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的教案(精選12篇)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的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 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釐米。

  4.透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釐米。(調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

  教師準備: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

  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麼工具?測量所得資料要用什麼作單位?

  2.用釐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師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設計意圖:透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複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教後思考:透過對釐米和釐米尺的複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作用。這兩節課的教學結構基本上都是:情境匯入——認識工具(米尺或釐米尺)——認識米(或釐米)——透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釐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釐米)的實際觀念。】

  二、引入新課

  1.情境匯入。

  (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釐米尺

  量,後改用米尺量)

  【設計意圖:透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臺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於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後雖然節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不足夠深刻。根據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若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

  2.點明課題

  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 用米量”。(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釐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估計,並貼上標籤)。

  【教後思考:這個環節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不足,要求不夠明確,以至於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1米65釐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依據,但實際上孩子們並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資料,於是就乾脆不用;三是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注於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忽視了問題多本質——一米有多高。這一環節如果能夠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怎麼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釐米尺嗎?

  (生:不是,應該用米尺。)

  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教後思考:整個環節孩子們確實挺活躍的,但是由於操作不當(演示時大部分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移注意力。結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個環節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

  設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後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後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設計相同,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後準確測量,再聯絡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

  設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後,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1米的認知表象,最後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的確有助於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節,原本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能力的培養應透過不斷地滲透,一點點培養起來。】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請大家拿出你們的釐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數字相同,都是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相同,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釐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稍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釐米尺較短,數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字也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釐米就是1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釐米。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現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教後思考:透過對 米尺和釐米尺的對比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釐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3、用米尺量。

  (1)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後,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籤。)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捲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自己身上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師身上的1米的標籤,自己估一估,然後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並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釐米?

  (3)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現在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裡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後,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几米?

  (7)小結: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透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並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教後思考:整個設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來,可以採用前面提到的“設計一”或“設計二”。】

  四、活動鞏固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停”(學生活動)。

  當學生喊停後剪下,貼到黑板上。指著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對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對比。

  【設計意圖:透過剪絲帶的遊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五、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麼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麼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教後思考:“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進行。】

  3.小朋友現在已經知道1米的大概長度,老師站在這裡,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後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後思考:由於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節,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並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

  六、梳理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有哪些收穫?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後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路,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七、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課本p90、91例1、例2及練習二十三1、2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透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4.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讀、寫鐘面時間,知道1時=60分。

  教學難點:1. 透過1分1分數的方法,準確讀出某一時間。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模型、手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猜謎引入。 “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噠嘀噠的不停的走,叫我學習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幫手”。這是什麼?鐘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時間)你能說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時間嗎?(教師板書)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時或用幾時半表示時間,還有些同學能用8:10的形式來表示時間。 師:同學們,你們又知道現在是幾時嗎?(出示現在的時間鐘面),師: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時間。(板書課題)

  2、認識鐘面。觀察鐘面,透過上學期的學習, 我們知道鐘面上有些什麼?大家交流交流,說一說。

  二、直觀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分

  (1)、引導學生觀察分針。(演示分針走1小格)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

  (2)、一邊演示,一邊提問:

  A、分針指著1是幾分?為什麼?(一個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針指著4是幾分?為什麼?

  C、分針指著7是幾分?為什麼?

  D、分針指著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幾分呢?為什麼?這裡剛好是經過了幾個時呢?

  2、認識時。

  鐘面演示:移動時針,讓學生說出走到幾時了,要注意引導。得出結論: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經過的時間是1時。 認識:1時=60分。

  3、認識時間。

  (1)教學例1第一個鐘面。(兩種表示方法在上學期已學過,寫9時25分時,9:25)

