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通用7篇)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通用7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透過品味語言,發揮想象,以感受充溢於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絡,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並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

  2.在這個環節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 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於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 既然是抒情詩,那麼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的“金柳”,“金柳”怎麼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係?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是什麼?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盪漾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 進入第三小節,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組合成一幅怎麼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透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詩人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裡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麼樣?引導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撐著長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於是在那裡放歌。多麼自由自在啊!多麼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麼?詩人寫了什麼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麼?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尾兩個小節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採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迴環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範指導。在讀書聲中結束。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三美”;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以誦讀加深理解,透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三、教學難點:

  把握徐志摩詩的純藝術美。

  四、教學方式:

  1、聲畫同步,視聽一體、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2、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3、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一張作者的掛像,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樂曲《神秘園》;印發補充資料《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間部分;提前板書聞一多詩歌“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以及“現代詩”字樣。

  2、學生:閱讀課本中現代詩的相關文章,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準備回答教師提問。

  六、教學流程:

  (一)情景匯入: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掛出作者頭像,讓學生初步瞭解作者,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二)由學生簡單複述“我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據自己查詢蒐集)

  徐志摩1921年開始詩歌創作,曾與胡適、梁實秋、聞一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他熱烈追求“愛”“自由”“美”,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諧”。他“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與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統一”形成了徐志摩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徐志摩的詩歌在我國現代詩歌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儘管對其人譭譽不一),但是由於“極左路線”影響使他這位把“美奉獻給人類”的詩人和他的詩,被長期封存。改革開放以來,才有他的數種詩集和散文集出版。

  詩人就讀於劍橋時,這“世界上最秀麗的地方”曾給了他美感,給了他靈性,在這裡他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康橋成了他“永久的戀情”。這首詩作於1928年的11月,寫的是他再次遊歷歐洲重返康橋時的感受,故名曰“再別康橋”。作者另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三)初讀原文(自由讀)整體感知

  1、讀完後,讓學生說說讀完全詩的“整體感知”。

  “空靈”“飄逸”“瀟灑”,無以名狀的“舒適”和“輕鬆”“淺淺的惆悵”等。

  2、本詩以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實踐了聞一多的“三美”主張,的確值得細品:有哪些表現?(結合本詩,學生回答: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正適合朗讀)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板書)

  (四)配樂朗誦,加深理解(學生鑑賞為主,教師指導為輔)

  1、放《神秘園》樂曲,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讀詩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展示多媒體:康橋風光片,請學生帶著聽樂感受再次小聲讀詩,注意重點字詞讀者與全詩意境;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教師適時點撥;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1)全班齊讀第一節,提問:大家覺得哪個詞語要重點強調?這又襯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有三個字須重讀(輕輕的),節奏整體上呈輕鬆微跳躍之感——理解詩眼。

  (2)請一女生朗讀第二節,要求給人鮮明的視覺形象,自己提問。

  【提示】“金”“新娘”“豔”“心頭”要重讀,“盪漾”用琵音——理解意象。

  (3)找到情感發展高潮段,請一名男生先讀再揣摩。作者在水波星光交輝下想泛舟尋夢,放聲高歌,這表明了什麼心情?你有這體樣的體會嗎?

  【提示】讀時應投入,表現詩人豪情;突出個別動詞,節奏加快——理解抒情法。

  (4)可是詩人接下來的抒情格調陡轉,請全體女生讀這一節,說出自己的感受。

  【提示】此節讀前要有較長停頓,語言突轉後再一氣呵成——理解讀音跌巖。

  (5)結尾部分全體男生齊讀,學生三言兩語談其特點。

  【提示】要將“濃得化不開”的離情充分表現出來,重讀“悄悄的”,“雲彩”二字可採用拖音或一字一頓,以顯示結句的意味深化。——理解詩的迴環美。

  (6)分小組讀以上四節,把握詩歌意象及其抒情意味,深入體味徐志摩詩的藝術之美。

  (7)中間兩節與第二節結構及表意均相似,故而留白給學生多角度朗讀鑑賞;

  【點撥】詩中哪些字詞激起你的共鳴?換一種讀法會怎麼樣?如何理解詩歌三美,怎樣透過朗讀體現?

