。

  過程:

  一、完整欣賞樂曲,瞭解樂曲名稱和主要內容,感受兩段不同性質的音樂。

  1、安靜欣賞音樂。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個曲子,你感覺自己到了一個什麼地方,在幹什麼?(幼兒自由想象)

  2、教師介紹樂曲名稱、主要內容,再完整放送音樂。

  3、請幼兒談談對音樂的感受,發現音樂的變化。

  二、分段欣賞、感受和表現音樂:

  1、欣賞A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的旋律是怎麼樣的?你彷彿看見小魚和水草在幹什麼?

  2、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水草在舞蹈,小魚在遊……

  3、欣賞B段音樂。提問:這段音樂和前面一段音樂聽上去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聽了這段音樂,你覺得小魚和水草會發生什麼事情?

  4、請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水草和小魚在玩,捉迷藏,說悄悄話……

  三、分角色在樂曲中進行表演。

  1、聽音樂,教師進行情境講述。

  2、女孩子扮演水草,男孩子扮演小魚,根據情境聽音樂進行表演。

  3、《水族館》說課材料:

  音樂教育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與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樣,要促進幼兒在得、智、體、美等方面得到發展。《綱要》中指出: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幼兒所容易理解的。所以我選擇了音樂欣賞——《水族館》。在方案設計上我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1、在教育目的上,為孩子提供了滿足他們需要的經驗,刺激他們在各領域的發展。如:用聽覺感受音樂形象,用肢體來嘗試表現小魚和水草的不同形象,透過想象使思維擴散,對音樂進行豐富的聯想……在活動中,幼兒存在著個別差異,所以在制定目標時我是梯形設計式的,由易到難。

  2、在教育內容上,我是按照他們的年齡特點再結合他們的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來選擇音樂的。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我發現孩子的表現都是從他們的本能出發的,追求自然、遊戲性和趣味性,所以在內容的設計上採用由淺到深、由具象到抽象,動靜交替的過程。幼兒對魚和水草是很熟悉的,所以這個內容的選擇我認為孩子比較容易理解,也比較容易表現。

  3、在教學方法上,我屏棄了過去一味的示範、講解、模仿等老套的教學手段,而積極採用了感受體驗、情感陶冶、操作嘗試、綜合運用等方法,努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我在活動中添進了一些道具和頭飾,希望讓幼兒透過親身的感受去真正地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避免為孩子提供自己的範例或指導性意見,而是鼓勵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然後鼓勵他們大膽地去感受、去探索、去表現。

  4、在教學過程上:我採用:欣賞——發現,感受——體驗,操作——嘗試,即興——創作的過程,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本班孩子的水平,由易到難逐步進行。

《水族館》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感知樂曲結構,初步培養幼兒聽辨、分析樂曲的能力。

  2、能運用不同的動作大膽表現,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愉悅。

  二、活動準備

  水族館音樂 、圖譜 、小魚道具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隨音樂律動入室,初步感受音樂

  師:“孩子們,讓我們都來做快樂的小魚,盡情地在這片大海里遊一遊吧!”

  (二)以故事為載體,感受理解音樂

  1、仔細傾聽,欣賞樂曲

  師:“在這片美麗的大海里,有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今天,老師帶來的這段音樂會告訴大家故事裡都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播放音樂,幼兒完整欣賞樂曲)

  提問:你覺得音樂裡可能有誰?它在幹什麼?

  2、結合圖譜,分段理解樂曲

  師:傳說在海底深處,有一顆神奇、美麗的寶石,小魚們都想找到寶石,有一天,它們唱著歌快樂地出發了——

  教師分別學小魚和大鯊魚的聲音唱歌:“我是一條小魚,我要找到寶石,我在水裡游來游去,遊得多快樂”“我是一條鯊魚,我要吃掉小魚,左邊找找,右邊找找,沒有找到。”

  提問:小魚和鯊魚是怎樣唱歌的?它們唱了幾次?(幼兒學唱)

  3、幼兒用手指模仿小魚,隨音樂表演。

  提問:這段音樂中到底有哪些小動物?大鯊魚想吃掉小魚,小魚該怎樣避險?

  4、幼兒帶小魚、鯊魚道具分角色隨音樂表演。

  幼兒聽音樂做小魚動作,大鯊魚出來後,小魚立即停止不動。

  5、交換角色,再次隨音樂表演。

  (三)啟發想象,大膽表現

  提問:大海里還有哪些小動物?它們是怎樣做的?

  1、幼兒模仿大海各種小動物隨音樂表演。如:“我是一隻螃蟹,我要找到寶石……”

  2、分角色扮演鯊魚和其他小動物隨音樂表演。

  四、活動結束

  孩子們,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樂曲名字叫《水族館》,它是由法國著名的'音樂家聖桑作曲,回家以後,希望你們從電腦上查一查,和爸爸媽媽一起來欣賞這首樂曲。

《水族館》教案10

  活動目標:

  1.欣賞樂曲,感受舒緩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性質。

  2.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線描等)進行音樂表現。

  3.透過遊戲,體會與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欣賞樂曲,感受舒緩與輕快、活潑的不同音樂性質。

  難點:嘗試用多種方式(語言描述、身體動作、線描等)進行音樂表現。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音樂。

  2.白色圖畫紙一張、記號筆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欣賞音樂,初步感受音樂

  師:小朋友你們好!今天將欣賞一首非常好聽的音樂,請小朋友安靜、用心地聽,老師很想聽聽你們聽了這首音樂有什麼感覺?

