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其五教案

陶淵明飲酒其五教案

  陶淵明飲酒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下是小編帶來陶淵明飲酒其五教案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淵明飲酒其五教案 例1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透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

  首,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裡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透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著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裡,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裡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眾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汙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裡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汙濁的官場,心裡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飲酒其五教案 例2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瞭解詩歌朗讀的技巧,並運用朗讀知識反覆詠讀這首詩歌。

  2、透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鑑賞能力。

  學習重難點:

  透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學法:

  1、誦讀品味

  2、想象聯想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一、解釋下列詞語:

  1.結廬:2.喧:

  3.君:4.心遠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與還:

  二、說出這首詩的大意

  三.朗讀詩歌

  【課堂練習】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

  4.詩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是:,。

  5.歷來評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好的。請簡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答:

  6.對下面詩歌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詩歌透過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B.詩歌的前四句從哲理的高度表達了詩人的人生態度,後六句寫詩人從對自然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啟迪。

  C.晉宋隱逸之風盛行,作者陶淵明便是晉宋隱士的代表之一。詩中反映了詩人超脫塵世,隱居山野的隱士生活,突出了其“境”與“心”皆“靜”的特點。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課後練習】

  閱讀《飲酒》完成下面的練習。

  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

  答:

  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

  答:

  4.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蘊含的哲理。

  答:

  【試題連結】

  一、(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

  春山夜月

  唐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嗚鍾處,樓臺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後人傳誦,請作賞析。

  答:

  二、(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l~2題。

  菊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簷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

  1.這首詩用“露溼秋香滿池岸”來描寫菊花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答:

  2.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答:

  【參考答案】

  【課前預習】

  1.結廬:建造房屋。廬:簡陋的房屋。

  2.喧:吵鬧的聲音。

  3.君: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文中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4.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5.悠然:閒適的樣子。

  6.辨:說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8.相與還:結伴而歸。

  【課堂練習】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4.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5.“見”字好。“見”更能顯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表現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6.C

  【課後練習】

  1.示例一:“採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三:“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3.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致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見到了悠遠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脫俗,捨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我,才有採菊的悠然;只有採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正因為如此才能過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無我之境”。

  【試題連結】

  一.(1)表達了詩人沉醉於山中月下的美景,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弄花”句,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寫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詩句表現了詩人可愛的童心和遊玩的興致。(3分,三個要點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4分)1.(2分)沾滿晨露的叢叢秀菊溼潤晶瑩,含露綻放,散發出縷縷幽香,飄滿了水池岸邊。(想象合理,描寫形象,能再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即可計分,否則酌情扣分)

  2.(2分)參考示例l:詩人採用對比手法,將菊花與瓦松作比,突出表現了菊花雖生長在低窪之處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了人們的品質。

  參考示例2:詩人採用擬人的手法,將菊花人格化,用“不羨”更形象地表現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榮利的品質。(表現手法把握準確計1分,分析恰當計1分;語意相近即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