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優秀教案薦讀

滕王閣序優秀教案薦讀

  《滕王閣序》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滕王閣序優秀教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載體之一。在一篇篇靈動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時代脈搏的湧動,聆聽奔放的生命讚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滕王閣序》是古今傳誦的駢文佳篇。六朝至初唐時的駢文,多被後世的批評家稱為“繡繪雕琢”無病呻吟的無用之文,而王勃的《滕王閣序》可謂是駢文中的精品,雖然也是戴著鐐銬的跳舞,但描寫生動,情致宛然,和諧優美。《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是他赴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今南昌),參與都督閻公在滕王閣舉行的宴飲而作。作者充滿詩意地描寫了滕王閣壯麗倚人的景色,在“遙襟俯暢,逸興遄飛”之時,又抒發了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深沉的鬱憤。因自己的際遇引發了對人生的思索,這遠遠超出了飲宴餞別的範疇,使文章達意更加深沉、厚重。教學本課時,一是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註釋讀懂文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二是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培養閱讀鑑賞的能力,三是要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引典,深入把握作品的內涵。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整體感知,粗知大意;(2)瞭解駢文特色,鑑賞語言美;(3)賞析語段,理解作品內涵;(4)比較閱讀,進一步把握作品思想內容。

  [ 教學策略與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師:《新唐書王勃傳》中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石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王勃的才氣由此可見一斑。正因為有如此才華,在路過洪州,參加都督滕王閣宴會時,才能一揮而就,文不加點,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駢文佳篇《滕王閣序》。下面我們一起來拜讀這位才子的絕世之作、絕筆之作。

  (以人物故事引入,增加了吸引力,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並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

  二、整體感知,理清大意

  1 、學生自讀課文,查閱工具書,讀準字音,做必要的標註。

  2 、緊密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先獨立閱讀,後四人一組,協作解決讀不懂的語句。

  3 、根據駢文重鋪排渲染的特點,重在意會,不必字字落實,對文中的難理解的詞句,老師可以適當地點撥,如:“雄州霧列,俊採星馳”中的“霧”“星”名詞作狀語。“襟三江而帶五湖”中的“襟”“帶”名詞的意動用法。

  4 、本文語言典麗繁複,但文思縝密,試理清行文的思路。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小結:

  第一部分: (第1節) 洪州概貌,勝友宴集

  第二部分: (2-3節) 滕王閣秋韻及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 (4-5節) 敘宴集盛況,發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 (6-7節) 自敘遭際,嘆盛宴難在

  ( 駢文是中學生閱讀的難點,以上教學設計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文詳盡的註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對不懂的語句,學生相互合作,利用合作的方式,達到合作的目的。 )

  三、把握文體,品語言美

  1 、投影學生收集的有關駢文的資料,教師做適當補充

  隨著“文筆說”和“聲律說”的產生,齊梁文章開始分辨清濁四聲。雕章琢句,不斷向駢儷化的.方向發展,字句也追求行文節奏的鏗鏘頓挫,大多采用四字,六字排比或間隔交錯的使用方法。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變也。

  ——劉勰《文心雕龍》

  “用詞”、“用事”、“對偶”、“聲律”是駢文形式美的四要素。

  2 、反覆誦讀,找出例句,注意停頓、對偶、平仄(平以“ = ”,仄以“”)。

  3 、全班齊讀,分兩組,一組讀上句,另一組讀下句,體會鏗鏘的節奏,音韻之美。

  四、品賞語句,體悟內涵

  1 、本文言隨意遣,思如泉湧,不乏溢美之辭,請從二、三段中找出你喜歡的駢句,體味它的藝術效果。

  參考: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水“盡”,潭“清”,煙“凝”,山“紫”用詞簡潔洗練。一個“寒”字寫出了水的清澈、清冷,使人頓覺清爽。十四字寫出了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藹相融合的如詩如畫的美境,表現出了水光山色的變幻之美,淡雅而濃重。)

