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歷史教案: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

  教學目標:

  1、瞭解匈奴對我國北方經濟發展的貢獻,透過描述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透過昭君出塞與漢初和親政策的比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透過課前安排學生蒐集課本人物的故事,使學生初步掌握蒐集歷史資料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蒐集的內容,提高表述歷史現象的技能,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積極參與的意識。

  透過組織學生角色模擬,加強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3、認識到少數民族對我國邊疆地區開發的貢獻,樹立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歷史觀念。

  認識到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既有民族之間的戰爭矛盾也有和平往來。和平相處是主流,不僅符合人民的意願,而且也是各自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這一課講述的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係基本上概括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民族關係的特點,即漢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它們總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絡,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後應初步形成這個概念,而且將在以後幾年的學習中不斷的強化和豐富這個概念。所以,講好這一課,充分挖掘課本中所蘊涵的規律,讓學生認識它,對於學生在學習民族關係史時有重要意義。

  其次,匈奴是中國封建社會確立之初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少數民族。匈奴對中原的態度甚至可以影響中原王朝的國策制定、經濟發展的趨勢,如長城的出現;第16課講的對西域地區的開發,無論是張騫通西域還是班超經營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都與漢王朝力圖擺脫匈奴壓力息息相關。在前邊課中,漢武帝為征討匈奴連年用兵而導致統治末期經濟衰落、社會動盪出現危機。匈奴與中原的關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仍有發展。所以學好這一課不僅為學好下邊幾課打下基礎,也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秦漢歷史。

  重點分析:

  冒頓單于統一蒙古

  學生在接觸歷史瞭解英雄人物時往往出現誤區,認為只有漢族才能出現政治家、軍事家。其實少數民族也有眾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課中講到的冒頓單于就是這樣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後勵精圖治的作為不僅對匈奴的發展而且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如統一蒙古,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統一,對北方的經濟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圍後西漢認識到在實力上暫時與匈奴無法抗衡,因此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而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則標誌漢朝對匈奴政策的'重大轉變,由守而攻,掌握了軍事上、政治上的主動權,且成績輝煌。匈奴從此無法與西漢抗衡,力量極度削弱。當匈奴內部分裂時,其中一部選擇了歸附相對強大的漢朝,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匈奴族與漢族的融合。

  難點分析:

  對和親政策的理解

  和親政策是將漢朝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西漢之初在白登之圍後由於實力不敵匈奴而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可在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後,漢朝已佔取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又採取和親政策。兩個階段的和親在背景、動機上有什麼不同?效果怎樣?這種雙方統治階層的交往,對當時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麼影響?解決這些疑問仍需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議:

  1、課前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冒頓單于、衛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歷史遺蹟的照片。在講冒頓單于統一蒙古時,老師帶領學生透過講述蒐集的資料讓學生自己判斷冒頓單于是什麼樣的人?對匈奴有何貢獻?

  講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時先讓學生補充相關資料,對兩人的功績有大致的瞭解,然後學生分組以漢武帝的名義擬寫一份“表彰衛青、霍去病的詔書”,要求說明兩人的功績以及評價。

  講昭君出塞時鼓勵學生自己講,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到昭君出塞時的艱辛、做了哪些促進漢、匈友誼的事情,少講漢元帝與昭君的一些傳說。講完後,讓學生從背景、預期目的、最後效果,把漢初和親與漢元帝時的和親進行比較,加深對和親政策的理解。

  2、學生自學本課。讓學生分組閱讀課本,然後設計“漢與匈奴關係簡表”並填寫正確。把學生設計的圖表透過實物投影(或寫在投影片上)分組展示,由教師或學生進行評價。如果學生能力不夠,可讓學生直接填寫教師事先已設計好的表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