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案

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案

  打擊樂器演奏是幼兒園藝術教學的內容之一。它不僅能幫助幼兒初步掌握樂器演奏的一 般知識和技能,發展節奏感,而且能發展幼兒對音色、曲式結構、多聲部織體表現力的敏感 性,培養幼兒傾聽、合作等良好品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教案】

  一、激趣——在敲敲打打中激發幼兒演奏的興趣

  新《綱要》明確指出興趣是幼兒藝術活動的主觀前提.是學習的原動力、內驅力,它是幼兒打擊樂器演奏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打擊樂器就很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小班幼兒對打擊樂器所表現出的自發興趣多屬於淺層興趣,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的水平上。因此在小班的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活動中,我根據小班幼兒在玩中學的特點,設計了以下幾個遊戲活動旨在將幼兒的表面熱情轉化為主動藝術活動的推動力,使之成為積極主動的參加者。

  (1)“敲敲打打”:小班初期我提供了多種樂器,讓幼兒在自由敲打中獲得滿足以激發幼兒玩弄樂器的慾望。

  (2)“敲敲聽聽”:為幼兒提供兩種樂器讓他們在敲打中聽聽聲音有什麼不同,在比較中近一步感知樂器的不同音色,初步掌握樂器的演奏方法。

  (3)“敲敲做做”提供音色差別較大的兩種樂器,在幼兒的敲打中用動作幫助他們瞭解樂器的音色與情感表達的關係。如:敲大鼓時引導他們做老虎、獅子等用力的動作。敲三角鐵、碰鈐時就做魚遊、兔跳等靈巧的動作。

  由於在這些自由敲打的遊戲活動中沒有節奏的要求,對於尚不能較好掌握有規律打節拍的小班幼兒來說同樣使他們獲得成功和滿足感,從而喜歡上演奏打擊樂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選擇一些簡短的、幼兒熟悉的歌曲、樂曲供他們隨樂演奏。

  二、激情——在聽聽玩玩中啟用幼兒節奏的動感

  打擊樂器演奏需要幼兒用聽覺去感受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曲式結構等從而選擇相應的樂器演奏。因此,培養幼兒的聽覺感受力是演奏好打擊樂器的前提。幼兒的聽覺感受力多屬於自發地發現而缺乏自覺性,他們喜歡貼近自己生活的藝術品。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們透過探索和學習自覺地用聽覺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首先,音樂源於自然生活,我們應讓幼兒學會聽大自然裡的各種天籟之音,如:鳥叫、蛙鳴、雨聲、汽笛、颳風、腳步聲等。經常讓幼兒在戶外閉上眼睛,問他們聽到了什麼,引導他們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積累豐富的聽覺經驗。

  其次,我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聽力遊戲讓幼兒在聽聽玩玩中享受節奏的動感:

  (1)用筷子敲擊鋁鍋、玻璃杯、碗碟等生活中常見的用具、器皿辨別聲音的高低。

  (2)師生節奏互仿,即老師用打擊樂器敲擊簡單的節奏幼兒用拍手、拍肩、跺腳等動作將其表現出來。反之,幼兒敲節奏老師將其表現出來。

  (3)用打擊樂器表現故事角色的性格特徵、音響情節。如:聽故事《大象和蚊子》引導幼兒運用大鼓和小鈴將大象的腳步聲和蚊子的嗡嗡聲表現出來。

  (4)欣賞各種不同音樂性質、情緒的樂曲:優美動聽的,活潑歡快的或平穩安靜的。使他們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情緒反應,如:聽到優美動聽的就會做出鳥飛、蝴蝶等動作,並嘗試著讓他們選擇打擊樂器合著節奏敲擊。

  經過這一系列的聽覺感受活動使幼兒感受到了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啟用幼兒節奏的動感,從而為演奏好打擊樂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激創——在寬鬆氛圍中萌發幼兒創造的願望

  幼兒自己的創作最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從而使他們獲得真正的滿足。因此,我們在進行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活動時要避免機械的'訓練,使幼兒在被動地服從和模仿中喪失自信心和對演奏活動的熱情。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寬鬆、自由的演奏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創造潛能:

  (1)打擊樂器的演奏教學不應侷限於音樂活動中,要有靈活的時間表,應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如:創設音樂小舞臺,提供各種打擊樂器和音樂,使幼兒在自由活動中萌發演奏慾望時可隨時表現。

  (2)打擊樂器的演奏教學不應僅限於教室這一空間,我們應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多種節奏,如:雨水落在不同物體上不同的聲音、節奏等。這種質樸、自然的節奏將會在幼兒的演奏中創造性的表現出來。

  (3)教師的鼓舞性激勵和引導性啟發是培養幼兒創新的重要途徑。幼兒不滿足於獨享個人的成功,他們總想與他人分享,並期待他人的接納和讚許,老師的接納和讚許是對他們最大的鼓舞。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的創新表現中有珍珠也有魚目,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育機智,善於合理啟發和誘導,既要使幼兒在創造活動中獲得滿足感,又能從新的高度予以啟迪,逐步提高幼兒打擊樂器演奏的創新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