  (2)“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雖序屬三秋,但層巒聳翠,群峰爭秀,簷翼凌空,鮮豔欲滴,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其一美;上有層巒出霄,下有飛閣臨地,俯仰之間,上下輝映,危樓高聳的壯觀畢現,其二美;“聳翠”與“流丹”,“上出”與“下臨”對偶工整,平仄相對,音韻和諧,讀來琅琅成聲,其三美。登臨名閣,高瞻遠矚,王勃不是臨摹山水,而是詩意地描繪:“寒潭清”“暮山紫”如夢如畫,“層巒聳翠”“飛閣流丹”色彩明麗,樓臺壯麗雄偉,又有曠遠的山川,繁華的市井,我們被眼前壯美的景色所吸引、吞吐、浸潤,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這不僅是才氣使然,更是作者詩情的外化。)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兩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五代時王定保《唐摭言》有載,“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前兩報,公不以為然,直到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前人寫水天相接之景的詩句不少,試與王勃此句比較,說說王勃何以“當垂不朽矣”。

  即雲似嶺,望水若天。      袁宏《東征賦》

  風煙俱靜,天山共色。      吳均《與朱元思書》

  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 

  參考 :

  ①以上三句都是寫水天(或天山)相接,相與共色的靜態美,自然質樸,不事雕琢。有個別句求工,如:天與水兮相逼的“逼”字,但整體而言,是一幅幅淡雅沉靜的畫面,缺少靈動的色彩。

  ②王勃的詩句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寥寥數筆,極富動感,遙遠的天際紅霞飄動,白鷺迎著霞光展翅翱翔,紅白相應,熠熠生輝。境界開闊,自然奔放。

  ③這是一幅燃燒著的富有激情的畫面,在秋水長天的背景下,落霞與孤鶩齊飛,這不僅是霞光的映照和鳥的飛翔,而是明麗鮮活的生命在蒼茫天地間盡顯生命的張力和豪情。或許登樓遠眺的王勃面對浩瀚高遠的大千世界,胸襟為之開闊,一廂情願地以為自己就是那隻白鷺,在人生天地間飛舞翱翔,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

  ( 結合文字,使學生有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在字句的研讀咀嚼中披情入文。 )

  2 、高閣宴飲,良辰美景,勝友如雲,高朋滿座,本是“四美俱,二難並”,為何還要“興盡悲來”?(結合文字,小組討論)

  提示:

  其一、“樂極生悲”的情結。盛宴勝友,美景良辰,極樂之聚集,樂極易生悲,有勝地不常,盛宴難再之悲。

  其二、體悟天地之大,感嘆人生無常之悲。“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處天地蒼茫,宇宙廣漠無窮中,對人生短暫,生命轉瞬即逝的嘆惋和無奈。

  其三、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悲。王勃才華早露,仕途坎坷。十四歲舉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因戲為《檄英王雞》被逐出王府,後擅殺官奴當誅,遇赦免死,其父也受累貶為交趾令。高閣勝宴,觸景生情,引發了身世之悲。“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於何年?” 在低迴反覆中抒發了他空有才華,無處施展,心 懷明 君,卻不逢時的壯志難酬的悲嘆。

  3 、下面(清)唐德宣《古文翼》捲入引曹德培評《滕王閣序》語,請結合文字,說說作者是怎樣“以悠揚懷抱寫出磊落事情,撫古思今,吊往追來”的?