  安靜欣賞音樂一遍,啟發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1.同伴之間交流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小朋友跟旁邊的夥伴說說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麼感覺?

  2.請個別幼兒說說對音樂的感受。

  師:請告訴老師你聽了這首音樂有什麼感覺?

  二、透過欣賞,感受和表現兩種不同的音樂性質

  師:小朋友你們對音樂的感覺真好!那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在哪裡發生了變化?我們再來聽聽看。

  1.完整欣賞音樂一遍,讓幼兒能初步感受音樂的變化。

  師:這首音樂的旋律有沒有變化?有什麼變化?

  幼:強弱

  幼:快慢

  2.教師隨著音樂旋律配上簡單的圖譜,使幼兒進一步理解和感受音樂的旋律變化。

  (1)師:在老師的心理還想用有趣的線條來表現這首音樂的變化。小朋友也伸出小手跟老師畫一畫,一起再來感受音樂的變化。

  (2)師:從這張圖譜可以看出音樂的變化,在樂句舒緩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怎麼樣?(波浪畫的比較慢,比較大)音樂變得輕快活潑的時候老師畫的波浪線又是怎麼樣?(波浪畫的快、密)

  3.透過圖譜分樂句欣賞,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和肢體動作表現兩種不同性質的音樂。

  師:小朋友當聽到舒緩音樂的時候,你會用什麼動作來表現?(幼兒自由的表現)

  師:隨著音樂的變化,音樂突然變得輕快活潑起來,那小朋友會用什麼動作來表現。(鼓勵幼兒想用什麼動作表現,就用什麼動作表現。要求幼兒認真聽音樂,隨著音樂的變化動作也要發生變化。

  三、透過欣賞課件,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1.教師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內容。

  師:你們知道這首音樂的名稱嗎?作者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原來這首音樂是法國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聖桑的作品,他天天到水族館去觀察,看到小魚們快活地在水草邊游來游去,快活地嬉戲,覺得很美,就譜寫了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名字就叫“水族館。

  2.播放課件,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有趣的水族館。

  (1)師:我們隨著這美妙的音樂也來感受一下美麗的水族館吧!

  (2)師:感覺怎麼樣?

  透過影片,音樂與影象結合讓幼兒感受作者創作音樂作品時用心靈體驗到的水底世界裡優美的意境。

  四、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有趣的水族館。活動在歡快的氣氛中自然結束

  (1)師:美麗的“水族館”還有什麼東西會跟著音樂動起來?

  (3)師:我們現在就變成水族館裡的東西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自由自在地表現。記住要隨著音樂的變化來表現動作。

  再次請幼兒欣賞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對水底世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

《水族館》教案11

  活動目標:

  1、能用正確的呼吸及歌唱方法,能較流暢的吟唱出歌曲。

  2、利用身體動作表現出歌曲中連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3、感受優美的旋律,在故事的陪襯中,進入歌曲所表達的音樂情景。

  活動準備:

  光碟《夢之船》《水族館》

  活動重點及難點:

  表現出歌曲中連唱及跳唱的演唱形式。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進行氣息發聲練習

  1、伴隨優美的旋律進入故事情景(幼兒在活動室門口等候,音樂響起)

  (教師旁白)在一個幽靜的湖邊,有一隻美麗的天鵝帶著她的寶寶們,正在輕輕的拍著她們的翅膀,慢慢的跳著舞,因為這個夜晚實在是太美了。

  2、根據提示進行氣息練習

  “啊,這的空氣太清新了,讓我們好好享受的深呼吸吧。(三次)

  3、示範講解進行發聲練習

  重點示範連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YO(13531)這麼美麗的景象,我特別想唱歌,你們跟我一起唱,連唱(ya13531yo13531yi13531)練習,跳唱(ya13531yo13531yi13531)練習。

  二、學唱歌曲,藉助角色扮演,引出歌曲——《夢之船》,整體範唱歌曲。

  “你們看那是什麼?”

  “我是夢之船,你們願意上船,跟我到水族館去嗎?”(教師旁白)

  “願意”!

  “小天鵝們,夢之船在航行時會遇到水流平穩和顛簸的時候,看看自己能在歌中感覺到嗎?讓我們出發吧!”

  @唱歌曲《夢之船》邊唱邊表現水流平穩和顛簸(第一遍)

  教師配以身體動作進行範唱。重點學習連唱和跳唱的演唱方法

  @分段表現平穩和顛簸(第二遍)

  提示幼兒用身體動作感受連唱和跳唱的音樂表現形式

  @幼兒集體演唱,重點指導幼兒用不同的聲音表現連唱和跳唱的方法

  “夢之船,還要行駛一段就到了,讓我們繼續行駛吧!”(第三遍)

  “夢之船,要你們唱出好聽的歌聲才會開門,你們試試吧!”(第四遍)

  “門開了”!

