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朱自清電子教案

《春》朱自清電子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學習本文準確生動的用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深入細緻多角度觀察景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薰陶。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畫面上的比較和配樂朗讀。教學方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及步驟】

  課時1

  一、匯入新課:

  當秋葉飄落的時候,當白雪紛飛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渴望春天。因為春天帶給人溫暖,帶給人希望,帶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的時候,人們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詩作文。

  你學過哪些有關“春天”的詩歌呢?請大聲朗讀出來,讓大家共享,好嗎?(學生朗讀,教師解析。)

  今天我們學習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課題),其中寫春天的內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春天的。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江蘇省東海縣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現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12月病逝於北平。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配樂),並且思考:

  ① 讀一讀,寫一寫。

  朗潤(rùn)     醞釀(niàng)          黃暈(yùn)   宛轉(zhuǎn)  嘹(liáo)亮

  水漲(zh?ng)   抖擻(dǒu sǒu)精神     應和(hè )   薄(bó)煙     黃暈(yùn)

  捉迷藏(cáng ) 宛轉(wǎn zhu?n)      散( s?n )在草叢裡          嘹(liáo)亮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趕趟兒 :湊熱鬧。

  朗潤:明亮潤澤。課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潤澤。    抖擻:振作

  醞釀:這裡指各種氣息在空氣裡,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夥伴。               賣弄: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宛轉:形容聲音抑揚動聽。現在寫作:婉轉。     嘹亮:聲音清脆響亮。

  黃暈:昏黃不明亮。                           靜默:寧靜沉默;不發出聲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風擺動,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豔麗。

  ② 思考:課文分為哪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來。(盼春)

  第二部分(2~7)具體描繪春天到來時自然的不同景物。(繪春)

  第三部分(8~10)寫的是作者讚美春天。 (頌春)

  教師小結: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來;然後又用細膩的彩筆描繪春天的美景;最後,最後他又滿懷喜悅歌頌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開端,作者滿懷期待與喜悅,採用擬人化手法,描繪春天在“東風”吹拂下姍姍來到人間。

  “繪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細地觀察和描繪了春天到來時自然景物的變化,寫得生動有趣。

  “頌春”是本文的結尾部分,以三個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題旨,歸結全文。

  ③ 文章的重點是第二部分“繪春”。作者以充滿詩意的語言,精心選擇了最具春天特徵的幾個具體畫面,形象描繪了春天的生機勃勃。誰來說說共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畫?你能分別為它們取個名字嗎?

  六幅圖畫:

  第2自然段是春歸圖。第3自然段是春草圖。第4自然段是春花圖。第5自然段是春風圖。

  第6自然段是春雨圖。第7自然段是迎春圖。

  點撥:這幾幅圖畫為我們描繪出了濃郁的春色。每幅圖畫作者的觀察方法和描寫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們各自的特點,融入另外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