  (8)師生合作,在整體鑑賞過程中,完成全詩結構提綱的板書。

  (五)學生討論的鑑賞小結,教師點撥。

  【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詩人濃濃的深情,情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六)再次播放音畫。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七)分層佈置作業:

  1、利用補發資料進行比較閱讀,說說散文與古詩歌在寫法和讀法上的不同(層次較高的同學做)。

  2、課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詩《偶然》進行自我朗讀鑑賞(全體)。

  3、仿寫精彩詩句,多讀好詩,有條件可試著配樂(其他學生完成)。

  【教學設計思想】本節課的總體設想是: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喚起他們讀詩的興趣,教師充分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其入境;然後穿插讀詩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以此培養其審美情趣,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導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體會詩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鑑賞其意象所營造的空靈的意境和清新飄逸的風格。

  教學重點:

  鑑賞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韻美。

  教學目的:

  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背誦課文,匯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並析題

  二、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學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創作”

  3、補充知識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作出版的作品有:

  詩集4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4部《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集1部《輪盤》,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

  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蔡元培輓聯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透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為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併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之美:古風古色,橋影藻密,

  嫵媚河身的兩岸,

  穆靜騰輝的晚景,富麗的溫柔;和緩的鐘聲

  春陽晚照,潑翻一海純金,

  千百家屋頂煙突,白水青田,黃昏,遠樹凝寂, 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

  村裡姑娘腮紅頸白; 屏繡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麼魂牽夢縈的兩年。

  “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橋》)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

  此去身雖萬里,夢魂必常繞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風東指, 我亦必紆道西回,瞻望顏色; 歸家後我母若問海外交好, 我必首數康橋,

  賴你和悅寧靜 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陰, 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 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雖歸鄉土, 而臨行怫怫,轉若離家赴遠;

  別時之情景: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雨色悽清,小鳥無歡,悵別情深,涕淚交零,

  別後願望:來春花香時節,當復西航, 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 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三、觀賞動畫課件,反覆誦讀課文,初步體會情感

  四、佈置作業:熟讀並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詩風: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康橋之美: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誦讀課文。

  二、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答:輕輕地、悄悄地

  2、為什麼要這樣?

  答: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答: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答: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答: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答: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答: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答: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答: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答:“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1、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答:“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XXX,到此一遊。”或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答: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麼?

  答: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答: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三、總結全詩

  四、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思想感情: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如多情郎之於戀人,含情脈脈,又默默示愛。

  藝術特色:

  (1)善於取景;

  (2)精於抒情;

  (3)音韻和諧,清新上口。

  語言表達:用韻細密精巧,產生和諧迴環之美。

  A,雙行用韻,雙線交織或鉤連,交叉押韻

  B、節與節之間顧盼鉤連

  C、多次復沓,產生輕柔飄逸之美。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4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講讀篇目。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影片,以輕柔的具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相伴,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透過不同要求的朗讀,逐步深入地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氛圍,理解詩人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初讀,只要求讀準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讀,也只要求讀出節奏,對於高一的學生,這也不是難事;三讀,要求讀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這時,再把詩人和康橋的關係介紹出來,為學生降低難度。那麼,這一步也並非高不可攀。在這個基礎之上,賞析詩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詩歌的意象分析,是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的鑰匙,沒有意象,也就無所謂詩歌。

  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三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來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詩歌融情入景的寫法。

  2、學習詩歌意象的選擇和運用對於表達情感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熟悉詩歌,逐步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和詩人的深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的情感,生髮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朗讀,體味詩歌的感情

  難點:意象的運用和選擇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一學生對現代詩歌接觸不多,著重透過朗誦手段,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把握詩歌情感,培養其對詩歌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採用的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預習內容設計:

  1、走近詩人。

  學生自行上網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查詢些寫離別的詩作。

  2、創設情景。

  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展示作者頭像,讓學生陳述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四、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一:匯入新課,創設情境。

  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學板塊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教學板塊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透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資訊科技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

  一、教學板塊一:匯入新課,創設情境。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雲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迴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看他對別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麼區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

  再別康橋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主要任務是認真傾聽老師的匯入內容,並透過自己提前瞭解的作者資料和老師的講解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絡,在腦中形成初步印象。

  設計意圖

  初步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慢慢走進課文。尤其是校園圖片的直觀展示和徐志摩的話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痴情、眷戀和不捨。

  二、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教師範讀。播放背景音樂,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欣賞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學生自由朗誦。初步指導學生讀出停頓、節奏、重音。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認真聽老師朗誦,初步感受文字,並在課本上標註字音。

  2、在聽完老師朗讀後,自己嘗試朗讀,注意節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

  聽讀和自己朗讀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先聽後讀,並且要不斷嘗試,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對康橋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並進)。

  教師活動

  1、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的景物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你能從文中找到相關依據嗎?

  2、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好處?

