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6篇)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為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絡,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螢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才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說)

  (沒觸著牆的腳萎了,觸著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教學反思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還算可以:

  1、學生透過課文內容完成爬山虎的腳的繪畫工作,並且培養了他們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畫爬山虎的腳時,學生能夠真正的動手去畫,體現了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

  2、課文在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前後用了兩個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開始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後來又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我把這兩個比喻句提出來,讓學生體會爬山虎的腳在生長過程中是有變化的,且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比喻句用得準確,恰當。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細心觀察,進行段式訓練,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寫的作品給大家展示,共同進步。

  當然,我覺得以下幾點不足:

  1、首先是在兩分鐘訓練時,並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使學生讀詞的聲音很小,在剛上課時,我檢測學生對於字詞的掌握情況,發現個別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字的讀音,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讀準字音作為重點內容,對於個別學生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根據我聽課之後的想法,我認為在畫圖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能夠畫出準確、恰當的爬山虎的腳來。既可以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又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快樂感,在這一點上需要向其他老師學習。

  3、有部分知識點講的不是很清楚,學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講到“一腳一腳”是否可以替換成“一步一步”時,並沒有給學生講出來,這個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向其他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我還不能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的講解。

  4、根據其他老師的評價,讓我認識到了,要結合自己的想法去講,別人的課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備課不充分導致沒用的話語比較多,讓學生的興趣降低。

  5、在分析課文時,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我並沒有講出來,雖然我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並沒人深入的為學生講解。那就是: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要寫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對於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結構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雖然課上我提出這個問題,但是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導致學生不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聽課,積累教學經驗。

  6、在上課的時候對個別學生關注的不夠,對於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時的教學時多注意。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2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他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本課的重點: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寫爬山虎的葉子,作者從嫩葉寫到成葉,重點講成葉,從葉子的顏色,形狀及葉子的動態描寫,讓人產生喜愛之情。

  在介紹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寫:

  1、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

  2、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學生分析】

  處在四年級的小學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有探求新知識的慾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段。

  3、學會作者是怎樣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和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讓學生正確理解爬山虎的腳不同於人的腳,而是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一隻腳繼續巴住牆向上。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

  【教學重點】

  1、透過課文內容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設想】

  1、堅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課堂講授力求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透過細心觀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

  2、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閱讀興趣的激發,在學生的自主實踐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語感,豐富情感體驗,內化課本語言,拓展語文學習空間。

  4、藉助實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直觀、形象、生動,同時彌補了課本知識的侷限性。

  【教學過程】

  一、多種方式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設計意圖: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岩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實物)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設計意圖: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設計意圖: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設計意圖: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著牆的,枯萎了,觸著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設計意圖: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有了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長得更好的關係。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緻。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設計意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字,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3

  一、匯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並且瞭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麼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透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呢?它長什麼樣子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簡筆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隻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看到蝸牛的觸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聖陶爺爺是怎麼發現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於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才會把這麼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簡筆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牆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向上爬,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瞭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藉助你的雙手,一隻手臂扮演牆壁,另一隻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範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著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聖陶爺爺仍然是透過怎樣的方式,瞭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師: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牆呢?會怎麼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牆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爬山虎依賴牆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採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

  五、練筆

  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麼爬?它與牆的關係?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牆……

  六、昇華

  因為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麼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聖陶爺爺善於觀察的特點,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4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採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牆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牆,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麼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牆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麼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著那麼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傑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牆。你能讀出來嗎?

  3、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後,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影片: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影片,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麼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一面爬山虎鋪成的牆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瞭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麼鮮亮,是因為腳能牢牢地抓住牆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麼,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又長在什麼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後,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後,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麼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影片: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聖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聖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為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現爬的秘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髮現腳發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為了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牆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隻腳巴住牆,然後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後,爬滿整面牆。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麼?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徵、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聖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特徵。這長期、認真觀察、反覆觀察是多麼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5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抓“題眼”匯入課文,展示重點。

  1、揭題,讀題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想提出些什麼疑問?

  3、提問: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4、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3~5自然段)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專案過關。(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讀,讀後在小組內說說你讀懂了什麼?有哪些疑惑?

  (2)生彙報:

  板書: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

  (3)齊讀。用一句話概括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組學習,並用動作演練(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指名上臺前作演示)

  (2)看課件演示:

  板書:

  爬觸→巴→拉、貼

  (3)填空:體會動詞的用法。

  (4)仿說句子:“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誰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說?

  (5)這段話中主要講了什麼?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話來概括或寫小標題。(“蛟龍的爪子”)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小組內自主學習。

  (2)彙報:

  板書:沒觸著牆萎

  觸著牆變(灰色)相當牢固

  (3)體會對比描寫的方法。(朗讀)

  (4)你發現了什麼?(爬山虎的腳和牆有密切的關係。)

  4、小結: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動自讀能力,透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透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透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長大變成(),綠得那麼(),看著非常(),葉尖一順兒(),在牆上鋪得那麼(),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一陣風(),一牆的葉子就()。

  4、這段話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葉子。)

  四、迴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係。

  1、分段、歸納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瞭解本文的寫作方法)

  薛法根《爬山虎的腳》教案6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緻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位置。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爬上牆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5、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讀課題,認識“虎”。

  一、學習過程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腳?自由朗讀。

  2、精讀重點段,抓訓練專案過關。

  3、學習寫腳的樣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讀描寫“腳的樣子”部分。

  ⑵小組合作,分別找出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句並劃下來。

  ⑶抽生讀。

  ⑷出示實物練習說。

  ⑸演示並指導背誦。

  ⑹總結。

  4、學第四五自然段:

  齊讀後小組合作找出與“爬山虎”有關的動詞。

  抽生讀,板書,觸、變、巴、拉、貼。

  上臺演示,生評議,師引導,體會動詞表達的準確性。

  演示。指導朗讀、背誦。

  齊讀“腳的變化”部分、並說說有哪些變化、

  5、總結:

  3~5自然段分別講什麼?完整說說,圍繞腳先講什麼?又講什麼?最後講什麼?

  演示“葉子”部分,看後談感受,指導朗讀。

  二、全文總結

  三、拓展

  選你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介紹它的特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