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篇1

  一、三維目標

  1.透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透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設想

  1.本篇屬於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於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生鑑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鑑賞歷來強調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與誦讀,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與意味。

  2.在比較中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學中選擇了同樣寫鄉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於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透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與音韻,透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余光中的《鄉愁》

  思鄉,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後“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初步感知

  請學生結合課下註解自由朗讀5分鐘,儘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與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並茂

  (二)細讀,理解內容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後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簷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著天氣轉晴的訊息

  雨後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乾,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麼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與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三幅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三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結合圖片讓學生自己體會)

  明確:沉悶歡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迴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與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於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計:

  蘇上片:寫景(風荷)

  幕見景生情

  遮下片:抒情(思鄉)

  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篇2

  一、匯入

  由《長亭送別》導人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市)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曆三年(1043)七月召拜樞密副使,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改革,即慶曆新政,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鄧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詞僅存五首。

  三、背景解說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剛正堅毅。但這首詞寫柔情,千迴百轉。看似矛盾,實際上並不矛盾。儘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個人生活,有友誼,有愛情,在作品裡反映出來並不奇怪。這首詞抒寫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沒有脫離傳統上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是意境的闊大卻是這類詞所少有。

  四、賞析

  (教師佈置賞析作業,課上交流點評)

  (一)上闋寫壯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碧雲天,黃葉地兩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澄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楓之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化用這兩句,改為碧雲天,黃花地,同樣極富畫面美與詩意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雲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接連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線著秋水綠波,妻萎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水透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裡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如黃蓼園謂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鑿),但這一意象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萎妻以後,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絡。這裡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裡,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穠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闋黯鄉魂,追旅思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義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現。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作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想,但獨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人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結拍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裡,鬱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五、總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於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穠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穠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於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於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侷限於閨閣。

  六、課堂訓練

  1.上片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答:起過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極遠處而觸動別恨,無情正體現了感情的深濃;同時也帶出了“情”,由寫景轉入抒情。

  2.下片的“好夢”指什麼?為什麼說“明月樓高休獨倚”?

  答:“好夢”指夢中返鄉和家人聚會的情事。回應上片所寫的景色都是登樓遠眺所見,獨自登樓會增添悵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結。

  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生字詞,理解並積累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透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是怎樣透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1、出示ppt:兩首詩詞《江上漁者》《岳陽樓記》與范仲淹畫像。

  (1)誰能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首詩詞?(指名朗讀)詩詞的作者是誰呢?(指名介紹范仲淹)

  (2)范仲淹是偉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後人傳頌的最有名的詩句,展示了他偉大的政治抱負,誰知道那句詩?

  課件出示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指名讀)誰能說說從這句話的意思?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

  1、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不認識的字藉助字典查詢。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檢查字詞

  1、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出示ppt:讀準“只”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隻身只得只煮米粥一隻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主要寫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默讀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個小故事?給每個故事概括一個小標題。想好後,與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

  蘇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抓住關鍵意象,來分析: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3、掌握邊塞詩的內容特徵。

  4、學習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螢幕顯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

  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句詩的共同特點----描寫邊塞的風光或者是戰爭的,這樣的詩叫做邊塞詩。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邊塞詞的名篇: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邊塞看看那裡特有的風光。

  二、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2.瞭解作者

  學生查閱資料解決。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讓人驚歎。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的詞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

  三、整體感知:讀聽聽

  1.注意聽範讀:點評好在哪裡?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註釋處理好字音節奏感情)

  個人表現讀(生品評…..)

  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3.思考:初讀此詞,你感悟到了什麼情感?

  4.翻譯文意(學生將不會的提出來)

  譯文:邊塞的秋天風景獨具,大雁匆匆向衡陽飛去。軍號一響,馬嘶車號隨風起。群山深處,煙霧茫茫,殘陽如血,城門緊閉。

  端起酒杯思念家鄉,功業未建無心回去。羌笛聲聲寒霜滿地,夜深人未睡,將軍、征夫們頭髮變白,流下了眼淚。

  四、賞析上闋

  請學生讀上闋(再讀),其他學生思考

  (1)上闋寫了何時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詞中哪個字來概括這景色的特點?

  (2)與江南相比,邊地風光“異”在哪裡呢?

  “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

  “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裡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瞭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並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3)分析意境特點:蒼涼-悲壯(看圖片)

  (4)這樣的意境和下闋抒情有什麼聯絡呢?

  [插入寫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今陝西延安),主動挑起了這保民衛國的重擔,希望能擊退外敵。此詞即作於出任延州時。]

  賞析下闋(品情感)詩人的情感集中體現在哪個字上面?明確:淚這一“淚”字包含了哪些情感?體現在哪些詩句中?

  明確:流下的是思念家鄉的淚,更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全詩核心句

  分析:詞人在這裡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請學生讀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

  “羌笛悠悠霜滿地”和上闋的意境照應,奠定“淒涼”的情感基調。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徵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後句是互文,白髮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止徵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而哀傷流淚。

  過渡:文中,作者和將士們為了祖國的邊疆不受侵擾,遠離家鄉和親人,舍小家,顧國家,連“衡陽燕去無留意”,可將士們仍“燕然未勒歸無計”直到“將軍白髮征夫淚”,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換來了家人的幸福,祖國的安定,所以,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應感謝前輩們,尊敬為我們創造幸福的人們,把學習搞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報答祖國的培養。

  五、拓展

  在和平時期的戰士們又是如何來實現自己報國理想的?

  六、課堂檢測

  1.點明地域和季節的句子是:

  2.寫邊地天氣漸寒,北雁南飛的句子:

  3.邊地戰事吃緊,戒備森然的句子:

  (由視覺的景物描寫勾勒出邊塞的悲涼的句子)

  4.表現戰士們思念家鄉又渴望建功立業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5.夜寒霜重,笛聲悽然的句子:

  6.以互文的形式寫出將士有家難回,功業難成,哀傷流淚的句子:

  七、作業

  1.根據今天學習的情和景的關係,請同學們仿寫一首詩:

  2.請以“深秋戍邊圖”為題,用自己的語言將《漁家傲》改寫成一篇短文。

  八、板書

  衡陽雁去

  邊聲連起 渲染荒涼 ,蕭瑟氣氛

  上闋寫景千嶂孤城

  (異)長煙落日

  漁家傲 范仲淹↓借景抒情

  家萬里-歸無計

  下闋抒情

  (淚)羌管悠-霜滿地抒發思鄉報國之情

  蒼涼悲壯,沉鬱雄渾

  九、教學反思

  本課堂重在理解詞的意境,感受詞人的愛國淒涼滄桑之情。然而在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中有些不盡人意,對詞人的內心淒涼之感沒有深入理解。課反還需做補充引導。

最近訪問