  明確:透露了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哀而不傷抒情的基調。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句中“油油的”“招搖”兩個詞有什麼好處?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明確:雲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自然景物。

  指導學生進行煉字訓練。可以對比練習,讓學生換成其他詞語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

  關於意象,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涉及過,所以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獨立完成。

  意在引導學生和高考考點進行對接,錘鍊、推敲詞語,鑑賞詩歌。

  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透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教師活動

  1、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2、透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同學們認識到了作者獨具的藝術匠心。請同學們欣賞詩歌之美。生討論,師點評。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展開誦讀小賽,

  在誦讀中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透過徐志摩進而瞭解新月詩派和改派的特點。

  設計意圖

  1、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積極性,喜歡詩歌,從而嘗試鑑賞詩歌。

  2、意在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兩者融合在一起,瞭解新月詩派。

  六、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是現代詩歌中的經典篇目,所以誦讀是本課的教學方法和訓練重點,透過誦讀和把握意象來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以誦讀和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老師作為輔導,讓學生走近康橋,走進作者徐志摩的內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痴情和眷戀、不捨。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5

  設計思路:

  1、“三維”要求,讓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以讀為主線組織教學,注重學生的接受規律;原始體驗、基本體驗、終極體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人論世,瞭解除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分析感受本詩的情感與意境之美,感知本詩所體現的“三美”主張;

  2、過程與方法;

  匯入——參讀——情讀——品讀——比讀——小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品味對母校的眷戀和對逝去的美好的懷念。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但大部分學生對徐志摩及他的《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不太瞭解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意境之美和“三美”藝術主張。

  教學方法:

  誦讀法、涵詠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放she的歌曲《再別康橋》(超連結)

  導語;這首歌改編自哪位詩人的哪首詩?歌中唱的“一身中國學袍”的是誰?歌中唱到的“劍橋”也就是指?讓我們知人論世走近徐志摩,走近《再別康橋》。

  二、參讀:(知人論世)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人。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齊、華美,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新月派的三美主張: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寫作背景:(題板)——同學朗讀

  1921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1922年學成回國。這一段的留學生活,特別是劍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啟程回國前夕,寫下了《康橋再會罷》一詩,表達對康橋的眷戀。1928年,徐志摩重遊英國。7月的傍晚,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了久別的母校,漫步於寂靜的校園,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沒有人認識他,滿腔的熱情和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詩人悵然若失,乘船歸國途中,詩人寫下了《再別康橋》。

  讓我們直觀感受一下詩人和康橋——(題板圖片)

  詩人曾深情地說過(見題板)——生讀

  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開的,

  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

  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師:中國是詩人的母親,康橋是詩人的母校,詩人因康橋而華彩,康橋因詩人而絢麗。詩人對康橋有很深的感情,而感情是詩歌的生命,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郭沫若曾說“詩的本職在於抒情”,惟有詩人是生活的情人,讓我們走近情人——徐志摩,情讀《再別康橋》。

  三、情讀:

  輕輕的/我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悄悄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正如我悄悄地來

  我/輕輕的/招手,揉碎在/浮藻間,我揮一揮衣袖

  作別/西天的/雲彩。沉澱著/彩虹似的/夢不帶走一片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尋夢?/撐一支/長蒿

  是/夕陽中的/新娘;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波光裡的/豔影,滿載/一船/星輝,

  在我的/心頭/盪漾。在/星輝斑瀾裡/放歌

  軟泥上的/青荇,但/我不能/放歌,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在康河的/柔波/裡,夏蟲/也為我/沉默,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1、學生自由讀,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中感情,什麼感情?

  明確:依依惜別、歡喜留戀。

  2、說出每節詩中最主要的意象,哪些意象側重表現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哪些意象側重表現對母校的歡喜留戀之情?並注意各意象的特徵,讀出相對應的感情。

  明確:雲彩作別;夏蟲沉默;笙簫悄悄;金柳新娘;青荇招搖;潭水虹;星輝斑斕。(以上內容板書)

  3、透過這一個個意象,讀出詩中的歡喜、留戀和依依惜別之情,選你喜歡的一節來情讀。

  學生讀,學生來點評,老師相機輔導。

  4、老師配樂朗讀。(使用超連結播放《秋日私語》伴奏音樂)

  5、學生配樂情讀。

  四、品讀:

  師:有人說,詩者如酒,品詩如品酒,我們應用“品”酒的心情來品味詩歌,品出盎然的詩意,品讀出詩歌的美。

  1、體會“繪畫美”,抓住具體意象(見題板)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曾這樣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條河。”的確,康橋的美是令人嚮往的。詩中選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問:你認為詩中什麼意象,最具有繪畫美,試舉例賞析:

  金析:柳,是古今詩文中覺的吟詠物件,絲絲柳條在千載而下的歲月中飄蕩。而今在徐志摩筆下呈現一種特別的繪畫美。綠的柳、碧的水與西天的夕陽交融一體。柳樹化為金色,色彩對比是那麼鮮明和生動,並且柳樹又化為“新娘”,她那婷婷的豔影在夕陽與河水的映襯下閃射著迷人的色彩!

