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精選6篇)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實驗器材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設問]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質構成的,但物質本身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演示]品紅擴散實驗

  (提問)品紅為什麼消失?整杯水為什麼變紅了?

  [播放動畫]品紅分子在水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結論]宏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活動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徵

  [提問]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麼水卻能看見?

  (講解)其實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板書]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小。

  (引入)從課堂開始的品紅消失和聞到的香水味以及動畫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

  [演示]取一支試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試液,再滴加濃氨水。觀察有什麼現象?

  [提問]若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有什麼辦法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嗎?

  [多媒體展示]播放氨分子運動

  [提問]這一實驗說明了什麼?

  [追問]若改變溫度對分子運動有什麼影響?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板書]

  2、分子總在不斷運動,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率加快

  [設疑]水溫升高,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了,溫度下降水蒸氣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關於分子的觀點來解釋嗎?

  [演示實驗](1)50ml水與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與50ml酒精

  (3)50ml水與50ml酒精混合

  [提問]混合後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板書]3、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隔。

  [提問]由分組實驗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小結]氣體分子間間隔較大,容易被壓縮,而液體、固體分子間間隔較小,不易被壓縮。

  [提問]

  1、液態水變成蒸氣“跑”走的情形與電解水時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樣?為什麼?

  [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邊演示邊講解

  引導學生從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發與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

  [小結]分子是保持化學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

  [追問]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改變的呢?

  [再次演示]flash動畫模擬《水分解的微觀變化》。

  2、氧汞分子分解過程(Flash動畫)

  [提問]你有何發現?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小結]

  1、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2、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

  3、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結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六、板書設計:

  課題2分子的原子

  一、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構成的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斷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當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變了,原子不變。

  2、混合物和純淨物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純淨物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

  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

  七、效果檢測:

  1.1994年印度博帕傑毒氣洩漏,很多人中毒.它說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運動

  C.分子很小

  D.分子間有間隔

  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後總體積小於200mL,說明了(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3.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離子

  D.氧氣

  4.在電解水這一變化中,沒有變化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水原子

  C.氫、氧兩種原子

  D.以上都不是

  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B.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C.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

  D.同種原子可以構成分子,而不同種原子不能結合成分子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能列舉出常見的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知道水、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構成的,知道汞、矽由原子構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間是有間隔的、並在不斷運動著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3、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學變化前後,存在於物質中的原子的種類不變。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知道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生沒有變化,分子發生了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宏觀現象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的概念

  難點抽象思維的培養

  教學工具

  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見聞:

  1)糖放入水中為什麼不見了?

  2)路過化妝品店就聞到香味?

  3)溼衣服曬乾,水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實驗3–2:品紅的擴散: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麼能擴散呢?(同步加做加熱水中品紅)

  [過渡]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究,他們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構成的設想,用於解釋以上現象。那麼,他們的論斷是否正確呢?

  展示圖片:教材P48圖3-6、3-7

  小結:物質確實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二、[提問]分子有何特點呢?

  (閱讀)分子很小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活動與探究]做氨水的擴散實驗

  請同學們猜想:為什麼A杯中的溶液很快變紅了?而B杯中的溶液過很久才變紅呢?

  小結:

  氨水中氨分子不斷擴散進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變成了紅色。該實驗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提問]在受熱的情況下,分子運動速率怎樣?能否舉例子

  電腦:①1000ml酒精與100ml水的混合,思考為什麼混合後體積不為200ml呢?②一碗黃豆與一碗綠豆混合是否等於兩碗?

  小結:分子之間有間隔

  思考題:

  用分子的觀點分析:

  1、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香?

  2、為什麼溼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易涼幹?

  3、物質為何有三態變化?

  三、作業與練習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3

  一、教學章節

  第一節 分子

  二、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運用

  (3)混合物和純淨物

  2、能力目標

  透過對物質及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互聯絡的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透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1)關於分子定義的建立以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

  (2)透過對分子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

  2、難點

  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並初步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3、疑點

  (1)如何解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2)混合物與混合物有何區別?

  4、解決辦法

  聯絡生活實際,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揮想象力,使學生思維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相互對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觀領域,同時結合學生回憶物質在空氣和純氧氣中燃燒的不同,討論、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教育學生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認識問題,為以後學習打下牢固地認識基礎,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個;碘球;試管夾;酒精燈;火柴

  六、教學步驟

  (一)分子

  [新課引入]我們進入花園或飯店附近,就會聞到花或飯菜的氣味;溼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而水有了甜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再來看兩個演示實驗]

  1、實驗[3—1]碘的受熱和冷卻

  現象:固體碘受熱變成蒸氣,碘蒸汽遇冷又變成固體碘。

  2、100L酒精和100L水混合在一起。

  現象:混合後,酒精和水的總體積小於200L。

  [結論]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板書]1、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分子在不停運動和分子間有間隔距離。

  [講述]在碘受熱和冷卻的過程發生物理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構成碘的碘分子沒有發生改變。例如:水變成水蒸氣時,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水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蔗糖溶於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沒有發生變化,他們的化學性質也沒有發生變化。

  [板書]2、在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為無力變化。

  [講述]在氧氣的化學性質中學過五個化學反應:碳與氧氣的反應,在變化過程中,碳和氧氣的分子都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二氧化碳分子,這種在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不再保有原來分子特性的變化。為化學變化。

  [板書]在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為化學變化。

  [講述]那麼,如何把分子從化學角度作一個定義呢?