  (2)看鐘面寫時間。(在此讓學生注意在寫9時25分時,要在兩點後面加一個“0”寫作:“3:05”)。

  三、動的手實踐、鞏固新知。

  1、教師拔鍾,學生說時間。

  2、兩個同學為一小組,一個同學拔鍾,另一個同 學說時間。

  3、教師說時間,學生拔鍾。

  四、教學效果測評

  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

  2、連一連

  3、完成練習二十三1、2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簡潔的語言完整、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並學會藉助工具來驗證銳角、直角和鈍角。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進一步建立幾何圖形的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情感目標:透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透過用角來創造美麗的圖案,進一步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大三角板、磁鐵、一條大紅領巾、實物鍾、小黑板(五角星、3個孿生角)、剪刀、課件、一張簡筆畫。

  學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筆、四張卡紙(畫角、簡筆畫)、一組(7個)角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師:同學們,今天謝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老朋友,瞧:

  (課件出示:一個角。)

  師:那你們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生答。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角的影子。瞧:國旗上有4個角,而且都是直角。你們還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嗎?

  學生邊找邊介紹。(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師:剛才同學們找出了許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動手畫,引導學生說出畫角的工具。畫完後,同桌驗證。

  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畫直角的過程,並且邊畫邊介紹。

  二、創設情景,比較認識銳角和鈍角

  1、從實物中,比較抽象出兩類角。

  師:剛才同學們從我們的教室裡找到了許多角的影子。現在我們再一起來找找紅領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紅領巾。

  師:誰到上面找一找紅領巾的什麼地方有角的影子?

  學生上臺邊比劃邊介紹。(注意引導學生簡潔、準確地描述角。)

  師:這3個角有什麼特點呢?

  生1:下面的這個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師:那麼該怎麼判斷它是直角還是比直角大呢?

  引導學生藉助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比直角大。

  師:真棒,同學們在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懂得藉助工具來判斷。那你們能夠再借助這個工具來畫一個比直角大的角嗎?

  學生動手畫角,請一個學生上臺畫在黑板上,邊畫邊介紹。

  板書:比直角大的角。

  師:那左右的兩個角的大小有什麼特點?

  生1:這兩個角一樣大。

  生2:這兩個角都比直角小。

  師:是的。這兩個角都比直角小。那你們會把它的樣子畫下來嗎?動手試一試。請一個學生上臺畫在黑板上,邊畫邊介紹。

  板書:比直角小的角。

  2、銳角、鈍角的概念。

  師:像這類比直角小的角,我們的數學家用簡潔的語言稱它為銳角。請同學們跟著說一遍,再看這個“銳”字怎麼記?

  而像這類比直角大的角,我們的數學家也用簡潔的語言稱它為鈍角。請同學們跟著說一遍,再看這個“鈍”字怎麼記?

  現在請同學們為你們剛才畫的角寫上名字。

  3、從實物中來辨別,找銳角、鈍角。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角可愛跟我們捉迷藏,瞧這個鐘面上的角藏在哪兒?

  出示鐘面,生上臺介紹。(注意引導學生用簡潔語言來完整,準確地描述,如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組成的角度是一個銳角。)邊比劃邊描述。

  教師再撥出3-4個鐘面(有銳角、直角、鈍角)讓學生來辨別。

  師:同學們真棒,這麼快就把銳角、直角、鈍角給辨別出來了。那麼,現在我們再一起從五角星的身上來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學生上臺邊找邊比劃,並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地來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個角,5個銳角、5個鈍角。)

  師:你們真厲害,銳角和鈍角藏在一起的時候,也能這麼快地給它們找也來。

  4、建立銳角、直角、鈍角三者之間的表象。

  師:看來,同學們對角的3兄弟的樣子已經有了較深的印象。讓我們閉眼來想它們的樣子,並用手畫出來。

  師說名稱,學生書空。(銳角、直角、鈍角)

  學生張開眼睛,說一說剛剛書空的感覺:角的開口越來越大。

  三、鞏固練習,豐富感知

  1、判斷。

  師:同學們,認識了銳角、鈍角之後,我們一起來玩“找朋友”的遊戲。首先請同學們從組長拿一張自已喜歡的角,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先看謝老師創造的角,然後請跟我是同一類角的同學,帶著卡片上臺來並一起說出角的名稱,同時臺下與臺上的同學要互相檢檢視有沒有找錯朋友的。

  師生互動,玩遊戲。

  師:同學們可真好,為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謝老師這裡有3個孿生兄弟,它們找不到朋友,你們能幫它們辨別出來嗎?

