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一電子教案

歸園田居其一電子教案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下面給大家分享了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希望對老師的教學有幫助!

  一、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同時還強調“學好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功夫”。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基於以上兩點。以“讀書”為基本,讀懂詩歌要表達的意思,讀懂作者的感情,進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字的相關內容,最終達到懂得鑑賞詩歌,去發現新問題,用創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學習語文。這樣,學生的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二、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特別是陶淵明及其詩歌已經是比較熟悉的,對詩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還不是很熟悉,平時考試在詩歌鑑賞題中就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鑑於這一點,本節課還將在意象上引導學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點在於引導學生透過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感悟詩人的感情。學生的認知障礙也正在這一點上,對於詩人這種隱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與課目介紹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於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後輕鬆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2.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透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

  2.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六、教學課時:一課時

  七、教學方法和手段

  1.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運用“以讀促寫、已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透過“提問題——解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3.探究教學法: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能自主學習的目的。

  八、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情境匯入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人民對城市的渴望從未減弱過,城市裡有大空間,大世界、大機會、能給人大發展(展示圖片),但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迴歸到田園生活中,那裡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態的圖片(擁擠、繁雜、麻木、匆忙、灰濛濛的天),再展示田園生活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感受詩人的田園生活。

  (二)解題

  1.根據初中的積累以及同學之間的討論,先了解作者陶淵明: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2.把握詩歌的題目蘊含的內容:題目的關鍵詞是哪個——歸

  “歸往”何處——田園

  為什麼要歸?——

  田園的生活境況如何——

  學生討論找出關鍵詞,教師引匯出幾個關鍵問題,引領全課。

  (三)整體把握文意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自讀課文後,要求根據課文內容用50字左右寫一篇“歸田園居”的讀後感,並推選學習小組代表在班上朗讀。

  2.點評讀後感。(包括對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尋找意象,描繪田園生活得畫面,並概括其特點。展示主要內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  草屋

  近

  榆柳  桃李              靜

  景

  歸       田園    村    煙

  遠

  雞鳴  狗吠              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                情

  (四)深入研讀文字

  1.這首詩歌哪些地方有可能會涉及到煉字,請指出並作分析。

  明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裡的“曖曖、依依”,猶如淡淡的幾筆水墨,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用字生動形象,卻又很平常,正體現了詩人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體現了詩人平淡的詩風。

  2.詩人在抒發感情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同時加以比喻等修辭來表達感情。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就很含蓄地體現了詩人厭惡官場,嚮往田園生活的情感。

  (五)質疑解疑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行為在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奔著公務員去”的時代裡比較難以理解,在準確介紹背景的同時,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對今天的現象予以評價。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學以來能蒐集到的陶淵明的資料,以“我心中的陶淵明”寫一篇不少於600的文章。

  2.你對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怎麼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請用300字來闡釋觀點。

  板書設計:

  方宅  草屋

  近

  榆柳  桃李              靜

  景

  歸       田園    村    煙

  遠

  雞鳴  狗吠              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                情

  九、教學後記

  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線,內行眼中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古典詩歌的鑑賞教學應該以意象、意境為突破口,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是怎樣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說,作者在具體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樣的情感。瞭解了這些,便能達到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詩歌的意境,是真景物與真感情的結晶體,體悟出詩歌的意境,對其進行深入的品味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本課教學設計,有兩個教學重點:一是以引導學生體會欣賞詩歌的意境為重點,力圖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二是透過《歸園田居》組詩的拓展探究學習,從更深入的層面瞭解陶淵明其人其詩的意義。陶淵明的詩在樸素的語言中蘊涵著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實在值得我們後人深入咀嚼鑑賞。為此,我設計了以“朗讀、品讀、比較、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引領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最後,對陶詩藝術風格的探究,是為了讓學生拓寬視野,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詩歌,走近詩人,領悟詩人作品的美感。佈置課外作業,有兩方面設想:一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揣摩陶詩語言的妙處;一是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絡所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進一步探究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詩作的藝術魅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