  三、律動:《水族館》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水族館”(老師旁白)

  “我是小水草,我們一起來跳舞吧!”(放音樂—水族館)

  四、結束活動

  “當-叮噹,”“呀,不好了,時間已經到了,夢之船要關門了,我們要抓緊時間回去了。來一個跟著一個上船,唱著《夢之船》離開教室。

《水族館》教案12

  活動目標:

  1、熟悉樂曲的旋律,瞭解樂曲的ab結構。

  2、會用身體各部分的扭動動作來表現水草的生長,感受段音樂的優美流暢,大膽創編不同的魚遊動作,表現段音樂的纖巧輕快。

  3、進一步體驗與同伴交往的愉快心情。

  活動重難點:

  會分辨音樂做相應的動作,大膽創編不同的魚遊動作和水草動作。

  活動準備:

  請有條件的家長帶孩子去參觀水族館;磁帶錄音;海洋世界的vcd;小魚和海草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欣賞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好看的vcd,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vcd)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許多魚,魚兒在水中游等)這麼多漂亮的魚在遊,你覺得小魚的心情怎麼樣?我們也來學學小魚遊吧。(在座位上簡單的動一下)海洋裡還有什麼呢?(水草、)

  二、完整欣賞音樂,初步瞭解音樂結構。

  師:小朋友做的動作真不錯,有個外國叔叔也很喜歡這個海洋,所以寫了一首樂曲,把你們看到的都寫進去了,我們來聽聽,想想,這個音樂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1、播放音樂,讓幼兒傾聽樂曲。

  師:覺得這首音樂好聽嗎?有沒有特別的地方?(一會快一會慢),你猜音樂慢的時候會講什麼呢?快的地方呢?(教師引導幼兒說出水草、小魚。)

  2、再次播放音樂,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看教學掛圖,瞭解a段音樂是水草在生長,b段音樂是小魚在游來游去探望水草。

  師:老師把音樂畫了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圖譜)慢的音樂用水草表示,快的音樂用小魚表示。我們再聽一遍。

  三、分段欣賞音樂,創造性的進行表演。

  1、幼兒欣賞a段音樂,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優美、舒展的動作,表現水草不同姿態的生長動作。

  師:水草會水中會怎麼動呢?針對個別幼兒的優美的動作讓其他幼兒來模仿、學習。

  2、幼兒欣賞段音樂,鼓勵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小魚游水與水草遊戲的動作。

  師:小魚在水中會怎麼遊?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游泳姿勢:快遊、慢遊、上下游、倒退遊等。

  3、樂曲結束時,啟發幼兒用動作與水草告別。

  四、完整的聽音樂做遊戲

  1、教師與幼兒一起隨音樂做動作。

  2、幼兒分角色進行遊戲,扮水草角色的幼兒可找合適空間隨意站立,小魚可移動位置遊動。

  師:老師幫你們準備了很多的小魚和水草頭飾,請小朋友自己選擇頭飾扮演角色,水草們要分開站,小魚也要找到一顆自己喜歡的水草藏好。(一定時間後老師進行檢查,看看幼兒是否找到了空的地方站好)我們一起來聽音樂看著圖譜遊戲吧!

  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真開心,和小魚小草一起做遊戲,等等我們去操場在遊戲。

《水族館》教案1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樂曲的AB結構,及樂曲優美輕快地特點。

  2.嘗試用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

  3.透過整體欣賞音樂《水族館》、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4.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活動

  1.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看,今天我們來到了一個這麼美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欣賞一首非常美妙,非常動聽的音樂,你們想不想聽?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二、理解、感受音樂

  1.播放音樂,教師做優美的動作

  2.播放影片

  3.幼兒模仿小魚遊,音樂舒緩時候小魚怎麼遊,音樂輕快的時候,小魚怎麼遊。

  4.提問:

  (1)聽到緩慢的音樂時,水草會怎麼動呢?

  (2)隨音樂的變化,音樂變快水草怎麼動?

  5.小結:這段音樂有時很慢,聽上去很優美,有時很快,聽上去輕鬆愉悅。優美的音樂表現的是水草慢慢生長的畫面,而輕快的音樂則是各種海底生物游來游去的畫面。

  三、播放音樂,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之前,我給孩子們豐富了關於海底世界的一些經驗,比如海中有什麼,海里的生物怎樣“游泳”等。當孩子們和我一起進入了神奇的水底世界,和水草小魚玩起了快樂的遊戲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不錯的模仿,有的化身“水草”在那自由擺動,有的變成“小魚”來回穿梭,還會不時的冒出幾個小泡泡。但是在活動中,我也發現,雖然孩子們能夠說出很多種海底的生物,但是在模仿上面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比如我們班模仿大鯊魚的亮亮,他的大鯊魚就和小魚一樣,沒有可怕的樣子,也沒有鋒利的牙齒,整個一呆萌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