  小黑板出示了三個很相似的角。

  讓學生會藉助三角板的直角來判斷。

  2、創造角。

  師:同學們,你們可真有辦法,這麼快就把3個孿生兄弟給辨別出來了。那麼,現在請同學們用聰明的腦袋來想辦法創造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可以藉助身邊的物品來創造。

  學生邊展示,邊介紹自己創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稱。(如:我用兩根鉛筆創造了一個銳角。)

  師:剛才看了同學們創造的角。謝老師也用剪刀創造了一個角,誰來幫我介紹一下。

  生:謝老師用剪刀擺出了一個直角。

  師:(直角變銳角)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時兩條邊張開的角度變怎麼了?

  生:變小了。

  師:這時成一個什麼角?

  生:銳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變鈍角。學生說出變化和角的名稱。

  學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師說的名稱來變。

  小結:原來3種角是可以轉換的。

  3、小組合作,從生活中找角並判斷。

  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種角的影子,練習第一題。

  請4人小組分工合作,每人選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圖來找,並用水彩筆描出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上臺展示並介紹。

  四、活動激趣,靈活應用

  師:同學們,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還能創造出美麗的圖案。瞧,出示一張簡筆畫,你們想用角也來創造美麗的圖案嗎?

  小組合作創造,展示並介紹什麼地方用了什麼角。

  小結:角很美。

  五、總結並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兩位新朋友,(揭示課題)它們有什麼特點?當它們長得很像時你可以怎樣來辨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瞭解平年、閏年的有關知識,能判斷平年、閏年。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交流、討論、計算培養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讓學生感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天數。

  教學難點:

  發現並掌握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教學準備:

  xxxxx

  教學過程:

  一、創設引思

  2、觀看孫悟空贈送的禮物-年曆片,激疑引思。"這上面有許多關於年、月、日的秘密,你們快把答案找出來吧!"

  3、燈片出示思考題,同時師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大、小月

  同桌同學交流觀察結果,老師請學生回答發現

  (1)1年有12個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時28天,有時是29天。

  總結:習慣上將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幾個大月?

  哪兩個連續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幾個小月?

  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有時28天,有時29天,我們叫它"平月"。

  2、如何記憶大、小月呢?

  先組織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計算全年天數

  問:知道了每個月的天數,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嗎?

  學生回答,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哪種演算法最簡便,再用計算器算出得數,彙報結果。

  問:為什麼一年會有兩種天數?主要原因在哪?

  歸納: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們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們叫它"閏年"。

  問:為什麼會有平年、閏年之分呢?

  問:閏年比平年多幾天?多的這一天放在哪個月?

  區分平年、閏年主要看什麼?

  4、判斷平、閏年

  持有1900年年曆的同學有爭議,老師及時發現,並說明:遇到整百年份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年、月、日》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練習:說一說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課外知識拓展

  關於年、月、日的知識,除了剛才所學的,你還知道哪些?說給大家聽聽。

  三、理解運用

  1、小明滿12歲時,只過了三個生日,他的生日是幾月幾日?

  2、動手操作

  放申奧實況的錄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愛國思想。

  璧合將不完整的20xx年年曆片製作完整。

  要求:先兩人交流討論,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後可美化年曆卡。

  四、課後延伸

  同學們,你想知道有關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嗎?那就課後查資料研究吧!

