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黃庭堅在詞中流露惜春、戀春思想感情。

  2、鑑賞本次曲折新穎的結構、清新的風格。

  3、瞭解詞人輕巧、活潑、清新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黃庭堅在詞中流露惜春、戀春的思想感情。

  2、鑑賞本次曲折新穎的結構、清新的風格。

  教學難點:

  鑑賞本次曲折新穎的結構、清新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為南昌舊稱)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寫作背景:

  所選是一首悼春詞。詞人少年得意,中進士,任校書郎,修撰神宗皇帝“實錄”,又以詩文受知於蘇軾,併為江西詩派開山大師。後因新黨重新執政,作者政見偏於保守,晚年屢遭貶謫,死於西南荒僻貶所。這首詞寫於被貶之時,詞人借傷春悼春來抒寫暮年無為的感慨。

  三、詞的賞析:

  1、“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詞人為什麼要尋找春的蹤跡?結果如何?

  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關鍵詞在於“寂寞”。

  “寂寞無行路”春天消失得無影無蹤。惜春傷春之情寄寓其間。

  2。“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運用怎樣的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表達詞人強烈的留春情感,多麼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風得意之時,因此千呼萬喚地招喚春天“歸來”與詞人“同住”。這裡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賦春天以生命。

  3、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春無蹤跡誰知?”這說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無影無蹤、無聲無息地消逝了,它的蹤跡誰又知曉呢?這多麼令人惆悵、傷感啊!

  但作者情緒馬上一轉,因為人雖不知春去了哪裡,但整天在空中飛來飛去的黃鸝倒像是知道呢。

  4、“百囀無人能解,因風吹過薔薇。”

  黃鸝用清脆圓轉歌聲回答我,可誰能聽懂它唱的是什麼?留給詞人自己的,只是滿腹的惆悵。

  一陣風起,捲走那凋謝的薔薇花瓣……句中所寫之景已暗示初夏到來,晚春將逝。讀至此處,讀者方明白作者並非不知春去哪裡,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說破而已。

  寫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詞人終於無奈地認識到:春天,確實回不來了。

  5、結合全詞分析所使用的層深手法。

  春歸無行路(寂寞傷春)→若有人知(假設希望)→春無蹤跡(更加失望)→問取黃鸝(最後希望)→無人能解(徹底絕望)。覓春思春傷春之情層層深化。

  6、你認為本詞構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詞句是哪些?請簡單賞析。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欲喚春歸來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藝術地強化了詩意的穿透力。

  向黃鸝詢問,而黃鸝無語,且因風而逝。又一童話的聯想,傳達出一個永無答案之謎。暗示傷春的永無慰藉,表現出傷春是人類終極煩惱這麼一個主題。

  有情與無情的對立和童趣的想象與聯想,是此作美學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並人情味地加以表現,是此作成功的奧秘。

  四、總結

  1、內容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此詞賦予抽象的春以具體的人的特徵。詞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無處覓得安慰,象失去了親人似的。這樣透過詞人的主觀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愛和春去的可惜,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

  2、詞的特色:

  A、平淡樸實,委婉含蓄。

  B、構思新奇巧妙。

  C、多轉折而層層深入。

  課堂訓練

  閱讀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回答問題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吹過薔薇。

  (1)詞中所寫的春日景物較少,只選了“黃鸝”和“薔薇”,請說出“黃鸝”在表達作者的惜春之情時起到了什麼作用?

  (2)這首詞是怎樣表現惜春主題的?

  清平樂黃庭堅的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詩詞是一種藝術,品讀詩詞應從形象入手,從意境入手,所謂“情緣景發”、“意與境會”、“思與境偕”,把握詩詞韻感,體會詩詞美感,領會詩人情感,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本詩。

  2.透過看註釋,想象描繪詩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體會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學過程;

  一、讀懂題意

  1.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是詞牌名,詞在當時是配合音樂歌唱的,詞牌名其實是填詞用的曲調名,他表示一種調子,一種節奏、一種情境,按照這樣的說法,猜猜清平樂的節奏應該是急速的還是舒緩的?題目是(村居)讀著題目,你覺得詩人會寫什麼?(農村的景象)可能會寫……那詞人是怎樣將這些農村的景象巧妙地組合在這首詞的46個字中的呢?

  二、讀出節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1)為什麼念“bao”?(去掉物體的皮或殼時念bao)

  (2)蓮蓬的蓬,我們平時念輕聲,這裡為什麼念peng第二聲?