  [回答]+[板書]3、分子是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

  [講述]我們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們只有透過科學儀器。比如:電子顯微鏡。把分子放大幾十萬倍,才可以觀察到分子的影象。分子是微觀的,它的質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質量大約是3*10-26g。

  [討論]那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了別種物質的粒子。

  但從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這一點來說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了。

  [討論]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

  氣態時,分子間距離最大,液態,固態。

  [板書]4、

  ①分子的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斷地運動的。

  ③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三態”。

  ④有些物質是由分子直接構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純淨物:

  [講述]在研究任何一種物質的性質時,都必須取用純淨物,比如在研究氧氣的性質時,鐵在純氧中燃燒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奪目的現象,可是在空氣中,鐵不燃燒。這就是由於空氣中約有4/5的氮氣,影響了氧氣的性質。

  什麼是純淨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的,這些物質相互間沒有發生反應,混合物裡各物質都保持原來的性質。例如:空氣

  2、純淨物是一種物質組成的。例如:氧氣、氮氣

  [講述]我們在這裡所講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絕對純淨的物質是沒有的。通常所指的純淨物指的是含雜質很少的具有一定純度的物質。我們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是不純物質變為比較純的物質。

  例如:用作半導體材料的矽,就是從含矽的礦物裡製得的。經提純,矽的質量百分數可達,99,999,999,999%(11個9)這種矽叫做高純矽。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知識要點】

  本課題首先從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物質變化,道出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然後再從常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讓我們瞭解物質的微觀世界,知道物質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構成,並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區別。同時,本課題知識也能幫助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不同變化之間的本質區別。

  【課題重點】

  1、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主要區別。

  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區別。

  3、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質的變化。

  [要點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說明:判斷某一變化是物理或化學變化的主要依據是有無新物質生成,所謂新物質並非名稱上與原物質不同,而是在組成和結構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討論:化學變化常伴隨一些現象,如發光、發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這些現象能否作為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你能舉例說明嗎?不能。如電燈通電發光、發熱但無新物質生成,應是物理變化。

  [要點2]分子

  1、構成物質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說明:我們身邊的物質有的是由分子構成。如氧氣(O2)、水(H2O)、二氧化碳(CO 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Fe)、銅(Cu)、銀(Ag)等。

  2、分子的性質①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②分子間有一定間隔,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增大,遇冷減小。

  ③分子在不停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越快。

  ④同種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性質不同。

  3、分子的內部結構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見分子是由原子構成,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單質分子,不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討論: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而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點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開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物質),這就是化學變化的實質。

  討論:有人說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一定大於原子。

  不對。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無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明:原子和分子雖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確實存在於物質的內部,現代科技(如飛秒化學)不僅能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還能移動原子。

  注意:物質不同,構成物質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如水由水分子構成;有的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鐵由鐵原子構成;今後我們還將學習離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討論: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麼不同?請予以說明?思考: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試分析在氫氣與氯氣的反應、水的分解等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斷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在上述這些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變化,變成了原子,而原子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可推出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發生變化的是分子。

  【教學策略】

  1、聯絡學生生活經驗,認識水的自然蒸發。教師演示:品紅擴散,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水會逐漸減少?為什麼溫度升高,水會減少得快?品紅為什麼能擴散?聯絡實際再舉例說明分子不斷運動且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的事實。

  2、兩張圖示苯分子、矽原子,說明先進的觀察儀器已經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層面的粒子,同時說明粒子質量小、體積小的事實。

  3、“1+1”是否一定等於2的家庭小實驗,事先佈置預習並在課上檢查預做情況,對結果“1+1<2”說明了什麼進行分析。

  4、活動探究:建議彩色銀幕實驗,並安排討論。討論題如下:A杯酚酞變紅,說明什麼?(說明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空氣中並進入A杯酚酞試液)。

  5、讓學生歸納粒子的基本屬性: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有間隔,同種粒子性質相同。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再討論舉證。(結合課題後習題3、4、5進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習題2的化學反應,可透過分子原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本質來強化。也可組織學生先閱讀課文後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討論:①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與水分解的不同所在?②分子觀點解釋:化學反應的本質。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並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宏觀現象。