  學習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27—28頁練習五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會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語言表達以及收集資訊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藉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對應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快樂。

  教具準備:

  課件、卡片。

  預習作業:

  預習課本第26頁第4題

  你是怎麼列式

  每個式子什麼意思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式子:意思:

  3×5=153個5總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導語: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到數學王國去玩,你們想去嗎數學王國的國王聽說咱們要去,非常高興,他託老師給大家帶來好多小禮物,他說:只要誰積極動腦思考、回答問題聲音響亮,就把禮物送給誰。你們想要嗎(隨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維訓練題)不過,去拜見國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難,你們怕不怕”

  三、複習整理,鞏固新知:

  (一)活動一:向數學王國進發

  1、師:為了順利地見到國王,讓我們先做做操,把身體鍛鍊好吧!拍手操背誦1——9的乘法口訣。

  2、師:聽,列車開過來了,讓我們乘坐列車出發吧!(課件出示小火車,每節車廂是由一道道填空題組成,並伴隨著火車的'聲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動二:進入數學王國

  1、師:進入數學王國,先要進行測試,只要我們都做對了,就能順利進入下一站,你們有信心嗎好,下面我們就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最細心,能順利進入大門。現在做課本26頁的第6題。

  2、課件演示校對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動三:走“迷宮”

  師:歡迎小朋友進入下一站。看這是一座“迷宮”,走“迷宮”的規則是:自己在“迷宮”的外圍找到入口和出口,按著一定的順序走。說說你是按什麼走的(課件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切換。)

  (四)活動四:算對了,“kitty貓”就和你做朋友。課件出示課本第26頁第5題。

  (五)活動五:看誰先到家。(練習五第11題。)

  四人小組競賽,派代表彙報。

  四、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你們看誰來迎接你們啦(課件出示“kitty貓”),“kitty貓”誇大家今天表現得很好,都是愛動腦筋,聰明的孩子,希望你們繼續努力,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上獲得更大的收穫,有信心嗎

  五、完成《隨堂練習》

  課題: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課型:新授教學目標:

  1、學生懂得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刻度尺。

  2、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並對幾釐米的長度有感性的認識。

  3、學生學會用釐米作單位估測或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的能力,透過活動提高學生估測和測量的能力。教學重點與難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設想:

  本節課採用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觀察、思考、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釐米。由於釐米這個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因此,課中安排的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關於釐米的風豐富表象,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從而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長。

  一、學前導學

  1、前置作業:

  你看見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並瞭解尺子上都有些什麼,各表示什麼。

  2、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長度,測量時有許多不方便,也不準確。在生活中,我們要用到統一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尺子,來測量。

  二、探究活動

  (一)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一、認識直尺

  1、小組交流:你看見生活中什麼地方用到了尺子?準備一把尺子,觀察並瞭解尺子上都有些什麼,各表示什麼。

  2、全班彙報

  二。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釐米:那麼你知道1釐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你認為還有從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之間是1釐米長?

  2、感知1釐米的實際長度:

  (1)把1釐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或我們身上哪些物品的長度是1釐米。

  (3)用手勢表示1釐米的長度。

  (4)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釐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釐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釐米。那麼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釐米?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彙報:你們是怎麼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几釐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釐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準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釐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釐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釐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釐米。(取整數)

  三、自我檢測

  課本第6頁練習一1——3題。

  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麼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下量。

  四、變式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麼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拿出不同長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圖填空

  五、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課後反思:

  教學目標:

  1、透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位數與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較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檢查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重點難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度和準確度。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36+28+17=

  65-25-21=

  說一說你的計算的方法。

  2、猴媽媽摘了52個桃子,小猴把它們運回家,運了兩次後,還剩多少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課件出示主題圖。

  2、說一說圖中告訴我們什麼,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再解答。

  A、先算下來25人,車上有多少人。

  B、再算現在有多少人。

  C、列綜合算式。

  還有其他演算法嗎?

  3、總結演算法:

  說一說,在做加減混合計算時應該怎樣做?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相加滿十要進位,不夠減時要退位;有時可以用簡便寫法。

  三、強化練習

  1、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8題。有3只母雞帶著自己的孩子出來找吃的東西。可三家的小雞混到了一起。你能幫助雞媽媽找到自己的孩子嗎?教師巡視。指名彙報、訂正、評比。

  2、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2題。教師巡視。指名彙報,並說明填法。

  3、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3題。看了表以後,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指名彙報。選擇兩個你喜歡的問題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學互相交換檢查,並說說計算的方法。