  此序一起極有力量,而於洪波洶湧中,隨結隨卻,尤為超特。前半曲描婉寫,璧綴珠聯,奇麗極矣。後半獨能別開生路,以悠揚懷抱,寫出磊落事情,撫古思今,吊往追來。蓋前半以景勝,後半以情勝。……

  (提示:王勃自比屈原,卻懷帝閽而不見,又自比賈誼,但無宣室召見,又以馮唐、李廣、梁鴻等作比,盡現自身處境之困頓,有嗟卑嘆老的感傷和見機知命的消極。消沉之致時,感情陡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以灑脫的氣質、積極的壯懷錶現出用世的樂觀,使行文為之一振。“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以逝,桑榆非晚”怎能如孟嘗空餘報國之情,仿效阮籍做窮途之哭呢?反覆迂迴,這是身出困境中的自我勉勵和開脫。撫古思今,超越時空,表達了才智之士身出困頓受壓抑的矛盾和痛苦,矢志不渝的情感在自我砥礪中變得豪邁昂揚。)

  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王勃身處困窘卻不甘沉淪的慷慨悲歌,反映了他理想的人生境界,表現了他積極用世的情懷。這與“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的達意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

  (1)作者悲憫古人,實是自況,以此抒發懷才不遇的鬱憤。王勃雖有才華,但壯志難酬,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一介書生的力量是渺小微弱的,他面對現實又不甘沉淪,雖然不為官去侍奉父親,但志向不滅。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

  (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沉默中的爆發,奏出了士大夫階層的人生價值:愈挫愈堅,矢志不渝,窮且彌堅的高尚情操。但我們又分明聽到了他在現實面前的沉重嘆息,與其說這是王勃的壯懷豪情,不如說是知識分子在理想家園與現實人生間的抑鬱和彷徨。言辭的矛盾是作者內心矛盾的外化。

  (3)王勃的內心世界有儒家士子血脈中一脈相承的“仕宦情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欲達而不可見機,則修養身性,保持高潔的操守,追求理想的人生。王勃如是,李白如是,蘇軾如是……艱難險阻泯滅不了他們濟世的信仰。既然天空是灰暗的,就在心靈中翱翔。這種人生哲學,是對理想的執著不懈的追求。

  (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主體性,在思考、探究中,層層深入地與文字、作者展開對話,透過研讀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五、比較閱讀,提高能力

  1 、《滕王閣序》和《蘭亭集序》都是序文,兩篇文章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試比較它們的異同。(可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小組討論,交流小結。

  參考:

  形式上都記敘遊宴集會,語言優美典雅,講求詞采對仗。

  《蘭亭集序》語言駢散結合,句式參差變化,音韻和諧,使得達意舒緩,流暢。

  《滕王閣序》追求形式美,逢句必對,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但因過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使得達意晦澀。

  內容都從眼前的盛宴寫起,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樂極生悲,因事傷懷,抒發人生的感慨。基調較低沉,而後由低沉轉向高昂,表現出積極向上的人生取向,最後收筆都落於眼前事。

  《蘭亭集序》抒發人生短暫的感慨,較含蓄地表達了積極的人生觀:熱愛生命,珍視美好的人生。寫景淡雅空闊。

  《滕王閣序》所寫之景壯觀,色彩絢麗,蘊集豐富,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抑鬱和憤懣,抒情更直露,淋漓暢快。

  2 、請結合以下選題,任選一個角度或自定感興趣的內容課外進行研究。

  ?  由《滕王閣序》看王勃的失意人生

  ?  《滕王閣序》中的仕宦情節

  ?  王勃與初唐四傑

  ?  《滕王閣序》中的修辭手法

  ?  《滕王閣序》中的用典

  ( 透過比較閱讀,進一步把握作品的藝術特點及思想內容,培養學生比較閱讀和鑑賞的能力。 )

  [ 評析 ]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以下兩個特色:

  1 、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本文是駢文,閱讀難度大,利用課文註釋詳盡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讀懂註釋,瞭解文章大意。其二、內容研讀部分,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思考,有自己的感悟、思考和發現。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2 、注意拓寬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創新閱讀。《滕王閣序》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在以上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時注重兩點:“景”、“情”。教學環節中有“品賞語句,體悟內涵”,引導學生邊品讀邊賞析,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語言的美;透過層層設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發揮學生主動性,小組討論,學生調動儲備思考、探究、創造,在走進文字的同時,也拉近了與作者的心靈距離,展現了學生的個性品格。

