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的教案

海底世界的教案

  教師們在進行教學課堂之前應該準備怎麼樣的教學設計呢?以下是為你介紹的海底世界的教案,歡迎閱讀以及瀏覽!

  一、匯入課題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潛入了課文中的海底世界,初步瞭解了海底的風光。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2、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出示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用文中的一句話來說說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嗎?

  板書:景色奇異 物產豐富

  四、精讀感悟

  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想一想:課文從哪幾方面講述了海底的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

  交流板書:動物植物礦物

  (一)抓住“聲音”

  1、 默讀2、3小節,這兩節分別介紹了海底動物的什麼?(板書:聲音 活動)

  2、 課文中是怎樣描寫海底動物的聲音的?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畫出有關句子。

  3、 交流句子

  (1)讀句子,談一談感受到些什麼?(聲音的多和有趣。板書:各種各樣)

  (2)作者把這些聲音寫得多麼形象啊!請你仔細讀讀這句話,你發現了什麼?

  比喻:海底有的聲音像——,有的聲音像——,採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

  排比:這些短句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採用排比手法。

  (3)海底只有這幾種動物的聲音嗎?(瞭解省略號)

  出示句式:“如果你用上特製的水中聽音器,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4、這麼多的聲音,如果你不戴上特製的水中聽音器能聽到嗎?為什麼?(回答後板書:竊竊私語)

  (1)理解 “竊竊私語”

  (2)把自己想象成海底的一隻小動物,和邊上的同伴竊竊私語一番。進一步理解“竊竊私語”

  (3)用“竊竊私語”說一句話。

  5、海底動物發出的聲音原來這麼輕啊,就像人們在竊竊私語一樣,師範讀:如果你用上特製的水中聽音器,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嚕……

  6、學著老師的樣子讀一讀。

  (二)抓住“活動”品讀

  過渡:海底動物的聲音如此奇特,活動更是各有特點。

  1、出示讀書要求

  a、快速瀏覽第三小節,想一想這一小節採用了什麼構段方式?用“ ”畫出中心句。

  b、這一小節介紹了哪幾種動物?用“ ”畫出他們的名字,它們各有什麼活動特點?

  2、交流

  (1)“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4米。”

  “每小時”、“四米”,作者採用(板書: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參的爬行速度真是慢呀!

  (2)“梭子魚每小時能遊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

  “每小時”、“幾十千米”,作者不僅採用了列數字的方法,還透過和我們平時見過的普通火車(板書:作比較),讓我們感受到梭子魚的速度之快!(指名讀)

  (3)“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

  烏賊和章魚利用水的反推力後退,這樣的活動方式很是奇特。齊讀。

  (4)“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這些貝類可真會享受!指名讀

  貝類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旅行,多麼愜意啊!我們一起來讀!

  (5)“還有些深水魚,他們自身就有發光器官,遊動起來像閃爍的星星。”

  這是一句什麼句?(比喻句)把什麼比做什麼?板書:打比方

  這句話,作者採用打比方的手法描寫深水魚。讀讀這個比喻句。

  4、 (齊讀第三自然段)

  5、 這一小節,先總寫海底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特點,再舉了5個例子,(板書:舉例子)分別敘述,這樣的構段方式就叫——總分。總寫的這句話就叫——中心句。(滲透寫法)

  (三)抓住“物產豐富”品讀

  剛才我們透過海底動物的聲音和活動領略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現在就讓我們從海底的植物和礦物去領略海底的物產豐富。

  1、 植物

  (1)出示第4小節:男女生分讀句子

  (2)海底的植物真是形態各異呀!作者同樣採用舉例子的手法,列舉了一個海藻,小的我們肉眼看不到,只能(藉助······),大的(長達······)像這樣的海藻就有(八千多種)

  (3)海底植物形態各異,向我們呈現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齊讀。

  2、礦物

  除了植物,作者還向我們簡單地介紹了海底的礦物,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五、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從海底的動物、植物、礦物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出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齊讀。

  這也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讚美。再讀。

  2、這節課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大海的滄海一粟,如果你還想更多的瞭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奧秘,最後老師給大家推薦兩本書《海底兩萬裡》、《海神的傳說》。相信你對海洋會有更深的瞭解,得到更多的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