  四、總結

  透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隨堂練習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透事物相互聯絡的思想,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能推匯出3的乘法口訣,並理解每句口訣表示的含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在數學遊戲中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小棒、投影片。

  教學方法:

  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說一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1輛車需要3個輪子,2輛車呢?3輛—9輛分別需要多少個輪子?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3的乘法口訣。

  二、數一數

  請同學們獨立地數出輪子分別用了多少個?邊數邊填表。

  指名彙報,並引導學生說出你是怎麼數的。

  啟發學生說出表格裡的數個表示什麼。

  引導學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個3;第二格表示2個3......第九格表示9個3。

  三、擺一擺

  請同學用小棒擺三角形。擺個三角形,試著列一道算式,編出一句口訣。

  學生完成邊擺邊數邊說的活動。

  說一說。

  指名彙報。

  教師及時板書:1個3;1×3=3;一三得三。

  2個3;2×3=6;二三得六。

  同桌的小朋友把算式和口訣讀一遍,檢查一下同桌小朋友是不是都對了。

  觀察:3的乘法口訣有幾句?

  討論: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呢?與你的夥伴說一說。

  交流:說說你有什麼好的記憶方法。

  記一記

  請同學們選出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記一記。

  老師與同學對口令記口令。

  任意兩組“開火車”記口訣。

  自由讀口訣,比一比,誰能最先背出口訣就可以得到老師的金牌。

  遊戲:“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三九( ) 一三( )

  二三( ) 三三( )

  三六( ) 三三( )

  四、練習

  填空。

  6×2=( ),讀作( )乘( )等於( )。表示( )個( )相加。

  7個3相加是( ),再加1歌是( )。

  3個6相加,寫成加法算式式是( ),寫成乘法算式是( )。

  9×3=( ),3×9=( ),用的口訣都是( )。

  連線

  2×4;4+4+4;3×5;3個3。

  2×3;4個2;6×3;5個3相加。

  5×5;3×2;2×3;3個6。

  3×4;五五二十五;3×3;3+3。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5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P6~P7的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初步運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之間的關係,加深理解乘法的意義。

  2、能力目標: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在情境中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時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從乘法意義的角度解釋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有幾塊積木的掛圖”或課件動畫顯示。

  教學過程:

  一、情境誘思

  課件顯示一堆擺放整齊有序的積木,教師順勢誘導:“這麼多積木,怎樣數才能數得又快又準呀?”(板書:有幾塊積木?)

  二、解決問題

  1、學生各自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積木的塊數。

  2、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數的,所列的算式中每個數各代表什麼意思?

  3、彙報情況。

  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歡那種計算方法?為什麼?(絕大部分學生會喜歡用乘法計算)

  因此得出結論:直接用乘法計算會簡便的多,因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5、從上面的兩道乘法算式中,你發現了什麼?

  兩個乘數前後調換位置,積不變。

  三、鞏固應用

  完成“練一練”中的第1、2、3、4題。

  要求:

  1、獨立讀題、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每個乘法算式中各個乘數的意義;

  3、彙報,訂正答案。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什麼?

  “乘法的意義”、“乘法算式中乘數的可交換性”、“乘法和加法的聯絡”

  五、作業:

  教科書P11“練一練”1、2、3題。

  附錄;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感性認識3的乘法口訣,然後記住3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3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類推、概括、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3、透過各式和樣的練習,培養學生樂於探索、勇於爭先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記憶和運用。

  教學難點:

  對“數學故事”的理解、表述和解疑。

  教學準備:

  掛圖、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手工嗎?誰能說說你會用自己的這雙小手做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週末,方方想給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輛自制的三輪車,就把各個零件拿出來進行組裝,聰明的小朋友們,你能幫他算算,一共需要幾個輪子嗎?”

  二、問題探究

  談話:1輛三輪車需要3個輪子,2輛需要6個,那麼3、4、5、6、7、8、9輛三輪車要幾個輪子?

  三、體驗感悟

  1、拿小棒擺三角形。

  2、一個三角形用幾個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嗎?編制口訣?