  ②想像體悟,請同學閉上眼睛按照老師說的去想像

  第一步:勾勒形態--雲彩、柳樹、小草、潭水、星輝。第二步---給景物染上色彩。第三步讓畫面動起來

  請同學張開眼睛看金柳和星輝的圖片

  2、體會“音樂美”,分析詩的音韻、節奏和結構(見題板)

  本詩的韻腳分別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從韻腳看,一方面每節音韻統一,全詩逐節換韻,另一方面取韻又有開有合(開口、半開口和閉口音),有輕有重。

  本詩的節奏:以前三節為例,“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方面每句為三到四個音步,以三個為主;另一方面雙多用“輕輕”、“油油“等疊音詞,使得詩的節奏明快而又平穩。

  本詩的結構:大家不難發現,首尾是呼應的,有同有異,富於變化,但又反覆強化那特定的情緒和格調,尾是首的復沓,但又不是簡單重複,是感情經過激盪而又沉澱後的再現,或是另一層面的遞升。一如交響音畫中的“A—B—A”式的曲式結構,是“呈現——展示——再現”的藝術體式,反覆營造那“濃得化不開”的深深情味。

  讀著這首詩,音韻和諧而富於變化,節奏明快而顯得平衡,並且曲折迴環,首尾圓合,氣韻渾成,如同康河的漣漪一樣輕輕盪漾,令人不禁產生音樂美的`感受。

  3、體會“建築美”,分析段落、句子(見題板)

  美學家: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則是凝固的音樂,我們從聽覺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詩的音樂美,那麼我們再來欣賞詩的建築美,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麼特點?

  從段落上看,每節四句,各句又錯開,整齊而又劃一;從句上看,每句字數6——7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飭和節的勻稱,使詩具有了一種建築美,讀著本詩,一種流動的建築美和凝固的音樂美,令你心旌搖搖,美不勝受。

  開啟超連結放令一首歌曲《再別康橋》進一步體會新月派的三美主張

  五、比讀:

  35歲的詩人因飛機失事英年早逝,擁抱了雲彩。我們應感謝詩人,不但為我們留下這美麗的《再別康橋》,而且還有其他精美的詩篇。讓我們透過他的另一首詩《莎揚娜拉》來緬懷這位生活的情人——徐志摩。

  試和詩人的這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閱讀,賞析其三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這一聲珍重,/這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莎揚娜拉

  小組合作品味詩中所體現的“三美“(任選其一)討論交流後推舉代表作簡要發言。

  六、課堂小結:

  詩歌鑑賞方法:(見題板)

  參讀,知人論世參照讀;情讀,意象情感動情讀;

  品讀,詩中妙處須品讀;比讀,延伸拓展比較讀。

  七、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

  2、賞析《再別康橋>>

  八、後記

  1、本節課中,小組討論以及師生互動較多,透過小組討論解決較容易的問題,透過師生互動解決較複雜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既使學生主動學習,又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足夠深刻。

  2、採用多媒體讓學生擁有感性認識,豐富視覺,提高大家對詩歌的興趣,使課堂生動有趣。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情

  ————————

  惜別留戀

  ——————————————

  雲笙夏金青清星

  彩蕭蟲柳荇潭輝

  景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6

  教學設計:

  1.學情分析: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分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瞭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過程與方法: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透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鐘)

  涉及生平經歷、創作背景:

  資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資料2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瞭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說感受: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瞭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於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賞配樂詩朗誦。

  (1)欣賞配樂詩朗誦。

  (2)自由朗讀

  (3)讀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榆陰漫溯斑斕笙蕭)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尋找意象)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教師總結意象:

  這些景物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朗讀詩歌

  七、作業: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透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透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為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誦讀。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誦讀課文技巧。

  ——節奏、韻腳、感情……(5分鐘)

  二、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15分)

  1、主題提示: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簡介詩歌“三美”追求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集詩人、學者和鬥士於一身的重要詩人。他不但致力於新詩藝術美的探索,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歌"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還努力進行創作實踐,寫出了許多精美詩篇。他的新格律詩理論被後人稱為現代詩學的奠基石,影響深遠。

  《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於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

  2、主題研究本詩歌“三美”。

  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語言)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繪畫美: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意境)(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再讀課文,品味詩歌三美。12分鐘

  1、一讀品位建築美

  2、品位音樂美

  3、品位繪畫美

  4、自由讀品位詩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誦詩歌。8分鐘

  1先完成背誦任務的介紹經驗。

  2老師指導背誦技巧

  主題背誦——根據各個小節之間的關係背誦。

  差異背誦——找不同小節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想象背誦——根據本詩歌“繪畫美”的特點,想象各小節所創造的美麗意境背誦。

  ……

  五、拓展。

  1比較讀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業:

  1、背誦詩歌

  2、蒐集並欣賞徐志摩的詩歌,進一步瞭解徐志摩的詩歌追求。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1、透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透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