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根的結構》教案

初一生物《根的結構》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點。

  2、準確描述根尖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明確相鄰各部分之間的聯絡。

  能力目標

  透過組織學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使學生使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植物組織的動作技能達到熟練水平。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根尖各部分結構的聯絡以及各部分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與科學方法論的教育,體會到生物體是統一整體並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是本節的重點知識。眾所周知,植物體的根是由根尖發育而成的。根尖為什麼能夠發育成根,這與其結構緊密相關。而根尖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決定著整株植物的生與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功能,才能更好地瞭解根和根的功能,為後續知識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礎。

  2、"識別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其相應的功能"是本節的難點知識。教材中的插圖或掛圖都是根的結構模式圖,而顯微鏡下觀察的根尖細胞結構,大多是不規則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根尖細胞結構時,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認清顯微鏡下根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避免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趨於模式化。這樣更有利於訓練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容易把根尖的四個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連續的。這就應該在最後研究根尖的發展變化的時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連續的,各部分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發展變化的。最後,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分生區的細胞經過細胞分裂、細胞生長和細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學生既複習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又形成了根尖是發展變化的動態觀點。

  三、教法建議

  本節課可以透過實驗觀察、分析,按照由整體到區域性,由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結構及功能。

  課前利用小麥或其他植物,使其萌發並長出數條幼根。在課上先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根尖,教師要指出從根的尖端到長有絨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時要求學生觀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條幼根上所佔比例的大小。幫助學生從根尖的外形上區分各部分的`形態、色澤等特點,如:根尖尖端處稍帶黃色的帽狀結構是根冠;根冠內部一團稍稍發暗的部位是分生區;分生區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長區;伸長區以上長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區。在成熟區的上端,還可以看到已經枯萎的根毛。

  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結構時,教師要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觀察,並配合使用掛圖或投影,幫助學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進行顯微觀察時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兩點:(1)學會邊觀察邊移動載玻片的技能;(2)正確認識永久切片的顏色。學生在觀察經染色的永久切片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進行復雜的染色過程,使不同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內的不同結構呈現不同的顏色,防止學生產生"植物器官組織就長成五顏六色"等誤解。

  在本節中,不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還應該讓學生了解根尖的生長、發育與根生長的關係。但是根尖的生長和發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在這個動態的發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這一變化過程,如果單靠教師講解,對於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用教具製作根尖生長活動圖片或利用多媒體制作根尖生長的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動態的變化。

  在研究過根尖的四個部分以後,還要研究成熟區以上直到莖的基部的結構,在這裡出現了“導”這一名詞。學生初次接觸到導管這一名詞,不太容易透徹理解,教師可以用一根玻璃管來表示導管,管內貼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紙條來表示導管內壁的加厚花紋,這樣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導管的結構特點和這種結構是有利於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和主要功能。

  難點:根尖的發展變化規律

  手段:學生觀察、分析與講解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的內容相對來講,需要識記的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透過觀察,對照課本內容自學根尖的各部分結構及功能。而對於根生長的現象,則需要透過影象等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教師在學生回答後小結,並引入新課:

  根有固著植物於土壤中,並且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根為什麼能夠從土壤中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呢?這應與根的結構有關。那麼,根的結構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尖的結構:

  1、組織學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結構的觀察。

  (1)肉眼觀察植物的幼根,講解根尖的定義,及根尖佔根的比例。

  (2)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顏色及形態,以及根尖可分為幾部分。(從外形特徵上看,一般可確定出根冠、成熟區、以及二者之間的部分。但可以不給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說出形態特徵即可。)

  (3)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永久縱切片,並對照課本58-59頁內容學習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特徵及功能。

  (4)指導學生列表總結。

  (5)指導學生重點分析成熟區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區是根尖各部分結構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6)利用錄影或動畫課件展示根尖動態的生長變化,指導學生認識根的生長過程與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二)成熟區及其上部的結構:

  1、繼續讓學生觀察植物的幼根,指導學生觀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講解:

  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根毛脫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上下細胞失去細胞壁形成中空的導管。

  3、透過顯微投影或圖片,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導管。(講解導管是由死細胞構成,與莖和葉中的導管相連)

  三、反饋:

  提問:"當把花卉移栽時,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保護根尖)

  探究活動

  探究洋蔥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

  目的要求:

  1、學會製作洋蔥根尖的臨時裝片。

  2、認識根尖各部分的細胞形態特點。

  3、練習使用顯微鏡。

  材料用具:

  洋蔥、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玻璃皿、剪刀、鑷子、滴管、吸水紙、稀碘液、清水

  方法步驟:

  (1)洋蔥根尖的培養:取洋蔥一個,放在廣口瓶上。瓶內裝滿清水,讓洋蔥底部接觸到瓶內的水面。把這個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注意經常換水,待根長到1釐米至5釐米長時,剪下生長健壯的根製作裝片進行觀察。

  (2)裝片的製作:

  ①解離:切取2-3毫米的根尖一段(不帶根毛),帶有根毛的根尖一段(1-2毫米),立即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的玻璃皿中,在室溫下解離 10-15分鐘,經過解離的根尖中,細胞容易相互分散開來。

  ②漂洗:待根尖酥軟後用鑷子把兩段根尖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約10分鐘。

  ③製片:取兩個載玻片,在兩個載玻片上各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把兩段洋蔥根尖分別放在兩個載玻片上,各蓋上一塊蓋玻片,用手指輕輕壓蓋玻片,使根尖中的細胞分散開。將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蓋玻片另一側吸引。

  (3)觀察:兩塊臨時裝片製作好以後,分別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形態特點,在不帶根毛的裝片中觀察根冠,分生區和伸長區細胞的特點,在帶有根毛的裝片中觀察成熟區細胞的特點。

  (4)繪圖:在顯微鏡下,選取有代表性的根尖各部分細胞,繪製細胞圖(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各繪出細胞2-3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