  3、板書:1×3=3;一三得三。

  4、組織學生擺2、3、4、……個三角形,寫算式,編制口訣。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

  1題:找朋友。

  2題:找規律填數。

  3題:動物運動會。

  數學故事。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懂了什麼?

  六、佈置作業

  一課一練第10頁。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1×3=3;2×3=6;3×3=9;3×4=12。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

  3×5=15;3×6=18;3×7=21;3×8=24。

  三五一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掌得不錯,記憶方法也能掌握。口訣大部分同學能在課堂上背出來。應用方面還有欠缺。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45-46頁

  教學目標:

  1、a組學生能在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的條數,會畫線段。

  2、b組學生在a組學生的基礎上,能更進一層地認識到線段的由來,知道每兩點就能畫出一條線段,尤其是四個點能畫六條線段。

  3、c組學生在b組學生的基礎上,能更深層次地理解線段有長有短,並能透過折知道線段的長短。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

  線段的兩個端點

  教學過程:

  一、新授

  1、比較紅、黃短線的長

  師:①小朋友,你們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根線,一根是彎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線比較長?

  ②小朋友意見這麼多,誰說的才是對的呢?有什麼辦法來比較出這兩根線的長短呢?

  生:把彎的拉直就好了。

  師:他的意見好不好?那老師就拈住這根線的兩頭,拉直了貼在黑板上,把黃線也貼在黑板上。

  現在兩根線都是直直的了,誰來說說哪根線更長呢?

  生:不能比較

  師:那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一眼就看出哪根線長?

  這個辦法好不好?好,我們就把這兩根線的一頭對齊,現在你能比較出來嗎?

  對啊,紅色的線從這裡開始(點一點),到這裡結束,黃色的線從這裡開始到這裡結束了?到這裡結束(點一點),所以黃色的線比紅色的線長。

  2、揭示線段概念

  象這樣直直的,有長有短的線,我們把它叫做線段。(板書:線段)齊讀線段

  (指著線)現在誰來說說哪條線段比較長,哪條線段比較短。

  3、直觀判斷

  師:(出示較長的線段)

  小朋友,老師這裡還有一條綠色的線呢,你們看這是不是線段呢?為什麼?怎樣可以讓它成為一條線段?

  師:這是不是線段?不管這些線段位置怎麼變,但它們都是線段

  4、舉例得出線段表示法

  師:其實在我們的周圍許多物體的邊都可以看作是線段,看我們數學書封面的這條邊從這點開始直直的到這點結束也是一條線段,你能跟老師一樣也來找找看嗎?同桌一起找。

  學生舉例:注意讓學生用手摸摸找到線段,並比較一下長短,剛才我們找到的許多物體的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那這些線段都是一樣長嗎?

  師:看來線段不僅是直直的,而且有長有短。那象剛才同學們找到的很多物體的邊,比如課桌面的邊,窗戶的邊我們能把它拿下來象毛線一樣貼在黑板上嗎?

  所以我們畫線段來把它邊式出來:因為線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畫一條直直的線,又因為線段有長有短,所以我們要線上段開始的地方點上一點,表示線段從這裡開始。再線上段結束的地方點上一點,表示線段到這裡結束。這兩點就叫做線段的兩個端點。

  5、畫線段

  師:老師剛才畫了一條線段,你能象老師一樣也畫一條嗎?畫線段除了要用到鉛筆,還要用到什麼?為什麼要用直尺?如果我們身邊沒有沒有帶直尺,那你還能利用其它工具來畫嗎?

  生練習畫線段

  展示:

  1、請你說說你利用什麼工具來畫的?

  2、說說他畫得怎麼樣?