  (這是詩詞裡合仄押韻的需要,看“小、草、好、媼;東籠、蓬”)

  (3)翁指的是——媼指的是——(引導從偏旁理解翁媼)

  3.詞一般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朗讀時,上下闋之間要停頓,我們來喘一口氣作為停頓。——齊讀

  4.詩詞講究平仄,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聲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聲音要短促。看著老師的手勢我們來試試。

  三、讀出畫面

  (一)環境圖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清平樂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詩都是一個生動的畫面。

  ——這些畫面有些是寫景的——請你讀(指名讀詩句),有些是寫人的——齊讀詩句。

  ——讓我們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個畫面。

  2.出示: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請自由地搖頭晃腦地反覆讀讀,讀著讀著: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甚至聞到了什麼?試著連成一段話說說。

  ——交流:低矮的草房邊上,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動,岸邊草兒青青。(指名2生)

  ——簡簡單單9個字,卻讓你有這麼豐富的聯想,真了不起,請你讀一讀。

  ——這是這句詩帶給你的豐富想象,請你讀。

  ——這樣的農村風光你想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清新秀美、樸素雅靜)

  ——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一讀——指名讀(這樣的風景真令人嚮往)(指名讀)——齊讀

  ——這句詩中,詩人只描述了三樣事物,分別是“茅簷、小溪、青草”,那麼詩人看到的景象難道僅僅只有這些?為什麼詩人單單寫了“茅簷、小溪、青草”呢?(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

  ——辛棄疾真不愧是大詩人,選取了極具農村特色的景物,淡淡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農村風光展現出來。

  ——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這鄉村美景,——齊讀。

  (二)其他圖

  1.這就是高度凝鍊詩的語言,簡約卻有著極為寬廣的想象空間。詞中的其他的畫面我們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去讀懂,請你選擇下面三句中最感興趣的一句,反覆讀讀,邊讀邊想象,並把它寫下來。需要提醒的是:這些都是寫人的詩句,我們肯定要去想象他們的動作、神態、語言,而且詩人描寫的角度不同,我們想象的側重點也要不同。比如,翁媼,你們覺得想象的側重點應該在哪呢?

  2,交流:我們按順序交流

  (1)一對滿頭白髮的老翁老太太,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只聽:……

  相媚好——在親熱地交談,會聊些什麼呢?

  ——執子之手,白頭偕老,這樣親親熱熱在聊天的場面就是“相媚好”,讓我們再一起重溫這暖暖的吳音,相媚好的溫情。

  ——指名讀——真是好聽——齊讀

  (2)大兒鋤豆溪東,二兒正織雞籠。

  ——你能用一個詞來誇誇他們嗎?(勤勞、孝順、能幹)

  ——請用這句詩來誇誇他們。——指名讀

  (3)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臥什麼意思?還可以用哪個字?(躺、趴、睡)帶進去讀一讀,好不好?為什麼?你覺得小兒可能是怎麼臥的?可以趴著,可以躺著,可以側著身子,想怎麼臥就怎麼臥,想怎麼剝就怎麼剝,看到這樣的小兒,你想到了哪個詞?(活潑、可愛、調皮)詩人用了哪個詞?(亡賴)我們現在理解的亡賴是……?而在這裡呢?(是一種明貶實褒的表達方式)你有調皮的時候嗎?父母可能會這樣說:調皮鬼,你怎麼不聽話?看似責備,實則喜愛。

  ——你能讀出小兒的可愛,讀出對他的喜愛嗎?——指名讀——齊讀

  (4)在翁媼的三個兒子中,你們覺得詩人最喜歡誰?為什麼?雖然都是寫翁媼的兒子,詩人卻各有側重,大兒、中兒一筆帶過,而小兒描寫得形神俱備,喜愛之心不言自明——讓我們再來感受這這份濃墨重彩的喜愛——齊讀下闋。

  3.隨著辛棄疾的描述,我們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園風光,聽到了翁媼的吳儂軟語,看到了他們的三個兒子,他們就這樣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村居圖,——配樂指名讀——配樂齊讀——也讓我們在腦海中深深地記住這幅村居圖——齊背誦。

  在你眼裡,辛棄疾描繪的是一幅怎樣的村居圖?(溫馨、恬靜、安寧、幸福)把這些感受匯成這首詞中的一個字,那就是:醉(板書:醉)

  醉僅僅是指老爺爺和老婆婆喝點酒,微醉嗎?還會是什麼?(陶醉)誰陶醉了?陶醉於什麼?(翁媼、詞人)是啊,寧靜、和諧、溫馨的生活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