  【2】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教學設想

  《滕王閣序》是人教版高中課標教材必修五第二單元的課文。教學本文,筆者想首先從“四美具,二難並”切入,透過探究“四美”“二難”為何和課文是怎樣寫“四美”“二難”的,打通前半文;然後從“興盡悲來”切入,探究“緣何而悲”和作者的思想是否一直都是消極的,打通後半文。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和狀語後置等特殊句式;領會文章字句排偶對仗、鋪陳開闔的華麗風格。

  2.瞭解文中出現的典故,結合語境理解典故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3.重點研讀二、三自然段,品讀寫景抒情的文句,理解作者窮且益堅、積極用世的思想感情。

  4.背誦第二、三自然段。

  課前準備

  指導學生上網查閱作者生平和課文出現的典故等資料,結合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口譯全文;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匯入

  (PPT)“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歐陽修《新唐書·王勃傳》)

  “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王定保《唐摭言·卷五》)

  “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僅僅是因為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滕王閣序》看個究竟。(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聽老師範讀,注意字音,整體感知文章的音韻節奏。

  2.學生模仿老師放聲誦讀後齊讀全文,把握節奏。

  節奏指導示例(PPT):

  (1)四字句讀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六字句讀法:①孟學士/之詞宗;②鐘鳴鼎食/之家;③誰悲/失路之人。

  (3)七字句讀法:①襟三江/而帶五湖;②龍光/射牛鬥之墟;③都督閻公/之雅望。

  3.請學生簡要談談初讀感受。

  三、研習“二難”

  1.文章第三自然段有“四美具,二難並”一句,此“四美”“二難”各指什麼?

  明確:四美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二難指賢主和嘉賓。

  2.談“賢主”,說“嘉賓”。

  (1)這裡的“賢主”是誰?你從哪裡知道?

  明確:從首段可知,賢主指都督閻公。

  (2)這裡有哪些嘉賓?

  明確:宇文新州懿範→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孟學士王將軍

  (3)齊讀“賓主盡東南之美……王將軍之武庫”。

  四、研習“四美”

  1.良辰: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2.美景:

  (1)繪美景,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畫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煙光、暮山、層臺、飛閣、鶴汀、鳧渚、桂殿、蘭宮、繡闥、雕甍、山原、川澤、閭閻、舸艦、雲、雨、彩、區、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漁舟、雁陣。

  引導學生注意:畫線詞是對非畫線詞的修飾。

  (2)若將寫景比為繪畫,上述意象好比畫作的素材。但我們知道,一幅畫作光有素材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各素材特點給他們上色。那麼作者用哪些詞給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詞寫出了這些意象的特點呢?

  學生讀第二段後圈畫出表現意象特點的詞,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含義,體會九月滕王閣色彩的絢爛和作者華麗風格在此的具體表現(PPT):

  《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這是學習重點之一,要引導學生就自己喜歡的句子來鑑賞,品味作者繪景的美妙。

  (3)這美景是怎麼得到的?為什麼要交代這個?

  明確:“儼驂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交代此內容主要是強調眼前勝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聽課文第二段錄音,在腦中將文字想象還原成畫面。

  (5)你可以給此畫面擬個標題嗎?若將此畫面拍成DV,該怎麼拍?你可以將它改寫成DV指令碼嗎?