  強調:

  一定要畫直,並且別忘記點上兩個端點。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分橘子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2、透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使學生體會到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體會到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難點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疑

  1、用豎式計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談話匯入課題,並板書課題。分橘子有餘數的除法

  二、互動解疑平均分後有時會出現餘數。

  1、課件顯示14個橘子畫面。

  2、組織小組討論:有14個橘子,如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請每個同學用代表橘子的圓片實際分一分,在小組內討論怎樣列出算式,用豎式怎樣表示。

  3、全班進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顯示學生的圓片圖,引導學生探究豎式各數表示的意思及單位名稱的寫法,並進一步認識餘數。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4÷4=3盤……2個答:可以放3盤,還剩2個。4引導學生認識豎式中:“14”表示把14個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盤放4個,“3”表示放了3盤強調單位“盤”,“12”表示3盤共12個4×3=12。“2”表示放了3盤後還剩下2個。強調單位:“個”5說明“2”是這個豎式的餘數,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6體驗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三、啟思導疑

  1、先由學生操作用圓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豎式,獨立解答 “試一試”。

  2、討論:根據剛才這道習題,你發現了什麼?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學生獨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書,全班齊練。練習完,比較每道題的餘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麼?指名回答:餘數要比除數小。

  四、實踐應用

  “練一練”第1、2、3、4題。

  五、總結評價

  1、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你有哪些收穫?

  除法豎式的寫法,有餘數的除法,餘數要比除數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P10-P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訣,會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的意識,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編制5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媽媽來到了森林裡採集松果,

  準備過冬,它們採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採了多少?我知道咱們班的同學是最聰明能幹的,你能幫助他們數一數嗎?

  二、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1.你打算怎樣數,才能又對又快呢?

  (學生說出各自不同的數法。)

  ①1,2,3,4,?1個1個地數。

  ②5+5,10+5,15+5,20+5,??連續加5算出得數。

  ③5,10,15,20,?5個5個地數。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個5個地數。

  師:大家的數法真多,你喜歡哪一種數法?為什麼?

  生:我喜歡5個5個地數,這樣簡便。

  2.五個五個的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3.提問:指著第一堆松果提問,這堆松果有五個,是1個5,一共是5個松果,怎樣列乘法算式呢?

  4.提問:指著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問,這兩堆松果有兩個五個松果,是2個5,一共是10個松果,怎樣列乘法算式呢?

  5.談話: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個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小組交流)

  三、體驗感悟

  1.組織學生彙報,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2.這樣看來簡單多了,可是還是不能很好的記住它,有什麼能記住這些算式的好辦法嗎?

  3.引導學生整理口訣。

  當然是乘法口訣了,它可是專門用來記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編出這些口訣嗎?

  (有的學生會想,1個5是5,2個5是10,3個5是15,4個5是20......這樣記住的)

  師:這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記的

  (有的學生會說出乘法口訣來)

  師:利用口訣來記又順嘴,又方便。剛才有同學說1個5是5,如果把“個”字去掉,變成“一五得五”,把2個5是10變成二五一十就順口了。

  師:哪一組的同學能把編制好的口訣讀給大家聽。

  熟記口決。(給2分鐘時間看誰讀得次數多。)

  師:同學們想不想和老師玩個對口令的遊戲呢?我讀上句,你接下句,看哪個同學接的快!

  師:現在和你的同桌來玩這個遊戲,男生先說,女生對。然後女生先說,男生對

  (生生互動)

  四、鞏固應用。

  練習一:

  對口令

  1.老師說“四五”,同學說“二十”

  2.老師說“四五二十”同學說“4×5”或“5×4”

  3.同桌對口令,男生女生選代表對口令

  完成第2、3、4題和數學遊戲

  練習二:

  師:老師想和大家玩個遊戲,我說一隻手,你來告訴老師用哪句口訣知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那兩隻手呢?

  師: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訣)

  五、拓展練習。

  師:有一天,學校樂隊的同學準備到廣場演出,一共有19個人,他們打算乘計程車去,每輛計程車能坐4個人,5輛車夠嗎?為什麼?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5的乘法口訣,會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熟記5的乘法口訣,並比較熟練地應用口訣求積。

  教學難點:

  根據圖意獨立寫出乘法算式並編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

  課件顯示:小朋友划船

  每隻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組合作畫一張表,並算一算。

  船的只數 1 2 3 4 5

  人數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訣,今天請同學們自己來研究學編5的乘法口訣。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你是怎樣編出口訣的?

