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教學教案設計及反思

《按比例分配》教學教案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 按比例分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3)男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2、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問: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

  怎麼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麼,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麼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1、把複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 :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問:分誰?(100平方米)怎麼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麼?(求二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級1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這句話你可以聯想到什麼?

  (1)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二年級的3/2倍

  (2)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是六年級的2/3

  (3)六年級的保潔區面積佔總面積的3/5

  (4)二年級的保潔區面積佔總面積的2/5

  … …

  小組彙報結果

  4、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解答例題,並說一說怎麼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較思路: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好?為什麼?

  (第二種,思路簡捷,計算簡便)說說第二種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總份數

  ②各部分數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

  ③按照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這道題做得對不對呢?我們怎麼檢驗?

  ①兩個班級的面積相加,是否等於原來的總面積。

  ②把六年級和二年級的面積化成比的形式,化簡後的結果是不是等於3 :2

  7、練習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裡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 :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8、教學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1)討論:這道題與前面所做的題有什麼區別?

  分配什麼?按照什麼來分?

  怎樣計算各班栽的棵數佔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解題

  ①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②一班應栽的棵數:280× 47/140=94(棵)

  ③二班應栽的棵數:280×45/140 =90(棵)

  ④三班應栽的棵數: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應栽94棵、90棵、96棵。

  9、小結:觀察我們今天學習的兩個例題有什麼共同特點?

  (已知總數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麼解答?

  (先求總份數,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量)

  我們把具備上述特點,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板書(補充課題):按比例分誰?怎麼分?

  板書: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

  三、鞏固練習

  1、六年級(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數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比是3 :5 :4。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36釐米,三條邊的長度分別是多少釐米?

  (1)還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嗎?(2)如果是四個數的連比你還會解答嗎?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釐米,長與寬的比是7 :3,求長與寬各是多少釐米?

  7+3=10 20×7/10=14(釐米) 20×3/10=6(釐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按照幾比幾分配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這種應用題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解答?

  五、課後作業

  練習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現實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也就是說,當數學和兒童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班的保潔區面積如何分配”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開放性、挑戰性,激勵學生創新

  現行教材是課程改革過程中的過渡性教材,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問題都是必要條件的問題,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的數學教材顯得比較薄弱,教學中,需要教師補充一些具有開放性、挑戰性的學習材料,適當讓學生接觸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性學習材料,除了引進有多餘條件或條件不充分的問題,還要逐步引進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開放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選擇餘地,激勵學生去發現、去創新,來彌補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讀懂了什麼?”這種開放的問題情境,給學生創造了自由發展的更大空間,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驗證了只有學生積極投入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

  三、挖掘教材的問題性、情境性,培養學生多角度、個性化解決問題

  教材呈現的方式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載體,而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教師在呈現教材時,為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思維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同樣是5:2的條件變換另一個條件,就能解決更多不同的問題,“還能怎樣變換呢?”的懸念,這種誘惑力,激發了學生探求和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了新知的探究中。這個例子再次告訴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教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情感,從而讓我們的“教材”成為我們學生真正喜歡的“學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