  明確(PPT):

  標題:《滕王閣秋景圖》

  遠鏡頭: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中鏡頭:儼驂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仰視: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

  俯瞰: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特寫:披繡闥,俯雕甍

  遠鏡頭: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中鏡頭: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遠鏡頭:雲銷雨霽,彩徹區明。

  仰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遠鏡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聲音)

  此設計意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景的層次性和移步換景的寫作技巧。

  (6)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繪壯麗的滕王閣秋景,想表達什麼情呢?請結合具體文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明確:從“層巒聳翠”到“秋水共長天一色”,作者的情感總體是愉悅的,因為這裡的景緻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但從上述景緻的色調“清、紫、寒、翠”等看,總體色調偏冷,再加之“漁舟唱晚”和“雁陣驚寒”,讓我們體會到作者喜悅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其內心還有隱隱的悲愁。簡單地說,表面的快樂難以掩飾內心的悲愁。

  這段寫景內容抒發的情感比較複雜,老師宜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具體的語句去品味。

  (7)美讀之,儘量表現作者的情感。

  3.賞心:遙襟俯暢,逸興遄飛。

  4.樂事:勝餞。

  五、背誦“美景”

  第二課時

  一、誦讀匯入

  “四美”和“二難”,主要集中在課文前兩段,請齊誦一、二段。

  作者如此年輕,能夠躬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備的滕王閣勝餞,他心裡會怎麼想呢?情感會怎麼發展呢?這節課我們來研讀後幾段。

  二、探究“悲何”

  1.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備的滕王閣勝餞,作者先想到了什麼?

  明確:想到“睢園綠竹”和“鄴水朱華”。

  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典故。

  2.請學生默讀第三、四段,思考: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的?情感發展的觸發物是什麼?

  明確:情感變化是“興盡悲來”。其觸發物是:“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3.作者“悲”的真正原因除“宇宙無窮,盈虛有數”外,還有什麼?

  明確(PPT):

  《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悲的原因學生比較容易找出,老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這裡的典故,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蹟理解“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4.我們怎麼看待作者的“悲”?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明確:正因為想有作為才會為自己沒作為而悲傷,所以這裡的悲是積極的。

  5.你讀過情感線索與此類似的文章嗎?

  明確:蘇軾《前赤壁賦》的情感線索與此文相似,也是由“樂”而“悲”,再由“悲”到“喜”。

  三、探究“志向”

  1.作者由悲嘆自己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聯想到了歷史上哪些人?他們都有什麼事蹟?

  明確:作者聯想到歷史上的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等人的事蹟。(事蹟略)

  2.作者從他們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發?

  明確(PPT):

  《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典故。

  3.作者在主客面前為什麼要表達“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志向?

  明確: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渴望提攜。

  4.齊讀第三、四段。

  四、欣賞詩作

  1.有人說,王勃的《滕王閣詩》主要是從空間和時間兩角度去寫的。你以為呢?空間上寫了哪些內容?時間上寫了哪些內容?寫廣袤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傳達的是什麼情感?

  明確:第一句“滕王高閣臨江渚”直接點題,一個“臨”字寫出了滕王閣地高之勢。

  第二句由今及古,遙想當年興建此閣的滕王,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豪華繁盛的宴會的情景,這是虛寫,詩人不禁產生了人生盛衰無常的悵惘。

  第三、四兩句寫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這裡詩人運用誇張的手法,既寫出了滕王閣居高臨遠之勢,又寫出瞭如今滕王閣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於景,寄慨遙深。

  上述主要是從空間角度寫滕王閣。

  “閒雲潭影日悠悠”一句,筆觸則由空間轉入時間,“悠悠”二字點出了時日的漫長。第六句則很自然地生髮了事物變換、星座移動、年復一年的感慨。

  末尾兩句,詩人在提出建閣的人(“帝子”指的是唐高宗李淵的兒子李元嬰,也就是滕王)如今何在的疑問後,回到眼前的景“檻外長江空自流”作結。似答非答,更進一步抒發了感情。

  2.古今許多文人墨客面對廣袤的宇宙都曾有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恆的感慨。你還知道哪些類似詩文?

  示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臨江仙》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五、對話王勃

  記者:你對“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是怎麼看的?

  王勃:……

  六、背誦全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