  【過程方法】

  用邊教邊實驗的方法。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引發思考,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觀點,然後透過學生的活動探究,認識分子的基本性質;繼而以學生為主體,透過相互交流、分析與討論,理解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路過花圃、飯店門口會聞到什麼氣味?一杯水長久靜置會不會減少?若加熱這杯水呢?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學生憑自己的想象、猜測來描述、解釋上述現象。)

  師:先進的科學儀器已經拍攝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導體材料矽的原子,見教材的圖36、圖37。證明物質確實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構成。那麼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來看:一滴水裡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樣才能把它們數完?需十億人口、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晝夜不停地數3萬多年才能數清。

  生: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很小。

  師:這是分子的第一個基本性質,下面請同學配合完成下列兩個實驗。

  (1)向靜置的盛水燒杯中加入品紅,觀察現象。

  (2)濃氨水在空氣中擴散使酚酞溶液變紅的實驗。

  生:分子是不停運動的。

  師:而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這就是水受熱後減少更快、夏天溼衣服比冬天易乾的道理。請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麼物體有熱脹冷縮現象呢?(教師佈置學生動手實驗:請兩學生分別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進100mL量筒裡,觀察現象。)

  師:現在是否滿100mL?

  生:不滿了。

  師:那麼說明什麼問題呢?

  生: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師:而且不同的液體其分子間間隔不同,如果把它們混合起來,相互擠佔對方的空隙,最終體積不是1+1=2。這說明不同液體的體積不能相加。然而質量卻能相加,這又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組成物質的微粒個數沒有改變。

  師:為什麼氣球易被壓縮,而鉛球受壓幾乎紋絲不動?

  生:因為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很大,而液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師:現在同學們應該知道為什麼物體受熱體積會脹大,遇冷體積會減小了吧?

  生:因為分子間間隔受熱變大,遇冷間隔變小。

  師:能否列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說明分子的三個基本性質。

  (學生稍作討論並舉例回答。)

  師:分子、原子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教師向學生展示用硬板紙做出的幾種分子模型。),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學習了這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學習了這些知識後,至少我們要能運用這些微觀世界的知識來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而且要能借助這些知識更深入地研究宏觀世界裡物質的變化。前面我們已學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生:有無新物質生成。

  師:這是一種宏觀的說法。如果我們從分子角度看“有無新物質生成”其內在原因又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分析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並結合教材的圖3-11、圖3-12、圖3-13,推斷在上述變化中誰變?誰不變?(穿插演示:把硬紙板做的水分子模型進行分解,多媒體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氣的過程。)

  (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教師給出以下填空題供學生回答並進行小結。)

  (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______不變,僅_____變了;正是由於_____不變,物質就不變,該物質的化學性質就不變;若_____變了,物質也就變了,該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變了。由此定義_____是保持物質_____的最小粒子。

  (2)當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_____變了,變成_____,然後_____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的。可見,在化學反應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質區別。由此定義:_____是化學變化中的_____。)

  師(追問):分子能否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不變呢?

  生:不能。例如,同樣是水分子組成的水,既可呈液態,又可呈氣態、固態,其狀態不同,即物理性質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電就能分解成氫氣、氧氣,即它的化學性質是相同的。

  (教師簡單總結本節課內容,佈置課後作業。)

  【教後感】

  新課程目標是要透過該課題幫助學生用微粒的觀念去學習化學,透過觀察、想象、類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學生初步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再反過來用微觀世界的知識去解決宏觀世界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對《分子和原子》這一課題的設計構思巧妙合理、化繁難為簡易,非常有利於教師的演繹講解和學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處:

  ①學生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②這一課題中由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再結合教師設計的有關動畫效果,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分子的過程,為深刻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加上最後設計的填空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區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述問題,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初中化學《分子和原子》教案設計 篇6

  一、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晶體結構模型及其性質的一般特點

  2.使學生理解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晶體型別與性質的關係

  3.使學生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對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4.常識性介紹氫鍵及其物質物理性質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結構模型;晶體型別與性質的關係

  難點: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和原子晶體的結構模型;氫鍵

  三、學習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寫出NaCl、CO2、H2O的電子式。

  2.NaCl晶體是由Na+和Cl—透過形成的晶體。

  一、離子晶體

  1、概念:離子間透過離子鍵形成的晶體

  2、空間結構

  以NaCl、CsCl為例來,以媒體為手段,攻克離子晶體空間結構這一難點

  如圖為NaCl晶體結構圖,圖中直線交點處為NaCl晶體中Na+與Cl-所處的位置(不考慮體積的大小)。

  (1)請將其代表Na+的用筆塗黑圓點,以完成NaCl晶體結構示意圖。並確定晶體的晶胞,分析其構成。

  (2)從晶胞中分Na+周圍與它最近時且距離相等的Na+共有多少個?

