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裡,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教學目標

  1、掌握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培養古文自讀能力。

  2、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並學習古人刻苦學習和虛心求師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①學習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②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難點: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學生勤奮學習的。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贈序,透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誦讀全文,利用工具書查釋、翻譯、理解,互助學習,掌握一些實詞和虛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並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佈置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讀準文中字詞,瞭解大意。

  一、故事匯入

  教師講一則古人懸樑刺股刻苦勤奮學習的故事匯入。其實古代還有許多這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你還知道哪些呢?引導學生從記憶中搜索相關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奮的故事;囊螢映雪;成門立雪;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這樣一個勤奮好讀書的人,而且還是個善於勸學的人,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送東陽馬生序》

  二、學生交流作者作品相關資料

  教師適當補充:

  1、介紹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學生自讀課文,瞭解大意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音和停頓,指導朗讀。

  (1)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嗜逾叩叱咄俟

  負筐皸媵燁廩稍稍

  餒謁撰寫贄

  (2)注意停頓

  如:餘/因得/遍觀群書。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謂善學者矣,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以是/人多以書假。卒/獲有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為標準。

  3、指名學生朗讀,其餘同學聽完後指正、評價,教師作適當補充。

  4、學生集體朗讀全文。

  四、再讀課文,互助學習,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四人小組齊讀第一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為“趕快”。

  趨:快步走,奔赴。

  質:詢問。

  曳履:拖著鞋子,形容匆忙趕路的樣子。

  湯:熱水

  再:兩次

  食(sì):同“飼”,給飯吃。

  被(pī):通“披”,穿著。

  腰:名詞用為動詞,腰帶上懸掛著。

  ①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無從:不知從何處。這裡指沒有辦法。致:取得。這裡指買到。以,連詞,可譯為“來”。家境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全句譯作:有時遇到先達訓斥,(自己的)臉色(就)更加恭敬,禮節(就)更加周到不敢(隨便地)回一句話,等到先達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③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譯作:因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樂的(讀書)事,(我)不去理會嘴裡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別人。

  2、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廩稍之供:國家供給的糧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遺(wèi)):贈送,這裡是接濟的意思。

  餒:飢餓。

  諸:兼詞,是代詞“之”和介詞“於”的合音,併兼有這兩面三刀個詞的意義。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全句譯作:他們的學業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專一罷了,哪裡是別人的過失呢?

  五、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六、佈置作業

  1、閱讀全文,熟讀成誦。

  2、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1)根據註釋各自疏通文意。

  (2)小組互譯,你讀我譯,我讀你譯

  (3)標出疑難之處,小組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

  (4)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掌握

  稱:稱道,讚揚

  謁:拜訪

  撰:寫

  贄: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見面禮。

  夷:平和、和悅。

  ①生以鄉人子謁餘。

  生,年青人。文中指馬生,即馬君則。鄉人子,同鄉人的子女(晚輩)。以,憑藉。全句譯作: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來拜見我。

  ②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第一個“其”,代“他”(馬生),第二個“其”代“他的”(馬生的)。故,特意。全句譯作:馬生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時,我特意講述自己過去求學的艱苦來告訴他。

  二、品讀課文,研讀探究。

  1、請學生朗讀全文,要求讀得琅琅上口。

  2、小組合作,研讀探究(突出重點)

  出示問題:

  ①作者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原文回答)

  ②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樣?

  ③透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請用課文有的原話回答)

  3、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思考討論,指名回答,後教師點評並作適當補充。(完成板書)

  三、朗讀體驗,能力訓練

  1、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3、練習背誦

  在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分段背誦,化長為短,化難為易。

  四、誦讀課文,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1、誦讀課文,找出文中的描寫和議論部分。

  2、學生邊讀邊議,讀讀議議,這樣寫作的好處。

  3、教師補充(適當提示)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透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1、聯想學習:像這樣“勸學”的文章,你還可以說出哪些?

  (《為學》,《孫權勸學》)

  2、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並舉出一些學習“勤奮”、“專心”的名言警句。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有關“勤奮”、“專心”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昔日作者今日太學生

  衣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廩稍之供、葛裘之遺

  住宿:行深山巨谷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

  從師:未嘗稍降辭色、叱咄未有問而不告

  書籍: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

  表現手法:對比

  結論:專心勤奮

  第三課時

  一、匯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三、朗讀全文,並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shi4)怠(dai4)叩問(kou4)綺秀(qi3)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五、學習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文句。

  3.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或短語。

  (1)餘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晉。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餘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4)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學生分小組討論。)

  要點提示:

  (1)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2)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①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②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③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④餘則綿袍敝衣處其間。

  (3)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寫成發言材料,下節課交流。

  八、佈置作業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誦課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