  2、生彙報教師板書;

  1個5是5 5×1=5一五得五

  2個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個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個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個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發現這些算式或口訣中,乘數、積有什麼特點?

  點撥:同學們真聰明自己發現規律編出了5的乘法口訣,還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隨著乘數一個比一個大,積就一個比一個大5。

  三、形成應用

  1、將5的乘法口訣讀一讀。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訣。

  3、師生對口令

  4、遊戲:翻一個數馬上說出它與5的積,比一比誰最快。

  5、討論:“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訣?

  秘密:積的個位是0,乘數應填雙數,積的個位是5,乘數應填單數。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題

  學生同桌互相對口訣,以遊戲形式完成。

  2、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彙報交流。

  3、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討論訂正。

  4、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

  5、第5題

  老師引導學生讀懂題意,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五、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編制6的乘法口訣,並理解口訣的含義。

  2、使學生掌握6的乘法口訣,能熟練地用6的口訣進行計算。

  3、並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6的乘法口訣,用口訣正確求積。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直接報得數,並指名說說你用了哪句口訣?

  2、列式計算:1個5 3個4相加 5的2倍

  3、匯入新課: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這節課我們將學習6的乘法口訣。

  板書課題:6的乘法口訣。

  二、新授。

  1、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讓學生自己填寫。

  坐的次數 1 2 3 4 5 6

  人數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幾個6?怎樣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說一句口訣嗎?

  根據提問依次板書:

  1個6 1×6=6 一六得六

  提問:“一六得六”表示什麼意思?(1和6乘,積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幾個6?用乘法算怎樣列式?請你們編出一句口訣。

  根據提問依次板書:

  2個6 2×6=12 二六十二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乘法算式:2個6比1個6多幾?所以第二句口訣的得數比第一句多幾?

  (5)3個6、4個6、5個6、6個6相加,各是怎樣列乘法算式?可以編怎樣的口訣呢?請學生按次序寫一道算式,編一句口訣,把35頁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訣填完整。

  (6)讓學生說出每道算式和相應的每句口訣,老師依次板書算式和口訣。並指名說出每句口訣表示的意思。

  (7)引導學生比較。

  6的乘法口訣一共有幾句?這些口訣從上到下按順序排列後,每句口訣的積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幾?為什麼會多6?

  (8)請學生把口訣齊讀一編。

  再請大家邊輕聲讀邊試著背背看。

  (9)試背口訣。

  A、師生對口令,開火車說口訣。

  B、請學生齊背口訣,再指名背口訣。

  2、教學“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結果,並說說各用哪一句口訣?

  3、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6的乘法口訣,應用6的乘法口訣,能很快地算出6和幾乘積是多少,我們根據一句口訣可以算出兩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

  (2)比較每組兩個算式有何特點?討論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2)6的乘法口訣還有幾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題,學生討論交流,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獨立列式、口算、集體訂正,指名說說你為什麼用乘法算?

  四、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二年級數學的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第6題,注意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學生根據第一幅圖說出:有16個草莓,按每4個一份平均分。這樣,在讓學生弄清分什麼和怎樣分的同時,正確確定算式中的被除數和除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後填寫算式。接著,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後,讓學生說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促使學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第7題,寫出除法算式。呈現給學生的是寫有文字的卡片紙,脫離了直觀圖。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運用所學的關於除法的知識寫出除法算式,以鞏固對除法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第9題,填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數。是為學習用2~6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而設計的。

  第二小節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P23-34]分為7課時進行教學

  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除法計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2~6的乘法口訣,初步認識了除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表內除法以及今後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第一課時[P23、24、25]

  內容:被除數不超過12[例1、做一做第1題、練習五第1、2、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經歷探究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學會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透過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從眾多方法中擇優的本領。

  3.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注意點:

  1.提供學生探究12除以3的商是多少的時間和空間,經歷學習的過程。

  2.讓學生經歷演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從眾多方法中擇優的本領。

  3.注意例1中第1小題與第2小題的對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