  下圖中心圓甲塗黑為Na+,與之相隔均要塗黑

  (1)分析圖為8個小立方體構成,為晶體的晶胞,

  (2)計算在該晶胞中含有Na+的數目。在晶胞中心有1個Na+外,在稜上共有4個Na+,一個晶胞有6個面,與這6個面相接的其他晶胞還有6個面,共12個面。又因稜上每個Na+又為周圍4個晶胞所共有,所以該晶胞獨佔的是12×1/4=3個.該晶胞共有的Na+為4個。

  晶胞中含有的Cl-數:Cl-位於頂點及面心處,每.個平面上有4個頂點與1個面心,而每個頂點上的氯離於又為8個晶胞(本層4個,上層4個)所共有。該晶胞獨佔8×1/8=1個。一個晶胞有6個面,每面有一個面心氯離子,又為兩個晶胞共有,所以該晶胞中獨佔的Cl-數為6×1/2=3。

  不難推出,n(Na+):n(Cl-)=4:4:1:1。化學式為NaCl.

  (3)以中心Na+為依據,畫上或找出三個平面(主個平面互相垂直)。在每個平面上的Na+都與中心Na+最近且為等距離。

  每個平面上又都有4個Na+,所以與Na+最近相鄰且等距的Na+為3×4=12個。

  (1)含8個小立方體的NaCl晶體示意圖為一個晶胞

  (2)在晶胞中Na+與Cl-個數比為1:1.

  (3)12個

  3、離子晶體結構對其性質的影響

  (1)離子晶體熔、沸點的高低取決於離子鍵的強弱,而離子晶體的穩定性又取決於什麼?在離子晶體中,構成晶體的粒子和構成離子鍵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陰、陽離子。離子晶體發生三態變化,破壞的是離子鍵。也就是離子鍵強弱即決定了晶體熔、沸點的高低,又決定了晶體穩定性的強弱。

  (2)離子晶體中為何不存在單個的小分子?

  在離子晶體中,陰、陽離子既可以看作是帶電的質點,又要以看作是帶電的球體,其中,陽離子總是儘可能的多吸引陰離子、陰離子又總是儘可能多的吸引陰離子(只要空間條件允許的話)這種結構向空間延伸,即晶體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體內根本不存在單個的小分子,整個晶體就是一個大分子。

  4、離子晶體的判斷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斷一種晶體是離子晶體

  方法一:由組成晶體的晶格質點種類分:離子化合物一定為離子晶體。

  方法二:由晶體的性質來分:

  ①根據導電性:固態時不導電而熔化或溶解時能導電的一般為離子晶體。

  ②根據機械效能:具有較高硬度,且脆的為離子晶體。

  (2)什麼是晶胞?如何由晶胞來求算晶體的化學式?

  構成晶體的結構粒子是按著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態群體。在晶體結構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複單位叫晶胞。

  根據離子晶體的晶胞,求陰、陽離子個數比的方法?

  ①處於頂點上的離子:同時為8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8屬於晶胞。

  ②處於稜上的離子:同時為4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4屬於晶胞。

  ③處於面上的離子;同時為2個晶胞共有,每個離子有1/2屬於晶胞。

  ④處於體心的離子:則完全屬於該晶胞。

  題目:在高溫超導領域中,有一種化合物叫鈣鈦礦,其晶體結構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單位結構如圖所示試回答:

  (1)在該晶體中每個鈦離子周圍與它最近且相等距離的鈦離子有多少個?

  (2)在該晶體中氧、鈣、鈦的粒子個數化是多少?

  由圖看出,在每個鈦離於的同層左、右與前後、上下各層中都緊密排列著完全相同的鈦離子,共有晶胞邊長的6個鈦離子。

  至於同一晶胞中獨佔三元素粒子個數比,則從每種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慮。Ca2+位於立方體的中央為一個晶胞所獨佔;鈦離子位於晶胞的頂點上,為相鄰兩層8個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後、上中下、左右前後4個而上下中相同重複共8個),而每個晶胞獨佔有8×1/8=1個。氧離子位於稜上,在同一晶胞中,每個氧離子為同層的4個晶胞所共有,一個晶胞獨佔12×1/4=3個。故氧、鈣、鈦的粒子數之比為3:1:1

  5、總結

  1.離子間透過離子鍵結合而成的晶體叫離子晶體。構成離子晶體的微粒是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晶體中,陽離子和陰離子間存在著較強的離子鍵,因此,離子晶體一般硬度較高,密度較大,熔、沸點較高。

  2.一般地講,化學式與結構相似的離子晶體,陰、陽離子半徑越小,離子鍵越強,熔、沸點越高。如:KCI<NaCI<NaF。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